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YES,UCAN加油團粉絲專頁活動

2017年9月26日

校務研究面面觀

文/工研院產業學院人才發展研究組管理師 梁筱芸

近年來,由於產業轉型、高等教育擴充、以及少子化的衝擊,學校在培育人才的策略以及規劃上,急需要針對「學用落差」、「供需失衡」等問題作回應。然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校要如何突破困境,讓培養的人才都能夠適才適所,才是學校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在過去,學校在進行校務發展時,經常受限於政策及經費,造成各校間缺乏自我特色、同質化嚴重的問題。為因應上述因體制結構(Institutional Structure)所產生的現象,校務研究(Institution Research, IR)儼然成為大專校院在規劃策略、制定政策、以及執行決策上最強大的支援系統。

多元議題發燒

 目前,各校對於校務研究議題以及應用層面,因各校的定位及需求而不盡相同。就研究議題而言,可歸納為「新生入學管道、入學後的安置與輔導、學生的學習成效、畢業生流向及就業力」等。以彰化師範大學為例,學校以不同的入學管道作為分群研究的類別,深入探索不同來源的學生與學習成效之關聯性,從中歸納出需要加強輔導的群體,同時進一步追蹤入學管道與學習成效關聯性強的群體。藉由類別的相關性探索後,學校可將研究結果應用於年度招生規劃、資源分配、以及學生輔導等層面,以證據導向(Evidence based)的研究數據,推動校務發展。再者,以東吳大學為例,學校以大數據的概念,從數據探勘的過程中尋找影響學生學習成效之可能性,再將其發現進行歸納與收斂。透過細膩的觀察以及處理,大數據(BigData)逐步轉換為有價值的資訊(Information),提供學校決策參考之用。這樣的應用層面通常更為廣泛,可能包含了學生「休退學高風險、補救教學、興趣定向」等。同時,透過現象的歸納建立相關的預測指標,強化決策支援系統,降低學校之決策風險。

IR導航找到學校定位

為了發展校系特色,各校紛紛想藉由校務研究協助找出最適的「自我定位」,所以,不論是由上而下(Top down)抑或是由下而上(bottom up),不管是開題目找答案或是大數據探勘,其結果可以說是殊途同歸,最終的目的皆為提高學校辦學效能,強化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培育符合產業及社會需求之人才。但我們知道「導航」僅是一項到達目的地的工具,使用「IR導航」的學校必須清楚知道目的地的所在位置,也就是執行校務研究的目標為何? 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夠訂定階段性工作任務,逐步協助學校達成「自我定位」,同時,在導航的道路上,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校系特色。

校務研究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1940~迄今),起因於當時美國大學教育快速發展,因而衍生出許多學校經營與績效的問題。反觀臺灣,1977至2002年高等教擴張,迄今,已逾十年的時間,台灣的高教系統所面臨的挑戰,的確需要更科學化、系統化的研究工具來協助化解。誠如筆者前所陳述,校務研究(IR)是一項類似導航般的工具,工具好不好用不在於投入多少力量,而在於找到目的地的過程。然而,每間學校的過程不盡相同,過程中所遇到的風景,相信皆會成為各校發展校系特色不可或缺的養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