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教司黃雯玲司長
教育部在98年為因應全球金融風暴、全球經濟急速衰退,造成失業率攀升現象,研訂「大專以上人力加值方案實施計畫」,並以協助學生打造就業力為出發點,延伸建置「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臺」(UCAN),以業界所需職能為依據,透過職業查詢、職業興趣探索、職場共通職能診斷、專業職能診斷、能力養成計畫等功能,幫助學生化被動為主動,瞭解自己的職涯發展方向,能更有目標、動機的加強其職場就業相關職能,藉此希望達到縮小學用落差,並推動以學生為本位的課程規劃概念。自建置以來UCAN平臺每年平均增加約35萬名使用者,至今註冊使用之帳號已超過170萬人,平臺各功能每年度的使用累計已超過100萬人次。
經過5年,我們檢視目前高等教育的發展所面臨的考驗與挑戰,並沒有減少,目前每年約有30萬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投入社會,各界對於國內人才相關議題的關注與重視,也越來越急切。為回應各界的呼籲,尤其是產業的聲音,政府不斷地分析及思考如何解決與克服這樣的現象,並持續透過競爭型專案計畫,引導各校將教學品質之改善及提升視為學校辦學之重要目標,積極營造優質的教學環境,協助教師追求專業成長,提高學生學習成效及就業競爭力,使各大學聚焦於教學核心價值。
過去大學以教師專業為本位的傳統教學模式,因為無法兼顧現今職場跨領域及對職能的需求,常造成新鮮人求職遭遇職能不符企業所需的情形,但職能,是個人軟實力、專業能力的整合成果,並非單指技能,因此學生需要能指引個人適性學習及連結未來職涯發展的重要資訊,而學校為了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培養出未來出社會所需要的各種能力,更是需要有效協助其分析國家社會與產業需求的工具,以利引導學生應用所學,協助學生提高就業力。為了解決前述問題,教育部推動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並協助各校辦理畢業生流向調查,找出學生學習與職場需求間的關係,未來並期望透過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臺UCAN對學生學習成效分析數據,審視各項校內資源分配與系所單位績效,建立以證據為基礎(Evidence-based decision)的自我改進機制,推動以學生為本位的課程規劃概念,落實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體的課程改革,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職涯探索、職能診斷,更進一步培養未來就業所需職能,縮小學用落差,打造學生就業力。
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臺UCAN的出發點,除了協助學生做職涯探索規劃外,是希望以學生職涯發展所需要的職能學習為本位,讓學生自我檢視學習成效,並協助學校了解職場及學生學習的需求,進而做學習課程活動的規劃調整。而UCAN所收集的大學生自我學習成效資料,若能具體落實,並與學校「課程多元評量」整合,或可以提供單一大學因受限於經費與人力而無法發展的學生學習成效診斷系統。此外,再結合「學生學習經驗」甚至「畢業生就業表現」等面向資訊,預期將能協助大學在課程安排與教學輔導中,走向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個別化的學習經驗。為建立此一以學生成效數據分析為基礎的生態系統,UCAN勢必得扮演更吃重的角色。在傳統數據資料收集以及系統管理與維護之外,能導入研究分析的功能或引導,讓收集的學生學習數據能轉成有價值的資訊做為大學教學與輔導改進作為的參考。
因此未來UCAN在功能擴充及推廣上,重點將放在把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生學習經驗及未來職場表現情形結合,並落實將學生就業力診斷結果,用以持續回饋教學內容的機制。而對於這些年來已經持續深度運用UCAN,甚至已開始整合UCAN分析結果與校內學習經驗,並發展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輔導機制的學校,更期望能與這些學校合作進行案例分享,讓更多學校認識UCAN的深度應用模式,讓UCAN平臺的應用與推動能夠擴散,產生更大的效益,進而能對於我國人才培育與能力提升產生正向影響。
UCAN是工具,也是資源,不論是學校、老師、或同學,都期望大家能發揮智慧,盡其所用,從中挖掘到對自身有用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