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4日

大一到大四掌握職能 預購就業的門票

104人資學院 事業群協理 花梓馨
口述/花梓馨 採訪整理/黃鈺雲

在談企業與學校教育導入職能概念的重要性以前,必須先理解職能的意義。「職能」的定義很簡單,即「成功完成任務所需要具備的能力」,這裡面有兩個關鍵字,一個是「成功完成」,一個是「能力」。讓我們先談談「成功完成」,職能最原始的意義其實是一種標竿的概念,也就是說從組織行為上來看,一個人為什麼可以在一個組織中把事情做得很好,而且又過活得很開心?
人力資源管理的宗旨就是設法找出人與組織的適合性、人與工作的適合性;因此,在同樣的老闆、同樣的公司環境、同樣的工作內容下,為何會產生A的績效較好,B卻績效不佳,引起人資管理界的重視,進一步透過職能釐清並分析到底一個人具備什麼樣的成功關鍵因素,才能在組織中成為傑出表現者(Excellent performer)
一個人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包含人格特質、價值觀等。根據研究調查指出,人格特質已被科學證明50%是由基因所決定,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也曾提出人的教養其實在6歲之前就底定的說法,由此可見,80%的人格特質在56歲之前就已經定型。因此,我經常強調,企業組織不應該試圖扭轉或改變一個員工的人格特質,反而應該著力於選擇人格特質符合職位需求的人,只要選對人,就成功一大半,這也為什麼企業在招募甄選時,必須運用人格特質測驗的重要原因。
但企業管理者希望在招募甄選時選對人,不能只憑難以被改變、無法管理的人格特質,還必須能具體明確地找出其他可以被管理的部分,這「可以被管理的部分」就是我先前談到的第二個關鍵字──「能力」。能力包括:行為跟態度。這是可以被管理的,雖然我們不能改變一個人的人格,但我們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與態度。當我們找出傑出表現者的行為與態度後,再把這些關鍵因素透過學習與教育轉移至其他人身上,藉此有效提升組織整體績效,這也是導入職能的精髓所在。

職能幫助企業定義「人才規格」
職能若要被有效運用,最基本的是,必須轉化成「人才規格」的概念運用在人資管理上。換句話說,透過「人才規格」,等於是在量身訂做未來人才。
舉例來說,很多企業主搞不清楚職位的人才需求是什麼,只是拼命開一堆訓練課程。例如:當企業老闆告訴人資單位,他覺得公司主管管理能力不好,要求人資長解決這個問題時,我想90%的人資長第一時間會開始尋找、開辦相關訓練課程。不過,在實務上,當人資長針對這個議題向我提出諮詢時,我的第一個步驟會是:釐清該企業的主管管理能力是什麼?
因為管理跟領導能力是廣泛的概念,究竟是團隊建立能力不好,還是不懂得激勵他人?抑或是工作指導有問題,或績效管理有問題?如果企業連最基本的問題都沒有釐清,即使透過教育訓練,也難以發揮提升管理能力的成效。此時,職能就是最好的工具,幫助組織清楚定義人力規格。但人才規格不是矇著頭做,必須透過某一些科學方法聚焦關鍵,例如透過訪談、行為觀察,或是問卷評量等有根據的標準,如此定義下來的人才規格才有價值與意義。
過往的企業訓練發展很簡陋,只是詢問主管看法就開訓練辦課程,而沒有實際驗證人才真正的需求。但如能將職能導入訓練發展,則能帶來兩個好處:
一、讓大家更能有事實證明依據去了解這個人的學用落差是什麼,例如: 360度回饋、行為考核,或心理測驗等工具,了解這個人的現況跟企業期待他的目標距離到底多大,才能對症下藥。
二、讓員工知道他在這個位置上的能力指標,以及他目前現況評估如何,再進一步送員工去上適合的課程,幫助員工變成傑出表現者,甚至是未來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指標,可以提早知道、提早做準備。

企業落實職能 從招募與訓練開始
台灣企業導入職能運用已有20幾年,然後至今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主要原因有二:1.坊間管顧公司,只負責推課、導入職能,卻只給魚吃而沒教企業怎麼釣魚。2.企業人資單位很多時候忘了一件事,導入職能不是一個專案,推動以職能為基礎的人力資源管理屬於組織變革,是不斷適應調整的過程,後續有很多事情需要人資單位持續推展,不應在專案結束就終止。此外,很多人資單位職能的觀念不清楚或不正確,舉例來說,我就遇過一間號稱導入職能的企業,在招募甄選時運用的測評工具卻是「九型人格」,跟職能一點關係都沒有;在訓練發展上,也常遇到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訓練課程並非以職能為分類,而是仍以傳統的職務為分類基準。
因此,我常說,導入職能概念是一回事,在人力資源管理中落實職能概念又是另一回事。企業不能僅憑片段專案式導入,需要連續的、全盤的考慮,並連結至選訓預留各項實務上。
所以在此建議,企業若要導入職能,可先從招募甄選與教育訓練開始,台灣有很多企業在招募甄選以及教育訓練層面上做得非常完善,值得借鏡學習,例如:A公司將主管面談職能課程列為主管晉升必修課程,也就是說確實是有遵循職能在面談上的要求,主管必須具備如何正確面試員工的能力;B公司則是教育訓練層面上的標竿,他們很用心在做,運用測評工具確認一個員工應該上什麼課、看什麼書、用什麼工作現場訓練?很清楚地列出來。
等到招募甄選與教育訓練制度能夠成熟運用職能概念,再將績效管理掛進去。因為,在績效管理中運用職能概念難度較高,績效管理分數的評核,如果以績效為基準跟以職能為基準,會發現有很大的落差,畢竟一個主管在評核員工表現時,如果單純從教育訓練角度看部屬,會比較寬鬆;但如果從業績角度,就會比較嚴格,因為部屬業績好,他相對比較輕鬆。


學界職能教育 階段性完備軟硬實力
除了企業面,談職能、人才管理,進而分析台灣競爭力,就不得不關注到學校教育的層面。
我常問現在大三的學生,將來要做什麼?大部分的人給我的答案是:不知道。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只是剛好選到了現在的科系,並非他真正的興趣,但如果你問他的興趣,他自己也很茫然。所以政府或學校應該從源頭開始去協助學生。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從高三到大四,每個學年給予他們應有的階段性指導。
首先,高三時候進入大學前這個階段,性格已經發展臻於成熟不會改變,但性格會決定某個人從事哪一種行業快不快樂,有沒有適性發展。因此,高三或大一時,學校應該協助學生了解他的人格特質,幫助他選擇適合的科系取向。
到了大二,此時大部分的學生已找到方向,如果按職能觀點,應該教給他們未來求生技能,包括軟硬實力。某些職能是不管做什麼工作都必備的,比方說團隊合作、溝通能力、工作熱忱、誠信正直,一定可以抓出哪些是職場必備職能,甚至也可透過測評工具去了解學生現在跟企業要的差距有多少?學校應該跟企業合作也好、自己開課也好,教導學生這些實務能力。
至於大三時,學生大致上已透過性格找到方向也培養職場某些必備能力,已經很清楚未來可能想要做什麼工作。再以職能觀點來看,每一個職務有它應該具備的職能,例如:以業務來說,印象塑造能力、影響他人職能、人脈建立職能等很重要,那應該要依職務類別去開相關課程;到了大四,應該開始提供多元實習的機會,學生透過實習去體驗經歷過去在學校所學到的軟實力與硬實力。
階段性地透過職能概念,完備學生的軟硬實力,等到畢業時,就業的門票則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不論是企業或學校層面皆扮演培育台灣人才競爭力的重要角色,從職能觀點出發、深耕,才能定義出人才需求標準,打造未來人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