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6日

學校應用報導-大學生的學歷與學力-核心能力的發展與檢核機制


「大學收進哪樣的大學生?」應該是每位大學教師關心的問題之一,觀察近二十年來國際幾項重要的數理能力競賽指標,如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簡稱TIMSS)或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台灣學生均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圖一),但有趣的是,漂亮成績單的背後,卻隱藏對數理的沒興趣(依據TIMSS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Math(PATM)的統計),是否分數等同於高成就,或等同於有效學習值得深思。

圖一 TIMSS-2007 Math Achievement
圖二 Grader’s PATM in TIMSS-2007
大學人才培育的新 DNA
面對這樣一群高成就、低興趣、低信心的大學生,大學需要找出人才培育的新 DNA,能讓高教人才培育模式的再概念化,在打造「大學2.0」圖像中,首要之務在定義我們要培養哪樣的人才,如同哈佛大學所言「博雅教育一種為未來人生作準備的教育,養成畢業後引導人生的關鍵能力,在面對未來世界挑戰時,提供理解和深思的工具」。而此亦為政大培育人才的目標,因此,政治大學參考勞工局()職涯能力調查、澳洲就業力技能架構(employability skills framework)、教育部UCAN職場共通職能、青輔會()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師大()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整合計畫、天下雜誌()八大調查企業主對大學畢業生評價指標及清華大學()「學校對您發展下列各項能力有幫助嗎?」問卷調查,歸納出八項核心能力包括「專業能力」、「博雅精神」、「思辨與創新能力」、「自主發展」、「公民素養」、「社會關懷」、「溝通及團隊合作」及「國際移動能力」。

核心能力(共通職能)的培養
共通職能難以從單一工具或是課程所養成,因此,政大透過書院制度建立,要求大一學生必須修習一學分的「學習生涯自我定位」書院通識課程,此書院制度有別於系所學院,藉由住宿、生活、社群營造與通識課程,培養學生成為思想與生活全人,內容包括超政新生定位創意營、營前作業及營後新生系列課程。其中,在營後課程方面,匯集校各單位和學生社團,包涵通識、藝文、語文、創意、健康促進、生涯定向、多元包容及社會關懷等八大書院教育元素,開設如創意寫作、社會參與、田野調查、生活美學、口語表達與溝通等課程,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與實作的機會、培養掌握生活學習環境之能力、協助自我探索與自我實現及提升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進而深化在地關懷與擴展全球視野,並奠定終身學習基礎。
圖三 政大書院制度
核心能力(共通職能的)檢核機制
依據每項核心能力皆有明確操作型定義、內涵說明及評量尺規(rubrics),以溝通表達和團隊合作這項核心能力為例,其檢核內涵包括溝通表達、書寫能力、團隊合作與解決問題能力,而負責檢核學習成效的單位則為通識中心、政大書院及學務處,而目前更已建立師生自評核心能力雷達圖,能直接呈現於課程大綱上傳。
通識核心能力檢核挑戰與困境
軟實力養成方法與檢核同樣大不易,以檢核而言,如何規劃恰當的核心能力之層次、結構、主概念、次概念、內容,並設計測驗工具、評量架構(FrameworkRubrics)以克服特定不易評量的核心能力,如:博雅精神、解決問題能力、高層次思考等,因此,如何將已發展的Rubrics如何融入教學、盤點校園中軟實力的養成途徑、檢視與核心能力學習成效相關之因素,均為重要未來研究議題。

資料來源:
陳幼慧(2012)。大學生的學歷與學力核心能力的發展與檢核機制。教育部UCAN學校教學應用研討會,2012627

編輯整理:教育部UCAN計畫辦公室 林佳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