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YES,UCAN加油團粉絲專頁活動

2018年12月24日

職場演化雙軸發展,了解自我航向未來職涯踏實更寬闊!

如果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看,2018年是一個數位與新創豐收的一年。許多高端科技研發如:人工智慧(AI)、邊際運算、大數據與演算法開始展露商轉頭角之外,素以科技島聞名的台灣,也在2018年10月傳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所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台灣新創在全球140個國家中總排名第13名、亞太區第4,並和德、美、瑞士並列超級創新國(Super Innovator)之列。看在扎根第一教育現場的UCAN專案小組的眼中,實為「跨域」和「整合」的在未來人才與職能上的具體展現。

協助台灣大專青年與校院師長們了解UCAN職能平台於產業界之實際應用,一直以來,是我們不斷努力的目標。如何透過平台的數據分析,讓大專生了解自我並以職能性向為就業基礎,在未來職場朝向「理性」與「感性」雙軸並重之演化趨勢來看,成了大專職輔單位與相關工作者重要之價值所在。因此,本期UCAN職涯輔導專欄,我們邀請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林淑萍就她在課堂中的真實案例,分享專業職能診斷;同時也邀請到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廖慶榮分享量化數據與質性訪談所帶出來的精準判斷。而新興職涯全搜錄和UCAN數位能力新指標兩個專欄,則協助我們更加了解那個即將因轉型而到來的「未來」會是需要哪些重要的能力及其關鍵態度:尊重、多元。

2018年UCAN電子報最終期,除了仍希冀在人才創新的里程碑上刻下清晰筆劃之外,更感謝每一位支持UCAN電子報堅持發送好文的全國讀者們,有您的肯定,踏在追求職能專業與內容品質的艱辛途中,更顯得溫暖、真摯! 

歲末年終之際,預祝您:

完滿今年心願、來年豬事美好。

 UCAN計畫辦公室 2018.12

「學校施測模組」歡迎學校申請安裝!

為提供學校更好的施測效率及品質,UCAN辦公室提供學校安裝「學校端施測模組」功能,讓團測的實施更便利、資料取得更快速。

本篇特別針對安裝「學校施測模組」的效益及申請流程作簡單的介紹:

圖1.學校施測模組示意

學校在安裝施測模組後,將可:

1. 提升施測品質,可自行掌握網路環境,確保施測品質。
2. 擴大多元介接服務,與校內自有系統如e-portfolio、校務行政系統介接。
3. 獲得即時診斷資料,直接進行校務分析與應用。
4. 節省行政程序,無須再向UCAN辦公室填單申請。

學校施測模組已開放各校申裝,歡迎有興趣瞭解或申裝UCAN施測模組的學校,請洽UCAN計畫辦公室或申請請點我!

「UCAN應用教學規劃發展工具」2.0版上線!

文/UCAN計畫辦公室

為方便各校師長進行課程地圖規劃,UCAN計畫辦公室本季推出「UCAN應用教學規劃發展工具」2.0版,升級後的版本有以下三項優點:

         1. 新增發展「跨領域學課程」操作功能,以因應跨領域、跨院/系學課程等趨勢。
         2. 新增核心能力及課程對應職能之「權重」設定功能,以符合實務上應用需求。
         3.新增查詢課程貢獻度(各課程重要性),並可一站式產出職能導向學習地圖。

目前1.0 版及 2.0 版的小工具將採取同時併存方式,截至 108 年 2 月 28 日晚間 11:59 分止,在完成蒐集各方使用意見與調整後,2.0 版將正式上線啟用,1.0 版將全面停用。請目前已使用 1.0 版的師長同仁,務必自行備份存取資料,1.0 版停用之後,將不再提供相關服務

圖1. UCAN應用教學規劃發展工具2.0版登入位置
欲使用本功能需申請UCAN平台帳號(不分前後台),登入網址: http://113.196.121.248/applicationtool 。歡迎各校師長前往使用。

專業職能的故事

 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 林淑萍 

有一天,我在我教授的通識課程上,藉由中間休息時間,問了一些學生這個問題:「你們上大學主要的目的是什麼?」 

 學生的回答如下:
「學點東西,長點知識,然後去工作賺錢」 
「想要找一個工作!」 
「學一些專業好找工作!」 
「不是都要上大學的嗎?老師我開玩笑的,其實我真的想學一些東西」 
「可以好好玩四年,然後再出去面對要工作的現實,被老闆操啊!」 
「脫離我爸媽的魔掌,告訴他們我是有知識的大學生了。」 

雖然有一些不正經的陳述,但是大部份的學生其實在玩笑之間,說的都是要「學一技之長」,準備進入職場。 

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除了就學生職業興趣與共通職能進行診斷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協助學生針對其有興趣的領域進行專業職能的診斷,以協助學生瞭解自己的專業職能程度,然後依其所測得的專業職能程度進行恰當的課程修習安排,以提升其專業職能的準備度。UCAN平台的專業職能診斷問卷,以「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及聯合國等國際職業分類標準,依產業概況及專家意見,將職涯的類型歸納成16項(註一),並更精細地鋪成了66個就業途徑(詳細66個就業途徑資訊,請上UCAN平台查詢)。 

截至105學年度的統計資料,累計約有100萬人次進行專業職能診斷。當年度專業職能診斷次數的前五名依次為「醫療服務」、「工程及技術」、「餐飲管理」、「休閒遊起管理」、「旅遊管理」。就「醫療服務」專業職能診斷人數達86,252人次,佔總填答人次的8.61%,「工程及技術」專業職能診斷也達62,840人次(6.27%)。(UCAN計畫辦公室數據資料更新至105學年度) 

自我效能讓學習成果更添力道

以醫療保健的專業職能診斷資料為例,UCAN辦公室每一年進行的例行基礎統計分析,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我們參考。 

以學生的年級作為背景變項,顯示了下面幾乎一致性有趣的發現:我們的學生,在低年級生(1年級(3.84)與2年級(3.78))與高年級(4年級(3.78)與5年級(3.86))(註二)時,他們自評的專業職能最高,專業職能自評最低的是3年級(3.76)。(UCAN計畫辦公室數據資料更新至105學年) 

這個自評分數的差異,似乎反映了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現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學了一些專業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於是乎也就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失去了信心,然後到了高年級,慢慢經由專業學習的累積,真的相信了自己有學到東西,慢慢地信心就回來了。其實這個現象,是一個在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研究領域很常見的一個現象。面對這樣的現象,從事教育的我們是否能夠有效地進行處遇,讓學生在4年級時有較高的專業自我效能感,也好幫助他們有信心地展現專業,順利地找到工作。 

就UCAN畢業生流向調查的資料中顯示,學生對於就學期間,他們認為對就業有利的學習是專業知識與知能的學習,尤其專業需求最高的科系(醫療服務、工程技術等等)。結合這兩項大資料的分析結果,專業知識與知能的學習的自我效能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如何提升學生專業知能學習的自我效能感,以maximize 他們專業知能的學習效果,實為我們大學教育工作者一項很重要的工程。 

翻轉學習讓學生掌握自己學習狀況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利於學習的發揮,學界的已有相當的研究,並且提出了所有實務性的建議。 

1.教師專業知能輔導與教學的訓練 
教師教學除了專業知能的素養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教學的技巧。大專院校可以提供教學研習讓老師知道學生專業知識與知能的學習所存在上述的現象,讓老師知道學生專業學習的普遍的狀態,也就能夠對症下藥,多給予學生鼓勵,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而不會被自我覺知的低效能感所挫敗。 

2.學生工作坊的訓練 
直接將資料呈現給學生,讓學生了解該一普遍現象,讓他們有普同感,也就進行了面對問題、了解問題、處理問題、以及同儕間討論與對話的機會。若能提供實際操作換演練的機會,將有助於學生在「做中學」當中習得必要知識。 

「做中學」直接與未來無縫接軌

學生參與實地學習的機會 安排參訪活動,讓學生見習未來職場狀況。開設業師講座課程,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職場業界精英,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未來職場所需的專業知能及態度,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接洽安排講師的企劃能力。學校若能提供模擬職場實境,更可幫助學生在校學習中即可習得未來職場所需的專業知能。 

為了提升學生專業知能,大學教授應先自我改變,不再只是教授課本或講義上的知識,可以嘗試多元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大二時期即可接觸未來職場狀況,了解應有的職場專業知能,在大學修習期間即可培養其自信心及足夠的專業知能以符應未來的需要。近來翻轉學習正流行,運用翻轉學習的教學模式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註一:16種職涯類型分成:1)建築營造、2)天然資源、食品與農業、3)藝文與影音傳播、4)企業經營管理、5)教育與訓練、6)金融財務、7)政府公共事務、8)醫療保健、9)個人及社會服務、10)休閒與觀光旅遊、11)資訊科技、12)司法、法律與公共安全、13)行銷與銷售、14)製造、15)科學、技術、工程、數學、16)物流運輸。 

註二:專業職能為5點量表,滿分為5分。

中原大學UCAN作為指引學習方向的羅盤

 資料來源/中原大學 
整理撰稿/UCAN計畫辦公室

中原大學導入UCAN頗具成效。中原資訊管理系副教授廖慶榮總結運用UCAN所發揮的功能主要有二大方向:其一,透過UCAN的專業職能檢測,學生能了解自己所學知識和技能的進展,及所具備的職能與職場需求有多少差距。其二,UCAN專業職能測驗中,學生是以自我評量方式作答,透過前後測驗結果之差異,可了解學生在經過目標性學習後,共通及專業職能是否有所進步。

除了UCAN測驗提供的量化數據,中原還會訪談同學得到質化內容,「質與量兩者綜合分析,更能精確判斷學生對於職能的掌握度,」廖慶榮說。


探索職業興趣,強化特定專業職能 

站在教學現場,且擔負職涯導師工作的廖慶榮經常看到許多學生對於自己的未來職涯發展很茫然,不知何去何從,「即使是公認就業前景好的資訊系學生,10個學生還是有9個不知道自己可以找什麼工作、未來在哪裡?」廖慶榮表示,有許多畢業生非常焦慮,有些人學生甚至在諮詢時哭出來了。

面對這種狀況,UCAN就可以派上用場。通常學生做完UCAN的職業興趣探索測驗,都能比較清楚掌握目標,如同有了羅盤在前面指路;再搭配UCAN的共通及專業職能測驗,學生就能知道究竟自己為何而戰?又如何戰?也就是該透過哪些課程來強化職能。同時,中原將學生的UCAN測驗結果與選課系統連結,系統會根據學生的職業興趣建議選課,並提供相關真實工作職缺。

進一步來說,中原根據學生4年所做的UCAN測驗結果,可得出個人專屬的能力地圖,將其與特定職缺的能力需求圖進行對照,學生便可立即知道自己得到這項工作的機會高低。

這種將UCAN平台、選課系統及工作媒合功能整合的概念,是由中原前教務長、現任機械工程系教授許政行所提出。許政行談到,中原從2009年起,就率先導入UCAN平台,並發展出學生能力雷達地圖等概念,「希望協助學生能充分了解自我優劣勢,進而快速找到理想工作。」

為了要推廣相關概念,許政行陸續在70餘所學校演講分享。推動幾年後,許政行也發現,企業在招募應屆畢業生時,大多只能從求職者的學歷及學業成績來判斷,但有了能力地圖後,企業在徵選新人時就多一份參考依據,而且能力地圖提供的能力佐證,更能貼近企業的人才需求條件。

發展整合性系統,求職更有效益 

供與需的具體連結,許政行推動的這套整合性系統,還會針對學生具備的個人條件與廠商的媒合條件進行配對,再透過能力地圖比對篩選出與學生能力指標符合的工作排序列表。學生可依列表做選擇,授權學校提供完整電子履歷給廠商作為參考,如此學生便能充分展現自我求職優勢。

更有效益的是,中原這套整合性媒合系統不只提供線上媒合,也與現下就業博覽會整合,並發揮綜效。許政行指出,在一般就業博覽會,通常只是廠商發送求才訊息,並讓學生留資料,很少企業會在現場做出錄取決定。然而,這套系統的媒合機制,不僅學生可在博覽會當天與廠商面談,廠商也能立刻做出決定,「求職求才效能都得以大幅提高。」 


教師透過UCAN檢視學習性 

給予學生指引方向之外,UCAN平台另一項功能是協助教師檢視職能課程設計是否符合職場需求,並據此調整與修正課程內容。

廖慶榮以資料庫課程為例,從實務面來看,課程重要目標之一是教會學生懂得因應現況需求,寫出合用的資料庫系統。然而,在大學象牙塔裡的教師未必能清楚且快速掌握業界實際需求,「此時教師就能根據UCAN提供的專業職能說明來訂定課程內容。」

植基於UCAN提供的職能定義、職能檢測與職業興趣探索工具等功能,中原進一步在課程設計、學生職業能力強化,及學生職涯接軌輔導方面,都發展出更符合業界真實需求的資源,力求協助學生在走出校園後,能在最短時間,找到最符合自我能力指標的理想工作。

台灣大專青年應用新創建構不凡的資歷

口述/高通機器人加速器總監 王旭平博士 
FUTUREWARD共同工作中心 林佑澂 執行長

採訪撰稿/UCAN計畫特約記者 陳昕彤

這是全球瘋新創的十年;從英文字「decade」來看,十年是一個世代generation的三分之一,如果,把要打拼的人生看成兩個世代來算,第一個decade,你會怎麼決定職涯基因?

『加入新創,會是與眾不同的起步;沒有人告訴你成功方程式、沒有人給你絕對保證。但,能擁有的卻是一段創造未來的探索歷程,將在漫長的就業生涯提供彌足珍貴的價值。』王旭平博士認為。 

然而,台灣產業卻經常把「新創」和「創新」混為一談。其實,新創的真實樣貌,並不一定是在既有的事物上提出前所未有的想法,而是,怎麼把事情做的更有效率、讓整體社會有往前進的發展動力,正是「新創」與「創新」之間有著不同任務。相對陌生的台灣新創究竟目前發展如何、有哪些競爭優勢或前瞻思維值得我們大小讀者們密切注意?

這一期的「新興職涯全搜錄」專欄,有幸採訪到知名創業投資家王旭平博士和他的新創夥伴FUTUREWARD林佑澂執行長,來與我們分享他們的成功的新創與創業經歷,一起從他們橫跨電腦科學、電機工程與生物科學的AI視角,窺探台灣大專青年若把職涯第一步放到新創的話,會、怎、樣!

 》新創, 
     猶如從思維開始賽跑的Formula 1 

當代的世界存有許多問題:環境污染、資源耗竭、氣候失衡、人口老化與下降、傳染病…,光是每一大項能列舉出來的,就有一連串複雜難解又環環相扣的問題。若不改變思維,再繼續使用傳統的運作方式尋求解決之道,不僅時間和效能跟不上問題蔓延的速度之外,恐怕再高的創新預算也無法產出根本性的改革,反而製造更多的問題、更深的複雜度。

於是,新創事業(Start-up venture),不只單方面去看點子(ideas)新不新、奇不奇,而是從以下三個構思考層面,去評價新創構想總體的加權積分:

一、市場機會x 市場時間 

新創會看重構想要造就的改變力道有多大,以及在市場上被消費者接受需要花多久的時間。但傳統創新(new venture)的作法,習慣用降低成本和風險來增高存活率,舉凡大學裡的育成中心、由政府出資輔導的孵化器(Incubator) ,都有這類歷史背景。

【盲點1.】

近十年市場環境劇烈變動、不確定因素遽增,孵化和育成環境反而太舒適,導致新創團隊缺乏面對市場的抗壓能力;原本的共同工作中心(co-working center)只剩下便宜辦公室的效益,對於如何產生創業初期最需要的資源鏈結(linkage),完全無力可施。

【突破盲點】

新創團隊若沒有充足的準備與訓練,非常容易在第一年就黯然告終。為了提升創新團隊的活性,林佑澂執行長認為,育成中心和孵化器之間有必要增設加速器(accelerator)的功能,提供系統化的協助,快速達到目標:

『除了硬體辦公環境,交流活動、整合資源,更是國際菁英團隊(hero companies)進駐到台灣共同工作空間的理由,形成多元社群,再讓社群中的良性循環把台灣團隊推向國際;才是真正的核心需求,。』 


圖1. 共同工作空間:整合新創團隊創建初期需要的資源、人脈,定期舉辦活動、多元鏈結、形成有良性循環的社群。

【盲點2.】 

但,不申請政府補助大多數的新創團隊其實困在台灣,不容易和創投和天使基金相遇。除了新創成員背景因單一性過高有先天不良之因素外,產業中缺乏數量足夠的成功案例來提升投資者信心,則屬後天失調了。

【突破盲點】

加速器專案經驗豐富的王博士認為,台灣要從根源打破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本質,引進世界頂級加速器如Techatars、 V Combinator、500 Startups進駐台灣,可建立整體性的新創生態系統(ecosystem)強化與國際外界的鏈結後,就能有效提高國內大型企業資金挹注的信心,:

『企業創投跟個人一樣,是需要信心的。自然界中,動物、植物、昆蟲…各式各樣的族群必須相互依靠、供需平衡才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健康。』 

同理放到新創生態來看,每一種形塑出來的社群(community)會有特定的功能顯現出來,漸漸形成機制與生態,多方角色可包括:天使基金(Angels’ fund)、創投(CVs)、創業家(Founders)、加速器(Accelerators)、業師(Mentors)、既存企業(Companies)、社群(Communities)以及專業服務(Services)等;從player到mechanism每一個都被需要、也都重要。

【盲點3.】

有許多聲音會把募資不易歸咎到台灣VC(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創業投資,簡稱:創投)態度保守,承擔風險的意願低落。但,從VC的角度來看,台灣目前的新創團隊數量少、國際競爭力弱,即使是台灣的投資者也情願把錢放到外國團隊、或等團隊比較成熟之後再入場投資。多年下來,造成拿到資金的都是那幾間成功案例,新血難見。

【突破盲點】

要存活,生態中要有嚴格的挑選機制才能用壓力去確保新創團隊的創業品質。王旭平博士以YC(Y Combinator)為例,超過5000份的新創申請,會先透過網路AI篩選到430多個,再用5天的時間集中面試17~25家;最終僅有1%的新創團隊會拿到維期12週的培訓門票,如同考前衝刺班,一系列的訓練內容包含:如何與投資人協商、人才招募與管理、產品設計、品牌行銷…。其中最令人振奮的,莫過於有重量級創業家像是:Paypal的Per Thiel擔任創業導師(Mentor),給予實質的建議。

王博士與林執行長建議台灣大專青年,若有好的新創構想就要有壯大構想的勇氣,無論是加入學校的育成中心或拿到補助經費進駐孵化器,把握時間進行概念性驗證(POC, proof of concept),一旦拿到加速器動輒120K美金起跳的投資基金,團隊內的每一位成員就有機會在職涯資歷上多做一點不凡。以駐台的SOSV MOX、Sparklabs等美國加速器來說,身為美國公司的他們,第一個投資的團隊卻在韓國,出資培訓團員3~4 個月之外,結束前還幫忙團隊舉辦demo ditch,邀請3~4千名投資人聆聽,以實質行動扶植新創團隊。

二、企圖心 x 可擴展性 

從美國的文化觀點來看,台灣新創產業存有「太溫暖」的問題;但,對亞洲企業文化頗有細微觀察的王博士卻認為育成中心和孵化器卻有其溫柔存在的必要,特別是亞洲企業文化,重視中央集權,像是師徒制、上下游夥伴關係等人文色彩,要是貿然去中央化(de-centralization)反而適得其反。 

『要把新創看成創業的過程,從剛開始時的1 ~2人進入incubator,過一段時間後進駐到co- working center取得社群鏈結和整合性資源,進入市場磨練;再用市場經驗作為前進top-accelerator,若成功取得培訓和資金,原本的創業構想將足以在未來的產業中make a big difference(創造大改變)。』 

王博士和林執行長勉勵大專青年要以懷有企圖心(Be Ambitious)為鑑,作為檢視自己與新創團隊存有值得被VC,累積自己「被選擇」的價值。

『這是一場台灣大專青年勇氣與企圖心的態度問題。』 

不管新創構想是大是小,歐美青年具有無畏失敗的氣度,有能力展現自信與策略目的,曾經有過的失敗也懂得從中吸取教訓,調整方向與節奏,快速地再站起來。相比之下,台灣青年在這一層面就顯得脆弱,把「失敗」看得太大。

Just have your passion and ambition! 王博士和林執行長攜手想告訴年輕人的訊息便是,台灣產業未來的模樣正在經歷重要的轉型與改變,把國際資源和視野帶進台灣是他們正在做的,不讓有新創潛力的年輕人孤軍奮戰:『我們在這裡等你勇敢提出想法、實踐夢想的過程中,你做過哪些努力?解釋在你的失敗中學到什麼?可以從哪個環節修改,再試試看,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的資歷反而是新時代需要的能力,是加分、不是減分。


圖2. 打造均衡的新創生態系統(ecosystem):王旭平博士(左)和林佑澂執行長(右)積極打造一個讓台灣大專青年有企圖心、不怕失敗、以及即使失敗也有故事可說的新創生態系統! 

三、團隊結構 x 團隊向心力

 未來社會需要的核心價值卻已改變,長期扮演台灣產業火車頭的理性學科如:數學、科學、資通訊…等『硬知識』已無法在日益強調心靈、情感、互動、融合的未來,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反而更須依靠多樣性(diversity)尋求具根本性改創,而養成關鍵就在思考模式(thinking process)。


圖3.多樣性的思考模式:deomo ditch in InnoVEX 2018!在重視融合的未來,團隊結構軟硬均衡才有層層面面的多元能量!

要取得多樣性的思考模式,新創團隊的結構就必須是『軟硬均衡』。以FUTUREWARD對新創團隊提供的資源結構為例,先端科技的硬知識非常需要有能夠和國際接軌互動的軟知識相輔相成,包括:國際銷售、國際行銷、海外市場、社會、心理、文化...種種相關知識,都將會成為滋養新創團隊穩定茁壯的重要養分,跨領域的真正意涵並非意指不同數理科學的整合才叫跨領域,從理跨商、理跨文的抽象與具象、理性與感性、客觀和主觀的對角領域的跨界,才是層層面面同步增加多元能量!

這,便是台灣大專生長期處於〝硬〞知能環境下,最貧乏的世界競爭力;想要投身新創的有志青年,慎之、戒之。

太過看重單項學科的價值或發展,對於形塑未來產業的競賽中,都不是好的現象。Don't follow the herd,要跳出慣性體察新觀點,順從主流雖能擁抱短暫利益,但是長期而言,卻是不斷地消耗資源、磨損青春該有的冒險精神,無法掌握開創的能力,怎麼創新?在團隊的多樣性中尋求共識、在尋求共識的過程中塑造向心力,唯有思考與尊重,才能在全球經濟發展到感性化設計與製造時代的當下,啟動不凡資歷成功方程式!

》》想投入新創, 
        哪些相關職能應提前開跑? 

無論未來真正投入的新創屬於哪一種行業,由於人手少、前期資金少,從創始人到助理都需要擁有與經營相關的基礎職能:

1.團隊合作

身兼數「能」,是加入新創的重要職能,像是研發工程師要懂得基礎的市場分析、要有行銷與業務開發的能力…,和來自多元背影的創始夥伴們分工合作、保持溝通順暢與彼此協調,會遠比在大公司注重的專職專能要來的重要!

2.語言能力

當鎖定目標市場之後,第一個要克服的就是團隊成員的國際語言能力是否足以闡述產品與服務的利基優勢。以英文為例,若目標市場僅是鎖定於大陸、東南亞、新加坡或南韓,至少要達到口語流暢、上台簡報的程度;但若要進入美國或歐盟等先進國家,由於新創發展已十分成熟,任何場合下所用的字辭、時態語法以及人文認知,都必須達專業級水準才能提高投資者信心。

3.逆境商數

與進入常規公司不同,年輕就加入新創需要充滿激情又非常理性的磨練。因為在把產品與服務推上市場的過程裡,聆聽他人建議是常態,然而,新創構想通常並不存在於現況,因此遭受他人的不理解、不看好甚至負面批評的機率遠比得到審定還多,趁早在學生時期累積處理逆境的商數,將有助於在踏入職場後,具有高彈性卻不失決策判斷的領導者特質!

跟著UCAN數位能力新指標--航向跨域整合新世代

文/工研院產業學院人才發展研究組管理師梁筱芸

未來人才關鍵力

近年來,放眼國際上包含歐盟與英國皆積極對「數位能力(Digital Competencies)進行一系列的盤點,除了提出基本的能力架構(Framework)之外,部分研究機構也對數位創新技能做出較明確的定義(Define)與分類(Cluster),依據分類發展能力構面下之關鍵指標(Key Indicators)。回歸台灣,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中也提及,「全球移動力」、「就業力」、「創新力」、「跨域力」、「資訊力」、「公民力」等,是為未來十年各領域人才所需具體的關鍵能力。UCAN積極配合政策方向,首先針對「資訊力」與「跨域力」進行職能的規劃與建置以及後續應用模式之發展;再者,藉由與各領域專家諮詢的過程,深入瞭解未來產業型態以及就業市場的改變趨勢,以供大專校院作為教育內容調整之依據。

數位能力當道,Are you ready?

目前各產業數位資訊科技人才需求大幅提高,大學人才培育方向因此面臨劇烈的變化,在這樣的趨勢脈絡之下,於是UCAN著手建置適合台灣產業環境之數位能力架構。以歐盟於2016年公佈的數位能力2.0(DigCamp.2.0)作為發展之基石,輔以台灣產業需求現況,建置五大數位能力架構,包含有:管理資訊與數位內容、線上溝通與合作、創造數位內容、以資訊科技解決問題、資訊安全性等(請參考圖1)。

圖1:UCAN數位能力架構

五大 能力構面 管理資訊與數位內容 線上溝通與合作 創造 數位內容 以資訊科技解決問題 資訊安全性 圖1:UCAN數位能力架構 在每個能力構面之下又包含4~5項不等之重要指標(約計22項能力指標),整體指標具體且有明顯之學習層次,同時與其他指標之鑑別度高不易混淆,預期於108年公告推出,提供大專校院學生及師長作為能力檢視及課程發展之參考依據。過去我們常說產、學兩端並沒有一致的人才規格,所以導致產業人才缺口日益擴大,然而UCAN期望產、學兩端能夠以職能作為人才規格溝通的工作,不但橋接雙方的需求,更具體化能力指標。讓學生能夠於在校時期即充份瞭解就業市場之人才需求趨勢,培養相關之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在這講究數位力、資訊力的時代,藉由數位能力架構瞭解自己的數位能力程度,提高就業準備度。

跨域課程設計Mapping你的能力網絡

你瞭解自已的數位能力養成程度嗎?數位能力架構不只提供給在校生檢視數位力養成程度,未來還可協助大專校院師長規劃發展跨域模組課程,運用各構面下之重要指標調整教學內容、教材、以及評量方式。以大學企管系為例:多數的企管系以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 、資訊管理三管作為系所專業領域分流,其中財務管理中的科技金融(FinTech)課程模組即為跨域整合的一個示範。當財務管理的過程中涵蓋愈來愈多的資訊科技,或者說資訊科技已經成為管理財務投資金融不可或缺的一項工具時,二者在教學現場則需要進行整合以供後續應用。然而財務與科技本就來自於兩個不同的領域,要進行跨域課程的設計最直接的方式即為教學內容的調整,故師長可彈性選擇及運用數位能力指標與課程結合,逐步以模組課程的方式培養累積各項能力,同時利用能力指標mapping出完成模組課程後所建構的能力網絡。

數位新世代,你進入職場備戰區了嗎?

數位時代來臨全球產業型態面臨轉型,在轉型的動態過程中,人才需求必定難以明確定義。我們常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話可謂是歷久不變的準則,如何準備?準備什麼?怎麼知道準備好了?這些問題也都是即將要進入職場的莘莘學子們所欲探究的。不妨跟著UCAN的方向航行,讓UCAN職能為你的能力定錨,運用能力指標勾勒出每一條航道,航向職涯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