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0日

產學合作培育人才的新模式-師生共同成長的觀點

/南台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 暨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黃培文 副教授

進入南台科技大學任教已經滿20年,從業界轉入學界竟深深愛上教育的工作,因為培育一個好的人才是非常動人的事情。南台屬於技職教育體系,著重學生實務能力的培養,我在如此重視產業導向的學術環境中,不斷在「思考、行動、調整」的循環中,摸索更佳的實務導向人才培育模式。面對少子化時代來臨、有限的教育資源、競爭激烈的企業經營環境、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身為技職體系的老師,不得不調整學術步伐,深入企業端尋找學生的出口。

自從2005年接任人資所所長後,決定啟動自我突破的革命工程,廣泛建立產業關係,嘗試過舉辦產學合作協調會、企業參訪、學生實習、產學論壇、產學專案計畫等,忙碌的行政工作與教學活動之餘,我努力建構技職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模擬歷程,如今回首,篳路藍縷的初期艱辛,到成果豐熟的現在,我並非孤獨的,我有學生閃耀好奇求知動能的身姿相伴,也有企業夥伴的傾囊協助,也才能逐步搭起產學合作培育人才的金字塔。

7年來,我承接了超過30件產學或政府計畫案,引領超過40位研究生或大學生透過產學經驗累積業界實務職能,幫助他們更能順利進入職場,當看到學生找到適合的工作並能充分發揮所長,所有不日不夜的辛苦都化為喜悅,化為能量驅動我持續與堅持教育傳承的工作。也揭櫫了「傳承才是核心價值」的師徒制教育新理念,並奉行不悖。我的產學合作方法論可以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設定產學合作的計畫目標,為企業建構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如職能與績效系統,或者協助企業規劃辦理教育訓練,如聯合訓練。第二階段選擇方法論,透過整合政府相關計畫資源如「協助事業單位人力資源提升計畫」,增加企業的成本效益,或者結合跨系所或跨校教師組成團隊增加業界認同感,如與高雄餐旅大學及大仁科技大學組成「餐旅業職能系統之建構」團隊。第三階段行動展開,招募有興趣參與計畫的學生,向企業提出計畫書,介紹過去成功經驗,取得認同,並落實依計畫時程完成業界需求的工作事項,盡全力滿足業者期望的目標與成果。這個三段論的受益者包括業者、參與的學生、以及我自己。當然學校方面也增加了產學計畫件數與金額,而我在教學方面也多了許多實例教材,增進了我教學的內容豐富性與品質。

「老師,謝謝您在研究所期間帶我從事企業產學專案研究,這些經驗讓我獲得業界的認同,使我能順利找到理想的工作」這封畢業生俊義的信件,讓我更加堅信師生共同成長的產學合作培育人才模式,是技職體系的一條康莊大道。有些學生畢業後甚至專案研究期間就進入合作企業工作,能力條件並獲得合作企業肯定,例如高雄夢時代的中揚,寶雅精品百貨的俊良,德鍵企業的淑卿、美珍、秋慧、辰宜等,還有其他在各大企業努力工作的我的徒弟們,都成為我教育生涯的榮耀與寶貴資產。辰宜於今年畢業前,接受遠見雜誌的專訪,提及她在研究所期間跟著我做了5個產學專案計畫,忙碌但充實,奔波在全國各地的業者間,穿梭在各個領域的典範人物間,向典範人物學習,並學以致用。這些經驗拓展了她的視野,讓她能見賢思齊,並學會用更正面的角度看事情。「看這些人那麼努力地工作,我也應該要更努力才是!」在受訪的最後,辰宜做了很棒的結語。

我認為技職教育為產業界培育人才的貢獻不應被忽視,也覺得政府與社會各界對於技職學生的看待仍有歧視之嫌。自己投入產學專案計畫模式培育學生的過程中,也有許多的波折與一些失敗的經驗,但學生只要經過這個學用合一的訓練過程,不管在態度面或實務技能面都能有大幅的成長與蛻變,當然,當他們進入社會後還是要面對更多的挑戰,而這個產學專案的經驗,正是他們迎接挑戰的最佳利器。

學分是否重要?還是學習力比較重要?學歷是否有用?還是學力比較有用?我鼓勵技職院校的老師走出來,走入企業,學習整合產學資源,轉化為人才培育的新能量,若個人能力有限,也可以組成團隊,跨科系或跨校,用團隊戰力突破產學高聳的疆域,一旦產學接上線,經驗被有效累積,即能發展更多的產學合作機會與成果。而我所建構的企業、教師、學生間的「發展共同體」範例模式,或許可以成為技職學生的一項「藍海策略」,也期待能為技職體系找到一條出路,通向技職教育的「美麗新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