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YES,UCAN加油團粉絲專頁活動

2019年9月24日

智慧製造崛起後的新潛力:創造良好人機互動體驗的人因工程師

受訪者/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業管理學系 盧俊銘助理教授 
採訪撰稿/陳昕彤

如果我們說工業4.0中的智慧製造將替台灣傳統製造也創造新的出路的話,那麼早已問世超過百年之久的「人因工程(Ergonomics或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將更有可能在智慧工廠實現的那一天起,改變人與人之間的工作方式、組織溝通,甚至在不久的未來裡,人與機械設備所進行的互動,可能將大幅超越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橫跨理工與人文社會兩大領域之間的「人因工程」,勢必在行動5G、人工智慧(AI)、產業物聯網(IIoT)與車聯網(IoV)陸續實現之後,因高度跨領域的特質再次蛻變成人機互動時代下的新顯學。

預見這波蟄伏欲起的跨域趨勢,UCAN電子報新興職涯專欄特別邀請到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專注於人因工程研究的盧俊銘助理教授來與我們一一分享,究竟「人因工程」在本質或應用上將具備哪些優勢因素,並帶領我們從較熟悉的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探討「人因工程」在智慧製造實務中的有限與無限!

 》人因工程vs.使用者體驗之間, 
 師出同源但應用卻能各自表述?! 

自蘋果公司因以使用者為中心的iPhone手機石破天驚的改變成功方程式之後,幾乎,任何一個朝向數位化、服務化的營運事業,一旦牽涉到「設計」,都會用「UX」作為技術理論指標。然而,就在UX或所謂的UX設計等名詞出現之前,師出同源的「人因工程」卻已在製造產業中被運用於工業產品、電腦系統、軟體、人力資源管理等層面的應用,並且,成為執行UX設計流程的重要導入環節,深層地影響消費者個體難以察覺的生理、心理的複雜活動。

盧俊銘助理教授表示:「深入理解最早被Don Norman提出來的UX之後,我們會發現其實核心的討論內容就是工業工程中的人因工程,兩者的目標都在透過考量『使用者生理、心理特性與能力限制』的人性化設計(User Centered Design, UCD)來生產更貼近真實需求的產品、創造銷售與獲利。

有趣的是,基於UX過度被產業憧憬的關係,近10年來我們經常可以在職場中看到管理背景的產品管理師(Product Manager, PM)拿著精心設計好的UX情境書去跟理工背景的工程師們討論產品開發專案時,往往是被冷眼以待的一群專業人士,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以描述為基礎的UX,在跨部門溝通實務中,其實是較難對理性思維的工程師們提出具說服力的數據,進一步地更將嚴重影響到工程師們在進行產品開發時,無法在既定的規格下,找出產品最好的製作方式;而所謂的UX在產品研發的情境下,便成為一項偏重質性的討論領域,許多量化的素材沒有被創造出來的關係,使得UX在與科技專業工作者之間,出現了巨大的工作落差(working gap)。

這個難以被UX解決的落差,卻能在人因工程中得到很好的詮釋方式。人因工程所討論的是一件事物的系統觀,注重整體運作效率,無論是工程、設計或行銷,都會在軟體、硬體上取得有效的平衡,目前大概可分出三個不同的子領域:

 1.認知人因工程(Cognitive Ergonomics) 

主要討論人類個體在接受、處理、回應訊息的能力與限制,會先根據相關的理論模擬人類與產品、機器、工具等的互動所涉及之認知歷程,提出數種設計的配置,再用實驗設計的方式找出績效表現較理想者,即可提供工程人員做為產品開發的「建議規格」。若再透過數據分析對應到人類行為理論,還可探索觸發正向情感或情緒的關鍵因素,進而提昇使用者的主觀滿意。

目前,以工業4.0的最新趨勢來看,認知人因工程對於企業轉型智慧製造的需求最大,可應用於工具機、精密機械、機電整合、操作介面之設計與改善,使從業人員能夠在心智負荷妥適的狀態下,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率與效能,達成良好的使用者體驗。

在未來社會中,人機共構的比例將大幅度躍升,認知人因工程的人才需求勢必水漲船高,例如:智慧機械的數位介面是否在人機互動與體驗中導入認知心理考量,適時地支援孤單面對、處理龐大機械的員工,讓彼此從競爭對手成為合作夥伴,便是智慧製造中最核心的轉型價值之一。

 2.實體人因工程(Physical Ergonomics)

主要討論人類個體與生理活動有關的知識,例如:工作姿勢、搬運物件、重複性工作或長時間使用器具所引起的身體問題、甚至是工作空間的動線配置…都隸屬於實體人因工程的研究範疇。此領域的研究最受消費者常見,也就是坊間常說的「人體工學」,像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產品設計大賽「紅點設計」,就是針對產品在使用性、易用性與慣用性上的各層次的考量,所選拔出來的產品設計需符合人體工學、考量長期使用。若到了工作現場,實體人因工程可擴大成設廠安全規範、職業災害標準、職災理賠等議題。



 圖:長期使用滑鼠的不良姿勢所引發的手腕疼痛,便是欠缺實體人因工程考量的典型負面實例

雖然,台灣傳統產業在轉型之前就已具備一定的實體人因之相關知識,然而,未來的工作場域所面對的工作問題,勢必會與傳統廠房的工安標準相當不同,預計也會與認知人因一般,出現人才轉型的挑戰。例如工業機器人乃是以「安全」為最優先的要件,傳統是獨立於人員的工作區域,一定可能發生接觸便需要立刻停機;但隨著人機協作(Human-Robot Collaboration)的應用愈來愈普遍,就必須有效運用實體人因工程的知識,讓機器人「學習」該如何與人員在同一空間共事卻不發生意外。

3.組織人因工程(Organizational Ergonomics)

與管理學的人力資源管理類似,主要討論工作環境中因組織結構設計所形成的權力、政治與程序等組織文化,亦包含團隊工作(Team Work)、溝通、激勵、工作滿意度、班表排程甚至職業道德等。

這部份也預計會在智慧製造轉型中,引爆相當大的人才需求。在人機比率陸續攀高的實務中,如何藉由組織人因設計激勵員工、排解人員因缺乏與真人互動而呈現的情緒壓力,替真人創造零時差的線上溝通…等,都屬於組織人因工程的一環。此外,世代間的差異可能隨著社群網路的浪潮更趨嚴重,如何幫助具備不同思維的員工融洽而有效地共事,也是組織人因工程的一項重要價值。

 》我適合從事人因工程的相關工作嗎?
  人格特質、興趣以及對數據的處理能力

許多跡象顯示,智慧製造所帶來的高人機共構的就業市場已儼然成形,台灣企業用科技賦予機械設備決策智能的進程,即使沒有4.0但離3.5也不遠了,在智慧化的發展過程中,若有人因工程專才的投入,更能真正地把使用者體驗落實到組織的每一個工作角落,不僅確保產線中不符合人性的作業流程得以改善之外,人員的生產力、滿意度和效率,皆有客觀的理論數據作為修正考量。

面對強勁的人才需求,目前仍在學的大專青年應如何儲備人因工程設計的競爭力?盧俊銘助理教授認為有四項指標可以幫自己的能力現況做一檢視:

 1.你或妳是否對於人類的行為感到好奇、常主動地觀察他人? 

人因工程既然是以「人」為中心,自然需要長時間、廣泛地接觸與人有關的各種資訊,從旁觀、聆聽、主動詢問到親自體驗,都是培養同理心、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的基本功。如果你不論是行走於街道、搭乘大眾運輸、或身處任何空間時,都常基於好奇心留意周遭的人們,那麼人因工程一定會激起你的興趣!

 2.你或妳的書桌是否條理不紊?

與工業工程一樣有著對於「永無止盡的改善」之渴求,不管是哪個子領域,要能處理人因工程議題的人才必須具備發掘問題的熱忱,並且還要能快速化繁為簡,清楚歸納出各自的特質。雖然這部份能力是可以透過後天訓練取得,但也有天生就具備的能力展現或興趣傾向,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觀察妳/你經常使用的書桌、書櫃,是否有按照一定的規律擺放,分顏色、大小、形或體積等邏輯依序擺放,呈現清爽明朗的狀態。

如果你從小就是喜歡也能夠把複雜的書本、玩具依照一定的規律擺放出各物品的大小順序,那麼恭喜你,你可能天生就是人因工程的人才喔!

 3.你或妳是否對數據有敏銳的嗅覺? 

由於人因工程畢竟比較偏向工程,十分注重人、事、物之間的量化分析,要盡力發展好的測量方法、選擇對的分析工具,把人的感受或行為轉化成可以比較分析的數據,有憑有據、找出關連性,就是人因工程設計的特色所在。

如果你自認是偏好數理、講求邏輯的人,也喜歡漫遊於數據的世界,未來想從事人因工程的相關工作自然不是難事!

 4.你或妳是否喜歡多元的團隊合作、擁有跨領域整合的實務經驗? 

比起其他理工學科,工業工程在整個產業環境中是很「中間」的角色,儘管所有被產業應用的技術深度沒有各項專業的工程師強,但也只有掌握系統各層面的工業工程師能夠扮演好這個角色。跨領域整合的人因工程亦是如此,在有能力應用人因工程到從事的技術領域前,其實要先懂得主體技術的關鍵知能(Domain Know-how),內化成自己的技術能力後,再把學習到的人因技術導入到主體領域中,才不會與工程、設計等部門產生滯礙難行的工作落差。

因此,喜歡與多元背景的夥伴共同合作是基本的要件,最好還能藉由參與各種活動培養實務經驗;但光到服務業打工是不夠的,建議大專生可以透過產學合作的實習機會,進入就業現場的第一線,從旁觀察主體技術領域所在乎的人事物各自會交互影響的接點所在,訓練跨領域整合的思維,才有機會帶動人因工程對未來結果的影響力。



 *人因工程師 &UCAN職能

● 製造-生產管理 
  • 在生產的過程中協調工作團隊,以提高製程的績效。 
  • 規劃安全的製程設備操作流程,以提前預防個人在生產工作環境中的安全。 
  • 兼顧製造流程及客戶期望,產出滿足顧客要求的產品。 
  • 熟悉國際安全規範標準,以維持安全且有生產力的工作環境。 
  • 設計設備、工具和工作站之維護程序,以提供安全且符合規定的工作環境。 
  • 與同事或外部顧客溝通,以確保產品符合需求。 
  • 審查與檢驗生產流程,並提供持續改善建議。 

● 製造-製程研發 
  • 確認正確的生產流程,以確保產品符合產品的品質標準與生產效率。 
  • 執行新製程,以管理新產品或是改善產品的生產流程。 
  • 運用各種技術和解決方案,以監測、推動和維持安全且具備生產力的工作場所,以確保生產之安全。
  •  在製造流程中執行持續改善的程序,以維持品質。 
  • 與同事或外部顧客溝通,以確保製造流程符合企業要求。 
  • 執行持續改善的活動,以確保能夠生產出符合顧客期望的高品質產品。 
  • 開發並運用製程的策略與技術,生產符合顧客需要的新產品。 
  • 改善生產流程,以達成生產目標,並且符合顧客的要求和產品的標準。 

● 製造-工業安全管理 
  • 規劃與企業或工廠環安衛生相關的法規及辦法。 
  • 推動符合企業內部文化之職場安全與衛生相關的計畫、專案、政策或程序。 
  • 運用人因數據分析手法於生產製造的過程,以進行工作安全及健康分析、確認相關方案優先順序。 在健康安全或環境方面持續進行改善。 
  • 在工作場所中進行管理,以使個體和團隊員工可安全地操作製程設備。 
  • 進行與健康安全或環境危害相關事件的調查。 


此處UCAN職能為「人因工程師」之專業領域內相關的職能內涵,可提供想從事相關職業的學生學習參考。想進一步了解相關就業方向及所需能力,可至UCAN平台查詢(https://ucan.moe.edu.tw/search/search.asp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