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花開,驪歌輕唱,又到了每年6月的畢業季。畢業生們即將面臨就業、升學、留學、或創業的選擇,每個選擇都攸關導引至截然不同的人生。在這樣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擇關鍵,UCAN建議學子們可從專業、興趣、特質面向,進行自我探索。透過善用工具,例如UCAN平台的「職業興趣探索」與「職能診斷」功能,反思過去四年從學校課程、實務課程(實習)、或課外活動(社團、打工等)所得的經驗,發掘自己有興趣、熱忱的領域,並蒐集過往的學習成果,找到投入職場的自信心。
已累積數百萬職涯診斷成果的UCAN平台,為有效協助學生瞭解自我的職涯發展方向,促進學校、職場接軌,近來UCAN計畫辦公室積極推動各校運用UCAN於輔導、教務、校務各層面。甫於今年4月於北中南各地舉辦的「應用職能發展課程地圖與教學回饋」實務工作坊,獲得老師的熱烈回響,進一步強化了UCAN平台實質上對於學校系所定位、教學規劃、職涯輔導的效用。本期將介紹中國醫藥大學運用UCAN專業職能,成立學習成效小組,實際推動課程改革的歷程與成果,說明串連UCAN平台,能確切提升學校教學對應職場需求,促進學用合一。近期UCAN計畫辦公室更將協助進行學生資料檢誤作業,以提升資料庫分析價值。
職涯診斷找到初步方向後,在趨勢潮流瞬息萬變的情勢下,究竟該投入哪些具前景的職業呢?本期將剖析新科技衍伸的新興職業需求,從物聯網、雲端、到智慧機械等趨勢,我們看到產業發展無疆界,企業亟需跨領域人才。網路學習當道,打破學習場域、學習內容的限制,衝擊著職場既有哲學,每個人應更快、更有效、更不分領域界線地學習,勇於跨界進而創新。本期將介紹近年跨界整合的新興職業--「巨量資料分析師」、「軟硬體系統整合工程師」的職務內容與職能需求,並專訪跨視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蕭富仁行銷總監,細看新銳虛擬實境產業(VR ; Virtual Reality)的各類新興職務與內涵,為畢業生掌握未來科技脈動,做好就業準備。
網頁
▼
YES,UCAN加油團粉絲專頁活動
▼
UCAN學生帳號檢誤作業開始!
文/UCAN計畫辦公室
UCAN平台在使用上,除了學生在平台上進行職業興趣探索及共同/專業職能診斷外,師長們,更可以透過UCAN收集學生學習數據,並結合其他校務資料,進一步轉成有價值的資訊,做為學校教學與輔導的參考,如何協助師長將這些數據做有效的分析運用,是UCAN平台努力的重點方向。
UCAN平台建置推動迄今,目前已累計診斷人次超過350萬,每年平均新增約50萬診斷次, UCAN計畫辦公室為減輕後續各校運用UCAN龐大的學生學習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前,資料清洗整理之負擔,目前正積極展開學生帳號檢誤作業,並已自資料庫初步檢核篩選出需檢核的學生帳號,提供予各校UCAN總管理者協助進行帳號整合與學生基本資料檢誤作業。敬請各校於106年7月底前將修改完成後之帳號資料回傳,提醒您,若於今年7月底前未回傳或修改者,則本平台將維持原本之資料。資料檢誤過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與本辦公室聯繫!
科技部推出「海外人才歸國方案(LIFT)」,啟動人才回流列車!
為響應政府目前推出之「前瞻基礎建設」及「產業創新領域」等政策推動,科技部打造「海外人才歸國方案(LIFT, Leaders in Future Trend)」,號召台灣赴海外留學的人才,返國貢獻所學,將其國際視野、科技研發新知、前瞻應用趨勢帶回台灣,與國內的產學研界進行深度交流,期望透過引進國際新知,以達激勵產業創新,刺激技術躍昇之成效。
該方案將以新竹、中部、南部三個科學園區為主要場域,同步納入園區廠商、研究法人、學研機構,以及雖未在園區設廠但已是國際「隱型冠軍」的優質產業,作為「人才交流基地站」。海外歸國人才以參與各類「專業交流活動」的方式,ㄧ方面拓展廠商視野,帶入國際科技新知及前瞻應用趨勢,另ㄧ方面促進海外歸國人才與國內產學研界的交流互動,協助建立國內人脈,作為返台發展的基礎。
該方案於今(106)年5月啟動,預計招募100名於海外取得博士學位之中華民國籍45歲以下博士級人才回國服務,以ㄧ年為期,由政府提供生活補助費、宿舍租金優惠、子女就學方案等,海外返國學人得視其專長,在各個人才交流基地站進行專業交流活動,積極促進與台灣產學研界的交流激盪。
【更多申請資訊連結】:https://www.most.gov.tw/folksonomy/detail?l=ch&view_mode=listView&menu_id=b3aa92b4-989b-43a9-b21d-0122c2ab4bc9&article_uid=940528cb-09ae-4ec1-a52a-d8ef73cf5bdc
105學年度「應用職能發展課程地圖與教學回饋」實務工作坊
文/UCAN計畫辦公室
教育部為縮短學用落差,提升高等教育與學生就業之關聯性,建置「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並積極推動各校運用UCAN在教學與學習活動的應用。為協助各大專校院了解如何應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之職能資源發展課程地圖及課程設計,並蒐集教學回饋資料提供學校與系所進行教學改善與校務分析,UCAN計畫辦公室於4月17日~21日分別於北、中、南三地辦理「應用職能發展課程地圖與教學回饋」實務工作坊,共計27校,70名各校教務/校務研究單位、教師教學發展或各院系所課程發展相關單位人員與會參加。
工作坊課程內容共分成3大部分:
一、 UCAN是什麼?包含職能概念及平台資源介紹,UCAN在輔導、教務與校務上之應用說明。
二、 教學規劃發展實作演練,包含系所定位/教育目標檢視、運用UCAN聚焦系所職涯進路、運用UCAN檢視核心能力、進行課程盤點及UCAN線上應用工具介紹。
三、 UCAN在教學回饋的應用,包含UCAN「職能養成之教學能量回饋」、 「UCAN結合畢業生流向調查」功能及應用。
為使工作坊的參與人員能將UCAN職能實際應用於所屬單位之教學規劃發展,並為使工作坊的於回校後與單位內人員討論與實際推動,UCAN計畫辦公室在課程展開之前,就已請參加學員攜帶所屬系所之基本資料,包含系所定位、教育目標(培育人才目標)、職涯進路、系核心能力指標、全系開課科目表、課程大綱等相關資料電子檔,供現場實作演練。UCAN計畫辦公室人員並在課程展開之前,就已將學員們的背景專長納入學習成效考量因素,根據不同實作領域專長進行分組,並且為了讓老師們日後在應用UCAN職能於教學規劃上能更為方便,課程中也帶領學員實際操作「UCAN應用教學規劃發展工具」,熟悉如何利用UCAN職能資源訂定系所職涯進路、核心能力、進行系所課程職能盤點;並在工作坊結束之前,以上台分享的形式協助參與者分享當日之實作演練成果與回饋。
本次實務工作坊講義已於UCAN平台開放下載,如欲下載研習講義請見以下網址:https://ucan.moe.edu.tw/News/download1.aspx?id=90,歡迎老師多加利用!
「運用UCAN專業職能,檢視系所核心能力」~中國醫藥大學
文/教學卓越計畫辦公室黃蕙君副教務長兼副主任
曾瀞萱專任助理
UCAN計畫辦公室整理
促進課程改革,培育學生學用合一,接軌未來職場
為縮短學用落差,培育符合未來產業需求的人才,中國醫藥大學借重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定期帶領全校學生進行施測,針對就業所需之「共通職能」以及各學系「專業職能」進行診斷分析,除了協助學生瞭解其自身能力,同時有助於導師輔導學生、職涯諮詢,最終亦回饋至教務及學務層面。透過學生學習成效之評估,推動以數據為導向之課程改革應用,亦做為各學系未來在教學規劃及系所發展依據。
成立「學習成效小組」,專責推動計畫實施
教育部UCAN平台提供多元的分析回饋方式,本校經由以下步驟執行推動,讓各學系能與UCAN平台相結合、串聯,實施作法包括:
1.校內成立「學習成效小組」,專責推動計畫實施:
由副校長召集「學習成效小組」,成員涵蓋教務處、學務處、教學卓越辦公室以及資訊中心,並敦聘校內專家為諮詢顧問,以及各學系優良教師為本小組種子教師,以利計畫推行;而顧問與種子教師皆授予聘函以資感謝,為本校教學改革出一份心力。
2.針對本校教學專業,以UCAN的「醫療保健」為主要職類:
本校為醫藥類專業大學,專業職能取向多為「醫療保健」之職涯類型,因此本校推行單位直接選訂醫療保健職類為本校學系訂定專業指標之基礎。學習成效小組會議由各學系系主任及推派之種子教師出席與會,共同審視醫療保健類之職能指標與各學系相關性;會議中亦有學系提出醫療保健類職能無法完全涵蓋學系專業,因此會後決議發放所有UCAN職能指標供各學系參考選訂,最終精煉為「校版UCAN職能指標」,並涵蓋「醫療保健」、「天然資源、食品與農業」、「個人及社會服務」、「製造」等職類。
3.「系核心能力」與UCAN職能指標的對應:
「校版UCAN職能指標」涵蓋所有共通職能以及系所選訂出之專業職能,各學系依此選擇適合表述學系培育學生主要能力之指標,與系核心能力對應。
(1)各學系選擇相關的UCAN職類
(2)根據選出的職類,挑選符合各學系之UCAN職能指標
(3)將指標與系核心能力進行對應,填寫對應表格(請參照表1),並須遵從以下規則進行對應填寫:
A.請各學系重新審視系核心能力之訂定,如需修改請一併提出
B.指標對應須以校版UCAN職能指標為來源進行對應,若未能符合亦詳加標註
C.八項UCAN共通職能指標須全部納入核心能力
D.指標對應以不重複為原則;若重複對應,同一指標勿對應超過2種核心能力
E.最終確認版須經(1)系務會議或(2)系課程委員會通過,經系主任核章繳回紙本及電子檔
表1 系核心能力與UCAN指標對應表格
對應UCAN專業職能的具體作法及後續衍生應用
1. 協助各學系重新審視系核心能力,並對應UCAN職能指標:
在系核心能力對應的過程中,各學系須重新檢視系核心能力是否需做調整、是否符合現今之趨勢;因此藉由此步驟,協助各學系重新審視、定義主要的教學培育目標。
2. 明確定義各學系的施測職類(施測最多3個職類以內):
UCAN明確訂定出各職類工作任務所需具備的專業技能,為使本校學生施測UCAN之結果能有效運用,除了將共通、專業職能指標與各學系之核心能力進行對應,亦藉此訂定各學系學生須進行UCAN施測之職類,方便生涯導師帶領學生UCAN施測,而施測之結果將回饋至學系,調控系所辦學;對應後之結果請參照表2(資料僅供參考):
表2,系核心能力與UCAN指標對應,以牙醫系為例(國考科系)
3. 學生施測UCAN後,各學系亦可由各項目看出整體學生職能表現:
學務處定期帶領各學系學生登入UCAN施測,所有學生皆進行「共通職能」診斷,高年級學生除共通職能外,須根據各學系選訂之就業途徑進行「專業職能」施測。學生施測後,各學系可由後台管理下載學生診斷結果,亦可供各學系做為管考學生學習成效之依據,表3以牙醫系四年級學生為例。
表3,系核心能力與學生職能表現,以牙醫系四年級生為例
未來將持續完善校內選課輔導系統並重整課程職涯地圖,確保學生就業競爭力
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平台(UCAN)提供多元的診斷分析,由最初淺的興趣探索-幫助學生瞭解其自身興趣,至共通職能以及專業職能的診斷結果(二維分析),可協助學校有效管考學生學習成效。本校借重UCAN平台,運用系所核心能力與UCAN職能指標之結合,全面協助各學系定義發展核心能力是否周嚴,方便各學系教師將UCAN職能指標對應至全校開課課程,協助系所客觀盤點整體課程布局與學生職能培養,後續亦可利用UCAN之指標,完善校內選課輔導系統、重整課程職涯地圖,確保學生學習成效以增加就業競爭力,最終亦為校務研究之應用。
未來職場人才需求態勢 跨界成顯學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的名言:「多數企業只考慮如何銷售產品,但應該想的問題不是「我們想賣甚麼?」,而是「顧客想買甚麼?」;該討論的不是「我們提供給顧客甚麼產品或服務?」,而是「顧客認為甚麼才是有價值和需求的產品或服務?」」。這樣的觀念不僅適用於商場,在人力就業市場亦是重要。也就是說,提供人才培育的學校負責人力供給端,而企業則是主要的用人需求端。因此,當我們在談如何提升每年30萬大專畢業生的就業率時,更應探討的問題乃在於企業需要甚麼樣的人才、人才應具備哪些能力,才能為企業未來營運創造價值。
經濟部2017-2019年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報告,針對國家十大重點產業包括機械、IC設計、面板、通訊設備、雲端巨量、鑄造、生技、食品、紡織、設計服務,調查未來產業需求的專業人才類別與能力,剖析未來近3年產業發展下哪些關鍵人才正夯。在現今企業求才若渴,但學子找不到工作的矛盾現象中,提供學生未來職涯與能力發展參考。
報告指出未來物聯網帶動產業創新,電子資訊、設計服務相關產業之前瞻科技研發與應用類人才需求持續暢旺,例如IC設計開發符合物聯網裝置、車聯網、智慧城市等多元應用所需的感測晶片,通訊設備以智慧終端載具結合系統軟體及跨裝置多元互動趨勢,帶動業者對於軟韌體設計人才、應用設計研發人才、系統整合設計人才的需求。雲端巨量產業透過雲端系統平台及資料分析技術,創造商業價值,相關業者則需要系統架構/資安網管人才、及能夠開發大數據資料處理的跨領域資料分析人才。
因應智動化趨勢,機械設備業者結合資通訊及軟體技術,朝智慧製造邁進,需要具備軟硬體系統程式整合開發能力的軟體及程式設計工程師、機械設計人才、自動化及具備跨產業領域專業知識的人才。並且,由於業者投入智慧機器人、3D列印等前瞻技術,因此對於從事機電整合的電機工程師需求最為迫切。而導入3D列印開發高附加價值產品(如人工關節等),則需要鑄造工程師、自動化系統整合等懂材料的專業人才投入。
民生工業方面,生技產業投入高階研發,企業除了需要高階研發人才外,製藥業因全球高齡化帶動醫藥品需求增加,布局海外市場對於國際行銷/產品企劃人才需求殷切。醫療器材產業亦需能夠結合資通訊、軟體系統的醫材產品研發設計的人才投入。另外,食品業者聚焦研發機能性產品,深耕佈局利基市場,因而需求具備食品、營養背景的研發人才開發特色產品。近年因應食安議題,亦需要檢驗品保人才。紡織業者則需要紡織品研發人才、生產類製程人才,以投入研發創新機能性產品,並融入時尚設計元素。
從上述調查結果顯見,新科技所帶來時代的變革,讓企業必須突破疆界跨域合作,企業人力資源更須儲備具有整合、跨領域專業的人才,才能在創新競爭的激湍洪流中生存並脫穎而出。以往技術人可以只專研技術,但現在不但要懂技術,也要懂客戶、市場與商業模式等,新科技扭轉職場態勢,人才不應侷限於某個框架內,而須勇於突破藩籬,進而跨領域學習。
近年火紅的職業「巨量資料分析師」就是跨界整合的最佳例子。由於網路與雲端技術日趨成熟,讓企業可以更科學化地追蹤與分析客戶行為,伴隨資料採礦(data mining)方法演進,衍伸出與big data相關的職業「巨量資料分析師」。依據勞動部彙整之「巨量資料分析師職能基準」,其職能除了須具備多方面基礎能力外(包含商業概念、統計、資料管理、邏輯分析),還須擁有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才能將資料轉譯成為特定領域客戶聽得懂的分析建議。此外,亦須具備電腦程式能力,以使用最有效率的電腦處理技術,來管理與分析龐大資料量。IBM資深顧問許珮薰認為巨量資料分析師常面臨的挑戰不只是技術面的運算方法,還包括了解產業、定義問題、及溝通能力。實務上常見的情形是客戶自己也不知道該分析哪些資料,及如何分析才能找到有意義的結果,因此,許珮薰期許後進者,成為一名出色的巨量資料分析師,須對不同產業生態掌握得深,才能洞察出別人看不見的問題。
面臨物聯網、穿戴裝置、智能化系統等新科技趨勢浪潮下,另一個企業轉型發展所迫切需求的職業--「軟硬體系統整合工程師」,其跨領域整合的能力是提升產品價值的關鍵職能。從事軟硬系統整合十多年經驗的華研公司羅偉倫經理表示,Apple成功案例的出現,讓企業發現單賣軟體、或單賣硬體在競爭的市場已不一定能賺錢,唯有軟+硬整合的產品才能獲利致勝。羅經理認為軟硬體系統整合工程師的主要任務在於找出問題原因,提出解決對策。為了釐清問題是出自軟體或硬體,工程師一定須涉獵軟硬二種專業,訓練自身邏輯及資訊分析能力,且更強調要有Team work的工作態度,因為此類工作不是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主動與團隊溝通才能順利解決問題。
啟動跨領域學習,要有對的學習心態。遇到複雜的問題不只是求交差了事,而是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向外學習去搞清楚不懂的疑問;找到熱情,在挑戰中不自我放棄,而去發現更多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付諸行動,以第一專長為基礎,積極學習第二專長。點滴累積將會發現自己懂的領域愈來愈多,成為無可取代的跨領域人才。
資料來源:
1. 經濟部2017-2019年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報告
2. 經濟部產業人才發展資訊平台網頁
經濟部2017-2019年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報告,針對國家十大重點產業包括機械、IC設計、面板、通訊設備、雲端巨量、鑄造、生技、食品、紡織、設計服務,調查未來產業需求的專業人才類別與能力,剖析未來近3年產業發展下哪些關鍵人才正夯。在現今企業求才若渴,但學子找不到工作的矛盾現象中,提供學生未來職涯與能力發展參考。
報告指出未來物聯網帶動產業創新,電子資訊、設計服務相關產業之前瞻科技研發與應用類人才需求持續暢旺,例如IC設計開發符合物聯網裝置、車聯網、智慧城市等多元應用所需的感測晶片,通訊設備以智慧終端載具結合系統軟體及跨裝置多元互動趨勢,帶動業者對於軟韌體設計人才、應用設計研發人才、系統整合設計人才的需求。雲端巨量產業透過雲端系統平台及資料分析技術,創造商業價值,相關業者則需要系統架構/資安網管人才、及能夠開發大數據資料處理的跨領域資料分析人才。
因應智動化趨勢,機械設備業者結合資通訊及軟體技術,朝智慧製造邁進,需要具備軟硬體系統程式整合開發能力的軟體及程式設計工程師、機械設計人才、自動化及具備跨產業領域專業知識的人才。並且,由於業者投入智慧機器人、3D列印等前瞻技術,因此對於從事機電整合的電機工程師需求最為迫切。而導入3D列印開發高附加價值產品(如人工關節等),則需要鑄造工程師、自動化系統整合等懂材料的專業人才投入。
民生工業方面,生技產業投入高階研發,企業除了需要高階研發人才外,製藥業因全球高齡化帶動醫藥品需求增加,布局海外市場對於國際行銷/產品企劃人才需求殷切。醫療器材產業亦需能夠結合資通訊、軟體系統的醫材產品研發設計的人才投入。另外,食品業者聚焦研發機能性產品,深耕佈局利基市場,因而需求具備食品、營養背景的研發人才開發特色產品。近年因應食安議題,亦需要檢驗品保人才。紡織業者則需要紡織品研發人才、生產類製程人才,以投入研發創新機能性產品,並融入時尚設計元素。
從上述調查結果顯見,新科技所帶來時代的變革,讓企業必須突破疆界跨域合作,企業人力資源更須儲備具有整合、跨領域專業的人才,才能在創新競爭的激湍洪流中生存並脫穎而出。以往技術人可以只專研技術,但現在不但要懂技術,也要懂客戶、市場與商業模式等,新科技扭轉職場態勢,人才不應侷限於某個框架內,而須勇於突破藩籬,進而跨領域學習。
近年火紅的職業「巨量資料分析師」就是跨界整合的最佳例子。由於網路與雲端技術日趨成熟,讓企業可以更科學化地追蹤與分析客戶行為,伴隨資料採礦(data mining)方法演進,衍伸出與big data相關的職業「巨量資料分析師」。依據勞動部彙整之「巨量資料分析師職能基準」,其職能除了須具備多方面基礎能力外(包含商業概念、統計、資料管理、邏輯分析),還須擁有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才能將資料轉譯成為特定領域客戶聽得懂的分析建議。此外,亦須具備電腦程式能力,以使用最有效率的電腦處理技術,來管理與分析龐大資料量。IBM資深顧問許珮薰認為巨量資料分析師常面臨的挑戰不只是技術面的運算方法,還包括了解產業、定義問題、及溝通能力。實務上常見的情形是客戶自己也不知道該分析哪些資料,及如何分析才能找到有意義的結果,因此,許珮薰期許後進者,成為一名出色的巨量資料分析師,須對不同產業生態掌握得深,才能洞察出別人看不見的問題。
面臨物聯網、穿戴裝置、智能化系統等新科技趨勢浪潮下,另一個企業轉型發展所迫切需求的職業--「軟硬體系統整合工程師」,其跨領域整合的能力是提升產品價值的關鍵職能。從事軟硬系統整合十多年經驗的華研公司羅偉倫經理表示,Apple成功案例的出現,讓企業發現單賣軟體、或單賣硬體在競爭的市場已不一定能賺錢,唯有軟+硬整合的產品才能獲利致勝。羅經理認為軟硬體系統整合工程師的主要任務在於找出問題原因,提出解決對策。為了釐清問題是出自軟體或硬體,工程師一定須涉獵軟硬二種專業,訓練自身邏輯及資訊分析能力,且更強調要有Team work的工作態度,因為此類工作不是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主動與團隊溝通才能順利解決問題。
啟動跨領域學習,要有對的學習心態。遇到複雜的問題不只是求交差了事,而是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向外學習去搞清楚不懂的疑問;找到熱情,在挑戰中不自我放棄,而去發現更多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付諸行動,以第一專長為基礎,積極學習第二專長。點滴累積將會發現自己懂的領域愈來愈多,成為無可取代的跨領域人才。
資料來源:
1. 經濟部2017-2019年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報告
2. 經濟部產業人才發展資訊平台網頁
思考不設限 跨域人才創造力
文/工研院產業學院人才發展研究組管理師 梁筱芸
「需求帶來供給,供給創造價值」
在過去,我們討論專才(professional),認為「具備專業知識與經驗,可提供符合顧客(買方)需求的建議(方案)」即為產業所需的專業人才。然而在世代變遷及產業趨勢的洪流下,我們需要的人才不再只是就領域內之專業知識提供解決方案,而是能夠具備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的知識(Knowledge)與經驗(Experience),提供給顧客(買方)全面性的需求建議方案。我們以過去非常有趣的行銷案例來看,當專業的銷售人員看到暢銷的電鑽,想到的是「如何讓顧客花錢買更貴、性能更好的電鑽」, 但跨域創新人才想到的是「顧客需要的不是電鑽,而是一個洞,為什麼? 是不是有其他潛在需求呢?」 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在「強化需求」,而後者則是「創造需求」,試想,當需求不再顯而易見,如何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產品(服務)給顧客(買方),已成為價值創造的首要目標。
「知識轉型,跨域思維當道」
知識的傳遞已不再具有型式的框架,過去,我們習慣藉由學校教育學習知識技能,在學校環境的薰陶下養成專業能力。而今,網際網路當道,知識的傳遞已跳脫型式、地域、以及媒介的框架束縛,人們不需到學校即可隨心所欲地學習,藉由網路選擇需要的課程,隨時隨地開始上課,打破時間及地域的藩籬。以近年來盛行於歐美的家庭學校(Homeschooling)為例,父母不再守舊的以學校作為小孩的成長背景,將學習場域 (Field)、學習內容 (Content)、以及學習脈絡 (Context) 去邊界化 (Boundaryless),以小孩的興趣作為教育發展之優先考量,強調多元學習跨域思考。再以最著名的跨域創新人才,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為例,在里德學院(Reed College)時期,藉由一堂字體藝術課程養成了對於美學的批判能力,同時造就了蘋果令世人震撼的「優雅極簡創意美學」。
「突破正軌 推動跨域人才發展」
過去大家普遍認為所謂的「主流、正軌」,似乎已慢慢式微且逐漸轉型。誰說只有會寫應用程式(App)才能創業? 真正的創新創業力不是來自於既有的專業,而是來自於願意接受「變革 (transformation)」的mindset,接受環境的改變、知識的轉型、核心價值的再造。我們可以說現今的學校教育提供了我們跨域思考的養份,但如何運用這些養份創造自身價值,則取決於個人。言至於此,值得反思的是,我們是不是還仰賴著學校教育在累積技術或尋找答案? 前不久筆者於一場研討會上與幾位教授對談發現,台灣的學生已經愈來愈能夠瞭解本身的需求,進而找到學習的有效路徑。例如:過去的課程設計習慣將理論課程放在實務課程之前,有了理論基礎之後再來談實作應用,但愈來愈多學生提出疑問:「為什麼不先上實務課程? 從實作的脈絡瞭解根本問題,再回頭探討理論可以補足或解釋的部份」,這樣的思維著實令人為之一振,證明台灣的學生絕對具有運用養份創造自身價值的潛力。
「持續學習 不斷嘗試」
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機構(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GEDI) 公告2017年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GEI),台灣全球排名第16,遠遠領先新加坡、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等鄰近國家。這是否提醒了我們台灣是一個充滿創造力的地方,只要能夠突破思考彊界,持續學習不斷嘗試,挑戰雖然不一定會成功,但過程中不斷被激勵出的想法(Insight)、態度(Attitude)、行動(Action)將成為支撐下一次挑戰的養份,這亦是真正值得我們省思的創新過程。
加入虛擬實境(VR)影視圈,摸索新興職務邊卡位!
口述、資料提供│跨視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銷總監 蕭富仁
選擇新創公司做為第一份正式工作,對剛畢業踏出校園的社會新鮮人來說,是一項不錯的自我投資,特別是當這間新創公司所屬產業前景看好的時候,若能把同樣打拼人生的時間,花在不尋常的新興職務上,也許,所打拼出來的,反而是一片不平凡的天空。如此的契機,正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的世界中,悄悄地展開。
UCAN新興職務系列邀請到「跨視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蕭富仁行銷總監來為我們UCAN的大小讀者們,揭開VR業的就業面紗!
》起薪高,唯才是用;
引爆前所未有的就業機會。
引爆前所未有的就業機會。
「我們非常需要一流人才。」蕭總監開門見山地說。
虛擬實境(VR)的技術發展與應用,已進程到VR內容需要被大量創造的階段,必須快速創造顧客價值,而「人才」正是VR新創公司的關鍵資產。
無論傳統的2D或正在崛起的VR影視,能掌握觀眾眼球的重要職務就是「導播」和「編劇」兩個。然而,這兩種職務若在傳統2D產業裡,年輕人要做到一番成就是非常需要依靠運氣和時間的累積。但是,在VR影視世界中,正因新興產業的關係,許多職缺並沒有年資之分,因而很容易就培養出新銳導演或編劇。
為搶到一流人才,蕭總監以「跨視代」唯才是用的公司文化為例,針對內容創作職缺,開出30K~40K的高起薪來吸引內容創作人才,若是VR影像處理的工程師職務,起跳薪資比照上市櫃科技公司,可達到5OK~80K的聘任水準。
「其實,台灣的VR世界比想像中的還要平坦,
因為技術匹敵世界頂尖公司,所以年輕人豐沛的創意與熱情遂成關鍵。」
因為技術匹敵世界頂尖公司,所以年輕人豐沛的創意與熱情遂成關鍵。」
─「跨視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銷總監 蕭富仁
今年四月跨視代科技才剛參加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廣播電視設備展(NAB Show),帶回滿滿收穫的蕭總監認為:台灣的VR技術已有足夠的能力與世界頂尖公司同台競爭,如何快速建立VR示範市場非常重要,因而延攬人才致關重要,並隨著全球兩大社群龍頭google 與Facebook開放支援360。影片播放,榮景可期之餘,其帶出的新興職務群組對年輕來說,就像是哥倫布當時所發現的新大陸,具有未來性意義。
//圖說// 虛擬實境所帶出的新興職務群就像是哥倫布當時所發現的新大陸,對年輕人來說具有未來性意義,是一場值得年輕人投資時間與精力的新興行業。(影像使用授權:跨視代科技)
》滿足消費者需求,
VR業帶出哪些新的工作機會?
VR業帶出哪些新的工作機會?
『虛擬實境(VR)』與傳統2D影視的拉近、拉遠、模糊、聚焦的創作手法截然不同,在單一時間點下大幅提高消費者眼球多視角的自由度,上下左右、自由旋轉。目前,VR技術最大的商業應用在影視休閒娛樂方面,滿足了消費者一種〝be Nearby〞的近距離視覺需求。以KK BOX風雲榜在台北小巨蛋現場所發送的1萬個VR Cardboard所示範的體驗活動為例,入場民眾所在位置不管距離多近、多遠,戴上VR Cardboard之後,即能靠著攝影機傳過來的影像畫面,體驗到現實中不大容易發生的視覺經驗。
//圖說//提供360。全視角視覺體驗,單一時間點下大幅提升眼球的自由度,滿足消費者『be Nearby』的視覺需求。(影像使用授權:跨視代科技)
「跨視代」VR曾拍攝過的VR影視案例有:演唱會搖滾熱區、六福村大怒神的線下體驗(off-line experience)服務、棒球賽熱區及球僮區等,為求精準呈現這些具有特殊性的現場畫面,對人才的職務需求可概括分成「程式技術」與「內容創作」兩方面來探討:
一、程式技術
虛擬實境的360度技術有分直播與錄播兩種視覺服務,具有不同的技術需求:
1.【直播】
類似於傳統的SNG現場直播,須要Coding工程師透過演算法計算,將現場各個角度所拍到的許多畫面,即時縫接成解析度4K、支援雙眼無視差的360度畫面,上傳到平台(如:Youtube)供觀眾收看。
類似於傳統的SNG現場直播,須要Coding工程師透過演算法計算,將現場各個角度所拍到的許多畫面,即時縫接成解析度4K、支援雙眼無視差的360度畫面,上傳到平台(如:Youtube)供觀眾收看。
新興關鍵職務:演算法開發工程師、影像處理研發工程師。
2.
【錄播】
跟傳統電視節目最接近,先行錄影、後製,爾後再上放網路供消費者播放的方式進行,只是新增了VR的技術進去。
跟傳統電視節目最接近,先行錄影、後製,爾後再上放網路供消費者播放的方式進行,只是新增了VR的技術進去。
新興關鍵職務:VR影像後製、VR美工編輯、VR影像攝影師。
二、內容創作
因VR攝影機只能定點拍攝限制之故,內容創作的部分反而比技術面提供更多的新興職務,像是:VR編劇、VR導演、VR遊戲設計類職務,都顛覆了2D思維下「帶著觀眾看畫面」的主導手法,與消費者換位置,改由「希望觀眾大部份的時間會看」的引導手法,重新定義了腳本、角色演員、畫面三者在鏡頭前的最適編排,開創VR專屬的情境語言。
「現在,只要你有心創作出5部VR劇本,
就會是全國最有經驗的VR編劇。」─蕭富仁總監表示。
就會是全國最有經驗的VR編劇。」─蕭富仁總監表示。
現階段懂VR內容的人才少之又少,唯一累積專業能力的方式就是『學習及不斷摸索』,若能盡早確認事業志趣與人格特質方向,將有助於提早在VR業裡卡位。
以「跨視代」唯二的VR導播來說,短短不到一年,30歲以下就已累積了棒球賽直播、亞洲。矽谷執行辦公室的開幕典禮直播、KK Box風雲榜、 2017台北市政府跨年演唱會等大型活動的洗煉,每一次參與都是會讓年齡相仿的同儕發出〝WOW〞一聲的欽羨!
//圖說//新興崛起的VR直播導播,負責360度影片即時縫接(real-time
stitching)相關之多元性工作任務,是決定直播內容品質的靈魂人物。(影像使用授權:跨視代科技)
》好想加入VR業,但我適合嗎?
VR業須要的人才樣貌….
VR業須要的人才樣貌….
由於VR在商業應用方面仍屬於新興科技,因此無論擔任哪一個職務,都須要接觸到教育及輔導市場這一塊。從工研院時期就已累積豐富諮商經驗的蕭富仁行銷總監,幫UCAN讀者們歸納出加入VR業所需要的共通能力:
1.高溝通、高EQ
上任VR工作崗位後,你將很快地發現客戶懂得技術比你少很多,但他期待你該解決的VR問題卻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多更多。如何在客戶面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解說,VR技術的應用效益,都須要靠著清晰的思緒、條理的溝通,站在企業客戶的立場,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同時,也須要在客戶質疑時,拿出好的EQ控制力,化解衝突、誠心傾聽讓溝通保持暢通,都是實務工作上重要的專業素養。
蕭總監建議UCAN的在校生,學生期間盡量參加社團,從舉辦活動的經驗中學習和不同角色溝通,在衝突中保有自己的想法但也要找出具共識的合作方式。
//圖說//加入VR業如同創業,無論從事哪種職務,高度溝通、高EQ控制力,都會是共通的關鍵能力。(影像使用授權:跨視代科技)
2.有備而來的能力
「就像是結婚對象,一定要先了解之後才敢結婚,總不能一直換。」
蕭總監提醒UCAN的年輕讀者, VR所處的產業環境是一個變化非常快速的世界,要跳進來之前,應多了解VR產業的脈動是什麼、這份工作的實務樣貌。因為,校園裡所提供的學習內容大多以基礎功為主,並不是在業界用不到,而是距離太遠,學生有責任要自己想辦法填補這段距離,例如:參加以VR為主題的研討會、論壇、專業展覽,把握產學合作的實習機會,都有助於自己掌握VR業者看重哪些趨勢、對應到的哪些能力,如此一來,如何養成相關能力就水到渠成了。
》實踐VR夢想,
你需要專業支撐的信念。
你需要專業支撐的信念。
企業裡的專業人士都清楚:學生一定不了解產業,也不會知道哪個產業有較好的發展、不容易接觸到世界舞台上正在發展的事情,也就不會懂得商機在哪、技術該怎麼學。但是,當你準備好即戰力,以上情境都不會變成問題。
蕭總監提供了三個進入VR影視應用業的即戰力方向,供UCAN有興趣的讀者們參考:
1.軟硬體技術整合
適合學系:資工/資管相關學系、電機電子工程相關學系、通信學系、數學暨電機科學相關學系。
能力聚焦:
即時影音串流編碼技術開發 (HLS, RTMP,
RTP/RTSP) 、影音串流伺服器之操作及開發經驗(Google Cloud Platform、Microsoft Azure、Wowza、AMS )、電腦視覺、電腦圖學、影像處理等、預測演算法、環場視覺認知、智慧演算法…等。
//圖說//專業素養是「跨視代科技」重視的人才競爭力,在2017年4月美國廣電展上以優異的技術吸引展場上買家目光之外,更提供了年輕人揮灑專才的新創舞台。(影像使用授權:跨視代科技)
2.數位影像處理
適合學系:數位影像處理、多媒體製作、廣電、媒體傳播…等相關學系。
能力聚焦:
VR虛擬實境VR 360影片所需之攝影、後製、美工編輯、動畫特效、語文設計…等,使VR畫面更有生命力的視覺藝術創作。
3.VR內容創作
適合學系:不限,適合所有學系。
能力聚焦:
透過自身獨特的生活經驗、感受、見解,找出適合以VR技術作為傳遞媒介的主題,進而撰寫劇本、導劇、演出…等內容開發與設計的創造能力。
1. 藝文與影音傳播-影視傳播
- 執行視訊以及傳輸工程的相關工作,例如,進行音訊以及視訊的傳輸規劃與安裝。
- 進行視訊和音訊的剪接編輯以及效果製作。
- 進行前製影音的規劃作業。
- 運用相關的知識技能以及設備製作影像。
- 運用相關的知識技術以及設備製作音訊
2. 藝文與影音傳播-通訊傳播
- 依循專業法規與標準規範,設計並處理通訊傳播系統的相關服務。
- 研發與測試各式通訊傳播的新應用、新服務以及新技術。
- 提供修理和更換程序的通訊傳播技術以及服務。
- 解決客戶問題及提供服務,以維持高品質的客戶關係。
- 運用通訊工具,以提供通訊傳播系統的專業技術及服務。
- 運用通訊傳播專業術語、軟硬體工具以及測試設備,以提供一般性的服務。
3. 資訊科技-數位內容與傳播
- 進行方案設計(圖像、影音、程式人機介面、雛型及腳本設計)。
- 製作圖像、影音、程式以及人機介面的方案。
- 數位內容傳播成品的展示、試用以及修正。
- 確認及分析目標對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