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新興職涯探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新興職涯探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1月20日

一場旅法音樂人以思辨為創辦底蘊的教學雞湯

受訪者/德布西音樂藝術中心 楊尹賓 創辦人 
採訪撰稿/陳昕彤 

走入21世紀,台灣古典音樂陸續孕育了兩位國際級的古典音樂人才,一個2015年奪下俄國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第二名銀牌獎的曾宇謙,另一個則是17歲就得到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第四名,成為蕭邦大賽史上最年輕的得獎者的Eric Lu陸逸軒。然而,如此兩顆閃耀之星,並無法真實反映台灣古典音樂教育內涵的美麗與哀愁,其實,絕大多數修習古典音樂的學子,早在選擇大學音樂系之前,就已站上學科與術科的十字路口前,徬徨著自己的未來。另外一方面,家長是否能在古典樂消費市場長期委靡不振的認知以及龐大可觀的學雜費支出等雙重壓力下,從情感與經濟等層面同時堅定地、穩定地提供支持,都是台灣現行教育制度中,難以「錢」進的就業方程式。

為了追尋這問題的答案,UCAN電子報新興職涯專欄一反過去硬科技的主題,以教育力為出發點,深度訪談一名剛旅法回台的音樂家,也是目前「德布西音樂藝術中心」創辦人和鋼琴教師的楊尹賓老師,從東西方社會不同的文化底蘊來探索古典樂教育的可能性。

 》藝術的根:思與辯 



「…可是,音樂不是為了技術啊!相反的技術是要為了音樂服務,如果只有想法,但沒有相對的技術,就成為了空談無法實現;有了技巧,就可以透過技巧實現想法中的各種畫面、故事、色彩。」 
──台灣旅法鋼琴家 楊尹賓

攝影師:蔣晧任 

德布西音樂藝術中心,是一間座落在台北市大安區的寧靜教室,深鬱藍搭配鵝卵黃的空間設計,不用喧鬧的廣告招牌,一推開門,就已令人思緒沈靜大半,似乎擁抱古典樂就是下一秒的事,自然、順暢、無需特意浮誇。長年旅法的楊尹賓老師學成回台之後,創辦這間完全不走台灣傳統音樂教室的經營模式,猶如音樂界新創公司,以「滋養生命中的每一個角落」為教育核心、音樂為教學之表,帶入多元的底蘊內容,如:花藝、身體韻動、哲學、展覽、文學等講座沙龍,將看似跨領域實則息息相關的知識交織在教室的實體空間,進行一場以思辨為底蘊的音樂教育創新,致力帶給所有人探索藝術之美。

楊尹賓點出台灣古典樂在培育環境上,過度重視技術而不重視音樂與生活本身的弊病。她說到:發源於歐洲的古典音樂,並不是台灣傳統熟悉的生活與文化,也許因為下意識的認為古典音樂與生活脫節過遠,導致有許多家長與老師,在大部分孩子還沒有戀愛或生死體驗時,要求他們練習超齡而抽象的曲目,只為了追求展現技巧,這現象,她說:「可以從音樂比賽曲目一窺荒唐,五年級要演奏描述生離死別的「愛之夢」,哪家學生選了貝多芬、莫札特,似乎就成了現場比賽的笑話。」但是,整首下來,除了十指在鍵盤上奔馳出來的高超技巧之外,楊尹賓也聽出了台灣古典音樂教育交出了一張張習慣「服從」的臉,站在台上的孩子就像穿了件不屬於他的衣服,不知道為什麼要穿,長輩叫我穿我就穿,穿上之後會被稱讚,不會被罵與嘲笑。可是,藝術的本質最特別的地方叫做「想法」,以小小年紀講出來類似有想法的話,一來好笑、二來可能招來責罵,說到底,就是一個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思考與辯論的大環境(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卻是所有藝術教育的關鍵養分。

 》藝術的底蘊:摸索

可能長年浸淫在法國文化的思與辯,楊尹賓相信,藝術不該是高高在上的社會標籤,不只為了音樂人聽音樂,而是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都能夠充滿想像,滋養到心靈的角落時,古典樂的美就不會流於膚淺,在「人」的心中累積出一段充滿藝術的迴廊,時不時都能夠走進去望一望,擷取現實生活中需要的能量。

「於是,我們需要摸索;有品質的摸索,從過程中才會形成:有趣。」楊尹賓以她鋼琴的教學現場為例,有時總會遇到學生擅自用自己的指法彈奏曲子,楊老師會運用指法的規則,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連貫與不連貫,可能會對聆聽者造成是否能理解的影響,如果遇到對樂句詮釋有非常堅持的學生,在合乎音樂邏輯並一樣能達成美的前提下,「我會尊重孩子的指法、斷句以及停頓。」因為,藝術就是靠不斷的摸索來的,不同人的摸索存有不同的經驗、有著不同的想法…,層層影響下去,才能夠使同樣的貝多芬、莫札特、布拉姆斯們的作品,跨越百年的時間與空間地演奏出來,感動著各個世代的人心。

若是,我們以技術為核心、以服從貫穿教學,雖然可以立竿見影呈現教學者想要的樣子,卻難以衍生未來世代人類心靈所需要的音樂特質,如何感動消費者?如何談論創造古典音樂界的產值?

》古典音樂需要的人才特質:感受、經驗、原創力

回到台灣,雖然走入藝術教學,也在有限的能力之下經營德布西音樂藝術中心的種種內容。然而,楊尹賓並不鼓勵現在仍在求學階段的音樂學子開始「斜槓」就業所需要的能力,而是應該更溯本清源去充實自身藝術內涵的三件事:

一、自身感受

從事每種藝術工作,學會喜、怒、哀、樂、感動、無助、憤慨、平靜…種種情緒的感受方式,都是幫助藝術內容蘊含到更豐富的素材路徑,任何缺乏感受的作品,其實,猶如行屍走肉般的難以區別,何論暢談至藝術創造?如果藝術工作者能具備「向內(inward)」感受的能力,才可能向外(outward)透過音樂或其他藝術形式表達自我,引發其他人的心靈共鳴。

想要增加感受力的作法,需要融會貫通到敞開心房觀察世界、閱讀、聽音樂、看畫,聆聽自我內在的聲音並學習同理他人,用開放的態度與師長朋友討論個別之間的差異,會是一段滿有效率的方式。

二、向經驗學習

誠如上述所言,擁有感受先是第一步,而外在的體驗也誠然可貴。以經驗作為裝盛藝術的容器,可使作品充滿高質量的生命價值為蘊含元素,滿溢於表象之中。因此,我們可以說:18~22歲大專青年能不能取得自己對生活的獨到經驗,將對作品可包含到的藝術容量具深遠性的影響。

像是法國鳥類學音樂家梅湘(Olivier Messiaen),為了用鋼琴聲鉅細靡遺地描寫、模仿而寫出的整套鋼琴作品《鳥類圖鑑》(Catalogue d'oiseaux),即是透過自己耗時多年長住野外、忍受日曬雨淋,把上百種鳥叫鳴聲,以音程記錄為各式各樣不同顏色的感知,猶如鳥類叫聲的百科全書,使自古以來就陪伴人類最熟悉的聲音,轉化為鋼琴的樂音姿態重現於世界,成為了前人從所未聞的創新與藝術,是作品、是價值,更是梅湘向大自然致敬的方式,無論在生物語言學上的原創性、難以複製仿效的使用技巧,作品涵養到的情感、精神、意志與詩意,都可譽為當代顛峰。



又譬如德布西的音樂作品,常常帶有水的各種意象(image),演出者如果沒有實際觀察過海浪、湖泊、河流、水花等經驗而勉強模仿,很「人工」、很「刻意」的鑿刻呈現,往往顯得難以掩蓋。用開放的心增加生活經驗,是累積想法的重要歷程,透過經驗而懂得摸索,再用摸索找出各自技術上的差異,久而久之,就能快速累積成為自己的想法。

三、再創造

有了內在感受、外在經驗,才有可能融合這一切體驗,蛻變為全新而獨特的藝術創作和音樂詮釋,例如鋼琴詩人蕭邦基於外在戰爭和離鄉背井(外在經驗),並極度思念故鄉(內在感受),將這些感受與經驗咀嚼過後,蕭邦將自己學得的作曲技巧和想像力,創作出融合波蘭民謠節奏、特有的馬祖卡舞曲,爾後,作品雲集更流傳千古,我們也許沒去過波蘭,但一當聽到蕭邦的馬祖卡,波蘭所經歷的戰爭與哀戚,卻能夠活生生重映在每個人的心中。

梅湘、德布西、蕭邦…,若把大師作品喻為種子,深具穿透本質的「藝術」種子,將埋進時間與空間的土壤,物換星移之後,在生命磚瓦矮牆的另一端世界,開出的嶄新花朵。藝術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即是善用自己敏感且情感富饒的人格特質,細膩捕捉生命中每一件繁瑣事物的運作,為下一粒「種子」做準備。一切醞釀過程皆是辛苦漫長的,更需要極大的熱忱與天份,藝術工作者在工業社會所崇尚的客觀價值來看,身上總有一張不容易撕去的「無效率」標籤,然而,面對現實中其他成就容易量化的學科相比,藝術,仍是最不該有「絕對值」的學科,每一件作品與詮釋都應該具備不同的可能,讓「再創造」的競爭力深植於自己,臻至身(行動)、心(經驗與感受)、靈(賦予見解)的平衡狀態。

》音樂教育正在面對的AI科技時代… 

不只音樂,所有的藝術都不是為了「取悅」所有人的心思,每件作品的呈現或存在,是為了傳承獨特的精神與生命。楊尹賓以自身旅法時曾經和12歲法國小孩一同練琴的經驗為例,台灣12歲的學生技術高超的不得了,但在法國小孩技巧中規中矩非常單調之下,卻意外感受到12歲演奏者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將日常中不斷與大人思辨的想法歷程,轉化為有自我思維的創作,即使呈現在單調的樂曲上,卻仍然符合莫札特時代的句法和文化,形成難以取代的原創力。

因此,即使是靜止不動的藝術品、文學與音樂,也得以在時代洪流中永垂不朽。在技術上,人類終究難以超越機器和AI科技的完美;但是,透過人類的心真實感受 、經驗以及再創造三者而慎重交織出的藝術,不完美中才具有AI科技永遠無法取代的美。

*音樂藝術表演人員&UCAN職能

1. 藝文與影音傳播-表演藝術

  • 以多元文化的觀點,了解表演藝術的本質與角色、表演程序、組織結構以及表演藝術與藝術行政在演出過程之間的相互關聯性。
  • 清楚表達在過去和當代的文化中,各種不同表演藝術的特色。 
  • 在多元社會型態中,掌握不同角色的生理、情感以及社會面向,適度發揮藝術創作的角色扮演。 
  • 比較並理解創作者、表演者和其他工作者在製作及表演過程中的角色。 
  • 分析並掌握表演藝術工作與商業活動之間的互動,以及表演藝術工作對藝術本身的影響力。
  • 樂曲編寫、指揮、電視電影配樂、幕後製作與現場音樂演出。
  • 透過製作管理、技術與創意設計,呈現創作對表演藝術及文化的貢獻。 
  • 樂曲編寫、指揮、電視電影配樂、幕後製作與現場音樂演出。

此處UCAN職能為「音樂藝術表演人員」之專業領域內相關的職能內涵,可提供想從事相關職業的學生學習參考。想進一步了解相關就業方向及所需能力,可至UCAN平台查詢(https://ucan.moe.edu.tw/search/search.aspx#a1)。

2018年12月24日

台灣大專青年應用新創建構不凡的資歷

口述/高通機器人加速器總監 王旭平博士 
FUTUREWARD共同工作中心 林佑澂 執行長

採訪撰稿/UCAN計畫特約記者 陳昕彤

這是全球瘋新創的十年;從英文字「decade」來看,十年是一個世代generation的三分之一,如果,把要打拼的人生看成兩個世代來算,第一個decade,你會怎麼決定職涯基因?

『加入新創,會是與眾不同的起步;沒有人告訴你成功方程式、沒有人給你絕對保證。但,能擁有的卻是一段創造未來的探索歷程,將在漫長的就業生涯提供彌足珍貴的價值。』王旭平博士認為。 

然而,台灣產業卻經常把「新創」和「創新」混為一談。其實,新創的真實樣貌,並不一定是在既有的事物上提出前所未有的想法,而是,怎麼把事情做的更有效率、讓整體社會有往前進的發展動力,正是「新創」與「創新」之間有著不同任務。相對陌生的台灣新創究竟目前發展如何、有哪些競爭優勢或前瞻思維值得我們大小讀者們密切注意?

這一期的「新興職涯全搜錄」專欄,有幸採訪到知名創業投資家王旭平博士和他的新創夥伴FUTUREWARD林佑澂執行長,來與我們分享他們的成功的新創與創業經歷,一起從他們橫跨電腦科學、電機工程與生物科學的AI視角,窺探台灣大專青年若把職涯第一步放到新創的話,會、怎、樣!

 》新創, 
     猶如從思維開始賽跑的Formula 1 

當代的世界存有許多問題:環境污染、資源耗竭、氣候失衡、人口老化與下降、傳染病…,光是每一大項能列舉出來的,就有一連串複雜難解又環環相扣的問題。若不改變思維,再繼續使用傳統的運作方式尋求解決之道,不僅時間和效能跟不上問題蔓延的速度之外,恐怕再高的創新預算也無法產出根本性的改革,反而製造更多的問題、更深的複雜度。

於是,新創事業(Start-up venture),不只單方面去看點子(ideas)新不新、奇不奇,而是從以下三個構思考層面,去評價新創構想總體的加權積分:

一、市場機會x 市場時間 

新創會看重構想要造就的改變力道有多大,以及在市場上被消費者接受需要花多久的時間。但傳統創新(new venture)的作法,習慣用降低成本和風險來增高存活率,舉凡大學裡的育成中心、由政府出資輔導的孵化器(Incubator) ,都有這類歷史背景。

【盲點1.】

近十年市場環境劇烈變動、不確定因素遽增,孵化和育成環境反而太舒適,導致新創團隊缺乏面對市場的抗壓能力;原本的共同工作中心(co-working center)只剩下便宜辦公室的效益,對於如何產生創業初期最需要的資源鏈結(linkage),完全無力可施。

【突破盲點】

新創團隊若沒有充足的準備與訓練,非常容易在第一年就黯然告終。為了提升創新團隊的活性,林佑澂執行長認為,育成中心和孵化器之間有必要增設加速器(accelerator)的功能,提供系統化的協助,快速達到目標:

『除了硬體辦公環境,交流活動、整合資源,更是國際菁英團隊(hero companies)進駐到台灣共同工作空間的理由,形成多元社群,再讓社群中的良性循環把台灣團隊推向國際;才是真正的核心需求,。』 


圖1. 共同工作空間:整合新創團隊創建初期需要的資源、人脈,定期舉辦活動、多元鏈結、形成有良性循環的社群。

【盲點2.】 

但,不申請政府補助大多數的新創團隊其實困在台灣,不容易和創投和天使基金相遇。除了新創成員背景因單一性過高有先天不良之因素外,產業中缺乏數量足夠的成功案例來提升投資者信心,則屬後天失調了。

【突破盲點】

加速器專案經驗豐富的王博士認為,台灣要從根源打破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本質,引進世界頂級加速器如Techatars、 V Combinator、500 Startups進駐台灣,可建立整體性的新創生態系統(ecosystem)強化與國際外界的鏈結後,就能有效提高國內大型企業資金挹注的信心,:

『企業創投跟個人一樣,是需要信心的。自然界中,動物、植物、昆蟲…各式各樣的族群必須相互依靠、供需平衡才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健康。』 

同理放到新創生態來看,每一種形塑出來的社群(community)會有特定的功能顯現出來,漸漸形成機制與生態,多方角色可包括:天使基金(Angels’ fund)、創投(CVs)、創業家(Founders)、加速器(Accelerators)、業師(Mentors)、既存企業(Companies)、社群(Communities)以及專業服務(Services)等;從player到mechanism每一個都被需要、也都重要。

【盲點3.】

有許多聲音會把募資不易歸咎到台灣VC(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創業投資,簡稱:創投)態度保守,承擔風險的意願低落。但,從VC的角度來看,台灣目前的新創團隊數量少、國際競爭力弱,即使是台灣的投資者也情願把錢放到外國團隊、或等團隊比較成熟之後再入場投資。多年下來,造成拿到資金的都是那幾間成功案例,新血難見。

【突破盲點】

要存活,生態中要有嚴格的挑選機制才能用壓力去確保新創團隊的創業品質。王旭平博士以YC(Y Combinator)為例,超過5000份的新創申請,會先透過網路AI篩選到430多個,再用5天的時間集中面試17~25家;最終僅有1%的新創團隊會拿到維期12週的培訓門票,如同考前衝刺班,一系列的訓練內容包含:如何與投資人協商、人才招募與管理、產品設計、品牌行銷…。其中最令人振奮的,莫過於有重量級創業家像是:Paypal的Per Thiel擔任創業導師(Mentor),給予實質的建議。

王博士與林執行長建議台灣大專青年,若有好的新創構想就要有壯大構想的勇氣,無論是加入學校的育成中心或拿到補助經費進駐孵化器,把握時間進行概念性驗證(POC, proof of concept),一旦拿到加速器動輒120K美金起跳的投資基金,團隊內的每一位成員就有機會在職涯資歷上多做一點不凡。以駐台的SOSV MOX、Sparklabs等美國加速器來說,身為美國公司的他們,第一個投資的團隊卻在韓國,出資培訓團員3~4 個月之外,結束前還幫忙團隊舉辦demo ditch,邀請3~4千名投資人聆聽,以實質行動扶植新創團隊。

二、企圖心 x 可擴展性 

從美國的文化觀點來看,台灣新創產業存有「太溫暖」的問題;但,對亞洲企業文化頗有細微觀察的王博士卻認為育成中心和孵化器卻有其溫柔存在的必要,特別是亞洲企業文化,重視中央集權,像是師徒制、上下游夥伴關係等人文色彩,要是貿然去中央化(de-centralization)反而適得其反。 

『要把新創看成創業的過程,從剛開始時的1 ~2人進入incubator,過一段時間後進駐到co- working center取得社群鏈結和整合性資源,進入市場磨練;再用市場經驗作為前進top-accelerator,若成功取得培訓和資金,原本的創業構想將足以在未來的產業中make a big difference(創造大改變)。』 

王博士和林執行長勉勵大專青年要以懷有企圖心(Be Ambitious)為鑑,作為檢視自己與新創團隊存有值得被VC,累積自己「被選擇」的價值。

『這是一場台灣大專青年勇氣與企圖心的態度問題。』 

不管新創構想是大是小,歐美青年具有無畏失敗的氣度,有能力展現自信與策略目的,曾經有過的失敗也懂得從中吸取教訓,調整方向與節奏,快速地再站起來。相比之下,台灣青年在這一層面就顯得脆弱,把「失敗」看得太大。

Just have your passion and ambition! 王博士和林執行長攜手想告訴年輕人的訊息便是,台灣產業未來的模樣正在經歷重要的轉型與改變,把國際資源和視野帶進台灣是他們正在做的,不讓有新創潛力的年輕人孤軍奮戰:『我們在這裡等你勇敢提出想法、實踐夢想的過程中,你做過哪些努力?解釋在你的失敗中學到什麼?可以從哪個環節修改,再試試看,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的資歷反而是新時代需要的能力,是加分、不是減分。


圖2. 打造均衡的新創生態系統(ecosystem):王旭平博士(左)和林佑澂執行長(右)積極打造一個讓台灣大專青年有企圖心、不怕失敗、以及即使失敗也有故事可說的新創生態系統! 

三、團隊結構 x 團隊向心力

 未來社會需要的核心價值卻已改變,長期扮演台灣產業火車頭的理性學科如:數學、科學、資通訊…等『硬知識』已無法在日益強調心靈、情感、互動、融合的未來,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反而更須依靠多樣性(diversity)尋求具根本性改創,而養成關鍵就在思考模式(thinking process)。


圖3.多樣性的思考模式:deomo ditch in InnoVEX 2018!在重視融合的未來,團隊結構軟硬均衡才有層層面面的多元能量!

要取得多樣性的思考模式,新創團隊的結構就必須是『軟硬均衡』。以FUTUREWARD對新創團隊提供的資源結構為例,先端科技的硬知識非常需要有能夠和國際接軌互動的軟知識相輔相成,包括:國際銷售、國際行銷、海外市場、社會、心理、文化...種種相關知識,都將會成為滋養新創團隊穩定茁壯的重要養分,跨領域的真正意涵並非意指不同數理科學的整合才叫跨領域,從理跨商、理跨文的抽象與具象、理性與感性、客觀和主觀的對角領域的跨界,才是層層面面同步增加多元能量!

這,便是台灣大專生長期處於〝硬〞知能環境下,最貧乏的世界競爭力;想要投身新創的有志青年,慎之、戒之。

太過看重單項學科的價值或發展,對於形塑未來產業的競賽中,都不是好的現象。Don't follow the herd,要跳出慣性體察新觀點,順從主流雖能擁抱短暫利益,但是長期而言,卻是不斷地消耗資源、磨損青春該有的冒險精神,無法掌握開創的能力,怎麼創新?在團隊的多樣性中尋求共識、在尋求共識的過程中塑造向心力,唯有思考與尊重,才能在全球經濟發展到感性化設計與製造時代的當下,啟動不凡資歷成功方程式!

》》想投入新創, 
        哪些相關職能應提前開跑? 

無論未來真正投入的新創屬於哪一種行業,由於人手少、前期資金少,從創始人到助理都需要擁有與經營相關的基礎職能:

1.團隊合作

身兼數「能」,是加入新創的重要職能,像是研發工程師要懂得基礎的市場分析、要有行銷與業務開發的能力…,和來自多元背影的創始夥伴們分工合作、保持溝通順暢與彼此協調,會遠比在大公司注重的專職專能要來的重要!

2.語言能力

當鎖定目標市場之後,第一個要克服的就是團隊成員的國際語言能力是否足以闡述產品與服務的利基優勢。以英文為例,若目標市場僅是鎖定於大陸、東南亞、新加坡或南韓,至少要達到口語流暢、上台簡報的程度;但若要進入美國或歐盟等先進國家,由於新創發展已十分成熟,任何場合下所用的字辭、時態語法以及人文認知,都必須達專業級水準才能提高投資者信心。

3.逆境商數

與進入常規公司不同,年輕就加入新創需要充滿激情又非常理性的磨練。因為在把產品與服務推上市場的過程裡,聆聽他人建議是常態,然而,新創構想通常並不存在於現況,因此遭受他人的不理解、不看好甚至負面批評的機率遠比得到審定還多,趁早在學生時期累積處理逆境的商數,將有助於在踏入職場後,具有高彈性卻不失決策判斷的領導者特質!

2018年9月27日

從AI人工智慧預見重要的職涯能力─技術、思維,以及用失敗找答案的競爭力─

口述/見臻科技營運長 闕壯穎博士
採訪撰稿/UCAN計畫特約記者 陳昕彤

「人工智慧」悄然進入日常生活的產業結構,已不是未來,而是現在就要儲備的競爭力。本期UCAN新興職務系列,有鑑於人工智慧在多項技術應用之大幅進展,遂積極邀請人工智慧晶片產業專家闕壯穎博士就「人工智慧」的主流趨勢,從科技發展、產業人才能力需求和能力培育三大方向,深度探討AI人工智慧將預見哪些的能力。

圖:人工智慧晶片專家闕壯穎博士,與我們分享最貼近實務的AI人工智慧人才工作樣貌!
(圖片來源,闕壯穎博士)

》人工智慧興起三要素:資料、硬體、演算法

“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t)近年來興盛有三個因素,包括:資料量、硬體運算能力、以及最後的演算法。”

闕壯穎博士開宗明義指出人工智慧發展升溫的關鍵指標。人工智慧一詞於1956年就已被John McCarthy提出,並確立以「只要經過一代的努力,和人類具有同樣智慧的機器將會出現」做為人工智慧的研究方向;此後的數十年間,AI研究便以實現這一句話為發展目標。

然而,人工智慧的發展過程並不像科學家們所想像的樂觀,一直到21世紀初,全球資料與資訊出現爆炸性的成長之外,硬體運算方面也在nVIDIA帶頭生產繪圖晶片(GPU)之後,不僅提供演算法(Algorithm)充足的驗證環境,更對人工智慧研究領域注入了一劑強而有力的成長激素,最後在Hinton 教授2006年提出成功訓練多層神經網路之後,終於在2012年史丹佛大學ImageNet圖像識別競賽中,以16.42%失誤率一戰成名。

“人工智慧就在資料量、硬體運算能力、演算法三者相輔相成的關係下,解決了過去被視為無法解決的問題,也在實現了商務應用。”

不過,人工智慧技術會振翅高飛,ImageNet是幕後的成功推手。它是開放給電腦視覺研究者使用的圖像辨識測試數據庫,使研究人員能夠很容易地取得圖片訓練演算法。闕博士認為,任何「有志在人工智慧上提出的創新事業,可以在『如何找出一個有自我掌控能力數據集(dataset)』的思考點上進行;不僅可避開大公司資源獨佔,更會是可行性較高的研發策略。」

有一間以AI應用聞名的以色列創新公司LawGeex,便是應用AI技術審查律師事務中重複性較高的合約審查工作,像是一般活躍量約在2~4萬的企業保密協議(NDA)審核庶務,改由監控概念取代傳統關鍵字搜尋,不僅大幅降低時間成本,也因此掌握到大量的B2B數據。同樣的原則也在「見臻科技」的AI產品模組中出現。「見臻」以提供視線追蹤晶片模組為企業解決方案(eye-tracking solutions,又稱眼球追蹤裝置或是眼動儀),適合運用於虛擬實境(VR)或擴增實境(AR)、醫療照護、消費者行為分析…等商務場域。在見臻的模組中,使用人工智慧中的機器學習技術為演算法,並以先進的半導體製程來做運算單元,達成業界中最長使用時數(battery life)、最小版型(form factor)、最精準的視線追蹤解決方案,不僅取得不同人種的眼睛影像數據集,也避開了大公司壟斷,取得數據力量的發展藍圖。

》想成為AI工程師?三件不可不懂的事

1.AI晶片製程的層級性
台灣的產業環境在人才培育上,其實:

“還少了一種看全面性問題的人,一種需要同時具備系統觀與策略型思考的人才。” 

主晶片製程具有層級性,從最底層的晶片往上算起,第二層是硬體語言(assembly language)主要負責程式轉成邏輯運算,第三層為函式庫(Libraries)主掌數據的運算功能,再更上去一層是AI函式庫,像是nVIDIA的CUDA DNN就是專門為類神經網絡架的library;最後才能接近到較為表層的軟體框架(俗稱:Framework)、軟體架構設計(俗稱:Software Architecture)之後,才能浮出一般社會大眾較為熟悉的程式設計師,撰寫各式各樣功能需求的演算法(Algorithm)。

2.全面性的問題點出自於哪裡?
Framework。全球Framework由Tensorflow和Caffe所壟斷,它是一個使用於機器學習的開源軟體庫,支援深度學習各項演算法,全球有大量的軟體工程師在Tensorflow和Caffe上撰寫AI程式,已非常習慣使用大公司所提供的函數庫環境,早已綁住了程式設計師的使用者行為,要做到使用者「無感」移轉,在有限的資源下貿然從事,成功機率頗為艱難。

3.要有掌握資料自有的策略思維
台灣AI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應從需求少但很專精的小眾開始耕耘,做到一個對數據有自我掌控能力的裝置的發展策略,如:監視鏡頭的圖像就是不需要和外界溝通、能自我定義輸出的執行策略。

》踏入AI世代不可或缺的職涯能力是什麼?

對於AI軟體設計工程師的核心競爭力,闕博士以工匠vs.工具的關係來譬喻:
  1. 工具:也就是程式語言,要了解當下有哪幾個主要的程式語言及其相關優勢,有利於加速進入工程師的工作領域。
  2. 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使用程式語言寫出需要的程式,而之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要有能力掌握寫程式語言的邏輯思考歷程(logical thinking process)。
  3. 最熟悉的工具:選一個你最有心得的程式語言,然後,專注深耕。

對學習者來說,邏輯思考歷程是最為關鍵,這個習慣雖無法用量化方式檢測出來,卻是能在未來職涯的旅途中,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持續進化問題答案的搜尋品質。一旦遇到實務問題,從失誤到搜尋資料、再到找到答案的邏輯歷程,就是凸顯自己與其他人不同的隱形力量,翻轉AI人工智慧的人才樣貌。

有鑑於此,闕博士勉勵所有大專校院學生,應多在大專校院的學習過程中,儲備六個成為AI人才的好習慣:

1. 打造斜槓競爭力
與其要求自己專心在單一領域,不如改變思維,先建立一組有核心優勢的專業,然後再以自己的核心優勢延伸到各種不同的領域,給自己更多換位思考的機會,使多元領域的知識能在原本的核心優勢上,帶出更多的延伸優勢。

2. 邏輯思考
邏輯思考對每個人的幫助是很大的,可以賦予我們直接面對到問題的本質,提高尋找答案的品質。

3. 找答案的能力
這項是台灣人才非常缺乏的能力,不喜歡自己去找答案,,太急著把答案硬塞入自己手上的問題,其實,以為有效率的外表下,失去的是激發想像力的深層問題。

4. 80分就要開始的勇氣?
台灣傳統的技術研發人員,很容易有非要做到100分才對外露面偏執傾向,然而這樣的偏執卻很可能遇到”其實使用者跟你想的不一樣”的窘境。同樣的議題,若是換成以色列的研發團隊,會在開發專案執行到80分時候,就放到市場上試煉的,無論正評或負評,都會回饋到產品最後一哩的研發流程,成為重要校正指標。這樣的模式,闕搏是稱它是一種:用失敗找答案的競爭力,能夠讓產品研發過程,更早一步取得使用者意見,共創實用價值!

5.團隊合作(teamwork)
若職涯發展越往硬體端靠近的話,你會發現AI晶片的世界裡團隊合作是無比的重要,往往一個開發專案,就必須和不同領域的資深工程師推展專案進程。然而,這樣的工作邏輯,是和台灣目前強調成績排名、把同儕當競爭對手的學習環境大相逕庭。以過去在AMD經驗,一個新開發專案上上下下,至少要經過五種工程師,包括:演算法設計工程師(Architecture Engineer)、RTL硬體設計工程師、整合工程師(Synthesis Engineer)、APR工程師完成之後,還需經驗證工程師(Verification Engineer)的再三修改、驗證,直到整個程式迴圈(loop)都不會出錯,才能交到產品工程師(Product Manager)與量測工程師的手上,與客戶進行功能校對。如果不及早習慣團隊合作的學習模式,熟悉高度跨領域的溝通氛圍,其實關起門來自己埋頭苦幹,不僅拖累了專案,也容易影響到外界對你工作能力的評價。

6.深化通識能力
 AI人工智慧是一場機器往生命演化的產業歷程,除了技術硬底子的學習之外,領導力、英語(之後還有第二外語)、藝術涵養、人文素養、推己及人的感受力,都將是在AI世代中,將超越科技融合人性根本需求的重要底蘊,雖隱藏在肉眼最難察覺之處,卻擁有極大的創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