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0日

一場旅法音樂人以思辨為創辦底蘊的教學雞湯

受訪者/德布西音樂藝術中心 楊尹賓 創辦人 
採訪撰稿/陳昕彤 

走入21世紀,台灣古典音樂陸續孕育了兩位國際級的古典音樂人才,一個2015年奪下俄國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第二名銀牌獎的曾宇謙,另一個則是17歲就得到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第四名,成為蕭邦大賽史上最年輕的得獎者的Eric Lu陸逸軒。然而,如此兩顆閃耀之星,並無法真實反映台灣古典音樂教育內涵的美麗與哀愁,其實,絕大多數修習古典音樂的學子,早在選擇大學音樂系之前,就已站上學科與術科的十字路口前,徬徨著自己的未來。另外一方面,家長是否能在古典樂消費市場長期委靡不振的認知以及龐大可觀的學雜費支出等雙重壓力下,從情感與經濟等層面同時堅定地、穩定地提供支持,都是台灣現行教育制度中,難以「錢」進的就業方程式。

為了追尋這問題的答案,UCAN電子報新興職涯專欄一反過去硬科技的主題,以教育力為出發點,深度訪談一名剛旅法回台的音樂家,也是目前「德布西音樂藝術中心」創辦人和鋼琴教師的楊尹賓老師,從東西方社會不同的文化底蘊來探索古典樂教育的可能性。

 》藝術的根:思與辯 



「…可是,音樂不是為了技術啊!相反的技術是要為了音樂服務,如果只有想法,但沒有相對的技術,就成為了空談無法實現;有了技巧,就可以透過技巧實現想法中的各種畫面、故事、色彩。」 
──台灣旅法鋼琴家 楊尹賓

攝影師:蔣晧任 

德布西音樂藝術中心,是一間座落在台北市大安區的寧靜教室,深鬱藍搭配鵝卵黃的空間設計,不用喧鬧的廣告招牌,一推開門,就已令人思緒沈靜大半,似乎擁抱古典樂就是下一秒的事,自然、順暢、無需特意浮誇。長年旅法的楊尹賓老師學成回台之後,創辦這間完全不走台灣傳統音樂教室的經營模式,猶如音樂界新創公司,以「滋養生命中的每一個角落」為教育核心、音樂為教學之表,帶入多元的底蘊內容,如:花藝、身體韻動、哲學、展覽、文學等講座沙龍,將看似跨領域實則息息相關的知識交織在教室的實體空間,進行一場以思辨為底蘊的音樂教育創新,致力帶給所有人探索藝術之美。

楊尹賓點出台灣古典樂在培育環境上,過度重視技術而不重視音樂與生活本身的弊病。她說到:發源於歐洲的古典音樂,並不是台灣傳統熟悉的生活與文化,也許因為下意識的認為古典音樂與生活脫節過遠,導致有許多家長與老師,在大部分孩子還沒有戀愛或生死體驗時,要求他們練習超齡而抽象的曲目,只為了追求展現技巧,這現象,她說:「可以從音樂比賽曲目一窺荒唐,五年級要演奏描述生離死別的「愛之夢」,哪家學生選了貝多芬、莫札特,似乎就成了現場比賽的笑話。」但是,整首下來,除了十指在鍵盤上奔馳出來的高超技巧之外,楊尹賓也聽出了台灣古典音樂教育交出了一張張習慣「服從」的臉,站在台上的孩子就像穿了件不屬於他的衣服,不知道為什麼要穿,長輩叫我穿我就穿,穿上之後會被稱讚,不會被罵與嘲笑。可是,藝術的本質最特別的地方叫做「想法」,以小小年紀講出來類似有想法的話,一來好笑、二來可能招來責罵,說到底,就是一個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思考與辯論的大環境(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卻是所有藝術教育的關鍵養分。

 》藝術的底蘊:摸索

可能長年浸淫在法國文化的思與辯,楊尹賓相信,藝術不該是高高在上的社會標籤,不只為了音樂人聽音樂,而是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都能夠充滿想像,滋養到心靈的角落時,古典樂的美就不會流於膚淺,在「人」的心中累積出一段充滿藝術的迴廊,時不時都能夠走進去望一望,擷取現實生活中需要的能量。

「於是,我們需要摸索;有品質的摸索,從過程中才會形成:有趣。」楊尹賓以她鋼琴的教學現場為例,有時總會遇到學生擅自用自己的指法彈奏曲子,楊老師會運用指法的規則,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連貫與不連貫,可能會對聆聽者造成是否能理解的影響,如果遇到對樂句詮釋有非常堅持的學生,在合乎音樂邏輯並一樣能達成美的前提下,「我會尊重孩子的指法、斷句以及停頓。」因為,藝術就是靠不斷的摸索來的,不同人的摸索存有不同的經驗、有著不同的想法…,層層影響下去,才能夠使同樣的貝多芬、莫札特、布拉姆斯們的作品,跨越百年的時間與空間地演奏出來,感動著各個世代的人心。

若是,我們以技術為核心、以服從貫穿教學,雖然可以立竿見影呈現教學者想要的樣子,卻難以衍生未來世代人類心靈所需要的音樂特質,如何感動消費者?如何談論創造古典音樂界的產值?

》古典音樂需要的人才特質:感受、經驗、原創力

回到台灣,雖然走入藝術教學,也在有限的能力之下經營德布西音樂藝術中心的種種內容。然而,楊尹賓並不鼓勵現在仍在求學階段的音樂學子開始「斜槓」就業所需要的能力,而是應該更溯本清源去充實自身藝術內涵的三件事:

一、自身感受

從事每種藝術工作,學會喜、怒、哀、樂、感動、無助、憤慨、平靜…種種情緒的感受方式,都是幫助藝術內容蘊含到更豐富的素材路徑,任何缺乏感受的作品,其實,猶如行屍走肉般的難以區別,何論暢談至藝術創造?如果藝術工作者能具備「向內(inward)」感受的能力,才可能向外(outward)透過音樂或其他藝術形式表達自我,引發其他人的心靈共鳴。

想要增加感受力的作法,需要融會貫通到敞開心房觀察世界、閱讀、聽音樂、看畫,聆聽自我內在的聲音並學習同理他人,用開放的態度與師長朋友討論個別之間的差異,會是一段滿有效率的方式。

二、向經驗學習

誠如上述所言,擁有感受先是第一步,而外在的體驗也誠然可貴。以經驗作為裝盛藝術的容器,可使作品充滿高質量的生命價值為蘊含元素,滿溢於表象之中。因此,我們可以說:18~22歲大專青年能不能取得自己對生活的獨到經驗,將對作品可包含到的藝術容量具深遠性的影響。

像是法國鳥類學音樂家梅湘(Olivier Messiaen),為了用鋼琴聲鉅細靡遺地描寫、模仿而寫出的整套鋼琴作品《鳥類圖鑑》(Catalogue d'oiseaux),即是透過自己耗時多年長住野外、忍受日曬雨淋,把上百種鳥叫鳴聲,以音程記錄為各式各樣不同顏色的感知,猶如鳥類叫聲的百科全書,使自古以來就陪伴人類最熟悉的聲音,轉化為鋼琴的樂音姿態重現於世界,成為了前人從所未聞的創新與藝術,是作品、是價值,更是梅湘向大自然致敬的方式,無論在生物語言學上的原創性、難以複製仿效的使用技巧,作品涵養到的情感、精神、意志與詩意,都可譽為當代顛峰。



又譬如德布西的音樂作品,常常帶有水的各種意象(image),演出者如果沒有實際觀察過海浪、湖泊、河流、水花等經驗而勉強模仿,很「人工」、很「刻意」的鑿刻呈現,往往顯得難以掩蓋。用開放的心增加生活經驗,是累積想法的重要歷程,透過經驗而懂得摸索,再用摸索找出各自技術上的差異,久而久之,就能快速累積成為自己的想法。

三、再創造

有了內在感受、外在經驗,才有可能融合這一切體驗,蛻變為全新而獨特的藝術創作和音樂詮釋,例如鋼琴詩人蕭邦基於外在戰爭和離鄉背井(外在經驗),並極度思念故鄉(內在感受),將這些感受與經驗咀嚼過後,蕭邦將自己學得的作曲技巧和想像力,創作出融合波蘭民謠節奏、特有的馬祖卡舞曲,爾後,作品雲集更流傳千古,我們也許沒去過波蘭,但一當聽到蕭邦的馬祖卡,波蘭所經歷的戰爭與哀戚,卻能夠活生生重映在每個人的心中。

梅湘、德布西、蕭邦…,若把大師作品喻為種子,深具穿透本質的「藝術」種子,將埋進時間與空間的土壤,物換星移之後,在生命磚瓦矮牆的另一端世界,開出的嶄新花朵。藝術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即是善用自己敏感且情感富饒的人格特質,細膩捕捉生命中每一件繁瑣事物的運作,為下一粒「種子」做準備。一切醞釀過程皆是辛苦漫長的,更需要極大的熱忱與天份,藝術工作者在工業社會所崇尚的客觀價值來看,身上總有一張不容易撕去的「無效率」標籤,然而,面對現實中其他成就容易量化的學科相比,藝術,仍是最不該有「絕對值」的學科,每一件作品與詮釋都應該具備不同的可能,讓「再創造」的競爭力深植於自己,臻至身(行動)、心(經驗與感受)、靈(賦予見解)的平衡狀態。

》音樂教育正在面對的AI科技時代… 

不只音樂,所有的藝術都不是為了「取悅」所有人的心思,每件作品的呈現或存在,是為了傳承獨特的精神與生命。楊尹賓以自身旅法時曾經和12歲法國小孩一同練琴的經驗為例,台灣12歲的學生技術高超的不得了,但在法國小孩技巧中規中矩非常單調之下,卻意外感受到12歲演奏者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將日常中不斷與大人思辨的想法歷程,轉化為有自我思維的創作,即使呈現在單調的樂曲上,卻仍然符合莫札特時代的句法和文化,形成難以取代的原創力。

因此,即使是靜止不動的藝術品、文學與音樂,也得以在時代洪流中永垂不朽。在技術上,人類終究難以超越機器和AI科技的完美;但是,透過人類的心真實感受 、經驗以及再創造三者而慎重交織出的藝術,不完美中才具有AI科技永遠無法取代的美。

*音樂藝術表演人員&UCAN職能

1. 藝文與影音傳播-表演藝術

  • 以多元文化的觀點,了解表演藝術的本質與角色、表演程序、組織結構以及表演藝術與藝術行政在演出過程之間的相互關聯性。
  • 清楚表達在過去和當代的文化中,各種不同表演藝術的特色。 
  • 在多元社會型態中,掌握不同角色的生理、情感以及社會面向,適度發揮藝術創作的角色扮演。 
  • 比較並理解創作者、表演者和其他工作者在製作及表演過程中的角色。 
  • 分析並掌握表演藝術工作與商業活動之間的互動,以及表演藝術工作對藝術本身的影響力。
  • 樂曲編寫、指揮、電視電影配樂、幕後製作與現場音樂演出。
  • 透過製作管理、技術與創意設計,呈現創作對表演藝術及文化的貢獻。 
  • 樂曲編寫、指揮、電視電影配樂、幕後製作與現場音樂演出。

此處UCAN職能為「音樂藝術表演人員」之專業領域內相關的職能內涵,可提供想從事相關職業的學生學習參考。想進一步了解相關就業方向及所需能力,可至UCAN平台查詢(https://ucan.moe.edu.tw/search/search.aspx#a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