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Technology Review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去200年教育體制和方法幾乎沒有任何重要的創新,這幾年教育行業已經成為新創公司的溫床。科技正在快速地演進,人們的習慣正因此改變,勢必衝擊學習與教學的方法與內涵。而對教育體系而言,能否跟上科技的演進,將成為未來能否培育出具備科技能力人才的關鍵。
因應此趨勢發展,各大專院校逐漸重視運用科技與科學資料分析,促進校務、教學、及學生學習的效益。在應用科技於校務研究上,UCAN平台扮演愈趨重要的角色。並且UCAN平台以職能為本,與產業需求接軌,讓學校更有脈絡地進行教學與學習分析,並依據核心與專業職能進行教學方向的設計與調整。隨著UCAN辦公室這一年來的推動,各大專校院連結UCAN平台的應用層面逐漸加深且廣化,包含應用UCAN職能資源勾勒課程地圖、協助系所定位、藉由學習歷程檔案輔導學生訂定職涯目標、運用UCAN資料庫於校務研究分析規劃課程與改善教學方向等。因此,UCAN辦公室特別綜合各校應用案例,預計在年底前編製「創新教學,聽他們說UCAN怎麼用」案例專刊,提供交流分享管道,為學校教學與管理注入創新想法,引導提升應用效益。
誠如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曾提及「成功關鍵在於連結過去的點點滴滴」!因此,能以記錄累積歷程、且能運算分析的工具至關重要,本期特別報導各大學如何以UCAN平台大數據分析學生共通職能進而支援通識課程規劃、以及利用UCAN職涯探索分析新生職涯類型以提昇輔導成效,提供讀者們校務經營參考。累積過去的努力,證明了UCAN平台輔助教學決策的效能。UCAN未來亦期許能為學生各項學習議題提供解決方案,為學校教學導引產學接軌之路,並精進系統提升服務使用效率。辛勤耕耘終將結實,涓滴細流能為江河,UCAN將持續強化功能與深化應用,與學校攜手為學生開創美好未來。
2017年11月27日
106年應用UCAN於教務與校務研究交流研習會圓滿落幕!
文/UCAN計畫辦公室
為促進各校應用UCAN平臺資源,並藉由案例學校經驗分享達到觀摩擴散效益,使各大專校院了解如何運用UCAN於教學規劃發展、學習成效回饋及連結校務研究等主題,今年UCAN計畫辦公室分別於9/5台北、9/7台中、9/8高雄分區辦理「應用UCAN於教務與校務研究交流研習會」,會中邀請9所學校講者,就運用教務與校務等主題,就校內推動應用UCAN之經驗進行交流與分享。
表1. UCAN在教務及校務研究上的應用分享學校主題一覽表
分享單位 | 主講人 | 內容主題 | |
---|---|---|---|
北區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校務研究中心 | 王妙媛主任 | 以UCAN數據檢核學生學習成效 |
東吳大學教學資源中心 | 張彥之組長 | UCAN數據在校務研究上的應用 | |
中國文化大學資訊中心 | 鄭智文組長 | 系所核心能力、課程規劃與職能對應盤點的幾點觀察與分享 | |
中區 | 中臺科技大學 | 陳錦杏副校長 | 醫護領域學生UCAN興趣診斷、就業途徑與學業成績對學用配合程度之預測 |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社會醫學科 | 林姸如教授 | 醫學系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學輔助深度應用研究 | |
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系 | 廖慶榮副教授 | 運用UCAN專業職能發展職能課程 | |
南區 | 國立成功大學 學務處生涯發展與就業輔導組 |
陳孟莉組長 | 運用UCAN數據分析進行學習輔導及安裝學校端施測模組經驗分享 |
嘉南藥理大學休閒保健管理系 | 張鳴珊主任 | 運用UCAN職能發展模組課程 | |
醒吾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 | 蔡志明主任 | 職能導向課程實施效益及學生實習成效分析 |
本次活動研習會採個案分享及座談方式進行,共吸引126校320名教職員與會,除職涯輔導單位人員,來自教務及校務研究單位之出席人員亦達6成。期望藉由此次各校推動應用之經驗交流與分享,催化觸發其他學校運用及導入UCAN。
本次研習會講義已於UCAN平臺首頁「檔案下載」專區開放下載,歡迎老師們下載運用!https://ucan.moe.edu.tw/Account/Login.aspx
共通職能的重要性:一個Fulbright教授與學生故事的啟示
文/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淑萍
一位從美國來台灣教學的Fulbright(註一) 講座教授有一天跟我分享他教學的觀察。他說台灣的學生有一個現象,讓他匪夷所思,是他在美國與其他國家(含大陸與日本)教學所沒有經歷過的。他說:「在我給過作業或課堂討論的指導語以後,學生常常很多沒有反應,或是無法瞭解他的作業指導語。」他說,他的作業指導語很簡單,就是要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做一份屬於自己的作業,所以他很難想像為什麼學生無法瞭解他的指導語。他分享了一個親身的例子,說其中最有趣的經驗是:有一堂課,有一個學生終於有勇氣在課堂上詢問他,再次確認他作業的指導語,他回應說:「對,就是這麼簡單,我就是要你們自己發揮,由自己的想法“創作一個你的世界觀”,任何形式都可以,只要能在課堂上展現,讓大家了解。」後來這個學生,很不可思議也回應了一句話,結果引起了全班的哄堂大笑。他說:「所以,你是要我們做我們自己,你知道我們台灣是不流行這個做法的嗎?」
這個學生的分享,激起了他的興趣,所以他就開始進行他的田野調查。後來,他說經過他的觀察、與其他台灣教授討論、以及與學生詢問瞭解的經驗後,結論:「台灣學生的學習習慣似乎是需要教授一步一步地指導他們如何做,然後好像大部份的教授教學的習慣也是講授、制式地要求一樣結果的作業或是要有固定答案的討論。所以在這樣學習環境下的台灣學生,在他要求就自己的想法創造出一個作品時,學生常常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因為學生們不習慣被詢問自己的意見與想法,長久以來也就習慣了老師說一步,他們做一步,現在有機會給他們發揮自己的想法,學生卻措手不及,幾乎是匪夷所思地無法了解。」
運用UCAN平台大數據剖析學生的學習現象
這位教授說的現象,不只反映了台灣學子普遍的學習狀態,也反映了台灣根深蒂固的傳統權威教學的教育方式。這樣的現象也呈現在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的共通職能調查結果中。UCAN平台經由嚴謹的學術與實務研究後,將就業職場的共通職能分成8大項:溝通表達、持續學習、人際互動、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創新、工作責任與紀律、資訊科技應用。根據UCAN計畫辦公室提供的資料,從99學年度到103學年度,在每個學年度都約有10萬人的學生資料分析中,發現:台灣大專院校學生自評的共通職能的排名前三項是1)工作責任與紀律、2)人際互動、與3)團隊合作。在五點計分的結果中,以103學年度為例(註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工作與責任紀律得分是4.00(標準差.68),人際互動得分3.93(標準差.71)團隊合作得分3.93(標準差.67)。而與文章前言中Fulbright講座教授提到學生不習慣發揮自己能力的創新、問題解決與溝通表達能力恰巧在UCAN平台的調查中落在這個共通職能競賽中的後三名:創新(平均數:3.67,標準差:.70)、問題解決(平均數:3.67,標準差:.68)、溝通表達(平均數:3.70 ,標準差:.64)。
詳細解讀這份大數據的調查,一個值得可喜的現象是,我們的學生其實對自己的評價是相當接近事實的,不像我們一般所言的「沒有sense」。然後再進一步詳讀資料的故事,似乎這些細節可以給我們從事教育的單位一些教學與課務安排的提醒與提供最恰當的課程安排,以幫助學生有前後資料的佐證看見自己的成長。以下,僅以一個大學為例,探討如何結合UCAN共通職能的調查資料,進行通識課程的安排,以前後查證課程安排的適當性。
以UCAN共通職能支援通識課程規劃
各大專院校因應其各校設定的核心能力與素養,都鼓勵老師們將這些核心能力與素養納入課程的安排。唯獨,大部份的大學礙於資料事實佐證的有限,這個政策常常成為流於形式的宣導,無法實際推行與驗證。UCAN所提供的八大共通職能其實跟許多大學的核心能力與素養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以某大學為例,這八大職能對應了該校的校級學生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表達能力與人際溝通(溝通表達、人際互動)、科技應用與資訊管理(資訊科技應用)、洞察未來與永續發展(持續學習)、學習文化與理解國際(創新)、自我了解與主動學習(持續學習、創新)、主動探索與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團隊合作與公民實踐(團隊合作、工作責任與紀律)、專業發展與職涯規劃。該大學可以在不同通識課程,進行不同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的加強,再搭配對應UCAN共同職能的調查,可以進行課程前後的調查。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進展,有一既定的資料系統進行檢核,讓老師上起課有更明確的方向,學生的學習也更有實際的回饋,學校亦可簡易地針對在校學生的基本能力與素養進行不同程度地檢核,以利校務的發展。
台積電創始人與董事長張忠謀先生認為,員工除了專業職能的基本要求外,這些年特別要求台積電人事部門投入相當金額進行新進員工一般職能的檢核,例如創新、持續學習等一般職能,以作為篩選員工的一個利器。站在巨人的肩膀往前看,由張董事長的舉動,我們可看見共通職能在就業市場的重要性。這個提醒,讓身為大學教育者的我們看見了我們的責任:除了專業素養的教育以外,我們更應為我們的學子盡一份心力,為他們的共通職能教育盡一份心力。教育部大專院校就業職能UCAN平台,提供了一個強大的資料庫利器,可以讓大專院校的老師們更容易為我們的學生加一把勁。
註一:傅爾布萊特計畫 (The
Fulbright Program) 是一項由美國國務院和世界155個國家的合作機構共同推動的國際教育交換計畫。此計畫每年提供大約7,500個獎助學金給予美國及外國學者、學生、教師、藝術家和專業人員,使得外國得獎者可以在美國從事研究、教學、演講、實習或攻讀學位,同時也讓美國得獎者得以在國外從事類似的計畫。
註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從99學年度到103學年度,每一年度的各個共通職能得分前後排序一致,各年度的事後比較未達顯著差異。
「UCAN職業興趣探索--新生自我探索與啟航」~國立成功大學
資料來源/國立成功大學生涯發展與就業輔導組組長陳孟莉
UCAN計畫辦公室撰文整理
一般來說工作通常會佔據人生的大部分時間,因此,喜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已被視為人生是否能夠幸福的關鍵之一。許多人終其一身都在追尋自己的「天職」而不可得,然而,善用工具其實可以幫助我們早日遇到自己的真愛。國立成功大學「生涯發展與就業輔導組」就十分懂得利用教育部UCAN 平台,協助學生進行職業興趣探索,讓學生早點掌握自己的人生幸福之鑰。
成功大學是在103年度7月起啟動大學部新生自我探索與啟航計畫,引導全校新生於新生資料登錄時連結至教育部UCAN平台進行職業興趣探索,也就是進行「職涯興趣初探與解析」。透過這樣的方式,大一新生一入學就能初步瞭解自己的職涯發展可能性,學生能據以考量自己在學期間應該參加什麼活動,以及學習哪些課程等。
大學四年 職涯輔導不中斷
當然,成功大學的學生職涯輔導工作不僅限於此,大一新生階段的初探僅是開端,接下來直至畢業,成大皆安排了連續性的職涯輔導方案,包括大二進行「共通職能診斷」,大三以上則會引進業師及企業中高階主管提供「職涯諮詢」及擔任「職業生涯教練」。
這些來自業界的專家會採用個別或小團體工作坊的近身指導方式,或是提供各項諮詢與解析,協助學生深入了解各產業的趨勢、企業人才需求特質,以及求職履歷撰寫及面試的技巧等就業軟實力的輔助訓練。「求職術指導與實戰工作坊」就是此類活動,目標就是要提升學生履歷及面試的勝出機率,強化個人進入職場前應具備的知識、態度與技能,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舞台。此外,安排於課餘期間的「校外職場體驗」,則能讓學生掌握真實的職場環境。
透過這些輔導方案,學生可以反覆檢驗自己的想法及判斷是否正確,並且逐步廓清自己的職涯興趣所在,職場目標會越來越明顯,也利於踏入職場後能夠無縫接軌。
五大職涯因素 比較兩屆新生差異
值得一提的是,學生職業興趣探索歷程所累積的相關資料,不僅能協助學生釐清自己心之所向,且藉由討論及分析學生在職業興趣類別上的差異、對於不同職涯類型的偏好表現、系所和學院的不同診斷結果,以及前後學年度間新生對於職業興趣類別的偏好變化等,成大能夠掌握學生興趣改變的可能趨勢,據以規劃校園內各項學習或職涯輔導活動。此類分析極具參考價值,成大提出的「104-105學年度大學部入學新生職業興趣診斷報告」就提供了許多值得探究的現象。
成大整理該校104-105學年度入學大學部、共45系新生在UCAN職涯測評平台所測得的16種職涯類型分數。其中,104學年度新生受測者人數為1,192人(填答率44.05%),105學年度受測者人數為1,166人(填答率43%)。
為了快速瞭解學生對於職涯類型的偏好,這個研究將學生職業興趣探索結果,以因素分析分為五大職涯因素,以檢視成大兩個學年度間大學部新生在這些因素分類上的表現情形。這五個因素分別是「人文社會」、「工程研究」、「藝文傳播」、「組織管理」、「身心保健」,成大全校45個科系按照領域屬性歸入此五大因素之下。(圖1)。
圖1:成功大學UCAN平臺學生五大職涯類型研究架構 |
研究結果顯示(圖2),105學年度入學的成大學生在「教育與訓練」的職涯興趣分數上偏高,這或許可被認為成大較能吸引對「教育與訓練」職涯發展有興趣的學生。再者,學生在「行銷與銷售」、「藝文與影音傳播」等領域的興趣則偏低,這樣的現象則可能是因為成大科系組成較少藝術、行銷相關的科系。此外,比較104和105學年度新生職涯類型平均分數由高到低的排名,可以發現兩屆新生在「教育與訓練」、「建築營造」、「企業經營與管理」等職涯類型的分數差異較大。
圖 2:成大104及105學年度新生在16職涯類型診斷結果分布狀況 |
掌握學生偏好 課程規劃有憑
透過此研究,學校可以觀察到學生對職涯因素的偏好,以及兩屆新生的差異,在之後制定及規劃課程活動時,就能將這些分析納入考量,以切合學生的需要,也能進一步強化學習效益。例如,105學年度新生在「教育與訓練」這項職涯類型有較高的偏好,學校就可以考慮多提供相關演講資訊或是提供相關課程。
此外,透過此研究分析同院各系學生的偏好,可以發現同院中可能出現與眾不同的科系,校方可打破「院」的框架,直接將性質較為相似的科系群聚在一起。例如,104學年度全校各系主要可分為四個學群,分別是「資訊、工程與數理群」、「生物及環境資源學群」、「人文社會與管理學群」及「醫療保健學群」,而到了105學年度就新增了「設計學群」。
研究發現主要的分群,如「資訊、工程與數理群」主要為「工學院」、「理學院」、「電機資訊學院」的科系,分群狀態相對穩定。其他分群則較容易受到當學年度入學新生偏好的影響,像是105學年度新增的「設計學群」。同時成大也看出學群間結合的傾向,例如104學年度的「人文社會學群」與「商業管理學群」,就匯聚成105學年度的「人文社會與管理學群」,其中包含「文學院」、「社會科學院」、「管理學院」共15個學系,從這樣的變化可以看出成大學生傾向於跨領域發展,不再只對於自身的專業領域有興趣。
建構數位學習歷程檔 了解職涯心之所向
未來,成大將持續推動各項職涯探索與諮詢系列活動,且為了進一步有效利用UCAN平台的各項資源,成大「生涯發展與就業輔導組」在今年(106)與UCAN計畫辦公室合作,在成大安裝UCAN校內施測模組,結合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研發處校務資料組、計網中心資訊系統發展組等跨處組室,預計於今年起進行應屆畢業生畢業前的共通職能診斷、專業職能對應的就業途徑檢驗等。
原始資料將交由成大心理系教授,系統性輸出個人職涯興趣診斷報表後,透過校園資訊交換,在校生即可透過數位學習歷程檔( E-portfolio),即時瀏覽其個人在五大職涯因素的偏好程度及與其所屬學系間偏好差異。
透過這些方法的推動,成大可進一步將教育部UCAN平台的資料收集,應用在校園的人才培育及職涯輔導工作的推展上,檢驗每年進行的畢業生流向追蹤結果的差異,並回饋修正在校園中推展的各項課程規劃與職涯輔導工作計畫(圖3),讓學生能意識到職涯探索的重要性,及早了解自己的職業偏好,以期在畢業後可順利展開璀璨職涯。
圖3:成大結合UCAN平台資料進行校務概念圖 |
延伸閱讀: 有關成功大學研究報告完整內容,請參閱UCAN平臺「經驗分享」專區:https://ucan.moe.edu.tw/News/share1.aspx?id=147
UCAN平臺資源應用案例回顧
文/UCAN計畫辦公室
學校應用UCAN 轉向教學規劃及校務研究發展
回顧近兩年來各校應用UCAN平臺資源,可發現主流方向正由一般興趣測評及職涯輔導,朝向教學規劃、學習成效回饋,以及連結校務研究等深度應用推進。由此趨勢轉變可看出,各校接受及導入UCAN意願提升,而且逐漸將UCAN平臺資源與學生學習成效、教師教學效能、課程回饋改善等議題結合。歸納平臺目前應用情況,依學校階段性需求及應用重點,可大致分為輔導、教務及校務研究等應用面向。
以專業領域為依據 提供學生職涯導航
系所教師通常身兼輔導職責,如何發揮與專業領域相關的職涯輔導功能,並提供有別於一般性的職涯輔導,是教師面臨的一大課題。教師可運用UCAN的職能/職業資訊以及診斷功能,協助學生瞭解相關產業及就業途徑,並依據性質及能力缺口規劃學習。學校應用UCAN進行學生職涯輔導,常見應用需求如下:
- 如何依據產業需求輔導學生瞭解相關職業所需之能力?
- 如何依據學生職業性向、特質及能力強弱輔導學生有效選課?
- 如何找到預防學生流失的方法(或建立學習預警機制)?
善用UCAN職能及診斷資料 進行教學改善及成效檢核
系所教師學有專精,然而工作世界變化快速,往往難以全面掌握產業需求並即時調整教學內容,且系所課程常本於專業開課,橫向聯繫困難,使得知識及技能傳授較難統整為實務能力。面臨此情況,學校可運用UCAN職能及診斷資料,進行課程盤點及教務規劃,常見應用需求包含:
- 如何接軌產業需求之能力並融入課程設計?
- 如何調整現行課程地圖,並結合職能指引課程教學及學習?
- 如何建立多元學生核心能力檢核機制?
- 如何發展具信效度的能力評量工具?
- 如何找到有效教學設計、方法及內容改善的方式?
- 如何有依據的開設跨領域學/課程?
- 如何對焦產業需求開設以能力為本位的學/課程?
結合UCAN資料 發展校務研究議題
在政策推動下,各校建立校務研究(IR)機制,進行實證導向的教學改善、學生學習成效檢核及校務管理機制,已成為高教的推動重點。常見的學校應用需求為:
- 如何系統性蒐集具代表性的學生成就資料?
- 如何組合資料並開發研究議題?
UCAN計畫辦公室將在本年底綜合各學校案例的應用成果,彙集為「創新教學,聽他們說UCAN怎麼用」案例專刊,相關案例內容將陸續公告於本平臺經驗「分享專區」,歡迎各位師長留意本平臺相關訊息。
魔鬼藏在細節裡—畢業生何處去?
文/工研院產業學院人才發展研究組管理師梁筱芸
近年來,校務研究發展快速,學校紛紛想建立一套可以有效預測、評量、追蹤、管理的校務管理機制,作為記錄學生學習歷程(Process)、檢視學生學習成效(Outputs)、以及調查畢業生流向及就業情況(Outcome)。依據此一循環調整資源投入(Inputs),並回饋校級策略執行單位,提供校務管理機制作滾動式修訂之參考。除了藉由校務研究作為策略制訂及推動方向之依據,學生的畢業流向(Outcome)儼然成為校務研究相當關注的一項動態指標。UCAN計畫辦公室自105年開始,結合教育部畢業生流向調查,與UCAN興趣探索、共通職能、及專業職能等三大資料庫串檔,進行基礎、進階、及跨年度趨勢等分析。由103學年度畢業後一年的學生串檔數據,共通職能診斷結合畢業生流向調查共計71,471筆分析樣本,可彙整出幾項發現:
及時投入資源 縮短就業時間差
從圖1可以發現,103學年度畢業後一年之全時工作者,其在學時期的共通職能的能力分佈,連續三個學年度皆以「工作責任及紀律」最高,而「問題解決」與「創新」的職能分數皆明顯較低。此外,我們試圖將103學年度畢業後一年,仍在尋找工作者(共3,047人,佔目前非就業者10.08%)之在學時期共通職能與各學年度(101-103)全時工作者比較後發現,尋找工作者之共通職能平均分數(黑色折線)明顯低於其他三個年度之全時工作者。雖然產業的外在環境因素及就業條件可能會影響畢業生投入就業市場的時間,但從圖1我們可合理的推論,學生在學期間共通職能之能力分佈與未來就業力,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此,建議學校可藉由在校學生的共通職能分佈,檢視職能分數較低落者,針對實際需求進行學習輔導,或是提供相關的教學資源,縮短畢業生之就業時間差。
圖1:UCAN共通職能診斷結合畢業生流向調查101-103學年度趨勢圖 |
深入細節 探究畢業生流向
我們針對103學年度畢業後一年,仍在尋找工作但暫時無法找到工作的原因來進行探究。由下表1可發現,近四分之一的尋找工作者認為持續尋找工作中的原因是「沒有工作機會」,其次,是認為對找到的「工作內容不甚滿意」,故選擇持續尋找工作。針對這兩項原因,建議各校可定期的開設就業職涯或產業趨勢講座,讓學生即早瞭解相關之就業環境,縮短對產業認知的落差。再者,畢業生認為缺乏工作機會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學校系所屬性(例如:低轉銜性,畢業生流向較為分散),於此,建議學校針對該科系畢業生歷年流向進行追蹤,同時於在校期間建議學生選擇些就業途徑作為就業參考。
表1:持續尋找工作之原因
項目 | 仍在尋找工作中的原因 | 人數 | 百分比 |
---|---|---|---|
1 | 沒有工作機會者 | 678 | 22.3% |
2 | 薪水不滿意 | 293 | 9.6% |
3 | 公司財務或制度不穩健 | 124 | 4.1% |
4 | 工作地點不適合 | 385 | 12.6% |
5 | 與所學不符 | 222 | 7.3% |
6 | 不符合家人期望 | 111 | 3.6% |
7 | 工作內容不滿意 | 624 | 20.5% |
8 | 其他 | 610 | 20.0% |
註:103學年度畢業後一年,仍在尋找工作者共計3,047人
此外,部份畢業生對於工作內容不甚滿意的原因則可能是其在校期間缺乏實(見)習的機會,因此對於就業市場及實際工作場域存在過多的期待,導致對工作職務及工作內容之認知產生差異,是故選擇持續尋找工作。針對這樣的情況,建議學校可視課程性質開設實(見)習課程(學分),另定期邀請業師授課,除講授相關之產業新知,同時引導在校生瞭解職場實境,即早做好步入職場的準備。
小處著眼 大處著手
畢業生流向(Outcome)不只是提供給學校作為校務管理的一項動態指標,同時提供給教師作為課程設計的調整依據,此外,亦提供在校生作為投入就業市場之準備,以及未來職涯發展之參考。西方諺語常說道「魔鬼藏在細節裡」,也就是說在執行任何事情的過程中,細節往往是最困難,但也卻最需要專注的部份。當我們能夠專注細節,自然能夠抓出藏在細節裡的魔鬼,讓每個魔鬼都成為校務管理的參考點。運用從細節而來的參考點,串接起在校生對於外面工作世界的雷達,更準確地偵測就業市場,提高在校生之就業準備度。
環境感測當道,臺灣「智」農急徵才!
口述/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自動化教學及研究中心主任江昭皚特聘教授
UCAN計畫辦公室撰文整理
全球化競爭加劇、氣候變異頻繁、人口勞動力老化…,種種環境因素在近10年內對農作物的收成與獲利,有著深且顯著的影響;再加上消費者對有機環保與食品安全的意識飆高,如何在以小農與兼農為主體的臺灣,發展與使用更有效率、更加安全、更具永續概念的農業科技解決農產糧食問題,遂成為智慧農業對臺灣最重要的意義。
日前農委會已提出臺灣十大經濟農產要作為走向智慧農業的先驅,並以整合跨領域知識(Integ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domain knowledge)為升級的主要策略,其中「環境感測」技術將成為這波農業智能化的樞紐關鍵,主要內涵有哪些值得我們關注發展趨勢?有哪些能力是需要我們提前儲備?
UCAN新興職務系列很榮幸地邀請到已深耕臺灣智慧農耕多年的臺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江昭皚教授接受採訪,與我們分享發展智慧農業的相關內涵。
》智慧農業是一個很「跨域」的趨勢,
系統整合將成為重要的能力。
相較於農產大國,臺灣農業一直存在穩定供貨能力不足以及產銷失衡等問題。其環境面主因有耕地零碎、地力不易維持之外,再加上過暖過濕的極端氣候以及重大的天候災害等,使得原來營農風險就偏高的臺灣農業,挑戰更加嚴峻。
因此,透過智慧農業改善產地資訊與運送資訊的即時性,以加速農業操作過程的生產效率,將會是在生產、銷售與消費者間取得三贏的趨勢與機會。
圖1.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自動化教學及研究中心主任 江昭皚特聘教授指智慧農業是一個非常「跨領域」的主題,環境感側工程師須站在農產領域知識的基礎上,導入工業4.0的概念;對理工科系背景的大專生來說,是全新的職涯挑戰、卻也充滿創新。 |
然而,智慧農業是什麼?
江昭皚教授告訴我們:智慧農業又可被稱為智慧農業4.0,顧名思義就是把工業4.0的製造概念帶進農耕的操作過程。因此,智慧農業在本質上就已非常地「跨領域」。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方向:
一、系統整合:要以農產領域知識為核心
在工業4.0裡,一個智慧化的製造系統是奠基在物聯網系統上,收集全方位資訊而成的智能化決策平台。移轉到農業時,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陽光、空氣、水、土壤、微生物與蟲害…等必要性數據的蒐集,這些資訊的傳送過程必須可靠、持續且有效連結雲端,耕地管理者才能精準分析訊息,執行正確的施作決策。
江教授認為,耕地的環境感測是由多項領域技術整合而成的系統,整個會包含到數據收集、訊息傳遞、控制與處理等功能。因此,電子工程、機械工程、生物工程、醫學工程、機電工程、材料、化學背景的人才都有機會加入。然而,理工人才要進入智慧農業最困難的卻是在農作物的領域知識上,不僅要懂,還是要「非常懂」。
他以一個臺灣葉菜類很常見的害蟲 ─ 斜紋夜盜蛾具有晝伏夜出的物性為例,感測工程師必須先了解夜盜蛾會出現在菜園的時間,選定有意義的資訊收集,像是會影響斜紋夜盜蛾出現頻率的各種環境參數、會影響感測器準確度的蛾翅鱗粉量等,甚至田間環境的地型或地貌對於監測資訊傳遞的影響等因素作為開發關鍵感測技術的指標。
江教授說:「你總不能設計一個會影響農務操作,或者僅能執行白天資訊的收集當作系統開發的關鍵指標吧?…這對農民來說,設計出來的感測系統沒有意義。」
二、收集數據:感測器首重品種的物性
從工業4.0的精神跨入農業,是要在農作物的栽植管理與操作過程中,長期取得有用資訊,累積成為大數據,爾後導入人工智慧(AI),全面串接,以便農民快速掌握會影響農作物生長的環境變因,包括:遮光率、雨水酸鹼值、土壤含水量、生物特性及天然災害等。
農業不如工業產品容易標準化,作物品種繁多、物性迥異,各有各的栽種方式,育苗、用藥用肥與灌溉排水等過程之監測物理量相當多樣化,必須有工程團隊專門為對象作物與耕地特徵進行發想、設計數據的採集方式,利用影像、光感或是其他物理/化學性變因啟動感測,都要事先依據對象作物的屬性與栽植需求再決定。
三、監控網:經驗法則與農民信任是課堂裡學不到的技能
監測網所監測的物理量為影響作物產量的重要指標,直接影響各地批發商每天的定價水準。透過監測與感測平台,數據的取得、收集與分析現場經驗的門檻很高,沒有實際的耕作經驗引導,十分容易誤判。
江昭皚教授直指問題核心:經驗。這個門檻是理工學生無法從課堂中涉及的學理知識,遑論透過問題提升監控網的問題解決能力?而大數據的要害就在於收集現場數據的數據量,一個耕地至少要收集5~10 年的數據才有價值,如何讓農民願意把耕地交給你進行光照感測,針對各類害蟲的趨光性、趨色性說明特殊意義,都是考驗耕地管理者與工程團隊的耐心與意志力。
》臺灣耕地狹小,
卻是全球矚目的示範場。
論產量,我們拼不過農產大國,但論質量,規模小的臺灣很適合作世界農耕的示範場,真正的市場在國外。
江教授指出:「我國農業研發能量在全球具備相當的優勢」,而智慧農業正是點出了我國軟實力與農業科技研發結合的契機,非常需要有志青年的創造力、想像力投入這個新興領域,特別在全球暖化現象造成農作物產量銳減,一名有跨領域經驗的環境感測工程師,其能力需求可涵蓋:
1.看見問題的能力
農產業要顧及到的問題是天時、地利、人和三種交互影響的,有些看似不相關的現象,很可能在提出解決方案或進行施作決策時有臨門一腳的作用,如何看見作物現象背後的問題,往往會需要年輕人的想像力!
2.規劃的能力
要建置耕地的環境感測系統,規劃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江教授建議有興趣加入的理工人才,可以多參加團隊競賽活動,親身經歷團隊從想法(idea)、討論、結論後,在執行層面如何見招拆招,都可以逐漸累積從零到一的規劃能力。
3.熱情與樂觀
平心而論,臺灣務「農」的薪資環境尚未完熟,若沒有一份支持下去的熱情非常難以持續,動輒5年的耕地計畫,遇到非常多的問題,因此,在性格上除了要具創業家性格之外,樂觀面對困境,也是加入這一行的重要指標。
*智慧農業&UCAN職能(註一)
1.天然資源、食品與農業-植物研究發展與應用
- 在自然與人工的環境中種植並且管理植物之時,妥善應用植物學與生理學的知識基礎,以增進植物的產量。
- 運用植物學、組織學、生理學以及生化特性,評估植物的應用或經濟價值。
- 運用植物管理方法以及生產技術種植植物時,檢視並且應用生產與採收的基本原則。
- 運用植物學、生理學、生化學、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以育種或生物技術進行作物產量及品質之改良。
- 運用生物技術,並以植物做為分子農場,用以生產出醫藥或工業用途的原料。
- 分析與彙整影響害蟲繁殖週期的因素,以了解物性的反應。
- 評估會影響害蟲生育的環境因素,並應用有效的原則以提高耕地控管效率。
- 制訂並執行優質害蟲物性理性數據收集試驗,以協助耕地環境大數據發展。(昆蟲學)
- 使用分析程序和儀器,並應用科學原理,以評估環境保護以及衛生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
- 將科學原理運用於環境保護以及針對衛生的研究上,以協助解決環境的問題。
- 操作針對環境保護以及控管衛生的相關系統(例如:耕地肥力管控、坡耕地排/保水處理、農藥劑固體廢棄物處理),以對設施進行管理。
- 使用測量與製圖工具、設備、機器和儀器,以完成針對環境保護及衛生相關的規劃。
- 運用對自然資源保育與人類干擾之間關係的了解,進行自然環境的管理。
- 運用科學的原則與方法,考量需求、可行性與保育三方面的平衡,找出解決自然資源系統問題的合理方式,以達到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目的。
- 實施責任控制、技術管理以保護或維持自然資源。
- 確認正確的有機農產生長流程,以確保農產品符合有機農產品相關法規、品質標準與生產效率。
- 執行新製程,以管理新產品或是改善產品的生產流程。
- 運用各種技術和解決方案,以監測、推動和維持安全且具備生產力的工作場所,以確保生產之安全。
- 與同事或外部顧客(耕地擁有和管理者、農民)溝通,以確保製造流程符合企業要求。
- 執行持續改善的活動,以確保能夠生產出符合顧客期望(耕地擁有和管理者、農民)的高品質產品。
- 開發並運用製程的策略與技術,生產符合耕地擁有和管理者、農民需要的新產品。
- 改善生產流程,以達成生產目標,並且符合耕地擁有和管理者、農民的要求和產品的標準。
l 將應用技術的概念和步驟運用在農業作物生產領域(包含,耕地環境感測工程、農業、生物技術、能源和電力、農產運輸、耕地vs. 批發市場即時資訊通訊)的問題上。
l
應用工程實務的專業知識,將研發成果落實於產品之生產及製造上。
- 確認軟體的開發或程式設計符合耕地/觀測指標的特殊需求
- 依據專案之需求進行系統分析
- 依據專案之需求進行系統設計
- 進行程式開發及撰寫
- 測試程式以確認符合品質要求
- 執行系統導入
- 撰寫技術文件以及使用手冊
- 提供產品的維護與客戶支援之服務,以維護軟體和應用程式的正常運作
註一:此處UCAN專業職能為符合智慧農業專業領域內涵,在原職能架構下調整部份文字敘述,使更彈性符合實務應用需求,詳見紅字標示處。
2017年9月26日
編輯私房話
當”大數據(Big data)”遇見”教育”,將會激盪出甚麼樣的火花。以Knewton為例,其開發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的個性化學習(Adaptive Learning),能夠提供學生具學習成效的學習模式。試想當學生拿到期末成績時,他同時拿到一份診斷報告。從報告分析,他能清楚看到自己的能力落點、優劣勢,甚至系統能從學生的學習歷程,診斷出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提出最適合他提升成績的方法。
校務研究便是應用數據分析技術來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及校務管理效益,也逐漸為各大學所重視。UCAN辦公室長期推動運用UCAN平台進行學生學習相關的分析,即與校務研究的目標不謀而合。本期將給予學校可以如何結合UCAN資料庫以應用於校務研究方向的建議,也將報導實踐大學運用UCAN,強化多元職涯輔導機制等。本期校務研究實務內容豐富,為校務研究者詳細解說如何運用UCAN獲得可靠的分析資料來源、可執行的分析方法、及有力的研究產出,提供各校校務研究參考。
而為提升UCAN應用深度,UCAN辦公室近期積極擴充系統功能,將課程匯入格式檔進行改版,並優化能力養成計畫功能,讓學生在做完職能診斷後,依據其職能缺口提供可依循的學習方案。且為利於各校日後運用平台的數據資料結合校務研究進行分析應用的準確度,系統於8/3起也限制每位學生只能申請一組帳號。當然大數據應用不僅在教育層面,其應用更滲透至各行各業,本期將報導科技結合金融(Fintech)所衍生的應用,並提出相關職能準備的方向,為莘莘學子提供學習參考。當科技被賦予愈多的功能,我們應思考的是,不只專注於學習更多的技術能力,更應探索人的價值。在科技世界,UCAN鼓勵從業者平時需培養對問題的敏銳度,有清楚的信念辨明目標及付諸行動,以愛與關懷為本與人溝通,才能在科技世代成為無可取代的人才。
校務研究便是應用數據分析技術來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及校務管理效益,也逐漸為各大學所重視。UCAN辦公室長期推動運用UCAN平台進行學生學習相關的分析,即與校務研究的目標不謀而合。本期將給予學校可以如何結合UCAN資料庫以應用於校務研究方向的建議,也將報導實踐大學運用UCAN,強化多元職涯輔導機制等。本期校務研究實務內容豐富,為校務研究者詳細解說如何運用UCAN獲得可靠的分析資料來源、可執行的分析方法、及有力的研究產出,提供各校校務研究參考。
而為提升UCAN應用深度,UCAN辦公室近期積極擴充系統功能,將課程匯入格式檔進行改版,並優化能力養成計畫功能,讓學生在做完職能診斷後,依據其職能缺口提供可依循的學習方案。且為利於各校日後運用平台的數據資料結合校務研究進行分析應用的準確度,系統於8/3起也限制每位學生只能申請一組帳號。當然大數據應用不僅在教育層面,其應用更滲透至各行各業,本期將報導科技結合金融(Fintech)所衍生的應用,並提出相關職能準備的方向,為莘莘學子提供學習參考。當科技被賦予愈多的功能,我們應思考的是,不只專注於學習更多的技術能力,更應探索人的價值。在科技世界,UCAN鼓勵從業者平時需培養對問題的敏銳度,有清楚的信念辨明目標及付諸行動,以愛與關懷為本與人溝通,才能在科技世代成為無可取代的人才。
UCAN能力養成計畫改版囉!
文/UCAN計畫辦公室
為了提高能力養成計畫介面的便利性,並提供學生在職能診斷後,依據職能缺口規畫能力養成計畫後續之應用,以進行有效率的選課規劃,故將課程匯入格式檔進行改版並優化能力養成計畫功能。 首先,老師於後台依照格式匯入學校課程後,當學生點選規劃養成計畫-->勾選想要增強之專業職能-->點選「檢視」,即可以職涯類型/就業途徑/專業職能 查詢到校內開設的相關課程或以知識技能/關鍵字查詢校內相關課程,操作步驟如下:
改版後功能可更清楚地引導學生透過選擇養成項目、規劃及管理能力養成計畫的歷程,協助學生規劃並養成所需職能。歡迎各位師長至UCAN首頁->能力養成計畫試試吧!! https://ucan.moe.edu.tw/plan/plan.aspx
於8/3起實施每間學校學號僅能申請一組帳號
為了解決每位學生有重複申請帳號的情形,以利後續學校帳號管理與運用平台數據資料分析應用的準確度,於8/3起將限制每位學生只能申請一組帳號。實施方式將綁定每間學校學號僅能申請一組,不論是自行申請UCAN帳號或由學校統一匯入學生帳號,與平台現存帳號有重覆學號之情形,有以下2種情況說明:
(1)使用者於前台申請帳號時,則系統跳出「該組學號已有人使用,請重新輸入」之訊息視窗。
(2)學校管理者於後台匯入學生帳號時出現以下錯誤訊息,請老師確認此學號是否擁有2組以上之帳號,須擇一保留。
若有疑問,請與各校UCAN總管理者或UCAN計畫辦公室聯繫。
(1)使用者於前台申請帳號時,則系統跳出「該組學號已有人使用,請重新輸入」之訊息視窗。
(2)學校管理者於後台匯入學生帳號時出現以下錯誤訊息,請老師確認此學號是否擁有2組以上之帳號,須擇一保留。
若有疑問,請與各校UCAN總管理者或UCAN計畫辦公室聯繫。
UCAN的資料可以這樣用-如何結合UCAN資料,校務研究方向的建議
文/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淑萍
每一年,各大專院校最在乎的莫過於各校在國際間的排名。在國際間,有許多評比大學教育的單位,其中知名有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Newsweek等等,在這些知名以教學與研究並重評比的評量單位,雖然決策的重點不盡相同,但是有兩個重要的因素,是每個評比單位都極度仰賴的:大學的研究能量與學生的就業出路。
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自2009年設置以來,歷年一直朝著如何協助大專院校學生順利接軌職場為主題,持續優化平台的功能及發展應用模式,以利學校校務的發展。從早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職業興趣、及就業共通職能與專業職能的診斷,到現今,持續發展出了更多的工具,例如,「職能養成之教學能量回饋」、「UCAN結合畢業生流向調查」(含畢業生流向與在校學習經驗對就業協助的建議等項)等等,將主題從協助學生自我了解(興趣與能力檢測),更進一步藉由學生的回饋,希冀協助大專院校聽見現在學學生與畢業生的聲音,進行適當的教學課程與校務的規劃,以期滿足大學存在最終的目的:服務學生學習。
應用UCAN既有的調查工具(職業興趣診斷、共通職能診斷、專業職能診斷、職能養成之教學能量回饋與UCAN結合畢業生流向調查),結合學校既有存在的學生學業成績資料、與其他例行的調查資料(例如學生學習策略調查、學習自我效能感、身心健康量表等等)進行一個統合的研究調查,各大專院校的校務研究中心(IR辦公室)可以結合各個系所就其校務研究的需求,統計分析具體的資料,讓資料說故事,讓學生的聲音成為我們校務規劃與發展的最佳利器。這樣的做法,不但讓校方有了大資料的分析結果,讓老師們可以用這些大數據的資料撰寫論文發表,增強學校的研究能量,並提供教育部與其他相關單位有資料佐證的政策建議與實行,校方更可以藉由這些大數據的調查結果,實際地進行校務與課務的規劃與改善,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提升他們就業的準備度。
本文就校務研究如何結合利用UCAN資料庫的大資料,研究大方向的建議,希冀為各大專院校校務研究加一把勁。
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的教育價值研究
各大專院校系所的成立,由UCAN就業途徑資料顯示,可以簡單約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轉銜性較高的系所,例如建築系;另一類是轉銜性較多元的科系,例如中文系。傳統以來,學校的教育系以系所專業教育為主,通識課程的教育多淪為所謂「填充時數」的營養課程。但是,根據UCAN結合103學年度畢業後一年流向調查分析報告,順利找到工作的全時工作畢業生來看,其八大共同職能(溝通表達、持續學習、人際互動、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創新、工作責任與紀律、資訊科技應用)明顯地高於尋找工作中(想找工作但尚未找到)的畢業生。若能結合UCAN共通職能、專業職能的資料與學生在校成績與學校另行就校務需求蒐集的資料(例如學生就業力、身心健康等等)進行統合性地分析,例如藉由路徑分析統計方式,取得不同科系與不同就業途徑之間的關係,例如針對高轉銜系所學生的就業力,可研究專業課程對於學習較的影響力,而相對如中、低轉銜的系所,則可探討共通職能是否影響取決了學生的就業力。該類的研究,可以大數據分析,為通識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的價值進行檢驗,不只可以為學校更精緻地、以證據為導向地研究並支持課程規劃,也可以支援教育政策大方針的擬定。
各系所課程規劃成果的檢核
課程教學效果的檢核,長期以來係以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生給予的教學評量與其他各系所提供的資料進行。結合UCAN的專業職能的檢測,系所更可以知道學生自評的專業能力的落點。藉由專業職能與共通職能的檢測,系所可以按各系所所需,規劃恰當的研究資料檢核,例如各年級專業職能的比較分析,專業職能與性別的關係,專業職能與課程修習的關係等等。藉由這些方向的研究,系所可以有研究資料的支持,可以更明確地、有方向地進行課程的規劃與改善。
以上,僅大方向性地列舉一、兩個可以善用UCAN資料庫(職業興趣、共通職能、專業職能、畢業生就業流向與建議資料庫、與職能養成之教學能量回饋)進行校務研究的主題。當然,各大專院校人才濟濟,必定有更有深度與更精緻的研究策略。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自建置以來,在各大專院校的支持下,於資料庫累積了近400萬筆數據,這樣大數據的資料即使在國際間,也實屬少見的成功,希冀UCAN資料庫的大數據能獲得各大專院校校務研究、教師研究的青睞,利用UCAN資料庫結合校方資料進行大數據的分析,有效地同時完成研究資料的建立並由該研究資料的應用,為學生進行恰當的教學規劃與職涯輔導。如此,一石二鳥地完成兩大項大學評比的重大工程:研究能量與學生就業出路,實屬難得。
「運用UCAN,強化多元職涯輔導機制」 ~實踐大學
文/實踐大學校務研究辦公室
UCAN計畫辦公室整理
連結學生職能評估分數與學系課程學習規劃,使學生畢業即就業
為有效促進學用合一,培育學生畢業即能投入職場就業,實踐大學透過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定期檢視及分析各學系的課程學習規劃及學生在職場所需就業能力之間的關聯程度;除能提供在學學生對職場的瞭解,亦能協助學生透過職能自我評估,規劃自我能力養成計畫,並能針對未來職場就業能力缺口進行學習,提高個人在職場之競爭優勢。
運用UCAN診斷功能及職能,針對不同年級學生規劃職涯發展輔導機制
為使學生畢業即能投入職場就業,實踐大學提供職業生涯資訊及規劃,並針對大一至大四規劃不同年級之職涯發展輔導機制。以課程面投入,透過畢業生流向調查分析,回饋至各學系,作為課程調整依據。校內職涯輔導現況如下圖1。
圖1:職涯就業輔導現況 |
100學年度實施全校學生職業興趣探索及職能診斷調查,透過畢業前定期追蹤,落實學生學習成效評估。具體作法如下:
1. 職業興趣探索
自新生入學即推動UCAN平台施測,鼓勵學生於新生訓練期間完成施測,並建議導師透過班會或師生小團體時間加強施測宣導,協助學生檢視自己可能的職業興趣。
2. 共通職能培養
新生於大一及大四,各進行UCAN共通職能施測(如圖2),前後施測結果顯示其在各方面能力的現況及待強化之處,作為該學生在大四畢業前,訂定個人能力培養目標及導師輔導參考。
圖2:共通職能施測結果 |
3. 專業職能養成
依據學生個人規劃,輔導學生培養升學或就業所需專業職能,以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為例,學生應在畢業前完成外語及國貿等專業核心能力,請見下圖3。
圖3: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學生專業能力 |
4. 應屆畢業生學習成效分析
透過畢業前追蹤各學系準畢業生之專業核心能力表現,檢視學生入學後經由各系規劃之課程及職能培育而獲得之學習成效,並作為課程調整之依據。以104學年度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應屆畢業生,在畢業前即已具備離校後所需之專業核心職能證照為例說明佐證,透過課程學習及職涯發展輔導機制,協助學生在畢業後即能投入職場就業。
> 104學年度應屆畢業生擁有『語言』檢定證照類型比重
> 104學年度應屆畢業生擁有『電腦認證』類型比重
> 104學年度應屆畢業生擁有『金融證照』類型比重
> 104學年度應屆畢業生擁有『技術士證照』類型比重
UCAN結合校務研究資料,檢視課程規劃與學生職能學習成效
實踐大學於100學年度起即實施全校學生職業興趣探索及職能診斷調查,然而尚未能逐年定期追蹤學生之診斷結果與職能養成狀況及其變化,未來將全面推動大學部學生(含進修學士班)於大學四年期間進行UCAN職能施測,完成下列施測項目(學生若未能依據各期程之規劃完成該項職能之施測,可依據個人的學習進程於畢業前完成所有職能施測項目)。
期程 | 施測項目 |
大一 | (1)職業興趣探索 |
大二 | (2)職場共通職能診斷 |
大三 | (3)職場專業職能診斷 |
大四 | (1)職業興趣探索、(2) 職場共通職能診斷、(3)職場專業職能診斷 (含教學能量回饋問卷) |
表1:各年級學生UCAN施測項目規劃
目前除提供在校學生完善的職能學習機制及生涯輔導資訊,協助學生在學期間自我培育個人未來職場就業能力外,亦將結合校務研究資料分析並追蹤學生的各項表現,透過分析結果檢視各學系課程規劃與職能學習成效之間的關聯性,相關具體作法如下:
- 進行共通職能、專業職能養成分析,了解學生養成現況及差異情形,並結合系所及導師推動在學期間及畢業前定期上網填答。
- 定期蒐集學生縱貫資料,了解學生在不同學習年段其共通職能及專業職能成長變化情形,提供各學系及職涯發展處參考。
- 透過教學能量學生意見調查,檢視校內是否提供足夠與有效的課程或學習活動,做為全校性課程規劃調整參考。此外建立系所後台管理機制,據以作為課程調整、活動辦理之參考。
- 協助教師利用職能養成教學能量回饋後台報表,盤點需加強教學之職能以及調整相關課程。
- 篩選出潛在非適性學習之學生,瞭解學生可能不適性的因素及比例,以提供學生輔導參考。
此外,亦將透過各式議題分析,如畢業生就業能力及學生現有能力缺口進行瞭解,並依據產業需求(如:將觸角伸及畢業校友,透過雇主滿意度調查、畢業1-3年之畢業校友回饋的流向調查等分析),瞭解不同時期各產業對於人才之需求,檢視並調整課程規劃落實學生學習成效檢視。
以UCAN剖析校務研究關鍵議題
世界著名的人力資源中心Towers Watson與英國牛津研究機構合作的「全球人才2021」報告中,指出2021年台灣將是所有調查國家中人才供給不足導致供需落差最為嚴重的國家,此包含高階管理人才及專業技術人才。這結果令人驚訝,顯示現今教育端所培育的人才質量已追不上未來5年趨勢所需更高規格、更高技能的人才。儘管人才供給的問題涉及人口結構改變、人才外流、人才培育等諸多面向,然而在我國大專以上就業人數佔大宗情形下,高等教育(以下簡稱大學)勢必須有所變革,以充裕人才供給,提升人力素質。
然而由於我國高齡化、少子化、產業結構升級、勞動市場競才激烈等問題,使得近代大學經營的挑戰更為複雜,社會對大學角色的期待更甚以往。舉凡少子化導致大學合併或存廢問題、產業升級亟需大學加強培育跨領域及系統整合思維的人才、大學應提升學生就業的核心能力以降低青年失業率等等。有鑑於此,如何以有效的方法來提升大學教學與校務管理的品質,促進產學鏈結,縮短學用落差,實為大學治理的重要課題,亦是國家要務。
過去大學各級的管理者因應所面臨的問題,通常的做法多以經驗法則判斷、仿效標竿學校、考量利害關係人要求、或經校務會議採共識決。不論哪一種決策過程,都缺乏科學化數據為佐證,進而影響決策的正確性。曾任職於美國聯邦教育部國家教育統計中心,也是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彭森明認為,以資訊分析為本的校務研究往往是學校為追求卓越、品質保證,而進行改革之前置工作;是學校追求卓越的主要機制與原動力。其應用範圍擴及學校的行政管理、教學方案的選擇與設計、資源運用及發展策略,都需要實證資訊為決策基礎。
UCAN建置至今已近9年,以各大學在校與畢業生為對象,蒐集累積關於學生職業性格、職涯興趣、共通與專業職能、學生對教學能量之回饋等資料,擁有長期的資料量且兼具可靠度。藉此串聯整合校內外其他資料庫,如大專校院畢業生流向追蹤資料等,能據以分析瞭解各科系課程規劃與職能架構的適配性、課程規劃對學生職能學習的效益、學生性格、興趣及所學職能對未來就業的影響等重要議題,進而協助校方動態調整各科系的課程設計、精進學生職涯輔導。此外,UCAN也提供全國性資料分析,促使各校不只看見自身校務管理的數據,也橫向瞭解跨校差異及趨勢分析。例如UCAN提供進階的各校專業職能差異分析,便能協助大學發展特色定位。透過UCAN綜向、橫向的資料分析,見點又見面,有助於拉深校務研究的探討層次,並釐清校務研究盲點,提供大學有力的決策依據。
台灣評鑑協會2016年曾提出校務研究的關鍵應用層面,其中,與學生學習相關的議題為首要應用,包含學校教學輔導系統與學生學習成效分析之整合、校務資源分配與學生學習成效分析之整合、教師升等制度與學生學習成效分析之整合、依學習成效數據分析提供學生個別化學習經驗及主動輔導之措施、畢業生在校學習成效與就業職場關聯性分析、教師教學成效分析、增加學生續讀率或降低學生休退學率之分析。其次,則與大學經營相關,例如大學招生策略與新生特質分析、少子化趨勢對大學永續經營之策略分析、大學創新轉型策略思維等。而UCAN資料庫長期關注學生學習議題,是校務研究在提升教學品質上的強力後盾。
以玄奘大學為例,為有效掌控學生的學習成效,於99學年起即進行「學生學習特質系列調查」,結合UCAN,建置學生學習歷程特質資料庫,不僅作為課程規劃與職能養成之效益評估,再結合畢業生流向資料,可用以觀察學生畢業後之成就表現。
執行上玄奘將學生學習面向資料庫建置為3個子資料庫,包括學生的「先備特質」、「學習歷程」及「學習成效」。其中,「先備特質」資料庫除了家庭背景、入學前學習經驗、入學成績等資料之外,亦納入UCAN之新生職業興趣探索資料。而在「學習歷程」及「學習成效」資料庫,則納入UCAN大二後之職業興趣探索、及共通或專業職能診斷的歷程追蹤資料。最後將分析結果應用於輔導學生修課規劃、檢視改善課程設計、規劃學生能力養成、及觀察學生畢業後之就業表現。顯示UCAN資料不僅可作為學生學習歷程改變的評估指標,也可作為學生畢業後成就表現的先期指標。
東吳大學則運用UCAN資料評估學生的就業興趣與共通職能在不同科系與課程的學習表現,作為學生職涯輔導與課程規劃之參考。並且,從資料發現,不同學系的共通職能差異大,例如法律、財經、日文系學生的創新能力分數偏低,而社會科學相關科系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分數偏低,因而學校可據此加強相對應的課程內涵。
銘傳大學以UCAN資料分析在學生與畢業生之共通職能,依此加強實務課程或實習針對特定職能之演練。並且,進階應用UCAN資源,透過調查學生畢業後三年自評資料,發現畢業生之共通職能與就業後工作滿意度、薪資級距、學用合一呈現正相關,因而從學生學習成效分析反饋教學規劃與校務管理。
綜覽各校務研究案例,可知校務研究的核心不在於使用哪些高段的資料庫分析手法,乃在於發現問題和找答案。更重要地,校務研究人員不應被資料追著跑,而是須建立與上位者良好的溝通管道,鎖定關鍵問題,善用資源進行科學化分析,進而提出具共識且可行的解決方案。如此,校務研究不再只是學校治理的眾多工具之一,而是扮演如靈活的腦,驅動著大學各關節要務推展,敦促大學邁向卓越。
然而由於我國高齡化、少子化、產業結構升級、勞動市場競才激烈等問題,使得近代大學經營的挑戰更為複雜,社會對大學角色的期待更甚以往。舉凡少子化導致大學合併或存廢問題、產業升級亟需大學加強培育跨領域及系統整合思維的人才、大學應提升學生就業的核心能力以降低青年失業率等等。有鑑於此,如何以有效的方法來提升大學教學與校務管理的品質,促進產學鏈結,縮短學用落差,實為大學治理的重要課題,亦是國家要務。
過去大學各級的管理者因應所面臨的問題,通常的做法多以經驗法則判斷、仿效標竿學校、考量利害關係人要求、或經校務會議採共識決。不論哪一種決策過程,都缺乏科學化數據為佐證,進而影響決策的正確性。曾任職於美國聯邦教育部國家教育統計中心,也是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彭森明認為,以資訊分析為本的校務研究往往是學校為追求卓越、品質保證,而進行改革之前置工作;是學校追求卓越的主要機制與原動力。其應用範圍擴及學校的行政管理、教學方案的選擇與設計、資源運用及發展策略,都需要實證資訊為決策基礎。
UCAN建置至今已近9年,以各大學在校與畢業生為對象,蒐集累積關於學生職業性格、職涯興趣、共通與專業職能、學生對教學能量之回饋等資料,擁有長期的資料量且兼具可靠度。藉此串聯整合校內外其他資料庫,如大專校院畢業生流向追蹤資料等,能據以分析瞭解各科系課程規劃與職能架構的適配性、課程規劃對學生職能學習的效益、學生性格、興趣及所學職能對未來就業的影響等重要議題,進而協助校方動態調整各科系的課程設計、精進學生職涯輔導。此外,UCAN也提供全國性資料分析,促使各校不只看見自身校務管理的數據,也橫向瞭解跨校差異及趨勢分析。例如UCAN提供進階的各校專業職能差異分析,便能協助大學發展特色定位。透過UCAN綜向、橫向的資料分析,見點又見面,有助於拉深校務研究的探討層次,並釐清校務研究盲點,提供大學有力的決策依據。
台灣評鑑協會2016年曾提出校務研究的關鍵應用層面,其中,與學生學習相關的議題為首要應用,包含學校教學輔導系統與學生學習成效分析之整合、校務資源分配與學生學習成效分析之整合、教師升等制度與學生學習成效分析之整合、依學習成效數據分析提供學生個別化學習經驗及主動輔導之措施、畢業生在校學習成效與就業職場關聯性分析、教師教學成效分析、增加學生續讀率或降低學生休退學率之分析。其次,則與大學經營相關,例如大學招生策略與新生特質分析、少子化趨勢對大學永續經營之策略分析、大學創新轉型策略思維等。而UCAN資料庫長期關注學生學習議題,是校務研究在提升教學品質上的強力後盾。
以玄奘大學為例,為有效掌控學生的學習成效,於99學年起即進行「學生學習特質系列調查」,結合UCAN,建置學生學習歷程特質資料庫,不僅作為課程規劃與職能養成之效益評估,再結合畢業生流向資料,可用以觀察學生畢業後之成就表現。
執行上玄奘將學生學習面向資料庫建置為3個子資料庫,包括學生的「先備特質」、「學習歷程」及「學習成效」。其中,「先備特質」資料庫除了家庭背景、入學前學習經驗、入學成績等資料之外,亦納入UCAN之新生職業興趣探索資料。而在「學習歷程」及「學習成效」資料庫,則納入UCAN大二後之職業興趣探索、及共通或專業職能診斷的歷程追蹤資料。最後將分析結果應用於輔導學生修課規劃、檢視改善課程設計、規劃學生能力養成、及觀察學生畢業後之就業表現。顯示UCAN資料不僅可作為學生學習歷程改變的評估指標,也可作為學生畢業後成就表現的先期指標。
東吳大學則運用UCAN資料評估學生的就業興趣與共通職能在不同科系與課程的學習表現,作為學生職涯輔導與課程規劃之參考。並且,從資料發現,不同學系的共通職能差異大,例如法律、財經、日文系學生的創新能力分數偏低,而社會科學相關科系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分數偏低,因而學校可據此加強相對應的課程內涵。
銘傳大學以UCAN資料分析在學生與畢業生之共通職能,依此加強實務課程或實習針對特定職能之演練。並且,進階應用UCAN資源,透過調查學生畢業後三年自評資料,發現畢業生之共通職能與就業後工作滿意度、薪資級距、學用合一呈現正相關,因而從學生學習成效分析反饋教學規劃與校務管理。
綜覽各校務研究案例,可知校務研究的核心不在於使用哪些高段的資料庫分析手法,乃在於發現問題和找答案。更重要地,校務研究人員不應被資料追著跑,而是須建立與上位者良好的溝通管道,鎖定關鍵問題,善用資源進行科學化分析,進而提出具共識且可行的解決方案。如此,校務研究不再只是學校治理的眾多工具之一,而是扮演如靈活的腦,驅動著大學各關節要務推展,敦促大學邁向卓越。
校務研究面面觀
文/工研院產業學院人才發展研究組管理師 梁筱芸
近年來,由於產業轉型、高等教育擴充、以及少子化的衝擊,學校在培育人才的策略以及規劃上,急需要針對「學用落差」、「供需失衡」等問題作回應。然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校要如何突破困境,讓培養的人才都能夠適才適所,才是學校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在過去,學校在進行校務發展時,經常受限於政策及經費,造成各校間缺乏自我特色、同質化嚴重的問題。為因應上述因體制結構(Institutional Structure)所產生的現象,校務研究(Institution Research, IR)儼然成為大專校院在規劃策略、制定政策、以及執行決策上最強大的支援系統。
多元議題發燒
目前,各校對於校務研究議題以及應用層面,因各校的定位及需求而不盡相同。就研究議題而言,可歸納為「新生入學管道、入學後的安置與輔導、學生的學習成效、畢業生流向及就業力」等。以彰化師範大學為例,學校以不同的入學管道作為分群研究的類別,深入探索不同來源的學生與學習成效之關聯性,從中歸納出需要加強輔導的群體,同時進一步追蹤入學管道與學習成效關聯性強的群體。藉由類別的相關性探索後,學校可將研究結果應用於年度招生規劃、資源分配、以及學生輔導等層面,以證據導向(Evidence based)的研究數據,推動校務發展。再者,以東吳大學為例,學校以大數據的概念,從數據探勘的過程中尋找影響學生學習成效之可能性,再將其發現進行歸納與收斂。透過細膩的觀察以及處理,大數據(BigData)逐步轉換為有價值的資訊(Information),提供學校決策參考之用。這樣的應用層面通常更為廣泛,可能包含了學生「休退學高風險、補救教學、興趣定向」等。同時,透過現象的歸納建立相關的預測指標,強化決策支援系統,降低學校之決策風險。
IR導航找到學校定位
為了發展校系特色,各校紛紛想藉由校務研究協助找出最適的「自我定位」,所以,不論是由上而下(Top down)抑或是由下而上(bottom up),不管是開題目找答案或是大數據探勘,其結果可以說是殊途同歸,最終的目的皆為提高學校辦學效能,強化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培育符合產業及社會需求之人才。但我們知道「導航」僅是一項到達目的地的工具,使用「IR導航」的學校必須清楚知道目的地的所在位置,也就是執行校務研究的目標為何? 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夠訂定階段性工作任務,逐步協助學校達成「自我定位」,同時,在導航的道路上,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校系特色。
校務研究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1940~迄今),起因於當時美國大學教育快速發展,因而衍生出許多學校經營與績效的問題。反觀臺灣,1977至2002年高等教擴張,迄今,已逾十年的時間,台灣的高教系統所面臨的挑戰,的確需要更科學化、系統化的研究工具來協助化解。誠如筆者前所陳述,校務研究(IR)是一項類似導航般的工具,工具好不好用不在於投入多少力量,而在於找到目的地的過程。然而,每間學校的過程不盡相同,過程中所遇到的風景,相信皆會成為各校發展校系特色不可或缺的養份。
Fintech跟我找工作有什麼關係?
當科技結合了金融,
IOT、Crowd Computing、AI、虛擬貨幣到群眾募資順勢而生;
已飽和到不能再飽和的台灣市場,
還值得把青春貢獻在銀行保險業嗎?
受訪者一致表示:『就業機會更寬,但只留給有思考力的腦袋!』
2007年智慧型手機問世之後,日新月異的創新科技幾乎近10年裡在每一個產業中,都掀起了極大的變革;其中,全球金融保險業更在Fintech的推動下,成為創從業者相互奔馳競爭的場域,即將映入台灣消費者們的生活日常。
UCAN新興職務系列這期邀請到三位分別在兩岸金融業擁有豐富實務經驗的中高階主管們,來為我們分享台灣Fintech可能在金融保險業裡頭掀起的趨勢與就業變革之外,以及如何儲備未來的實際作法!
》當非現金支付的趨勢湧入市場,你可以選擇擁抱或排斥。
顧名思義,Fintech是英文金融Financial與科技Technology二字的縮寫結合,中文專有名詞為:金融科技,相較於經濟與科技實力堅強的歐美國家,台灣在受到社會文化與政府法規的諸多限制下,Fintech的發展熱流直至2016年底金管會鬆綁規定後才進入台灣市場。在此之前,Fintech的金融服務幾乎都被視為詐騙集團,即使是在國外存活率最高的創新服務,在台灣特殊的情況下,實在難以存活。
為什麼?
雖然分處於不同的金融機構服務,然而,三位受訪者卻不約而同地認為:規模太小,使得台灣地區的銀行長久以來都提供相當完善的金融服務,無論是信用卡、貸款、個人理財規劃等項目,都已在高度競爭下發展到一個極限。光以銀行對VIP的定義來看,過去至少要有300萬以上的存款門檻才能享有的金融服務,如今已降低至150萬,只是服務的內容和程度,根據存款金額有所差異而已。因此,在差異感不大的情況下,Fintech突然要打破消費者長久以來使用現金的支付習慣,改由第三方支付談何容易?進而也影響了它的發展趨勢。
然而,台灣金融發展仍具有科技不可逆的特質。受到全球金融低利率的走向和人工智慧產業級應用,台灣金融保險業勢必在實務用人面的「量」上,朝向縮編人力與應用智慧機器人取代庶務性工作,讓台灣Fintech發展會在既有的金融體系內,呈現一個專業化(professionalization)、個人化(personalization)、普及化(popular)三元並進的服務樣貌,而不是像海外市場異業合作的全然創新,較偏向於『金融科技』的概念。
可預見的是,Fintech將使金融保險業者在非現金支付的趨勢下,發生越來越少的用人需求,你要選擇擁抱或排斥,正好在一個能夠選擇的關卡上。
》科技在金融界的應用無限後,人,還剩什麼?
「搶客戶」在台灣的金融市場裡相當常見,而Fintech的出現則更加深了這個現象,只是搶走客戶的,是機器。
一名具有工作能力的消費者,一生中會遇到的金融服務最基本會有:結算、匯款、匯兌、融資、投資保險和不動產。這整個過程中,至少會遇到2~3名以上的理財專員,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裡提供某部分或幾項的服務。極低的顧客忠誠度、極高的價格敏感度,使得台灣金融保險業往往要透過不斷推出新鮮、便宜但週期短的商品內容,才能滿足顧客各時期對資金靈活運用的需求。因此,各大企業會十分重視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在保費的決定上的使用形式,讓公司的解決方案在最需要的當下送到客戶面前。
科技的應用會在傳統金融服務基礎的(1)商品組成層級與(2)商品銷售層級二方面上出現加速「分拆化」的情況。我們可用業務員推銷六年期保單為例,企業端能運用行動載俱的感應與通訊技術收集龐大的行為數據,建置統計技術、財務工程、保險技術形成具有預測性的資料科學(data science),再以大數據的解析技術提供個人化的風險評估,直接將公司建議的最佳投資內容送至客戶手上。舊時代以業務人員綁客戶的商業模式下,全須透過「保險業務」擔任仲介的角色,抽取高額酬庸的百萬業務屢見不鮮。但是,Fintech的應用將原本依附在業務身上的客戶資訊服務,在傳統的基礎架構中移轉到企業組織,科技所掌握的細節資料帶來精準的市場區隔,各家業者就能以最具競爭力的服務內容,跳過「人」為因素,直接與使用者(被保險人)溝通,讓使用者以更便宜的價格、享受品質更高、更被了解、更即時的金融服務。工作的分拆化,人,還剩哪些價值?
》回歸最初的人性:愛與關懷
Fintech真正席捲全球是從2015年才開始的,目前被人稱為「Fintech 2.0」,在可見的未來趨勢已推進到智慧化的個人資產管理PFM、群眾募資(Crowdfunding)、虛擬貨幣(如:比特幣,bitcoin)、無現金社會(附註:與非現金社會不同)、區塊鏈(Blockchain),Fintech 3.0、Fintech 4.0… Fintech N.0。產業在結構變革的過程中,人才勢必難逃被提前退場的命運,但對總體金融保險業的就業市場來看,其實Fintech帶來的是一場職能再造的戰役;綜整三位受訪者見解,台灣Fintech時代下,年輕學子在校期間能培育企業所需要能力樣貌,可以有三個大方向:
一、要能傳遞自我特色:
在Fintech的趨勢下,企業已能提供人才充足的應用工具:最精準的數據分析、最細節的客戶樣貌、最即時的資料存取,更卓越的機器人理財顧問,不分晝夜場地解決複雜的顧客問題。
因此,有了專業的基礎知識後,實務操作上會更重視人才的個人特色,及能協助提升公司創造顧客價值的程度。舉例來說,台灣目前大部分的上班族平均年薪在50萬以下,大部分的人都身負600萬以上的房屋貸款,並且家庭經濟支柱落在50~60歲的男性,家中通常會有一位75~100歲失智高危險群的父母、子女仍處於教育經費高支出期。在此時之下,小額刷卡累積紅利點數直接換購年度車險保費的商品內容,就非常有利於上班族在趕上班途中,在便利商店裡以最划算的行動支付方式,買早餐、繳保費、拿網購。這個關鍵,一筆提早兩個月就傳至客戶手機的的車險保單介紹簡訊,腦海的印象配上超商人員一問,就會是一年小額保費的決勝時刻。
二、要能學會處理趨勢:
其中一位受訪者表示:「金融保險業的職務本質,其實是在處理人的未來。我們無法讓風險消失,但能透過理性、客觀的作法,讓風險發生在可以控制、能夠承受的範圍裡。」
因此,未來Fintech在等待的人才都會是具有趨勢處理能力的人,有能力依據客戶的生活樣貌,描繪趨勢下可能會發生的需求行動,包括:適合標的物、需要多少資金、放在哪裡、何時收回、怎麼收回,如同一張自動張開的雨傘,保障著客戶正在前進的未來。要做到這點,你必須了解客戶的產業發展、技術影響層面、全球局勢變化…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最終整合成個人專屬的一張財務規劃表單。提前了解自我特質,爭取實習工作,都是協助自己早日獨當一面的捷徑。
三、要能樂於洞察人群:
1980年至2017年的人類歷史共計走過了兩次金融危機,一次是2000年資訊網路的泡沫化、一次為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衝擊。雖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恐慌,卻也催生出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去中央化的金融服務。其中的奧妙,就在於一顆樂於關懷人群的心。
受訪者中一位擔任理財規劃的主管指出:「根據我們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產業會在半年後進入極低利潤的生產狀態,水、空氣、食物將來變得非常的昂貴,房地產暴跌,減緩掉Fintech的滲透速度。」
如此預測,社會結構中將忽然出現一大群窮人,對零錢的效益性相當在乎,消費金額的尾數(如:349元中的9元)如何”再利用”回到客戶的投資帳戶,與公司形成小額但綿密的投資委任關係,不知不覺中累積一筆財富,就會是早在現象發生之前就要有的洞察競爭力!
*金融保險業&UCAN職能
1. 金融財務-證券及投資
2. 金融財務-銀行金融業務
3. 金融財務-保險
4. 行銷與銷售-行銷管理
IOT、Crowd Computing、AI、虛擬貨幣到群眾募資順勢而生;
已飽和到不能再飽和的台灣市場,
還值得把青春貢獻在銀行保險業嗎?
受訪者一致表示:『就業機會更寬,但只留給有思考力的腦袋!』
2007年智慧型手機問世之後,日新月異的創新科技幾乎近10年裡在每一個產業中,都掀起了極大的變革;其中,全球金融保險業更在Fintech的推動下,成為創從業者相互奔馳競爭的場域,即將映入台灣消費者們的生活日常。
UCAN新興職務系列這期邀請到三位分別在兩岸金融業擁有豐富實務經驗的中高階主管們,來為我們分享台灣Fintech可能在金融保險業裡頭掀起的趨勢與就業變革之外,以及如何儲備未來的實際作法!
》當非現金支付的趨勢湧入市場,你可以選擇擁抱或排斥。
顧名思義,Fintech是英文金融Financial與科技Technology二字的縮寫結合,中文專有名詞為:金融科技,相較於經濟與科技實力堅強的歐美國家,台灣在受到社會文化與政府法規的諸多限制下,Fintech的發展熱流直至2016年底金管會鬆綁規定後才進入台灣市場。在此之前,Fintech的金融服務幾乎都被視為詐騙集團,即使是在國外存活率最高的創新服務,在台灣特殊的情況下,實在難以存活。
為什麼?
雖然分處於不同的金融機構服務,然而,三位受訪者卻不約而同地認為:規模太小,使得台灣地區的銀行長久以來都提供相當完善的金融服務,無論是信用卡、貸款、個人理財規劃等項目,都已在高度競爭下發展到一個極限。光以銀行對VIP的定義來看,過去至少要有300萬以上的存款門檻才能享有的金融服務,如今已降低至150萬,只是服務的內容和程度,根據存款金額有所差異而已。因此,在差異感不大的情況下,Fintech突然要打破消費者長久以來使用現金的支付習慣,改由第三方支付談何容易?進而也影響了它的發展趨勢。
然而,台灣金融發展仍具有科技不可逆的特質。受到全球金融低利率的走向和人工智慧產業級應用,台灣金融保險業勢必在實務用人面的「量」上,朝向縮編人力與應用智慧機器人取代庶務性工作,讓台灣Fintech發展會在既有的金融體系內,呈現一個專業化(professionalization)、個人化(personalization)、普及化(popular)三元並進的服務樣貌,而不是像海外市場異業合作的全然創新,較偏向於『金融科技』的概念。
可預見的是,Fintech將使金融保險業者在非現金支付的趨勢下,發生越來越少的用人需求,你要選擇擁抱或排斥,正好在一個能夠選擇的關卡上。
》科技在金融界的應用無限後,人,還剩什麼?
「搶客戶」在台灣的金融市場裡相當常見,而Fintech的出現則更加深了這個現象,只是搶走客戶的,是機器。
一名具有工作能力的消費者,一生中會遇到的金融服務最基本會有:結算、匯款、匯兌、融資、投資保險和不動產。這整個過程中,至少會遇到2~3名以上的理財專員,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裡提供某部分或幾項的服務。極低的顧客忠誠度、極高的價格敏感度,使得台灣金融保險業往往要透過不斷推出新鮮、便宜但週期短的商品內容,才能滿足顧客各時期對資金靈活運用的需求。因此,各大企業會十分重視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在保費的決定上的使用形式,讓公司的解決方案在最需要的當下送到客戶面前。
科技的應用會在傳統金融服務基礎的(1)商品組成層級與(2)商品銷售層級二方面上出現加速「分拆化」的情況。我們可用業務員推銷六年期保單為例,企業端能運用行動載俱的感應與通訊技術收集龐大的行為數據,建置統計技術、財務工程、保險技術形成具有預測性的資料科學(data science),再以大數據的解析技術提供個人化的風險評估,直接將公司建議的最佳投資內容送至客戶手上。舊時代以業務人員綁客戶的商業模式下,全須透過「保險業務」擔任仲介的角色,抽取高額酬庸的百萬業務屢見不鮮。但是,Fintech的應用將原本依附在業務身上的客戶資訊服務,在傳統的基礎架構中移轉到企業組織,科技所掌握的細節資料帶來精準的市場區隔,各家業者就能以最具競爭力的服務內容,跳過「人」為因素,直接與使用者(被保險人)溝通,讓使用者以更便宜的價格、享受品質更高、更被了解、更即時的金融服務。工作的分拆化,人,還剩哪些價值?
》回歸最初的人性:愛與關懷
Fintech真正席捲全球是從2015年才開始的,目前被人稱為「Fintech 2.0」,在可見的未來趨勢已推進到智慧化的個人資產管理PFM、群眾募資(Crowdfunding)、虛擬貨幣(如:比特幣,bitcoin)、無現金社會(附註:與非現金社會不同)、區塊鏈(Blockchain),Fintech 3.0、Fintech 4.0… Fintech N.0。產業在結構變革的過程中,人才勢必難逃被提前退場的命運,但對總體金融保險業的就業市場來看,其實Fintech帶來的是一場職能再造的戰役;綜整三位受訪者見解,台灣Fintech時代下,年輕學子在校期間能培育企業所需要能力樣貌,可以有三個大方向:
一、要能傳遞自我特色:
在Fintech的趨勢下,企業已能提供人才充足的應用工具:最精準的數據分析、最細節的客戶樣貌、最即時的資料存取,更卓越的機器人理財顧問,不分晝夜場地解決複雜的顧客問題。
因此,有了專業的基礎知識後,實務操作上會更重視人才的個人特色,及能協助提升公司創造顧客價值的程度。舉例來說,台灣目前大部分的上班族平均年薪在50萬以下,大部分的人都身負600萬以上的房屋貸款,並且家庭經濟支柱落在50~60歲的男性,家中通常會有一位75~100歲失智高危險群的父母、子女仍處於教育經費高支出期。在此時之下,小額刷卡累積紅利點數直接換購年度車險保費的商品內容,就非常有利於上班族在趕上班途中,在便利商店裡以最划算的行動支付方式,買早餐、繳保費、拿網購。這個關鍵,一筆提早兩個月就傳至客戶手機的的車險保單介紹簡訊,腦海的印象配上超商人員一問,就會是一年小額保費的決勝時刻。
二、要能學會處理趨勢:
其中一位受訪者表示:「金融保險業的職務本質,其實是在處理人的未來。我們無法讓風險消失,但能透過理性、客觀的作法,讓風險發生在可以控制、能夠承受的範圍裡。」
因此,未來Fintech在等待的人才都會是具有趨勢處理能力的人,有能力依據客戶的生活樣貌,描繪趨勢下可能會發生的需求行動,包括:適合標的物、需要多少資金、放在哪裡、何時收回、怎麼收回,如同一張自動張開的雨傘,保障著客戶正在前進的未來。要做到這點,你必須了解客戶的產業發展、技術影響層面、全球局勢變化…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最終整合成個人專屬的一張財務規劃表單。提前了解自我特質,爭取實習工作,都是協助自己早日獨當一面的捷徑。
三、要能樂於洞察人群:
1980年至2017年的人類歷史共計走過了兩次金融危機,一次是2000年資訊網路的泡沫化、一次為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衝擊。雖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恐慌,卻也催生出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去中央化的金融服務。其中的奧妙,就在於一顆樂於關懷人群的心。
受訪者中一位擔任理財規劃的主管指出:「根據我們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產業會在半年後進入極低利潤的生產狀態,水、空氣、食物將來變得非常的昂貴,房地產暴跌,減緩掉Fintech的滲透速度。」
如此預測,社會結構中將忽然出現一大群窮人,對零錢的效益性相當在乎,消費金額的尾數(如:349元中的9元)如何”再利用”回到客戶的投資帳戶,與公司形成小額但綿密的投資委任關係,不知不覺中累積一筆財富,就會是早在現象發生之前就要有的洞察競爭力!
*金融保險業&UCAN職能
1. 金融財務-證券及投資
- 主動瞭解客戶需求,並依據其投資風險容忍度,協助規劃達到財富最大化/分散之投資組合。進行各類研究行銷的作業。
- 訂定投資理財業務管理辦法及施行細則,遵循證券、投資、理財、企業管理、營運與交易等相關法規。
- 善盡財務管理責任,妥善維持、監督、管控與規劃財務資源的使用。
- 輔導公司藉由資本市場籌措公司所需資金、擴大公司規模與知名度。
2. 金融財務-銀行金融業務
- 了解各種銀行業務與金融工具,促進銀行服務成長
- 依據客戶理財需求,提供適當的銀行服務組合
- 遵守銀行服務產業法律與規則
3. 金融財務-保險
- 瞭解與遵守保險產業相關法規,以管理業務與交易之運作。
- 推廣保險業
- 以保險精算概念,執行保險業務。
- 處理及維護客戶保險資料、執行保險行政流程,以確保保險業務持續運作。
4. 行銷與銷售-行銷管理
- 擬定產品或服務策略,以回應市場的需求。
2017年6月28日
編輯私房話
鳳凰花開,驪歌輕唱,又到了每年6月的畢業季。畢業生們即將面臨就業、升學、留學、或創業的選擇,每個選擇都攸關導引至截然不同的人生。在這樣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擇關鍵,UCAN建議學子們可從專業、興趣、特質面向,進行自我探索。透過善用工具,例如UCAN平台的「職業興趣探索」與「職能診斷」功能,反思過去四年從學校課程、實務課程(實習)、或課外活動(社團、打工等)所得的經驗,發掘自己有興趣、熱忱的領域,並蒐集過往的學習成果,找到投入職場的自信心。
已累積數百萬職涯診斷成果的UCAN平台,為有效協助學生瞭解自我的職涯發展方向,促進學校、職場接軌,近來UCAN計畫辦公室積極推動各校運用UCAN於輔導、教務、校務各層面。甫於今年4月於北中南各地舉辦的「應用職能發展課程地圖與教學回饋」實務工作坊,獲得老師的熱烈回響,進一步強化了UCAN平台實質上對於學校系所定位、教學規劃、職涯輔導的效用。本期將介紹中國醫藥大學運用UCAN專業職能,成立學習成效小組,實際推動課程改革的歷程與成果,說明串連UCAN平台,能確切提升學校教學對應職場需求,促進學用合一。近期UCAN計畫辦公室更將協助進行學生資料檢誤作業,以提升資料庫分析價值。
職涯診斷找到初步方向後,在趨勢潮流瞬息萬變的情勢下,究竟該投入哪些具前景的職業呢?本期將剖析新科技衍伸的新興職業需求,從物聯網、雲端、到智慧機械等趨勢,我們看到產業發展無疆界,企業亟需跨領域人才。網路學習當道,打破學習場域、學習內容的限制,衝擊著職場既有哲學,每個人應更快、更有效、更不分領域界線地學習,勇於跨界進而創新。本期將介紹近年跨界整合的新興職業--「巨量資料分析師」、「軟硬體系統整合工程師」的職務內容與職能需求,並專訪跨視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蕭富仁行銷總監,細看新銳虛擬實境產業(VR ; Virtual Reality)的各類新興職務與內涵,為畢業生掌握未來科技脈動,做好就業準備。
已累積數百萬職涯診斷成果的UCAN平台,為有效協助學生瞭解自我的職涯發展方向,促進學校、職場接軌,近來UCAN計畫辦公室積極推動各校運用UCAN於輔導、教務、校務各層面。甫於今年4月於北中南各地舉辦的「應用職能發展課程地圖與教學回饋」實務工作坊,獲得老師的熱烈回響,進一步強化了UCAN平台實質上對於學校系所定位、教學規劃、職涯輔導的效用。本期將介紹中國醫藥大學運用UCAN專業職能,成立學習成效小組,實際推動課程改革的歷程與成果,說明串連UCAN平台,能確切提升學校教學對應職場需求,促進學用合一。近期UCAN計畫辦公室更將協助進行學生資料檢誤作業,以提升資料庫分析價值。
職涯診斷找到初步方向後,在趨勢潮流瞬息萬變的情勢下,究竟該投入哪些具前景的職業呢?本期將剖析新科技衍伸的新興職業需求,從物聯網、雲端、到智慧機械等趨勢,我們看到產業發展無疆界,企業亟需跨領域人才。網路學習當道,打破學習場域、學習內容的限制,衝擊著職場既有哲學,每個人應更快、更有效、更不分領域界線地學習,勇於跨界進而創新。本期將介紹近年跨界整合的新興職業--「巨量資料分析師」、「軟硬體系統整合工程師」的職務內容與職能需求,並專訪跨視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蕭富仁行銷總監,細看新銳虛擬實境產業(VR ; Virtual Reality)的各類新興職務與內涵,為畢業生掌握未來科技脈動,做好就業準備。
UCAN學生帳號檢誤作業開始!
文/UCAN計畫辦公室
UCAN平台在使用上,除了學生在平台上進行職業興趣探索及共同/專業職能診斷外,師長們,更可以透過UCAN收集學生學習數據,並結合其他校務資料,進一步轉成有價值的資訊,做為學校教學與輔導的參考,如何協助師長將這些數據做有效的分析運用,是UCAN平台努力的重點方向。
UCAN平台建置推動迄今,目前已累計診斷人次超過350萬,每年平均新增約50萬診斷次, UCAN計畫辦公室為減輕後續各校運用UCAN龐大的學生學習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前,資料清洗整理之負擔,目前正積極展開學生帳號檢誤作業,並已自資料庫初步檢核篩選出需檢核的學生帳號,提供予各校UCAN總管理者協助進行帳號整合與學生基本資料檢誤作業。敬請各校於106年7月底前將修改完成後之帳號資料回傳,提醒您,若於今年7月底前未回傳或修改者,則本平台將維持原本之資料。資料檢誤過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與本辦公室聯繫!
科技部推出「海外人才歸國方案(LIFT)」,啟動人才回流列車!
為響應政府目前推出之「前瞻基礎建設」及「產業創新領域」等政策推動,科技部打造「海外人才歸國方案(LIFT, Leaders in Future Trend)」,號召台灣赴海外留學的人才,返國貢獻所學,將其國際視野、科技研發新知、前瞻應用趨勢帶回台灣,與國內的產學研界進行深度交流,期望透過引進國際新知,以達激勵產業創新,刺激技術躍昇之成效。
該方案將以新竹、中部、南部三個科學園區為主要場域,同步納入園區廠商、研究法人、學研機構,以及雖未在園區設廠但已是國際「隱型冠軍」的優質產業,作為「人才交流基地站」。海外歸國人才以參與各類「專業交流活動」的方式,ㄧ方面拓展廠商視野,帶入國際科技新知及前瞻應用趨勢,另ㄧ方面促進海外歸國人才與國內產學研界的交流互動,協助建立國內人脈,作為返台發展的基礎。
該方案於今(106)年5月啟動,預計招募100名於海外取得博士學位之中華民國籍45歲以下博士級人才回國服務,以ㄧ年為期,由政府提供生活補助費、宿舍租金優惠、子女就學方案等,海外返國學人得視其專長,在各個人才交流基地站進行專業交流活動,積極促進與台灣產學研界的交流激盪。
【更多申請資訊連結】:https://www.most.gov.tw/folksonomy/detail?l=ch&view_mode=listView&menu_id=b3aa92b4-989b-43a9-b21d-0122c2ab4bc9&article_uid=940528cb-09ae-4ec1-a52a-d8ef73cf5bdc
105學年度「應用職能發展課程地圖與教學回饋」實務工作坊
文/UCAN計畫辦公室
教育部為縮短學用落差,提升高等教育與學生就業之關聯性,建置「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並積極推動各校運用UCAN在教學與學習活動的應用。為協助各大專校院了解如何應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之職能資源發展課程地圖及課程設計,並蒐集教學回饋資料提供學校與系所進行教學改善與校務分析,UCAN計畫辦公室於4月17日~21日分別於北、中、南三地辦理「應用職能發展課程地圖與教學回饋」實務工作坊,共計27校,70名各校教務/校務研究單位、教師教學發展或各院系所課程發展相關單位人員與會參加。
工作坊課程內容共分成3大部分:
一、 UCAN是什麼?包含職能概念及平台資源介紹,UCAN在輔導、教務與校務上之應用說明。
二、 教學規劃發展實作演練,包含系所定位/教育目標檢視、運用UCAN聚焦系所職涯進路、運用UCAN檢視核心能力、進行課程盤點及UCAN線上應用工具介紹。
三、 UCAN在教學回饋的應用,包含UCAN「職能養成之教學能量回饋」、 「UCAN結合畢業生流向調查」功能及應用。
為使工作坊的參與人員能將UCAN職能實際應用於所屬單位之教學規劃發展,並為使工作坊的於回校後與單位內人員討論與實際推動,UCAN計畫辦公室在課程展開之前,就已請參加學員攜帶所屬系所之基本資料,包含系所定位、教育目標(培育人才目標)、職涯進路、系核心能力指標、全系開課科目表、課程大綱等相關資料電子檔,供現場實作演練。UCAN計畫辦公室人員並在課程展開之前,就已將學員們的背景專長納入學習成效考量因素,根據不同實作領域專長進行分組,並且為了讓老師們日後在應用UCAN職能於教學規劃上能更為方便,課程中也帶領學員實際操作「UCAN應用教學規劃發展工具」,熟悉如何利用UCAN職能資源訂定系所職涯進路、核心能力、進行系所課程職能盤點;並在工作坊結束之前,以上台分享的形式協助參與者分享當日之實作演練成果與回饋。
本次實務工作坊講義已於UCAN平台開放下載,如欲下載研習講義請見以下網址:https://ucan.moe.edu.tw/News/download1.aspx?id=90,歡迎老師多加利用!
「運用UCAN專業職能,檢視系所核心能力」~中國醫藥大學
文/教學卓越計畫辦公室黃蕙君副教務長兼副主任
曾瀞萱專任助理
UCAN計畫辦公室整理
促進課程改革,培育學生學用合一,接軌未來職場
為縮短學用落差,培育符合未來產業需求的人才,中國醫藥大學借重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定期帶領全校學生進行施測,針對就業所需之「共通職能」以及各學系「專業職能」進行診斷分析,除了協助學生瞭解其自身能力,同時有助於導師輔導學生、職涯諮詢,最終亦回饋至教務及學務層面。透過學生學習成效之評估,推動以數據為導向之課程改革應用,亦做為各學系未來在教學規劃及系所發展依據。
成立「學習成效小組」,專責推動計畫實施
教育部UCAN平台提供多元的分析回饋方式,本校經由以下步驟執行推動,讓各學系能與UCAN平台相結合、串聯,實施作法包括:
1.校內成立「學習成效小組」,專責推動計畫實施:
由副校長召集「學習成效小組」,成員涵蓋教務處、學務處、教學卓越辦公室以及資訊中心,並敦聘校內專家為諮詢顧問,以及各學系優良教師為本小組種子教師,以利計畫推行;而顧問與種子教師皆授予聘函以資感謝,為本校教學改革出一份心力。
2.針對本校教學專業,以UCAN的「醫療保健」為主要職類:
本校為醫藥類專業大學,專業職能取向多為「醫療保健」之職涯類型,因此本校推行單位直接選訂醫療保健職類為本校學系訂定專業指標之基礎。學習成效小組會議由各學系系主任及推派之種子教師出席與會,共同審視醫療保健類之職能指標與各學系相關性;會議中亦有學系提出醫療保健類職能無法完全涵蓋學系專業,因此會後決議發放所有UCAN職能指標供各學系參考選訂,最終精煉為「校版UCAN職能指標」,並涵蓋「醫療保健」、「天然資源、食品與農業」、「個人及社會服務」、「製造」等職類。
3.「系核心能力」與UCAN職能指標的對應:
「校版UCAN職能指標」涵蓋所有共通職能以及系所選訂出之專業職能,各學系依此選擇適合表述學系培育學生主要能力之指標,與系核心能力對應。
(1)各學系選擇相關的UCAN職類
(2)根據選出的職類,挑選符合各學系之UCAN職能指標
(3)將指標與系核心能力進行對應,填寫對應表格(請參照表1),並須遵從以下規則進行對應填寫:
A.請各學系重新審視系核心能力之訂定,如需修改請一併提出
B.指標對應須以校版UCAN職能指標為來源進行對應,若未能符合亦詳加標註
C.八項UCAN共通職能指標須全部納入核心能力
D.指標對應以不重複為原則;若重複對應,同一指標勿對應超過2種核心能力
E.最終確認版須經(1)系務會議或(2)系課程委員會通過,經系主任核章繳回紙本及電子檔
表1 系核心能力與UCAN指標對應表格
對應UCAN專業職能的具體作法及後續衍生應用
1. 協助各學系重新審視系核心能力,並對應UCAN職能指標:
在系核心能力對應的過程中,各學系須重新檢視系核心能力是否需做調整、是否符合現今之趨勢;因此藉由此步驟,協助各學系重新審視、定義主要的教學培育目標。
2. 明確定義各學系的施測職類(施測最多3個職類以內):
UCAN明確訂定出各職類工作任務所需具備的專業技能,為使本校學生施測UCAN之結果能有效運用,除了將共通、專業職能指標與各學系之核心能力進行對應,亦藉此訂定各學系學生須進行UCAN施測之職類,方便生涯導師帶領學生UCAN施測,而施測之結果將回饋至學系,調控系所辦學;對應後之結果請參照表2(資料僅供參考):
表2,系核心能力與UCAN指標對應,以牙醫系為例(國考科系)
3. 學生施測UCAN後,各學系亦可由各項目看出整體學生職能表現:
學務處定期帶領各學系學生登入UCAN施測,所有學生皆進行「共通職能」診斷,高年級學生除共通職能外,須根據各學系選訂之就業途徑進行「專業職能」施測。學生施測後,各學系可由後台管理下載學生診斷結果,亦可供各學系做為管考學生學習成效之依據,表3以牙醫系四年級學生為例。
表3,系核心能力與學生職能表現,以牙醫系四年級生為例
未來將持續完善校內選課輔導系統並重整課程職涯地圖,確保學生就業競爭力
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平台(UCAN)提供多元的診斷分析,由最初淺的興趣探索-幫助學生瞭解其自身興趣,至共通職能以及專業職能的診斷結果(二維分析),可協助學校有效管考學生學習成效。本校借重UCAN平台,運用系所核心能力與UCAN職能指標之結合,全面協助各學系定義發展核心能力是否周嚴,方便各學系教師將UCAN職能指標對應至全校開課課程,協助系所客觀盤點整體課程布局與學生職能培養,後續亦可利用UCAN之指標,完善校內選課輔導系統、重整課程職涯地圖,確保學生學習成效以增加就業競爭力,最終亦為校務研究之應用。
未來職場人才需求態勢 跨界成顯學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的名言:「多數企業只考慮如何銷售產品,但應該想的問題不是「我們想賣甚麼?」,而是「顧客想買甚麼?」;該討論的不是「我們提供給顧客甚麼產品或服務?」,而是「顧客認為甚麼才是有價值和需求的產品或服務?」」。這樣的觀念不僅適用於商場,在人力就業市場亦是重要。也就是說,提供人才培育的學校負責人力供給端,而企業則是主要的用人需求端。因此,當我們在談如何提升每年30萬大專畢業生的就業率時,更應探討的問題乃在於企業需要甚麼樣的人才、人才應具備哪些能力,才能為企業未來營運創造價值。
經濟部2017-2019年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報告,針對國家十大重點產業包括機械、IC設計、面板、通訊設備、雲端巨量、鑄造、生技、食品、紡織、設計服務,調查未來產業需求的專業人才類別與能力,剖析未來近3年產業發展下哪些關鍵人才正夯。在現今企業求才若渴,但學子找不到工作的矛盾現象中,提供學生未來職涯與能力發展參考。
報告指出未來物聯網帶動產業創新,電子資訊、設計服務相關產業之前瞻科技研發與應用類人才需求持續暢旺,例如IC設計開發符合物聯網裝置、車聯網、智慧城市等多元應用所需的感測晶片,通訊設備以智慧終端載具結合系統軟體及跨裝置多元互動趨勢,帶動業者對於軟韌體設計人才、應用設計研發人才、系統整合設計人才的需求。雲端巨量產業透過雲端系統平台及資料分析技術,創造商業價值,相關業者則需要系統架構/資安網管人才、及能夠開發大數據資料處理的跨領域資料分析人才。
因應智動化趨勢,機械設備業者結合資通訊及軟體技術,朝智慧製造邁進,需要具備軟硬體系統程式整合開發能力的軟體及程式設計工程師、機械設計人才、自動化及具備跨產業領域專業知識的人才。並且,由於業者投入智慧機器人、3D列印等前瞻技術,因此對於從事機電整合的電機工程師需求最為迫切。而導入3D列印開發高附加價值產品(如人工關節等),則需要鑄造工程師、自動化系統整合等懂材料的專業人才投入。
民生工業方面,生技產業投入高階研發,企業除了需要高階研發人才外,製藥業因全球高齡化帶動醫藥品需求增加,布局海外市場對於國際行銷/產品企劃人才需求殷切。醫療器材產業亦需能夠結合資通訊、軟體系統的醫材產品研發設計的人才投入。另外,食品業者聚焦研發機能性產品,深耕佈局利基市場,因而需求具備食品、營養背景的研發人才開發特色產品。近年因應食安議題,亦需要檢驗品保人才。紡織業者則需要紡織品研發人才、生產類製程人才,以投入研發創新機能性產品,並融入時尚設計元素。
從上述調查結果顯見,新科技所帶來時代的變革,讓企業必須突破疆界跨域合作,企業人力資源更須儲備具有整合、跨領域專業的人才,才能在創新競爭的激湍洪流中生存並脫穎而出。以往技術人可以只專研技術,但現在不但要懂技術,也要懂客戶、市場與商業模式等,新科技扭轉職場態勢,人才不應侷限於某個框架內,而須勇於突破藩籬,進而跨領域學習。
近年火紅的職業「巨量資料分析師」就是跨界整合的最佳例子。由於網路與雲端技術日趨成熟,讓企業可以更科學化地追蹤與分析客戶行為,伴隨資料採礦(data mining)方法演進,衍伸出與big data相關的職業「巨量資料分析師」。依據勞動部彙整之「巨量資料分析師職能基準」,其職能除了須具備多方面基礎能力外(包含商業概念、統計、資料管理、邏輯分析),還須擁有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才能將資料轉譯成為特定領域客戶聽得懂的分析建議。此外,亦須具備電腦程式能力,以使用最有效率的電腦處理技術,來管理與分析龐大資料量。IBM資深顧問許珮薰認為巨量資料分析師常面臨的挑戰不只是技術面的運算方法,還包括了解產業、定義問題、及溝通能力。實務上常見的情形是客戶自己也不知道該分析哪些資料,及如何分析才能找到有意義的結果,因此,許珮薰期許後進者,成為一名出色的巨量資料分析師,須對不同產業生態掌握得深,才能洞察出別人看不見的問題。
面臨物聯網、穿戴裝置、智能化系統等新科技趨勢浪潮下,另一個企業轉型發展所迫切需求的職業--「軟硬體系統整合工程師」,其跨領域整合的能力是提升產品價值的關鍵職能。從事軟硬系統整合十多年經驗的華研公司羅偉倫經理表示,Apple成功案例的出現,讓企業發現單賣軟體、或單賣硬體在競爭的市場已不一定能賺錢,唯有軟+硬整合的產品才能獲利致勝。羅經理認為軟硬體系統整合工程師的主要任務在於找出問題原因,提出解決對策。為了釐清問題是出自軟體或硬體,工程師一定須涉獵軟硬二種專業,訓練自身邏輯及資訊分析能力,且更強調要有Team work的工作態度,因為此類工作不是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主動與團隊溝通才能順利解決問題。
啟動跨領域學習,要有對的學習心態。遇到複雜的問題不只是求交差了事,而是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向外學習去搞清楚不懂的疑問;找到熱情,在挑戰中不自我放棄,而去發現更多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付諸行動,以第一專長為基礎,積極學習第二專長。點滴累積將會發現自己懂的領域愈來愈多,成為無可取代的跨領域人才。
資料來源:
1. 經濟部2017-2019年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報告
2. 經濟部產業人才發展資訊平台網頁
經濟部2017-2019年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報告,針對國家十大重點產業包括機械、IC設計、面板、通訊設備、雲端巨量、鑄造、生技、食品、紡織、設計服務,調查未來產業需求的專業人才類別與能力,剖析未來近3年產業發展下哪些關鍵人才正夯。在現今企業求才若渴,但學子找不到工作的矛盾現象中,提供學生未來職涯與能力發展參考。
報告指出未來物聯網帶動產業創新,電子資訊、設計服務相關產業之前瞻科技研發與應用類人才需求持續暢旺,例如IC設計開發符合物聯網裝置、車聯網、智慧城市等多元應用所需的感測晶片,通訊設備以智慧終端載具結合系統軟體及跨裝置多元互動趨勢,帶動業者對於軟韌體設計人才、應用設計研發人才、系統整合設計人才的需求。雲端巨量產業透過雲端系統平台及資料分析技術,創造商業價值,相關業者則需要系統架構/資安網管人才、及能夠開發大數據資料處理的跨領域資料分析人才。
因應智動化趨勢,機械設備業者結合資通訊及軟體技術,朝智慧製造邁進,需要具備軟硬體系統程式整合開發能力的軟體及程式設計工程師、機械設計人才、自動化及具備跨產業領域專業知識的人才。並且,由於業者投入智慧機器人、3D列印等前瞻技術,因此對於從事機電整合的電機工程師需求最為迫切。而導入3D列印開發高附加價值產品(如人工關節等),則需要鑄造工程師、自動化系統整合等懂材料的專業人才投入。
民生工業方面,生技產業投入高階研發,企業除了需要高階研發人才外,製藥業因全球高齡化帶動醫藥品需求增加,布局海外市場對於國際行銷/產品企劃人才需求殷切。醫療器材產業亦需能夠結合資通訊、軟體系統的醫材產品研發設計的人才投入。另外,食品業者聚焦研發機能性產品,深耕佈局利基市場,因而需求具備食品、營養背景的研發人才開發特色產品。近年因應食安議題,亦需要檢驗品保人才。紡織業者則需要紡織品研發人才、生產類製程人才,以投入研發創新機能性產品,並融入時尚設計元素。
從上述調查結果顯見,新科技所帶來時代的變革,讓企業必須突破疆界跨域合作,企業人力資源更須儲備具有整合、跨領域專業的人才,才能在創新競爭的激湍洪流中生存並脫穎而出。以往技術人可以只專研技術,但現在不但要懂技術,也要懂客戶、市場與商業模式等,新科技扭轉職場態勢,人才不應侷限於某個框架內,而須勇於突破藩籬,進而跨領域學習。
近年火紅的職業「巨量資料分析師」就是跨界整合的最佳例子。由於網路與雲端技術日趨成熟,讓企業可以更科學化地追蹤與分析客戶行為,伴隨資料採礦(data mining)方法演進,衍伸出與big data相關的職業「巨量資料分析師」。依據勞動部彙整之「巨量資料分析師職能基準」,其職能除了須具備多方面基礎能力外(包含商業概念、統計、資料管理、邏輯分析),還須擁有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才能將資料轉譯成為特定領域客戶聽得懂的分析建議。此外,亦須具備電腦程式能力,以使用最有效率的電腦處理技術,來管理與分析龐大資料量。IBM資深顧問許珮薰認為巨量資料分析師常面臨的挑戰不只是技術面的運算方法,還包括了解產業、定義問題、及溝通能力。實務上常見的情形是客戶自己也不知道該分析哪些資料,及如何分析才能找到有意義的結果,因此,許珮薰期許後進者,成為一名出色的巨量資料分析師,須對不同產業生態掌握得深,才能洞察出別人看不見的問題。
面臨物聯網、穿戴裝置、智能化系統等新科技趨勢浪潮下,另一個企業轉型發展所迫切需求的職業--「軟硬體系統整合工程師」,其跨領域整合的能力是提升產品價值的關鍵職能。從事軟硬系統整合十多年經驗的華研公司羅偉倫經理表示,Apple成功案例的出現,讓企業發現單賣軟體、或單賣硬體在競爭的市場已不一定能賺錢,唯有軟+硬整合的產品才能獲利致勝。羅經理認為軟硬體系統整合工程師的主要任務在於找出問題原因,提出解決對策。為了釐清問題是出自軟體或硬體,工程師一定須涉獵軟硬二種專業,訓練自身邏輯及資訊分析能力,且更強調要有Team work的工作態度,因為此類工作不是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主動與團隊溝通才能順利解決問題。
啟動跨領域學習,要有對的學習心態。遇到複雜的問題不只是求交差了事,而是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向外學習去搞清楚不懂的疑問;找到熱情,在挑戰中不自我放棄,而去發現更多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付諸行動,以第一專長為基礎,積極學習第二專長。點滴累積將會發現自己懂的領域愈來愈多,成為無可取代的跨領域人才。
資料來源:
1. 經濟部2017-2019年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報告
2. 經濟部產業人才發展資訊平台網頁
思考不設限 跨域人才創造力
文/工研院產業學院人才發展研究組管理師 梁筱芸
「需求帶來供給,供給創造價值」
在過去,我們討論專才(professional),認為「具備專業知識與經驗,可提供符合顧客(買方)需求的建議(方案)」即為產業所需的專業人才。然而在世代變遷及產業趨勢的洪流下,我們需要的人才不再只是就領域內之專業知識提供解決方案,而是能夠具備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的知識(Knowledge)與經驗(Experience),提供給顧客(買方)全面性的需求建議方案。我們以過去非常有趣的行銷案例來看,當專業的銷售人員看到暢銷的電鑽,想到的是「如何讓顧客花錢買更貴、性能更好的電鑽」, 但跨域創新人才想到的是「顧客需要的不是電鑽,而是一個洞,為什麼? 是不是有其他潛在需求呢?」 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在「強化需求」,而後者則是「創造需求」,試想,當需求不再顯而易見,如何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產品(服務)給顧客(買方),已成為價值創造的首要目標。
「知識轉型,跨域思維當道」
知識的傳遞已不再具有型式的框架,過去,我們習慣藉由學校教育學習知識技能,在學校環境的薰陶下養成專業能力。而今,網際網路當道,知識的傳遞已跳脫型式、地域、以及媒介的框架束縛,人們不需到學校即可隨心所欲地學習,藉由網路選擇需要的課程,隨時隨地開始上課,打破時間及地域的藩籬。以近年來盛行於歐美的家庭學校(Homeschooling)為例,父母不再守舊的以學校作為小孩的成長背景,將學習場域 (Field)、學習內容 (Content)、以及學習脈絡 (Context) 去邊界化 (Boundaryless),以小孩的興趣作為教育發展之優先考量,強調多元學習跨域思考。再以最著名的跨域創新人才,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為例,在里德學院(Reed College)時期,藉由一堂字體藝術課程養成了對於美學的批判能力,同時造就了蘋果令世人震撼的「優雅極簡創意美學」。
「突破正軌 推動跨域人才發展」
過去大家普遍認為所謂的「主流、正軌」,似乎已慢慢式微且逐漸轉型。誰說只有會寫應用程式(App)才能創業? 真正的創新創業力不是來自於既有的專業,而是來自於願意接受「變革 (transformation)」的mindset,接受環境的改變、知識的轉型、核心價值的再造。我們可以說現今的學校教育提供了我們跨域思考的養份,但如何運用這些養份創造自身價值,則取決於個人。言至於此,值得反思的是,我們是不是還仰賴著學校教育在累積技術或尋找答案? 前不久筆者於一場研討會上與幾位教授對談發現,台灣的學生已經愈來愈能夠瞭解本身的需求,進而找到學習的有效路徑。例如:過去的課程設計習慣將理論課程放在實務課程之前,有了理論基礎之後再來談實作應用,但愈來愈多學生提出疑問:「為什麼不先上實務課程? 從實作的脈絡瞭解根本問題,再回頭探討理論可以補足或解釋的部份」,這樣的思維著實令人為之一振,證明台灣的學生絕對具有運用養份創造自身價值的潛力。
「持續學習 不斷嘗試」
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機構(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GEDI) 公告2017年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GEI),台灣全球排名第16,遠遠領先新加坡、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等鄰近國家。這是否提醒了我們台灣是一個充滿創造力的地方,只要能夠突破思考彊界,持續學習不斷嘗試,挑戰雖然不一定會成功,但過程中不斷被激勵出的想法(Insight)、態度(Attitude)、行動(Action)將成為支撐下一次挑戰的養份,這亦是真正值得我們省思的創新過程。
加入虛擬實境(VR)影視圈,摸索新興職務邊卡位!
口述、資料提供│跨視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銷總監 蕭富仁
選擇新創公司做為第一份正式工作,對剛畢業踏出校園的社會新鮮人來說,是一項不錯的自我投資,特別是當這間新創公司所屬產業前景看好的時候,若能把同樣打拼人生的時間,花在不尋常的新興職務上,也許,所打拼出來的,反而是一片不平凡的天空。如此的契機,正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的世界中,悄悄地展開。
UCAN新興職務系列邀請到「跨視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蕭富仁行銷總監來為我們UCAN的大小讀者們,揭開VR業的就業面紗!
》起薪高,唯才是用;
引爆前所未有的就業機會。
引爆前所未有的就業機會。
「我們非常需要一流人才。」蕭總監開門見山地說。
虛擬實境(VR)的技術發展與應用,已進程到VR內容需要被大量創造的階段,必須快速創造顧客價值,而「人才」正是VR新創公司的關鍵資產。
無論傳統的2D或正在崛起的VR影視,能掌握觀眾眼球的重要職務就是「導播」和「編劇」兩個。然而,這兩種職務若在傳統2D產業裡,年輕人要做到一番成就是非常需要依靠運氣和時間的累積。但是,在VR影視世界中,正因新興產業的關係,許多職缺並沒有年資之分,因而很容易就培養出新銳導演或編劇。
為搶到一流人才,蕭總監以「跨視代」唯才是用的公司文化為例,針對內容創作職缺,開出30K~40K的高起薪來吸引內容創作人才,若是VR影像處理的工程師職務,起跳薪資比照上市櫃科技公司,可達到5OK~80K的聘任水準。
「其實,台灣的VR世界比想像中的還要平坦,
因為技術匹敵世界頂尖公司,所以年輕人豐沛的創意與熱情遂成關鍵。」
因為技術匹敵世界頂尖公司,所以年輕人豐沛的創意與熱情遂成關鍵。」
─「跨視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銷總監 蕭富仁
今年四月跨視代科技才剛參加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廣播電視設備展(NAB Show),帶回滿滿收穫的蕭總監認為:台灣的VR技術已有足夠的能力與世界頂尖公司同台競爭,如何快速建立VR示範市場非常重要,因而延攬人才致關重要,並隨著全球兩大社群龍頭google 與Facebook開放支援360。影片播放,榮景可期之餘,其帶出的新興職務群組對年輕來說,就像是哥倫布當時所發現的新大陸,具有未來性意義。
//圖說// 虛擬實境所帶出的新興職務群就像是哥倫布當時所發現的新大陸,對年輕人來說具有未來性意義,是一場值得年輕人投資時間與精力的新興行業。(影像使用授權:跨視代科技)
》滿足消費者需求,
VR業帶出哪些新的工作機會?
VR業帶出哪些新的工作機會?
『虛擬實境(VR)』與傳統2D影視的拉近、拉遠、模糊、聚焦的創作手法截然不同,在單一時間點下大幅提高消費者眼球多視角的自由度,上下左右、自由旋轉。目前,VR技術最大的商業應用在影視休閒娛樂方面,滿足了消費者一種〝be Nearby〞的近距離視覺需求。以KK BOX風雲榜在台北小巨蛋現場所發送的1萬個VR Cardboard所示範的體驗活動為例,入場民眾所在位置不管距離多近、多遠,戴上VR Cardboard之後,即能靠著攝影機傳過來的影像畫面,體驗到現實中不大容易發生的視覺經驗。
//圖說//提供360。全視角視覺體驗,單一時間點下大幅提升眼球的自由度,滿足消費者『be Nearby』的視覺需求。(影像使用授權:跨視代科技)
「跨視代」VR曾拍攝過的VR影視案例有:演唱會搖滾熱區、六福村大怒神的線下體驗(off-line experience)服務、棒球賽熱區及球僮區等,為求精準呈現這些具有特殊性的現場畫面,對人才的職務需求可概括分成「程式技術」與「內容創作」兩方面來探討:
一、程式技術
虛擬實境的360度技術有分直播與錄播兩種視覺服務,具有不同的技術需求:
1.【直播】
類似於傳統的SNG現場直播,須要Coding工程師透過演算法計算,將現場各個角度所拍到的許多畫面,即時縫接成解析度4K、支援雙眼無視差的360度畫面,上傳到平台(如:Youtube)供觀眾收看。
類似於傳統的SNG現場直播,須要Coding工程師透過演算法計算,將現場各個角度所拍到的許多畫面,即時縫接成解析度4K、支援雙眼無視差的360度畫面,上傳到平台(如:Youtube)供觀眾收看。
新興關鍵職務:演算法開發工程師、影像處理研發工程師。
2.
【錄播】
跟傳統電視節目最接近,先行錄影、後製,爾後再上放網路供消費者播放的方式進行,只是新增了VR的技術進去。
跟傳統電視節目最接近,先行錄影、後製,爾後再上放網路供消費者播放的方式進行,只是新增了VR的技術進去。
新興關鍵職務:VR影像後製、VR美工編輯、VR影像攝影師。
二、內容創作
因VR攝影機只能定點拍攝限制之故,內容創作的部分反而比技術面提供更多的新興職務,像是:VR編劇、VR導演、VR遊戲設計類職務,都顛覆了2D思維下「帶著觀眾看畫面」的主導手法,與消費者換位置,改由「希望觀眾大部份的時間會看」的引導手法,重新定義了腳本、角色演員、畫面三者在鏡頭前的最適編排,開創VR專屬的情境語言。
「現在,只要你有心創作出5部VR劇本,
就會是全國最有經驗的VR編劇。」─蕭富仁總監表示。
就會是全國最有經驗的VR編劇。」─蕭富仁總監表示。
現階段懂VR內容的人才少之又少,唯一累積專業能力的方式就是『學習及不斷摸索』,若能盡早確認事業志趣與人格特質方向,將有助於提早在VR業裡卡位。
以「跨視代」唯二的VR導播來說,短短不到一年,30歲以下就已累積了棒球賽直播、亞洲。矽谷執行辦公室的開幕典禮直播、KK Box風雲榜、 2017台北市政府跨年演唱會等大型活動的洗煉,每一次參與都是會讓年齡相仿的同儕發出〝WOW〞一聲的欽羨!
//圖說//新興崛起的VR直播導播,負責360度影片即時縫接(real-time
stitching)相關之多元性工作任務,是決定直播內容品質的靈魂人物。(影像使用授權:跨視代科技)
》好想加入VR業,但我適合嗎?
VR業須要的人才樣貌….
VR業須要的人才樣貌….
由於VR在商業應用方面仍屬於新興科技,因此無論擔任哪一個職務,都須要接觸到教育及輔導市場這一塊。從工研院時期就已累積豐富諮商經驗的蕭富仁行銷總監,幫UCAN讀者們歸納出加入VR業所需要的共通能力:
1.高溝通、高EQ
上任VR工作崗位後,你將很快地發現客戶懂得技術比你少很多,但他期待你該解決的VR問題卻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多更多。如何在客戶面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解說,VR技術的應用效益,都須要靠著清晰的思緒、條理的溝通,站在企業客戶的立場,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同時,也須要在客戶質疑時,拿出好的EQ控制力,化解衝突、誠心傾聽讓溝通保持暢通,都是實務工作上重要的專業素養。
蕭總監建議UCAN的在校生,學生期間盡量參加社團,從舉辦活動的經驗中學習和不同角色溝通,在衝突中保有自己的想法但也要找出具共識的合作方式。
//圖說//加入VR業如同創業,無論從事哪種職務,高度溝通、高EQ控制力,都會是共通的關鍵能力。(影像使用授權:跨視代科技)
2.有備而來的能力
「就像是結婚對象,一定要先了解之後才敢結婚,總不能一直換。」
蕭總監提醒UCAN的年輕讀者, VR所處的產業環境是一個變化非常快速的世界,要跳進來之前,應多了解VR產業的脈動是什麼、這份工作的實務樣貌。因為,校園裡所提供的學習內容大多以基礎功為主,並不是在業界用不到,而是距離太遠,學生有責任要自己想辦法填補這段距離,例如:參加以VR為主題的研討會、論壇、專業展覽,把握產學合作的實習機會,都有助於自己掌握VR業者看重哪些趨勢、對應到的哪些能力,如此一來,如何養成相關能力就水到渠成了。
》實踐VR夢想,
你需要專業支撐的信念。
你需要專業支撐的信念。
企業裡的專業人士都清楚:學生一定不了解產業,也不會知道哪個產業有較好的發展、不容易接觸到世界舞台上正在發展的事情,也就不會懂得商機在哪、技術該怎麼學。但是,當你準備好即戰力,以上情境都不會變成問題。
蕭總監提供了三個進入VR影視應用業的即戰力方向,供UCAN有興趣的讀者們參考:
1.軟硬體技術整合
適合學系:資工/資管相關學系、電機電子工程相關學系、通信學系、數學暨電機科學相關學系。
能力聚焦:
即時影音串流編碼技術開發 (HLS, RTMP,
RTP/RTSP) 、影音串流伺服器之操作及開發經驗(Google Cloud Platform、Microsoft Azure、Wowza、AMS )、電腦視覺、電腦圖學、影像處理等、預測演算法、環場視覺認知、智慧演算法…等。
//圖說//專業素養是「跨視代科技」重視的人才競爭力,在2017年4月美國廣電展上以優異的技術吸引展場上買家目光之外,更提供了年輕人揮灑專才的新創舞台。(影像使用授權:跨視代科技)
2.數位影像處理
適合學系:數位影像處理、多媒體製作、廣電、媒體傳播…等相關學系。
能力聚焦:
VR虛擬實境VR 360影片所需之攝影、後製、美工編輯、動畫特效、語文設計…等,使VR畫面更有生命力的視覺藝術創作。
3.VR內容創作
適合學系:不限,適合所有學系。
能力聚焦:
透過自身獨特的生活經驗、感受、見解,找出適合以VR技術作為傳遞媒介的主題,進而撰寫劇本、導劇、演出…等內容開發與設計的創造能力。
1. 藝文與影音傳播-影視傳播
- 執行視訊以及傳輸工程的相關工作,例如,進行音訊以及視訊的傳輸規劃與安裝。
- 進行視訊和音訊的剪接編輯以及效果製作。
- 進行前製影音的規劃作業。
- 運用相關的知識技能以及設備製作影像。
- 運用相關的知識技術以及設備製作音訊
2. 藝文與影音傳播-通訊傳播
- 依循專業法規與標準規範,設計並處理通訊傳播系統的相關服務。
- 研發與測試各式通訊傳播的新應用、新服務以及新技術。
- 提供修理和更換程序的通訊傳播技術以及服務。
- 解決客戶問題及提供服務,以維持高品質的客戶關係。
- 運用通訊工具,以提供通訊傳播系統的專業技術及服務。
- 運用通訊傳播專業術語、軟硬體工具以及測試設備,以提供一般性的服務。
3. 資訊科技-數位內容與傳播
- 進行方案設計(圖像、影音、程式人機介面、雛型及腳本設計)。
- 製作圖像、影音、程式以及人機介面的方案。
- 數位內容傳播成品的展示、試用以及修正。
- 確認及分析目標對象需求。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