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6日

迎戰數位新職場的關鍵就業力


文/全球職涯諮詢暨測評中心 邱惠瑄 主任
科技不斷突破性地發展,像是高速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雲端技術,相信在未來三至五年主導全球的創新科技,將逐步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產業、以及商業模式。企業主可能關心的是:如何利用科技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其因應科技變化所需要的策略為何;而對於職場工作者或是即將邁入社會的新鮮人來說,有哪些可能發生的職場變化和個人如何適應新的職場形態需要關注呢?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探討:

職場新樣態的推手:科技創新

科技到底影響未來就業市場的規模有多大?影響有多深?不少的預測或是研究都提到人類是否會被機器人取代的議題,或是描繪未來科技融入生活、教育、醫藥的樣貌。參考世界經濟論壇在2018年發表的未來就業報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18)1,摘要幾項對於未來職場的預測與描繪,值得關注:
1.    未來企業將廣泛採用大數據技術來分析用戶,商業行為將變得更加智能化。
2.    機器人技術的應用將更加普及和商業化,2022年以前金融服務業最有可能使用仿人型機器人。
3.    2022年,自動化技術的進步將導致全職員工的數量減少,轉變成非典型工作的型態,例如兼職、工作外包、遠距工作。
4.    2025年,機器人的工作時間將超越人類(如圖1:自動化比例)
5.    2022年,由於人機勞動力分工的變化,將有7,500萬個工作被取代,但新技術也會同時產生1.33億個新的工作,所以未來五年間的工作機會是不減反增,但工作內容及型態會改變。
6.   對特殊人才的需求增多,例如至2022年企業會對數據分析師、計算機科學家、互動設計師、機器人工程師、區塊鏈專家、電商和社交媒體專家等。而和「人類」技能相關的工作也會受歡迎,例如:客戶服務、培訓與發展、人類和文化領域專家。


1:自動化比例

從報告的預測看來,不論在工作內容,工作型態,工作機會上,科技在不久的未來確實對於職場有實質性的影響作用,並產生一些質變。以工作職種的變化上來看,可以參考李開復在「AI新世界」這本書所提及就業風險的評估2認知勞動相關的工作是以社交性低、資料和資訊可以被優化程度高的被列為是淘汰風險性高的工作;體力勞動相關的工作則是以社交性低、低技能及高結構化環境的工作較容易在未來被AI取代。未來如果是以科技為主場的職場,到底擁有甚麼樣關鍵就業力的人可以在未來數位化職場馳騁?

新職場的關鍵就業力:數位商數

根據WEF所發表的報告,若未來工作加入人工智能的技術,人類和機器最適宜的結合應該是共生共存的合作關係,而非以競爭關係看待。職場人或即將踏入職場的學生想要在未來職場上人機共生,建議幾個可以培養和強化的就業力:

1.    數位科技的瞭解與運用
如果未來職場充斥著機器人、大數據、物聯網,那麼瞭解這些新科技就是必備的基礎知識。若不是像電腦工程師般屬於科技的創造及開發者,能夠運用基礎的數位科技能力來完成工作任務,是一般職場工作者必要的技能。如果可能的話,試著學習一種程式語言,學會程式語言背後的思考邏輯及問題解決模式,未來可以更瞭解數位職場運作的邏輯。

2.    跨界學習
過往靠線性累積知識的單一專業學習模式,未來將不符使用,在科技的輔助下,獲取知識變得容易,各領域早已不再是楚河漢界,未來人才除了原本的專業外,需要跨界學習,連結和整合不同領域,並形成交會點,激發出更多的可能性,連結和整合多元領域是未來工作樣貌需要的一種形式。在校學生可以廣泛性接觸各式訊息、透過自我學習、參加專業社團、或多多利用博雅教育(通識)和選修跨界學習,訓練自己深化和整合多元專業的能力。

3.    複雜性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能力一直被列為職場關鍵能力之一,完成工作任務其實就是解決問題的結果。一般的問題解決能力目前科技已經可以代勞,有的部分甚至做得比人還好。機器擅長常態性和有規律性的問題資訊判斷,人類可以透過同理心、感受性、人際互動經驗、道德判斷等機器沒有的能力來蒐集非常規性的資訊,加入在我們的問題解決歷程。未來的職場需要的不僅是解決問題,更需要的是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可透過專案、課外活動、生活事件,經過發現問題、確認問題、形成策略、執行實踐、整合成果、推廣應用的歷程,來訓練自己不害怕面對問題的精神,以及複雜問題的解決能力。

4.   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跳脫常規性,運用多種思維新方式,包涵邏輯、非邏輯、抽象、聚焦、發散等,來解決問題的思維狀態,不僅思緒流暢與靈活,過程獨特,思維結果的產出、方案也具獨特性。將想像力和創新力運用在創造性的發展是人類得以生存和不斷改進生活的關鍵能力,這個部分是機器難以複製的。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也會持續靠著人類的創造力,開創出更多前所未有的樣貌。創造性思維是可以透過訓練而提升的能力,學生不管是做專題報告、或是解決問題時,都可以運用邏輯、非邏輯、抽象、聚焦等不同思維模式來思考,看看是否有不同的產出,團隊工作時可以運用腦力激盪,這也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練習的好方法。

5.    社會互動能力
社會互動能力也可以理解是人際互動時所需的能力,包含傾聽、同理、溝通、合作,這些都是人類有別於機器人的核心特質關鍵,因此掌握這些與「人」相關的特質和技能,就不必擔心被機器人取代。能善用這些屬於人的特有能力,是未來職場中能夠區辨出價值與貢獻的重要指標。學生可以在生活中保持與他人的互動,學習面對各式各樣的人,能夠適宜的互動,而感到自在,另外也可以爭取上台表達、擔任幹部、參與社團,這些都是訓練社會互動能力的好機會。

6.    開放性與彈性
具開放性態度和思維的人通常都會習慣讓訊息先進入,而非防禦性的阻擋,檢測邏輯關係後,才決定這個訊息是否合適,如此一來就有機會接受更多的訊息和可能性,也比較不畏懼新的訊息。有彈性的人通常具備多項的選擇方案,不拘泥於單一原則,一旦不符合需求也能夠快速修正目標。具開放及彈性的工作者,較能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快速變動,韌性與適應力強。練習開放性與彈性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在思考一件事情時盡可能地想出多選項的方案,如果無法產出時,也可以透過詢問他人的想法及意見,激化出多元性的觀點。

7.    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是未來所必備的就業力。終身學習者的特質是自我驅動性學習、只要是需要或想要的就會主動去學。具備終身學習概念的人,其學習方式不拘限在學校上的正式學習,接受一個不熟悉的任務、完成它,執行的過程也算是學習的一種;甚至將犯錯也視為是一種學習,因此在個人或專業上可以不斷積累和發展。世界持續快速地變化,真正能生存下來的人,往往是不斷學習,能夠即刻調整與調適的人。在變動的時代,擁有終身學習習慣的人將比其他人更具有彈性應變所謂的變動。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學生可以試著對於世界保持好奇心,養成閱讀習慣,多參加讀書會、專業學會,關心社會與全球性議題,學習如何學習。

WEF的報告可以得知,科技發展對於就業市場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而且改變的速度似乎比想像中來得快速。對於「數位科技的瞭解與運用」、利用「跨界學習」的專業整合能力,可以奠基好基礎專業能力;善用機器人較難做到的特質與能力,像是「複雜性問題解決」、「創造性思維」、「社會互動能力」,來增加我們在職場上的貢獻度;以「開放性與彈性」的態度與「終身學習」的習慣來面對未來的高度不確定性與變動性,這些將是工作者迎戰未來數位新職場的重要就業力!


1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18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the-future-of-jobs-report-2018
2:李開復(2018)AI新世界,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