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跨域勞動新族群—斜槓青年

文/蔡奐瑤

斜槓青年一詞,譯自英文“Slash”,這個詞最初來自於 2007年 Marci Alboher 在The New York Times專欄所發表的內容,指現在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模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多元身份的生活。這些年輕人會在自我介紹中使用「斜槓」來區分不同職業,例如「姓名,職業/職業/職業」,所以被稱作「斜槓青年」。斜槓青年在台灣較少被提及,然此一詞,在亞太地區,如中國、新加坡等國家成為一個觀察青年就業結構轉變研究的新興話題。

依據國外,端媒體〈專一職業過時了?他們說I am a SLASH!〉報導,過去十餘年致力於自由職業者研究的調查機構Kelly Services在2015年9月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全球約有三成的勞動人口認為自己不再侷限於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這項調查一共收集到美國、歐洲和亞太三大地區的5200多名勞動者的意見,有31%的美國受訪者、27%的歐洲受訪者和34%的亞太地區受訪者認為自己擁有靈活、自由的工作性質。Kelly Service將這些受訪者分為五類,例如獨立合同人-按項目承接獨立工作的勞動者;自由企業主-擁有最多5名僱員、自身既是自由職業者又是企業主的企業主;臨時工-通常只受僱於某段時間的勞動者,通常要通過中介;身兼兩職的人-擁有一份主要的傳統工作同時也兼職副業的勞動者;多元化的勞動者-擁有多種收入來源、身兼傳統和自由職業的勞動者。Kelly Services認為前三種人或許還算作傳統的自由職業者,後兩種就是典型的「斜槓青年」。

就「多重職業和多元身份的生活」定義及上面研究所做的分類而言,後兩類類型的青年在台灣顯然越來越多,《聯合報》曾專題報導,探討台灣「斜槓青年」文化,認為斜槓青年應具備的特質包含跨領域整合發揮自我,在目前數位趨勢及國際多元產業環境,只做一件事容易被淘汰,擁有多項能力並能整合應用是產業對人才的必然需求,然而,Kelly Services調查之第三及第四類人可能因身無一技之長,造成自己自己可能不知道要做什麼與擁有什麼能力而被迫非自願的成為「斜槓青年」。

另外就目前就業現場來說,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長周于萱表示,台灣的職場文化對於SLASH相對不友善,原因在於台灣大部分的雇主不希望職員有其他的副業或兼差,這樣的職場文化容易排斥SLASH或有做其他工作的人。而奧茲藝術的創辦人蘇仰志也認為,目前台灣的社會並沒有提供給SLASH好的環境,導致現在青年普遍對於SLASH或「雜學」的價值感到徬徨。為因應目前跨域人才需求,如何從學校教育開始,提供在學學生跨域人才培育資源,協助學生提高與產業需求的連結,是目前需要思考的議題,也唯有從學校教育出發,才能正確引導年輕人思考未來的道路方向,儲備學生未來就業能力。

參考資料:
  1. 張妍,專一職業過時了?他們說I am a SLASH!,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606-mainland-slash/
  2. 「斜槓青年」冒出頭 台灣準備好了嗎?,聯合報,取自http://p.udn.com.tw/upf/newmedia/2016_data/20161117_slash/?fb_comment_id=1351925911516766_1359414374101253#f8db1c26841ce8
  3. 行政院主計總處,就業、失業統計,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732283327W75YTOW0.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