網頁

YES,UCAN加油團粉絲專頁活動

2017年3月30日

最小的大老闆—零工經濟

文/工研院產業學院人才發展研究組助理研究員 王正印

線上招車平臺「《Uber》今年2月宣布暫停臺灣區相關服務,具體恢復的時間仍需視與政府溝通結果而定,而臺灣傳統家庭代工、臨時人力派遣、網路紅人與民宿業者等,卻行之有年。乍看之下是幾個不相干的產業,但就工作型態而言,其實都屬於當下最流行的「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範疇,究竟什麼是零工經濟?臺灣適合零工經濟的發展嗎?

世界金融風暴後,各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短期任務式的工作在降低失業率方面發揮了相當的作用,因而成為不少國家大力推廣的就業形式。這類從業人員被稱為獨立工作者(independent worker)或是自由職業者(freelancer),企業與受雇者間以案件(case)為單位來論酬,彼此間沒有長期的關係。由於較靈活、收入更豐厚以及解放閒暇勞動力等幾個特點,一個依靠不穩定工作與薪水的經濟型態正在成形,這便是零工經濟的基礎。再加上近年網路與科技化發展,大大地降低人才媒合的障礙,加速零工經濟發展,如Uber、Airbnb、eBay以及皮克直播(Piko Live)等,都是零工經濟的線上媒合平臺。

傳統上,我們的社會對於零工存在著既定的刻版印象:不穩定、沒有發展性、沒有保障、社會階級不高等。不過在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GI)去年針對歐美地區約16,000萬位獨立工作者的零工經濟報告中指出,不同於以往的觀念,約有七的民眾為志願性的獨立工作者(全職+兼職)。另外,雖然低收入的人員有過半的比例從事零工(50%以上),但從事零工的人員僅有少部分是屬於低收入(25%以下)。同時,零工經濟的主要年齡組成也並非年輕族群,而是較資深的專業人員等。種種數據破解了民眾對於「零工」的迷思,顯示這種新型的經濟模式正悄悄地在改變,社會上需要重新檢視這種新型態的工作方式。

既然國際間對於零工的價值觀正在轉變,那臺灣究竟有沒有辦法迎接這股浪潮呢?當中關鍵的因素就是市場規模,這也是零工經濟最吃重的部分,瑣碎不穩定的收入必須靠更大量的市場需求來支撐,如直播、民宿等,其市場不僅限於臺灣,而是深入到國際各地。再者就是法律的因素,此類型的工作通常還沒有成熟的法律規範,往往遊走在灰色地帶來獲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Uber」,由於瓜分計程車業者的市場,首先在市場需求端就已經不足了,再加上法律面又站不住腳,最後只能選擇退出臺灣市場。

「新」的不代表就是「好」的,以臺灣目前普遍的產業型態而言,或許不是那麼適合零工經濟,除了傳統價值觀不被認可外,其論件計酬的模式,容易淪為僱主壓榨員工的手段。不過隨著勞工意識抬頭,各國政府開始注重工時,這類非典型的就業勢必引起一股潮流,屆時臺灣會有甚麼樣的發展機會、法令規範、人才培訓等,才是我們當下必須思索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