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0日

編輯私房話

教育,該走的路叫長遠!

進入職場,是一個追求的腳步:企業追求轉型突破、人才追求成長精進,當我們跟著這群企業家與高階經理人們一起匆忙穿梭於時事、趨勢、經濟、財務、家計與生活之間時,回頭凝望仍保有些從容氣氛的校園,不禁回頭問問內心:那麼,教育呢?

2019年12期電子報以「教育力」為主題,【封面故事】專欄邀訪到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兼圖書資訊館館長謝明哲,為我們分享臺東大學如何在放眼國際、心懷在地之間,應用UCAN平台從學生職涯輔導、學術單位、教學單位等三方共同進行相關推動工程,與產業同幅脈動,發展綠色國際化學術暨人才培育為整體提升目標。在【職涯輔導】專欄則邀請到高雄醫學大學郭力嘉職涯發展師分享,因醫學院校學生就業環境之特殊性與封閉性,學校引入教育部UCAN平台整合MAPA系統,希望學生在了解自我興趣與職能的同時,也有機會關照自己的「情緒商數」。事實上,許多大專青年最困擾的問題莫過於當初只依循成績或是家長期待來選填志願,導致實際入學後常常覺得自己「選錯系」,本期的【UCAN可以這麼用】,編輯小組採訪到東吳大學副校長趙維良,運用UCAN 平台的職業興趣及職能診斷功能,「以大一、大三學生為主要施測對象,再針對未來職涯方向有疑惑的學生進行輔導」作為解決方案,獲得具建設性的回饋可供大家參考。除了討論量化硬技術的學科之外,其實有一個非常模糊、主觀的領域─「音樂藝術」也非常值得我們深入探討,本期【新興職涯】專欄很榮幸邀請到「德布西音樂藝術教室」創辦人楊尹賓來為我們分享,她如何從文化底蘊開始布局、建構一個藝術人才應具備的「感度」競爭力。

早在今年年初於英國倫敦所舉辦的教育世界論壇(The Education World Forum),擔任教育與技能部長(Director of Education and Skills)的安德列・史萊賀(Andreas Schleicher)發表了10個世界各國教育者最關心的問題,有經濟上的貧富差距與社會流動、亞洲消費者的崛起、科技教育中的離線或在線…等,種種看似相關甚至不相關的事,竟也成了當今學校、家長都須細細深思考量行動的關鍵點。教育,可以立竿見影;但,更需要走的長遠,才能深刻。

UCAN計畫辦公室 2019.12

用UCAN整合教學大綱,臺東大學跨域開創綠色國際人才培育新機制

文/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謝明哲 副教授兼圖書資訊館館長

臺東天然資源,得天獨厚,豐沛的觀光資源如何透過人才的留用,創造更高產值,是臺東大學經營高等教育責無旁貸之事。有鑑於地利之勢,臺東大學以發展綠色國際化學術暨人才培育為整體提升目標,引進「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簡稱UCAN)」作為提供與工作世界同步、即時更新的職能職業資源的重要支援。以此為核心向校外擴散,結合在地產業特色,從學生職涯輔導、學術單位、教學單位等三方共同進行相關推動工程,致力促進綠色國際大學暨綠色知識經濟產業創新知識中心在臺東地區擴散產業效益。

為達成跨領域目標,臺東大學資管系副教授兼圖書資訊館館長謝明哲老師以資管系學生作為示範案例,將UCAN職能對應之課程模組,來建立適性化的跨領域學習途徑(如圖1),實施作法包括四個步驟:

步驟一、課程模組化具高彈性優勢

有鑑於「學習探索與職業興趣,其實是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重要推進力。」之故,推動綠色教育的第一步,就是使學校成為一個有能力提供彈性高又可維持課程連貫性的架構,來支持專業課程與共通能力的有效發展,滿足學生在自我職能探索與專業養成不斷成長的同時,也順勢發展大學畢業生所需要的跨領域廣度與專業深度。

於是,臺東大學資管系課程區分出「基礎模組」、「核心模組」及「專業模組」三個區塊,細部課程內容可由下圖1得知:



圖1:臺東大學資管系課程模組 

猶如階梯一般,在資管系課程模組中,我們將基礎模組課程設定以「培養專業基礎能力為目標」、核心模組課程以「培養軟體開發能力為目標」、專業模組則分為兩類:「產業資訊管理與商業智慧實務」、「電子商務與資訊應用服務創新」,讓學生可依照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其中各模組又由2至6門科目組成,有些是偏向專業職能,有些則是共通職能的方式分別進行。

步驟二、設定相關UCAN職能,連結科系核心能力

為有效與UCAN職能產生連結,謝明哲副教授以課程模組化架構為基礎,同時參考系所定位及畢業生流向,設定出各課程模組之UCAN職能以及UCAN職類與就業途徑,讓學生的個別帳戶,可以在系統上直接將自己的UCAN職能對應到系上定義之核心能力。

舉例來說,核心模組的資訊系統開發模組「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與UCAN「依據專案之需求進行分析」、「依據專案之需求進行設計」兩項職能相關,並且對應到資管系學生應「具備資訊系統開發及專案管理能力」的核心能力之外,亦有「資訊管理專題」等統整性課程,作為與UCAN共通職能的連結。如此完成設定之後,以UCAN作為基礎的數據連貫性,只需經系課程會議或系務會議審議通過,即可於校務資訊系統中,提供授課教師作為教學大綱設計與調整之參考。

步驟三、以專業模組課程之新興職業,作為規劃教學大綱之參考

利用深具即時性的UCAN職能項目,臺東大學資管系將此項特質應用到專業模組課程,進一步培養學生「新興職業」的專業能力,延伸就業途徑。以資管系學生修讀系上核心模組課程後,所應具備的「軟體開發及程式設計」的職能為例,若學生想要從事現今很夯的「APP設計開發工程師」的工作,便可以選修「行動商務應用程式設計」、若想從事「API開發工程師」,則可以選修「雲端運算與應用」、「服務導向架構」等。

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在現有職務中具有工作能力之外,也能夠因應未來企業用人需求,延展出更多新興職務的工作能力,甚至尚未形成的職務能力,也能在學生時期打好基礎;甚至校務方面,也能夠隨時提供授課教師作為教學大綱設計與調整之參考,如下圖2內容:

圖2:設定專業模組課程相關之新興職業範例 


步驟四、以專業模組課程之跨領域職業,作為規劃教學大綱之參考

如有資管系學生在修讀「管理類」課程而具備了「行銷管理」和「專業銷售」先備職能後,應就特定產業的工作特質,進行專業知識的強化動作。例如,未來欲從事「保健食品產業行銷企劃師」或「綠色產業行銷人員」的學生,其專業能力上需再加選修「樂活產業管理」課程;而想要從事「休閒農業經營管理師」,則建議進一步跨院系選修「農業經營」課程,以利於跨領域知識的真實應用。同樣地,完成基礎設定之後,校務資訊系統提供授課教師作為教學大綱設計與調整之參考。如下圖3所示:

圖3:設定專業模組課程相關之跨領域職業範例 

 》以UCAN為基礎, 養成兼具綠色實力之國際化人才 

臺東大學應用UCAN平台完成基礎、核心及專業模組課程相關設定,不僅強化UCAN職能與系核心能力的連結關係外,各科目的擔綱教師可以進一步在臺東大學的教學大綱系統上進行該科目教學目標對應各項系核心能力之百分比配置設定。如此作法可以提供擔綱教師較大的自主與彈性,讓教學目標與內容不受限於UCAN就業途徑所設定的專業職能。也就是,教師以UCAN做為基礎,但保有自行調整的空間,這才是靈活運用的最佳範例。

因應全球產業在環境及企業社會責任議題上的快速發酵,無論是綠色生產或是綠色消費的意識高漲,在軟硬實力之外,更需要兼備「綠色實力」的人才加入前線。臺東大學因著地利之便,對於環境資源的了解及運用更具優勢,如能加以創新活化,從聚焦在地產業出發培育綠色人才,再加上相關專業及國際化思維的訓練,將更能落實臺東大學綠色國際化學術暨人才培育之目標。

「UCAN線上研習」數位教材已上線,歡迎點選觀看~

文/UCAN計畫辦公室 

想瞭解UCAN平台是什麼?想知道學校可以如何使用UCAN?想運用UCAN來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108年UCAN應用交流研習會」線上研習影片已陸續上線,除了由UCAN計畫辦公室簡報UCAN的推展進度及未來規劃外,更邀請來自各大專校院具UCAN推動經驗的師長們,針對UCAN運用於教學規劃發展、學生學習成效、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等主題,分享他們的學校應用案例,提供有興趣了解UCAN的老師們參考觀摩。

【UCAN線上研習】影片資訊

編號
影片名稱
主講人
網址連結
1
連結教學,UCAN好好用!
UCAN計畫辦公室
張妤玥管理師
2
融入UCAN專業職能的教學實踐
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廖慶榮副教授



線上研習影片畫面 


※【UCAN線上研習】影片將會陸續上線,請持續關注UCAN平台首頁【最新消息區】及【學校應用分享專區】
※  UCAN 粉絲團【創造可能 YES,UCAN加油團】 (www.facebook.com/ucan100)也會同步發佈相關影片資訊唷~敬請期待!

異質元素混血,培養國際化T型人才

資料來源/東吳大學
整理撰稿/UCAN計畫辦公室

選錯科系是許多大學生共同的困擾。根據UrSchool(高中資訊整合平台)2016年調查指出,全國每年有三分之一大學生認為自己選錯科系,其中有四分之一希望轉系或重考。Yes123求職網「科系志願與職場現況調查」也指出,有過半受訪者後悔當初所選科系,顯見仍有許多大一新生在發現選錯科系後,無法有適當管道輔導轉系或增加第二技能。

為了協助學生解決困擾,東吳大學導入UCAN 平台,「以大一、大三學生為主要施測對象,再針對未來職涯方向有疑惑的學生進行輔導,」東吳大學副校長趙維良指出。

從起點到轉折點,積極介入輔導

趙維良副校長進一步說明,大一新鮮人多處於兩個極端,一端是對什麼都充滿興趣,光譜另一極端則是對自己的興趣志向與科系所屬職涯發展毫無概念,不管是面對前者或後者,東吳大學都會藉由校內或外聘的心理師、諮商輔導師,對學生進行職業興趣診斷,讓學生更瞭解自己。

整體而言,通常學生經過大一、大二的學習摸索後,大三會開始進入思考職涯發展方向的轉折點,在這個階段,東吳大學會提供學生更具體建議,讓學生清楚掌握未來進入該職場需具備哪些職能。

以東吳日文系大三學生朱家靚為例,她在經過實測後,發現自己對電子、電機相關課程也很感興趣。朱佳靚指出,她當時就面臨抉擇,「難不成要轉系嗎?但這可能性太低,而且我對語言還是很感興趣。」

幾經反覆思索,朱家靚最後在老師輔導下,找到一個突破點,就是透過通識課程的創意人文學程,結合她原先的語言專業,從事廣告或行銷業,「如此同樣可以接觸電子、電機產業,」朱家靚笑說。

異質能力整合,培養T型人才

如同朱家靚,由於東吳大學在105學年度推動UCAN時,主要精神仍是強調學生的自主意願,所以會在大一主動尋求協助的,多半還是人文學院、語言學系、企管系這些就業選擇較為彈性、寬廣的科系,「主因是財務、法律相關科系學生對自己職涯發展進路,相對清楚。」

雖然東吳大學發現有超過3成學生認為自己選錯科系,但生涯發展中心王俊雯主任指出,除非學生興趣與能力和所屬科系落差太大,才需要考慮轉系;若一般個案興趣和學系的異質性不大時,則可透過選修課結合原有專業,發展跨領域能力。

譬如曾有化學系學生參與UCAN測驗後,發現自己對商科較感興趣,也具備業務的人格特質。東吳大學就會建議學生去思考,究竟要轉系,或者未來不一定要和其他同學一樣選擇讀研究所、進實驗室研究這樣的職涯路徑,而是可選修商科學分,未來在相關產業擔任行銷業務等工作。

透過海外實習培養創客精神

自105學年度實施UCAN前,東吳大學早在98學年度就開始試辦,因此被定位成校務研究應用的指標學校。雖已累積許多個案,但還不到巨量資料階段。

即使如此,在推動UCAN過程中依然有許多新發現。「譬如發現UCAN對學生最立即的幫助是提升創新力。」趙維良副校長坦言,因為數據不夠多,抽樣也還不夠多元,整體性分析還需更嚴謹探討。但以單一個案來看,發現透過UCAN輔導後,有9成學生對自己的未來都有更清楚藍圖,也更知道如何透過跨領域的學習,增加自己的多元能力。趙維良副校長認為:「應該創造一個風浪多一點的環境。」因此東吳大學透過企業或海外實習,把學生帶到東南亞,尤其帶到全球創客大本營-中國深圳,讓學生親眼見識別人是如何拼搏,全球有哪些創新思維,學生有了親身體驗,想法也有了改變。

從起點協助啟蒙,到大三的轉折點提供更專業的職能診斷,並協助學生擬定個人專業能力養成計畫。東吳大學推動UCAN,不僅促使學生更適才適性發展,也讓學生提早感受職場可能遇到的風浪與危機。積極作為後,每位踏出東吳校門的畢業生都將具備站上國際舞台的能力。

圖:東吳大學UCAN數據應用研究規劃

圖:東吳大學UCAN數據應用研究規劃預期成果

UCAN整合MAPA,同步發展專業職能與情緒商數

文/高雄醫學大學學務處職涯發展組 郭力嘉 職涯發展師

無論是在哪個年級、哪個科系的學生每當談論未來,總有畫不清也說不完整的模樣,如何透過量化評鑑取得客觀的職涯輔導數據作為能力養成的參考,不僅已成為大多數校院所採用的主流趨勢,更是高雄醫學大學「數據掛帥」的趨勢下,為協助學生了解自我興趣與職能的重要工具。然而,跟其他一般大學比起來,高雄醫學大學畢業生的工作範疇具有高特殊與封閉性,學生在進行相關職涯探索時須同時強調「情緒商數」,以便在不久後進入醫療職場後,具備「高專業人士」的能力。遂引入教育部UCAN平台整合MAPA系統,規劃相關的測驗,期許學生能夠在這四年的自我探索過程,對自己的性格多一層的了解後,通達自己想要的職涯生活。 

》推動UCAN+MAPA 
針對不同學習需求,四階段進行

有鑑於不同年級在校生之不同學習需求,高雄醫學大學的職涯輔導計畫裡,除「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之外,還同時引用一種心理測驗的評量工具:「MAPA 複合向度性格測驗(後簡稱MAPA)」透過兩種評鑑工具的整合,以便在UCAN共通職能與專業職能所分別代表的軟、硬實力之外,協助學生找到真正適合自己人格特質的第三實力:情緒商數。

因此,在實際作法上為提供相對應的適性輔導機制,高雄醫學大學將UCAN融入課程教案職涯輔導規劃,低年級開設生涯課程、高年級開設職涯課程,並提供教案給各系所開設課程老師參考使用,使在校生與畢業生都能將工作現場的第一手職場訊息,回饋到校內的學弟妹,建立完整的職涯輔導回饋機制,可作為未來課程規劃之參考。各階段規劃如下:

階段一、新生入學自我探索時期

剛從高中進入大學,大學生涯正處於自我探索的關鍵時期,為了協助新生認識自我,高雄醫學大學提供各式職涯相關媒材給各系職涯輔導老師運用,並推動各系所低年級開設生涯課程,由老師使用UCAN就業職能診斷平台來說做明引導。

階段二、在學進行能力養成期間

此階段主要集中在2-3年級,藉由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及UCAN能力養成計畫逐步建置,讓學生發覺自己的特色、優勢及弱勢,進而提升自我,並於專業課程中提供見習/實習機會,藉此累積學生在學期間的職涯知能,促使學生盡早與職涯接軌。

階段三、學業完成畢業離校前

高雄醫學大學高年級全面推動職涯課程,於課程中提供UCAN測驗、職業求職技巧的訓練,包括履歷表、自傳、面試技巧及勞動權益等能力,讓學生在畢業前掌握就業資訊,並不時地進行實地演練,以增進學生的信心及就業競爭力。

階段四、學業完成進入職場、升學或創業

各學系透過校友會與畢業校友保持聯繫,並邀請職場表現優異之畢業校友回校經驗分享,同時落實畢業生流向調查、雇主滿意度調查,追蹤畢業校友就業升學狀況,將結果回饋給各系所進行課程改善。 

》三年有成,持續推動相關職涯活動

經統計分析後發現,103學年度高達93%的學生認為UCAN、MAPA測驗有助於對自己的認識,因此高雄醫學大學依此有效結果,將UCAN、MAPA測驗融入各系生/職涯課程。自104學年度起,全校各系開設低年級生涯課程模組,並於課程中結合UCAN、MAPA測驗,目的就是希望藉由此兩種測驗和老師的帶領,使得學生能夠對自我興趣及特質有所了解,能以更實際面、更具參考性的準則決定未來的職涯。目前高雄醫學大學持續推動的職涯活動共計有三:

(一)職涯發展融入課程

高雄醫學大學自97學年度起就已經將各學系「生/職涯規劃課程」列為2學分必(選)之通識輔助課程,但課程設計之初是由學系教師分別帶領一堂課程,分享職涯經驗之後,發展成邀請優秀校友返校分享業界經驗。前述提及之職涯課程模組,是於102學年度職涯發展組針對課程進行調整,配合教育部UCAN及高雄醫學大學MAPA測驗,並參考高屏大鵬網職涯發展課程後所規劃的,共6堂課/12小時課程內容,提供各學系生/職涯課程教師參考使用。後來從104學年度開始,則全面推動低年級的生涯課程,以及高年級的職涯課程(表1),讓學生及早透過課堂上自我探索,以協助學生瞭解自我性格、興趣與優勢後,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特性的職涯方向。

表1:生涯/職涯規劃課程相關規定彙整
生涯規劃課程 職涯規劃課程
學分歸屬 學系必(選)修課程 學系必(選)修課程
學分 1學分 1學分
修習年級 低年級(1、2年級) 高年級(3年級以上)
統一課程名稱 ○○學系生涯規劃 ○○學系生涯規劃
必要課程內容 第1週
(介紹課程、適性測驗及學習歷程檔案)
第1週
(介紹課程、了解就業升學管道、資訊)
第2週
(個人特質施測及解說; 週次可以調整)
第3週
(個人履歷撰寫; 週次可以調整)
第3週
(興趣探索施測及解說; 週次可以調整)
第17週
(個人驗收履歷成果)
第17週
(使用高醫學習歷程檔案建構生涯學習規劃書)
※其餘課程可由各系教師自行決定、課程順序亦可自行調整。
統一成績評定 期末生涯學習規劃書(至少佔25%),其餘由各系自訂。 個人履歷成果(至少佔25%),其餘由各系自訂。


 (二)開發職業六宮格活動

高雄醫學大學更特別發展了兩個職業想像活動,一個為「職業六宮格」,另一個則為之後所介紹的「職業憧憬卡」,讓學生經由創意的方式來了解實際的工作內容是否和他們所想像的一樣。 透過職業六宮格活動,學習到對於「學系發展」進行多元觀詮釋,接下來再邀請學生進入實際工作世界,從想像到真實的職涯探索。職業視窗六宮格活動表格如圖1所示,圖2則以資管系為例,顯示如何進行職業六宮格的發想。

 圖1:職業視窗六宮格 

圖2:資管系的職業六宮格範例 

(三)各系所的「職業憧憬卡」

除職業六宮格外,高雄醫學大學也參考了UCAN中16種職涯類型66項就業途徑及該系屬性,發展出專屬系(所)之職業憧憬卡(圖3),主要的用意如下:

  1. 配合高雄醫學大學職涯教材設計,提供學生了解職業類型及工作條件的管道。 
  2. 以客製化職業卡方式提供學子職涯規劃參考。 
  3. 學生生涯/職涯諮商的媒介。 


圖3:職業憧憬卡示意 

》有效改善課程規劃, 提升學生職場競爭力 
  1. 高雄醫學大學也依然持續地在執行著相關的施測及課程,創造效益可從以下三個層面了解: UCAN提升學生競爭力:透過各系所職輔老師及開設生涯/職涯課程老師運用UCAN職能診斷平台,有效的輔導學生認識未來的工作世界,培育出學、用合一之跨領域健康專業人才,提升學生職場競爭力。 
  2. 強化輔導資源:每年更舉辦職涯輔導老師培訓課程,藉由與各系所老師的互動,瞭解老師使用UCAN狀況,強化各系(所)職涯適性輔導資源。 
  3. 改善課程規劃:同時推動各年度學生使用UCAN職能診斷平台之職業興趣探索、職場共通及專業職能等功能,在累積足夠學生施測UCAN測驗後,建立大數據搭配畢業生流向調查,運用於改善各系所課程規劃及IR校務研究。

一場旅法音樂人以思辨為創辦底蘊的教學雞湯

受訪者/德布西音樂藝術中心 楊尹賓 創辦人 
採訪撰稿/陳昕彤 

走入21世紀,台灣古典音樂陸續孕育了兩位國際級的古典音樂人才,一個2015年奪下俄國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第二名銀牌獎的曾宇謙,另一個則是17歲就得到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第四名,成為蕭邦大賽史上最年輕的得獎者的Eric Lu陸逸軒。然而,如此兩顆閃耀之星,並無法真實反映台灣古典音樂教育內涵的美麗與哀愁,其實,絕大多數修習古典音樂的學子,早在選擇大學音樂系之前,就已站上學科與術科的十字路口前,徬徨著自己的未來。另外一方面,家長是否能在古典樂消費市場長期委靡不振的認知以及龐大可觀的學雜費支出等雙重壓力下,從情感與經濟等層面同時堅定地、穩定地提供支持,都是台灣現行教育制度中,難以「錢」進的就業方程式。

為了追尋這問題的答案,UCAN電子報新興職涯專欄一反過去硬科技的主題,以教育力為出發點,深度訪談一名剛旅法回台的音樂家,也是目前「德布西音樂藝術中心」創辦人和鋼琴教師的楊尹賓老師,從東西方社會不同的文化底蘊來探索古典樂教育的可能性。

 》藝術的根:思與辯 



「…可是,音樂不是為了技術啊!相反的技術是要為了音樂服務,如果只有想法,但沒有相對的技術,就成為了空談無法實現;有了技巧,就可以透過技巧實現想法中的各種畫面、故事、色彩。」 
──台灣旅法鋼琴家 楊尹賓

攝影師:蔣晧任 

德布西音樂藝術中心,是一間座落在台北市大安區的寧靜教室,深鬱藍搭配鵝卵黃的空間設計,不用喧鬧的廣告招牌,一推開門,就已令人思緒沈靜大半,似乎擁抱古典樂就是下一秒的事,自然、順暢、無需特意浮誇。長年旅法的楊尹賓老師學成回台之後,創辦這間完全不走台灣傳統音樂教室的經營模式,猶如音樂界新創公司,以「滋養生命中的每一個角落」為教育核心、音樂為教學之表,帶入多元的底蘊內容,如:花藝、身體韻動、哲學、展覽、文學等講座沙龍,將看似跨領域實則息息相關的知識交織在教室的實體空間,進行一場以思辨為底蘊的音樂教育創新,致力帶給所有人探索藝術之美。

楊尹賓點出台灣古典樂在培育環境上,過度重視技術而不重視音樂與生活本身的弊病。她說到:發源於歐洲的古典音樂,並不是台灣傳統熟悉的生活與文化,也許因為下意識的認為古典音樂與生活脫節過遠,導致有許多家長與老師,在大部分孩子還沒有戀愛或生死體驗時,要求他們練習超齡而抽象的曲目,只為了追求展現技巧,這現象,她說:「可以從音樂比賽曲目一窺荒唐,五年級要演奏描述生離死別的「愛之夢」,哪家學生選了貝多芬、莫札特,似乎就成了現場比賽的笑話。」但是,整首下來,除了十指在鍵盤上奔馳出來的高超技巧之外,楊尹賓也聽出了台灣古典音樂教育交出了一張張習慣「服從」的臉,站在台上的孩子就像穿了件不屬於他的衣服,不知道為什麼要穿,長輩叫我穿我就穿,穿上之後會被稱讚,不會被罵與嘲笑。可是,藝術的本質最特別的地方叫做「想法」,以小小年紀講出來類似有想法的話,一來好笑、二來可能招來責罵,說到底,就是一個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思考與辯論的大環境(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卻是所有藝術教育的關鍵養分。

 》藝術的底蘊:摸索

可能長年浸淫在法國文化的思與辯,楊尹賓相信,藝術不該是高高在上的社會標籤,不只為了音樂人聽音樂,而是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都能夠充滿想像,滋養到心靈的角落時,古典樂的美就不會流於膚淺,在「人」的心中累積出一段充滿藝術的迴廊,時不時都能夠走進去望一望,擷取現實生活中需要的能量。

「於是,我們需要摸索;有品質的摸索,從過程中才會形成:有趣。」楊尹賓以她鋼琴的教學現場為例,有時總會遇到學生擅自用自己的指法彈奏曲子,楊老師會運用指法的規則,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連貫與不連貫,可能會對聆聽者造成是否能理解的影響,如果遇到對樂句詮釋有非常堅持的學生,在合乎音樂邏輯並一樣能達成美的前提下,「我會尊重孩子的指法、斷句以及停頓。」因為,藝術就是靠不斷的摸索來的,不同人的摸索存有不同的經驗、有著不同的想法…,層層影響下去,才能夠使同樣的貝多芬、莫札特、布拉姆斯們的作品,跨越百年的時間與空間地演奏出來,感動著各個世代的人心。

若是,我們以技術為核心、以服從貫穿教學,雖然可以立竿見影呈現教學者想要的樣子,卻難以衍生未來世代人類心靈所需要的音樂特質,如何感動消費者?如何談論創造古典音樂界的產值?

》古典音樂需要的人才特質:感受、經驗、原創力

回到台灣,雖然走入藝術教學,也在有限的能力之下經營德布西音樂藝術中心的種種內容。然而,楊尹賓並不鼓勵現在仍在求學階段的音樂學子開始「斜槓」就業所需要的能力,而是應該更溯本清源去充實自身藝術內涵的三件事:

一、自身感受

從事每種藝術工作,學會喜、怒、哀、樂、感動、無助、憤慨、平靜…種種情緒的感受方式,都是幫助藝術內容蘊含到更豐富的素材路徑,任何缺乏感受的作品,其實,猶如行屍走肉般的難以區別,何論暢談至藝術創造?如果藝術工作者能具備「向內(inward)」感受的能力,才可能向外(outward)透過音樂或其他藝術形式表達自我,引發其他人的心靈共鳴。

想要增加感受力的作法,需要融會貫通到敞開心房觀察世界、閱讀、聽音樂、看畫,聆聽自我內在的聲音並學習同理他人,用開放的態度與師長朋友討論個別之間的差異,會是一段滿有效率的方式。

二、向經驗學習

誠如上述所言,擁有感受先是第一步,而外在的體驗也誠然可貴。以經驗作為裝盛藝術的容器,可使作品充滿高質量的生命價值為蘊含元素,滿溢於表象之中。因此,我們可以說:18~22歲大專青年能不能取得自己對生活的獨到經驗,將對作品可包含到的藝術容量具深遠性的影響。

像是法國鳥類學音樂家梅湘(Olivier Messiaen),為了用鋼琴聲鉅細靡遺地描寫、模仿而寫出的整套鋼琴作品《鳥類圖鑑》(Catalogue d'oiseaux),即是透過自己耗時多年長住野外、忍受日曬雨淋,把上百種鳥叫鳴聲,以音程記錄為各式各樣不同顏色的感知,猶如鳥類叫聲的百科全書,使自古以來就陪伴人類最熟悉的聲音,轉化為鋼琴的樂音姿態重現於世界,成為了前人從所未聞的創新與藝術,是作品、是價值,更是梅湘向大自然致敬的方式,無論在生物語言學上的原創性、難以複製仿效的使用技巧,作品涵養到的情感、精神、意志與詩意,都可譽為當代顛峰。



又譬如德布西的音樂作品,常常帶有水的各種意象(image),演出者如果沒有實際觀察過海浪、湖泊、河流、水花等經驗而勉強模仿,很「人工」、很「刻意」的鑿刻呈現,往往顯得難以掩蓋。用開放的心增加生活經驗,是累積想法的重要歷程,透過經驗而懂得摸索,再用摸索找出各自技術上的差異,久而久之,就能快速累積成為自己的想法。

三、再創造

有了內在感受、外在經驗,才有可能融合這一切體驗,蛻變為全新而獨特的藝術創作和音樂詮釋,例如鋼琴詩人蕭邦基於外在戰爭和離鄉背井(外在經驗),並極度思念故鄉(內在感受),將這些感受與經驗咀嚼過後,蕭邦將自己學得的作曲技巧和想像力,創作出融合波蘭民謠節奏、特有的馬祖卡舞曲,爾後,作品雲集更流傳千古,我們也許沒去過波蘭,但一當聽到蕭邦的馬祖卡,波蘭所經歷的戰爭與哀戚,卻能夠活生生重映在每個人的心中。

梅湘、德布西、蕭邦…,若把大師作品喻為種子,深具穿透本質的「藝術」種子,將埋進時間與空間的土壤,物換星移之後,在生命磚瓦矮牆的另一端世界,開出的嶄新花朵。藝術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即是善用自己敏感且情感富饒的人格特質,細膩捕捉生命中每一件繁瑣事物的運作,為下一粒「種子」做準備。一切醞釀過程皆是辛苦漫長的,更需要極大的熱忱與天份,藝術工作者在工業社會所崇尚的客觀價值來看,身上總有一張不容易撕去的「無效率」標籤,然而,面對現實中其他成就容易量化的學科相比,藝術,仍是最不該有「絕對值」的學科,每一件作品與詮釋都應該具備不同的可能,讓「再創造」的競爭力深植於自己,臻至身(行動)、心(經驗與感受)、靈(賦予見解)的平衡狀態。

》音樂教育正在面對的AI科技時代… 

不只音樂,所有的藝術都不是為了「取悅」所有人的心思,每件作品的呈現或存在,是為了傳承獨特的精神與生命。楊尹賓以自身旅法時曾經和12歲法國小孩一同練琴的經驗為例,台灣12歲的學生技術高超的不得了,但在法國小孩技巧中規中矩非常單調之下,卻意外感受到12歲演奏者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將日常中不斷與大人思辨的想法歷程,轉化為有自我思維的創作,即使呈現在單調的樂曲上,卻仍然符合莫札特時代的句法和文化,形成難以取代的原創力。

因此,即使是靜止不動的藝術品、文學與音樂,也得以在時代洪流中永垂不朽。在技術上,人類終究難以超越機器和AI科技的完美;但是,透過人類的心真實感受 、經驗以及再創造三者而慎重交織出的藝術,不完美中才具有AI科技永遠無法取代的美。

*音樂藝術表演人員&UCAN職能

1. 藝文與影音傳播-表演藝術

  • 以多元文化的觀點,了解表演藝術的本質與角色、表演程序、組織結構以及表演藝術與藝術行政在演出過程之間的相互關聯性。
  • 清楚表達在過去和當代的文化中,各種不同表演藝術的特色。 
  • 在多元社會型態中,掌握不同角色的生理、情感以及社會面向,適度發揮藝術創作的角色扮演。 
  • 比較並理解創作者、表演者和其他工作者在製作及表演過程中的角色。 
  • 分析並掌握表演藝術工作與商業活動之間的互動,以及表演藝術工作對藝術本身的影響力。
  • 樂曲編寫、指揮、電視電影配樂、幕後製作與現場音樂演出。
  • 透過製作管理、技術與創意設計,呈現創作對表演藝術及文化的貢獻。 
  • 樂曲編寫、指揮、電視電影配樂、幕後製作與現場音樂演出。

此處UCAN職能為「音樂藝術表演人員」之專業領域內相關的職能內涵,可提供想從事相關職業的學生學習參考。想進一步了解相關就業方向及所需能力,可至UCAN平台查詢(https://ucan.moe.edu.tw/search/search.aspx#a1)。

2019年9月24日

編輯私房話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報告預估,在產業高速朝向自動化、機器人等趨勢發展時,2030年之前,全就勞動力將有4~8億個工作被機械被取代,佔現有工作總數的15~30%之多,影響之劇,怕是連正在撰稿的編輯群們,也深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將造就的結構性失業,倒抽一口涼氣。

2019年09期電子報為了解產業高自動化變革後,可能替教育體制帶來的教學衝擊與人才培育在就業輔導上的可能困境,以「數位力」作為核心議題,封面故事邀訪嘉南藥理大學校長陳鴻助博士為我們剖析在數位解構既有就業勞動力時,學校決策單位該如何全盤擘劃學生職能。在職涯輔導專欄裡,本期也非常榮幸邀請到曾任中原大學職涯發展處處長林耘竹副教授以及主任黃仲偉副教授,一起為我們分享中原大學在面對產業數位化變革中,如何利用UCAN平台協助同學運用四年的時間,在數位、人與環境三者之間平衡取得清楚的能力認知。

而在本期的UCAN可以這樣用,編輯小組採訪到玄奘大學為因應多元變化的學生就業議題上,改用UCAN專業職能說明來作為教師開設相對應課程,以讓學生所學開始接軌產業用人需求,分享了許多實務面的操作方式。其實,面對工業4.0,學生和校方所面對的是一場高自動化和高智能化工作環境成為真實之後,企業是否擁有足夠的人機管理、操作介面、人性化激勵…等的配套措施,更是我國產業落實工業4.0的最後一哩,本期新興職涯專欄也特別採訪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管理學系人因工程專家盧俊銘助理教授,來替我們揭露硬體、軟體應如何在智慧化、智能化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人身、心靈上的安適。

現在,的確在各方面都呈現著躁動、紛亂、等待改變發生的樣貌,無論是AI人工智慧、行動5G商用營運、IIoT或是IoV的崛起,「數位」都可以是這場紛亂變革的最大公約數。感謝本期每一位賢達先進不吝分享所見、所聞、所行,更感謝UCAN電子報的每一位讀者在自己崗位上的盡心努力,我們一定能實現更好的就業未來!

 UCAN計畫辦公室 2019.09

運用UCAN平台強化學生跨領域及數位科技能力

文/嘉南藥理大學陳鴻助校長 

猶記得2016年「AlphaGo世紀對決」,IBM「深藍」電腦對戰南韓九段圍棋高手,五盤全勝的陸續報導後,掀起一波人工智慧的熱門話題,乃至變成波瀾壯闊的危機意識。因為在人工智慧的發展下,大批傳統人力將大量被取代而形成失業潮,但也會因此衍生出許多新興的工作機會。

近年來,產業數位化的變革,在台灣各大企業內熱烈且方興未艾的進行著,不論是政府部門抑或是民間企業,都認真思考如何讓產業AI化或AI產業化,來因應大時代的變局。高等教育,也在強調大數據及數位化發展的產業趨勢中,苦思良策:如何讓大學生在校四年的學習中,對產業這波數位化變革,能有清楚正確的認知與計畫,並建立跨領域與自主學習的習慣,進而在專業領域上養成有競爭力的思維與能力,這是一項重要且刻不容緩的課題。

再者,拜雲端、大數據與物聯網等數位技術的應用與整合之賜,人工智慧發展正邁向高速成長期,產業應用也陸續落實到一般大眾的生活上,人工智慧正全面對現有的硬體、軟體、演算法、系統及商業模式,帶來快速革新,影響層面之廣且巨,遍及個人、社會、產業及政府,人工智慧儼然成為產業及國家競爭力的指標。

教育部為因應數位化學習時代,在各級教育體系全面性規劃「數位學習推動計畫」,期盼能藉由建置人性化的學習管道,實現開放、自主及便利的學習環境。嘉南藥理大學依據國家教育政策,奠基既有的校務經營規模與優質教學資源的辦學實力,持續推動數位學習環境,以因應現代化數位革新思潮,更同步鏈結UCAN就業職能平台,檢視職業所需各項共通職能、專業職能與課程之對應關係,規劃與產業緊密接軌的革新課程,以培育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並擴大學生多元的學習途徑。

本校實行的重點說明如下:

一、鬆綁課程規範,推動課程型態之創新 

藉由鬆綁課程規範,提供學生自主、多元及跨領域的學習環境;並統整全校教學資源,進行跨域合作,豐富教學的能量。透過開設跨領域深碗課程、專業微型課程、跨領域學分學程等新型態課程,以實務實作、校外參訪、業師協同等教學模式,活絡教學品質,提升教師教學成效;激發學生潛能,提升自主學習及多元化之專業能力。

二、發揚本校特色,鏈結產業趨勢之需求 

本校定位與發展方向,以「食藥粧安」、「創新加值」、「循環經濟」與「智慧健康」為四大主軸,由此鏈結政府五+二產業創新趨勢,將相關之產業議題融入課程中,透過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引領學生完成微專題製作,提升學生實作能力,以接軌職場需求。

三、應用 UCAN平台,建置優質之課程品保系統

本校自106-2學期起,即啟動新版UCAN「課程地圖資訊系統」,並整合本校原有之課程導航GPS系統、課程地圖系統、行政系統等,建置本校「UCAN課程品保系統」。以UCAN進行職涯輔導、對焦職涯進路及訂定(調整)能力指標,檢視系(學程)整體職能優勢與課程能量之關係,透過實際學生學習成效,清楚掌握規劃方向,或進一步修改課程內容,做為教學資源分配的參考建議,以確保教育品質的達成。

本校應用UCAN數位平台建置各系課程地圖,可提供各系及學生各項表單,包含1.系職涯進路表;2.系養成之職能表;3.核心能力與職能對應表;4.課程盤點表;5.課程列表;6.各課程對單一職能的課程貢獻度;7.單一課程對各職能的課程貢獻度;8.學習地圖課程重要性;9.學習地圖—依職能呈現課程資料。本校整體推動「UCAN課程品保」的期程如圖1所示:

 圖1:推動「UCAN課程品保」的期程

其次,如何在數位產業趨勢中,透過教育培育學生素養能力,也藉此機會跟大家分享—學校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五大關鍵能力,茲分別臚列說明如下:

一、數位力(Digital Power)  

數位能力是未來各領域人才所需具備的關鍵能力,而「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更是UCAN八大職場共通職能之一,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包含:資訊(information)、通訊(communication)和科技(technology) 三個層面,使得學生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之基礎知識,培養相關倫理及媒體識讀的素養,俾日後能分析、思辨、反省人與科技、社會及大環境之間的關係,至為關鍵重要。

UCAN平台建構適合台灣產業環境之五大數位能力架構,學生可藉由數位架構瞭解自己的數位能力程度,提高就業準備度。五大數位能力架構亦即:

1.管理資訊與數位內容:可供大專院校作為能力檢視及課程發展之依據;
2.線上溝通與合作:產學兩端以「職能」作為人才溝通的標準;
3.創造數位內容:強化學生數位內容之能力指標;
4.以資訊科技解決問題:增進學生各項資訊能力;
5.資訊安全性:培養學生資訊安全之觀念,以確保電腦網路及資訊系統之安全。

二、跨域力(Interdisciplinary Power) 

數位產業的形成,需要整合各式各樣的科技與技術,像是:數據分析、人工智慧、晶片設計、雲端運算、虛擬實境、擴增實境、電子商務…等。由此可知,數位產業鏈需要的是跨領域的人才,具備多元數位職能的培養,是教育的未來趨向;跨領域數位人才的養成,關係著職涯的發展,更足以牽動或影響數位經濟的未來;而人工智慧及物聯網,將主導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勢必加速改變工作的職類及就業形態。因此,如何在既有的專長領域,促使學生不斷進行跨界學習與成長,並具備深化和整合多元專業能力,至為重要。本校建置課程地圖鏈結UCAN職能系統,各系可挑選跨領域的UCAN就業途徑及專業職能。如圖2「嘉南藥理大學UCAN課程地圖平台」所示:

 圖2:嘉南藥理大學UCAN課程地圖平台

為了讓學生能跨域學習,本校調降各系必修學分數,擴大採認學生跨領域修課學分,讓學生除了主系之專業知識外,修習跨領域學分學程,增進專業多元能力。透過各種跨領域學習,有助去除學科的本位主義,經由不斷的溝通與協調、省思與批判,不同的專業可以相互支援,讓不同領域的學生,彼此協作,相互激蕩,才能達成更高層次的目標。  

三、思辨力(Speculation Power) 

因應科技創新帶來社會價值重建的變化,學校教育正進行一場翻轉式的觀念變革。本校教務行政規劃課程地圖與UCAN職能系統鏈結,並建構學生選課導航系統,也就是UCAN所提到的協助學生規劃自我能力養成計畫,提供學生建立自主學習的最適切環境,將「學習」權交回給學生。數位時代資訊取得容易,如果沒有思辨能力,就無法理性分析問題和資訊。由於思辨能力的培養,是檢視自己與他人在思辨過程中,觀點的差異,由反思自己而形成學習,本校深耕計畫中自主學習與思辨能力,即透過通識核心課程「邏輯與生活」、數位資訊課程等,訓練學生邏輯思維,以強化思辨能力。

四、創新力(Innovation Power) 

過去工業革命,對農業時代曾經造成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網路也正在進行一場數位的變革。數位科技,刺激著消費者的行為變遷,驅使產業版圖的重新洗牌。在數位化的浪潮中,許多產業優勢已經不能夠仰賴單一技術,唯有藉由不斷創新,才能突破困境而逆勢成長。創新力,可以讓生命能量豐沛,是當前年輕學子最需要的能力之一。

「創新」能力亦是UCAN八大職場共通職能之一,本校運用UCAN平台資源,落實教學創新並提供職能資源,連結實務需求的專業課程,提供跨域學習及就業導向之課程模組,使學生具備面對未來競爭的數位世界之應變力和創新力,這是目前我們學校教育的重點。

五、關懷力(Caring Power)

為了讓學生具備跨文化認知與理解力,學習溝通與團隊合作,本校鼓勵教師開設「專業服務學習」課程,建構培養「社會關懷力」的教育環境。學生透過走入社區,與不同領域的人進行對話,激發創意學習與社會責任。因此,本校學生的社會關懷素養,包括1.跨文化認知與理解力;2.溝通協作力;3.全球議題解決力;4.社會互動力。一旦踏進社會便能立即融入,進而營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總結來說,如何擁有數位時代所需的關鍵能力,可說是現階段學校教育不可忽視的重點,本校運用UCAN平台建構學生跨領域自主學習環境,並培養學生各項就業能力及五大關鍵能力,同時建置「UCAN導向課程品保系統」,提供學生選課導航之服務。並分享多年來推動UCAN的經驗,不揣簡陋把心得作野人獻曝,抒發自己的幾點淺見,以就教於方家鴻儒,同時,更期許在數位趨勢方興未艾的年代,為提升大專校院學生的職能培育,一起貢獻棉薄之力。

108年「連結教學,UCAN好好用」 應用交流研習會

文/UCAN計畫辦公室

UCAN計畫辦公室分別於今(108)年9/2、9/5及9/6辦理北、中、南三場「連結教學,UCAN好好用」應用交流研討會,邀請到10位具UCAN推動經驗的演講者,分享他們的學校案例與經驗,針對UCAN運用於教學輔導、學生學習研究、教務及課程設計等主題進行分享,以促進彼此觀摩學習、交流擴散之效益。 

表1:「連結教學,UCAN好好用」應用分享學校主題一覽表
分享單位 主講人 內容主題
北區 中正大學管理學院 張碩毅院長 職能導向課程規劃與案例分享
臺東大學圖書資訊館 謝明哲館長 應用UCAN職能建構適性、跨域、自主學習路徑
東吳大學研究發展處 王志傑研究發展長 利用UCAN共通職能分析應用於學生軟實力的學習成效
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職涯諮詢暨發展組 邱惠瑄主任 關鍵行為指標與評量素材庫發展及應用規劃-以數位能力構面為例
中區 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林妍如教授 發展醫學院校「健康問題之社會決定因素(SDH)」職能模組初探
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廖慶榮副教授 融入UCAN專業職能的教學實踐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陳見生教授 運用UCAN平台及課程地圖進行教學品保
逢甲大學精密系統設計學士學位學程 戴國政主任 應用UCAN專業職能在數位製造專題之課程規劃與執行實踐
南區 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林妍如教授 發展醫學院校「健康問題之社會決定因素(SDH)」職能模組初探
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白滌清副教授 畢業生職業與職業興趣之分析
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廖慶榮副教授 融入UCAN專業職能的教學實踐
聯合大學校務研究室 周永平主任 蘇武如何留住羊? UCAN職業興趣探索及共通職能診斷資料之應用


本次活動研習會採個案分享與座談方式進行,共吸引超過130校、近300名教職員參加,與會老師皆熱烈投入討論,不僅交流經驗、也了解更多應用可能,吸引更多學校導入及運用UCAN! 

本次UCAN應用交流研習會講義已放置於UCAN平台【檔案下載】,亦可直接點擊網址https://ucan.moe.edu.tw/News/download.aspx,歡迎各位師長下載運用!


 圖1:108年UCAN應用交流研習會(北區)


 圖2:108年UCAN應用交流研習會(中區)


 圖3:108年UCAN應用交流研習會(南區)

校務資料庫納入UCAN,培養即戰力人才

資料來源/玄奘大學
整理撰稿/UCAN計畫辦公室 

學生就業問題是大學辦學的一大課題。為此,玄奘大學也積極作為,不只是協助學生媒合工作機會,而是從學生入學第一天開始,就從課程設計、師資強化,及協助學生瞭解自我能力與興趣等方向著手。玄奘大學簡紹琦校長強調:「務求讓學生4年累積學習的知識及能力能切合各職業需求,在這個過程中,UCAN是非常好的工具。」



依UCAN 職能說明,調整核心課程

首先,為了讓學生所學不與就業現況脫軌,大學必須開對課程,玄奘大學的作法是根據UCAN專業職能說明來設計與調整各科系的核心課程。簡紹琦校長不諱言,以前教師多根據自我喜好開課,實際教學內容容易與就業現況產生落差,「但利用UCAN針對各行各業詳細定義的職能說明,學校就能據以要求教師開設相對應課程。」

簡紹琦校長今年2月上任後,除了力挺UCAN擴大應用,還邀請國寶級廚師阿基師,及相聲瓦舍台柱宋少卿與馮翊綱前來擔任特別講座教授,增添特色課程亮點。

同時,為釐清各科系的核心課程主軸,玄奘大學就業輔導暨校友服務中心藍偉憲主任接下任務後,還一一長期間訪談各科系主任,逐步為各科系抓出相對特色與定位,及該系所學生最有機會的職場切入點。 

多元化評估,學生更瞭解自我 

另一方面,玄奘大學也重視學生學習特質與學習歷程追蹤,藉此真實反映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成效。藍偉憲主任表示,一般大學慣以紙本測驗分數來評斷學生表現,但考試分數高的學生,不代表就能在未來工作職場中表現傑出。因此,玄奘大學在99學年度起執行學生學習特質系列調查,「希望透過持續性調查,記錄學生學習歷程的特質變化。」

成績記錄更多元化,更能全面評估學生表現,並將追蹤結果進一步應用於輔導學生就業。因此,玄奘大學也在100學年度導入UCAN平台,針對全校學生進行職業興趣探索及職能診斷。推行過後,將在校資料與學生畢業後的就業表現進行分析比對,「發現UCAN確實能幫助學生找到自我職業興趣,進而讓學生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發揮的職場。」 

職能分析雷達圖,優劣勢一目瞭然 

平台導入後,玄奘大學也設計扎實的執行方法,譬如就業輔導暨校友服務中心與各系所主任合作共同盤點系所畢業途徑,再利用UCAN專業職能、課程、系所核心能力之間的轉換公式,產生學生職能分析雷達圖。

以功能性來看,這份雷達圖不僅能提供學生檢視自己未來就業能力;也有助導師運用於輔導學生修課與職涯規劃;還可供系所檢視課程是否需要調整,甚至重新定義教學目標,「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雷達圖,學校就能清楚知道個別學生在職業能力養成上需要哪些幫助。」藍偉憲主任指出。 

大數據分析讓校務研究更具體 

譬如曾有一位應用心理系學生,他的學科考試成績都非常優秀,職能表現卻很差,透過雷達圖分析,發現這位學生選課跨老人心理組及兒童心理組,導致他的專業職能無法聚焦,因此便重新幫學生進行選課、職涯規劃輔導,幫助學生強化應該具備的職能。

 圖:學生學習成效資源來源

為落實上述各項目標,問卷調查是必要手段。玄奘大學學生從大一到大四要填寫不同的問卷,包括學習意見回饋、UCAN職業興趣探索與職能診斷追蹤測驗等。且為掌握學習變化,問卷還需隨學生年級調整,再重新填寫,畢業後第一、第三及第五年也要填寫問卷回饋就業情況,完成畢業生流向調查。

各種問卷匯聚成一個又一個的繁雜資料庫,玄奘大學校務研究中心就負責全校性的資料蒐集管理與應用,包括建置校務資料平台與執行研究分析;提供重要校務規劃決策參考數據、資訊;彙整、觀測與規劃校務研究即時資訊等,「透過大數據分析,學校可從中得出更有意義的結果,以改正及調整學校政策。」校務研究中心主任段盛華表示。

總結來看, 段盛華主任認為若想成功推動以UCAN平台為基礎的學生職業興趣探索及職能診斷,要有三項關鍵:領導者決心、師生認同,及相關實施辦法的法制及規章化等。如今,玄奘大學已經累積相當的經驗基礎,未來將繼續努力,務求讓每位畢業生走出校門時,已具備滿滿的就業即戰力。

面對產業數位化變革, 中原大學職輔中心用UCAN平台打造大專青年的能力認知

文/中原大學職涯發展處 林耘竹前處長、黃仲偉前主任

數位轉型、數位變革已在台灣各大企業內如火如荼的進行,大專學生如何在校四年就對這波產業變革有清楚的能力認知,讓青年能夠在工作生涯發展之際,了解數位、人、環境三者之間的平衡取捨, 相當關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數位創新趨勢下未來產業所需人才類型與工作技能面臨轉變與升級,因此,大學生於在學期間應提升自身能力,以因應未來科技趨勢變化,將是重要的一環。中原大學職涯發展處職涯輔導中心肩負著協助大專青年能提早在這場產業變革中,能清楚地認知能力方向之重責大任,因此分別從課程、授課教師、職涯輔導以及校務研究四個方向,悉心打造全方位的職涯輔導措施,執行方式說明如下: 

1.專業課程端 

除了打造以產業類別為課程設計重點的「就業學程」,持續發掘不同產業類別的合作企業之,進一步成立打破系所界限的「跨領域學分學程」,建立彈性學制來協助學生跨域專業學習,培育產業轉型中跨領域整合的專業人才。近年來則開始在各系開設「AI人工智慧」的相關課程,讓學生及早接觸人工智慧在各領域的應用。 

2.授課教師端 

鼓勵教師至相關產業進行業界蹲點研習,瞭解產業最新的趨勢與需求;並可深化學校與企業端的聯繫,俾利精進課程上課方式或與產業鏈結授課,如:開授職能導向課程、實務教材製作、未來產學合作案之規劃、開發學生實習機會、邀請業界專家授課等。中原大學教師可採用以下三種方式,選擇其中一項來強化職涯輔導內容: 

(1)教師帶領學生前往實習機構實習並進行訪視作業。
(2)教師至合作機構或產業進行實地服務或研究。
(3)教師借調至產業界,從事相關專業工作,以增進專業實務經驗。

3.職涯輔導端 

中原大學為大一新生奠基生涯與探索,利用UCAN平台協助學生了解自我。對於大二至大四學生,則著重在「促進專業知能發展」,透過自主學習來培養所需專業能力。為此設立了職涯諮詢室等專屬場地,提供學生預約專業諮詢。由專業職涯業師結合UCAN及多元職能測評,啟發學生職涯探索,有效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生涯發展觀念與方向。避免學生對於產業發展、未來就業之認知存在落差。

4.於校務研究端 

中原大學職輔中心於107學年開始應用UCAN職業興趣Holland碼,規劃以學生「適性學習」為主題的探究,從學系屬性到學生個人適性分析,藉此診斷學系可能存在學生職涯發展的疑問,強化職涯輔導資源的應用,以及早規劃職輔資源的投入。 

中原大學目前在應用UCAN職業興趣測驗所進行的相關分析包括: 

(1)學系屬性分析:探索學系新生屬性,以建立學系特色。 

透過長期累積的UCAN普測資料,分析102至107學年度大一新生UCAN職業興趣Holland碼測驗結果,建立各學系的職業性格特徵(表1),分析結果發現,學系間職業興趣性格特徵確實存在異同性,此分析結果除了提供各學系了解學系學生職業性格特徵外,更是作為之後檢視學生與系所諧和度的重要元素。除了以描述性統計結果計算各學系職業性格特徵之外,更以階層式分群法針對學系各六碼分數,將學系分成八個群體,此八個群體為分層各支線之最底層的群集,各分群的性質(圖1),此分析結果與各系職業興趣性格特徵相當吻合,未來預期將其拓展為可用之職輔資源,作為學生學涯抉擇之參考,如轉系、雙主修或輔系等。

表1:學系Holland碼階層式群集分析分組
A-1-1 電機工程學系 RIC B-1-1 建築學系 AI
機械工程學系 RIC 景觀學系 AIS
電子工程學系 RIC B-1-2 室內設計學系 AS
資訊工程學系 RIC 商業設計學系 AS
電機資訊學院學士班  RIC B-2-1 企業管理學系 CES
物理學系 IRC 國際貿易學系 ECS
土木工程學系 IRC 財經法律學系 CSE
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 IRC 財務金融學系 CES
化學工程學系 IRC 會計學系 CS
環境工程學系 IRS B-2-2-1 應用外國語文學系 SEA
化學系 IR 應用華語文學系 SAE
A-1-2 資訊管理學系 CI 原住民專班 AS
應用數學系 ICR B-2-2-2 心理學系 SI
A-2 生物科技學系 ISR 特殊教育學系 SCA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IRS
備註:
1. R(實用型)、I(研究型)、A(藝術型)、S(社會型)、E(企業行)、C(事務型)
2.資料以102至107學年度大一新生普測為主,依照學系學生在六項職業興趣性格之平均分數高低取前三碼,若Holland碼低於量尺PR值45或該碼近六年內未超過四次於前三高,因此不採納,以確保跨年度的穩定性。


圖1:階層式群集分析示意圖與各群集特質 


(2)學生適性分析:實踐人境適配論,推廣適性學習。 

為協助適性化輔導的過程能夠事先掌握學生職涯興趣與人格特質,中原大學將UCAN測驗中的Holland碼擴大應用,結合職涯抉擇理論(Holland, 1997)中的三項輔助假設,分析每位學生職業性格特徵的一致度(Consistency)與區辨度(Differentiation),以及學生在學系及16項職涯領域的諧和度(Congruence),了解學生個人在學系或在學系未來職涯領域合適度(圖2)。未來亦將進一步探究此三項輔助假設與學生學涯抉擇與學習成效之關係,強化該輔導資源的應用價值。


 圖2: 各學系學生適性分析報表 

隨著產業環境快速發展與社會變遷,大學生透過在校專業課程、實務操作及課後進修來整備自己的知識及技能,除了提早思考畢業後方向或及早進行職涯規劃之外.更應對於專業領域外之能力面向、就業方向主動了解並探究。學校可以UCAN之共通職能為基準,了解在校學生其八大共通職場核心能力之落點,再針對弱項進行補強。

而大學生在面對未來多變的產業類別及職涯抉擇時,其個人特質與方向準備也成為就業接軌的轉機,期許大學生培養其差異化(Differentiation)與移動力(Mobility)(王健全,2018),例如:

1. 利用創意、創新來塑造個人差異性。
2. 發展第二專長,因應斜槓、多工等跨域工作模式。
3. 培養(跨國)實務經驗。包括:海外見習、實習或志工。
4. 持續增實語言能力、跨領域專業、善用人際與網路。
5. 充實國際觀、主動了解就業市場。如選擇出國唸書也應和就業市場連結。 最重要的是,大學生要保持熱情,主動學習。 

總結上述,在產業轉型的氛圍下,企業用人不再單純地強調學歷和學術水準,轉而關注個人閱歷、專業技能與共通能力,特別是人才的可塑性、創新性和工作適應性。未來大專校院也應朝向整合性學群的方向發展,提供學生不一樣的學習與職輔資源。中原大學職涯發展處也將持續推動職涯發展活動,藉由UCAN線上診斷系統,全面針對新生進行職業興趣及職場共通能力的施測,協助新生瞭解自己的「職涯類型」及「職業性格」,進而規劃大學四年的生職涯發展與進路(林耘竹、黃仲偉,2018)。期望藉由多元的職輔策略打破學生對於職涯探索的迷思與徬徨;化解學生對於自身專業發展、對於就業市場的疑惑與不安,藉此引領學生未來發展之就業力,邁開職涯發展第一哩路。

 參考文獻
 ⦁ 林耘竹,黃仲偉,2018,「UCAN職業興趣探討測驗運用-以台灣中原大學為例」,第五屆海峽兩岸高校就業服務與生涯發展教育論壇,上海,中國。
 ⦁ 王健全,2018,「未來工作世界之人力發展趨勢」,台灣勞工季刊,56卷,4-15頁。
 ⦁ Holland, J.L. (1997)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Vocational Personalities and Work Environments. 3rd Edition,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Odessa.

智慧製造崛起後的新潛力:創造良好人機互動體驗的人因工程師

受訪者/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業管理學系 盧俊銘助理教授 
採訪撰稿/陳昕彤

如果我們說工業4.0中的智慧製造將替台灣傳統製造也創造新的出路的話,那麼早已問世超過百年之久的「人因工程(Ergonomics或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將更有可能在智慧工廠實現的那一天起,改變人與人之間的工作方式、組織溝通,甚至在不久的未來裡,人與機械設備所進行的互動,可能將大幅超越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橫跨理工與人文社會兩大領域之間的「人因工程」,勢必在行動5G、人工智慧(AI)、產業物聯網(IIoT)與車聯網(IoV)陸續實現之後,因高度跨領域的特質再次蛻變成人機互動時代下的新顯學。

預見這波蟄伏欲起的跨域趨勢,UCAN電子報新興職涯專欄特別邀請到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專注於人因工程研究的盧俊銘助理教授來與我們一一分享,究竟「人因工程」在本質或應用上將具備哪些優勢因素,並帶領我們從較熟悉的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探討「人因工程」在智慧製造實務中的有限與無限!

 》人因工程vs.使用者體驗之間, 
 師出同源但應用卻能各自表述?! 

自蘋果公司因以使用者為中心的iPhone手機石破天驚的改變成功方程式之後,幾乎,任何一個朝向數位化、服務化的營運事業,一旦牽涉到「設計」,都會用「UX」作為技術理論指標。然而,就在UX或所謂的UX設計等名詞出現之前,師出同源的「人因工程」卻已在製造產業中被運用於工業產品、電腦系統、軟體、人力資源管理等層面的應用,並且,成為執行UX設計流程的重要導入環節,深層地影響消費者個體難以察覺的生理、心理的複雜活動。

盧俊銘助理教授表示:「深入理解最早被Don Norman提出來的UX之後,我們會發現其實核心的討論內容就是工業工程中的人因工程,兩者的目標都在透過考量『使用者生理、心理特性與能力限制』的人性化設計(User Centered Design, UCD)來生產更貼近真實需求的產品、創造銷售與獲利。

有趣的是,基於UX過度被產業憧憬的關係,近10年來我們經常可以在職場中看到管理背景的產品管理師(Product Manager, PM)拿著精心設計好的UX情境書去跟理工背景的工程師們討論產品開發專案時,往往是被冷眼以待的一群專業人士,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以描述為基礎的UX,在跨部門溝通實務中,其實是較難對理性思維的工程師們提出具說服力的數據,進一步地更將嚴重影響到工程師們在進行產品開發時,無法在既定的規格下,找出產品最好的製作方式;而所謂的UX在產品研發的情境下,便成為一項偏重質性的討論領域,許多量化的素材沒有被創造出來的關係,使得UX在與科技專業工作者之間,出現了巨大的工作落差(working gap)。

這個難以被UX解決的落差,卻能在人因工程中得到很好的詮釋方式。人因工程所討論的是一件事物的系統觀,注重整體運作效率,無論是工程、設計或行銷,都會在軟體、硬體上取得有效的平衡,目前大概可分出三個不同的子領域:

 1.認知人因工程(Cognitive Ergonomics) 

主要討論人類個體在接受、處理、回應訊息的能力與限制,會先根據相關的理論模擬人類與產品、機器、工具等的互動所涉及之認知歷程,提出數種設計的配置,再用實驗設計的方式找出績效表現較理想者,即可提供工程人員做為產品開發的「建議規格」。若再透過數據分析對應到人類行為理論,還可探索觸發正向情感或情緒的關鍵因素,進而提昇使用者的主觀滿意。

目前,以工業4.0的最新趨勢來看,認知人因工程對於企業轉型智慧製造的需求最大,可應用於工具機、精密機械、機電整合、操作介面之設計與改善,使從業人員能夠在心智負荷妥適的狀態下,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率與效能,達成良好的使用者體驗。

在未來社會中,人機共構的比例將大幅度躍升,認知人因工程的人才需求勢必水漲船高,例如:智慧機械的數位介面是否在人機互動與體驗中導入認知心理考量,適時地支援孤單面對、處理龐大機械的員工,讓彼此從競爭對手成為合作夥伴,便是智慧製造中最核心的轉型價值之一。

 2.實體人因工程(Physical Ergonomics)

主要討論人類個體與生理活動有關的知識,例如:工作姿勢、搬運物件、重複性工作或長時間使用器具所引起的身體問題、甚至是工作空間的動線配置…都隸屬於實體人因工程的研究範疇。此領域的研究最受消費者常見,也就是坊間常說的「人體工學」,像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產品設計大賽「紅點設計」,就是針對產品在使用性、易用性與慣用性上的各層次的考量,所選拔出來的產品設計需符合人體工學、考量長期使用。若到了工作現場,實體人因工程可擴大成設廠安全規範、職業災害標準、職災理賠等議題。



 圖:長期使用滑鼠的不良姿勢所引發的手腕疼痛,便是欠缺實體人因工程考量的典型負面實例

雖然,台灣傳統產業在轉型之前就已具備一定的實體人因之相關知識,然而,未來的工作場域所面對的工作問題,勢必會與傳統廠房的工安標準相當不同,預計也會與認知人因一般,出現人才轉型的挑戰。例如工業機器人乃是以「安全」為最優先的要件,傳統是獨立於人員的工作區域,一定可能發生接觸便需要立刻停機;但隨著人機協作(Human-Robot Collaboration)的應用愈來愈普遍,就必須有效運用實體人因工程的知識,讓機器人「學習」該如何與人員在同一空間共事卻不發生意外。

3.組織人因工程(Organizational Ergonomics)

與管理學的人力資源管理類似,主要討論工作環境中因組織結構設計所形成的權力、政治與程序等組織文化,亦包含團隊工作(Team Work)、溝通、激勵、工作滿意度、班表排程甚至職業道德等。

這部份也預計會在智慧製造轉型中,引爆相當大的人才需求。在人機比率陸續攀高的實務中,如何藉由組織人因設計激勵員工、排解人員因缺乏與真人互動而呈現的情緒壓力,替真人創造零時差的線上溝通…等,都屬於組織人因工程的一環。此外,世代間的差異可能隨著社群網路的浪潮更趨嚴重,如何幫助具備不同思維的員工融洽而有效地共事,也是組織人因工程的一項重要價值。

 》我適合從事人因工程的相關工作嗎?
  人格特質、興趣以及對數據的處理能力

許多跡象顯示,智慧製造所帶來的高人機共構的就業市場已儼然成形,台灣企業用科技賦予機械設備決策智能的進程,即使沒有4.0但離3.5也不遠了,在智慧化的發展過程中,若有人因工程專才的投入,更能真正地把使用者體驗落實到組織的每一個工作角落,不僅確保產線中不符合人性的作業流程得以改善之外,人員的生產力、滿意度和效率,皆有客觀的理論數據作為修正考量。

面對強勁的人才需求,目前仍在學的大專青年應如何儲備人因工程設計的競爭力?盧俊銘助理教授認為有四項指標可以幫自己的能力現況做一檢視:

 1.你或妳是否對於人類的行為感到好奇、常主動地觀察他人? 

人因工程既然是以「人」為中心,自然需要長時間、廣泛地接觸與人有關的各種資訊,從旁觀、聆聽、主動詢問到親自體驗,都是培養同理心、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的基本功。如果你不論是行走於街道、搭乘大眾運輸、或身處任何空間時,都常基於好奇心留意周遭的人們,那麼人因工程一定會激起你的興趣!

 2.你或妳的書桌是否條理不紊?

與工業工程一樣有著對於「永無止盡的改善」之渴求,不管是哪個子領域,要能處理人因工程議題的人才必須具備發掘問題的熱忱,並且還要能快速化繁為簡,清楚歸納出各自的特質。雖然這部份能力是可以透過後天訓練取得,但也有天生就具備的能力展現或興趣傾向,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觀察妳/你經常使用的書桌、書櫃,是否有按照一定的規律擺放,分顏色、大小、形或體積等邏輯依序擺放,呈現清爽明朗的狀態。

如果你從小就是喜歡也能夠把複雜的書本、玩具依照一定的規律擺放出各物品的大小順序,那麼恭喜你,你可能天生就是人因工程的人才喔!

 3.你或妳是否對數據有敏銳的嗅覺? 

由於人因工程畢竟比較偏向工程,十分注重人、事、物之間的量化分析,要盡力發展好的測量方法、選擇對的分析工具,把人的感受或行為轉化成可以比較分析的數據,有憑有據、找出關連性,就是人因工程設計的特色所在。

如果你自認是偏好數理、講求邏輯的人,也喜歡漫遊於數據的世界,未來想從事人因工程的相關工作自然不是難事!

 4.你或妳是否喜歡多元的團隊合作、擁有跨領域整合的實務經驗? 

比起其他理工學科,工業工程在整個產業環境中是很「中間」的角色,儘管所有被產業應用的技術深度沒有各項專業的工程師強,但也只有掌握系統各層面的工業工程師能夠扮演好這個角色。跨領域整合的人因工程亦是如此,在有能力應用人因工程到從事的技術領域前,其實要先懂得主體技術的關鍵知能(Domain Know-how),內化成自己的技術能力後,再把學習到的人因技術導入到主體領域中,才不會與工程、設計等部門產生滯礙難行的工作落差。

因此,喜歡與多元背景的夥伴共同合作是基本的要件,最好還能藉由參與各種活動培養實務經驗;但光到服務業打工是不夠的,建議大專生可以透過產學合作的實習機會,進入就業現場的第一線,從旁觀察主體技術領域所在乎的人事物各自會交互影響的接點所在,訓練跨領域整合的思維,才有機會帶動人因工程對未來結果的影響力。



 *人因工程師 &UCAN職能

● 製造-生產管理 
  • 在生產的過程中協調工作團隊,以提高製程的績效。 
  • 規劃安全的製程設備操作流程,以提前預防個人在生產工作環境中的安全。 
  • 兼顧製造流程及客戶期望,產出滿足顧客要求的產品。 
  • 熟悉國際安全規範標準,以維持安全且有生產力的工作環境。 
  • 設計設備、工具和工作站之維護程序,以提供安全且符合規定的工作環境。 
  • 與同事或外部顧客溝通,以確保產品符合需求。 
  • 審查與檢驗生產流程,並提供持續改善建議。 

● 製造-製程研發 
  • 確認正確的生產流程,以確保產品符合產品的品質標準與生產效率。 
  • 執行新製程,以管理新產品或是改善產品的生產流程。 
  • 運用各種技術和解決方案,以監測、推動和維持安全且具備生產力的工作場所,以確保生產之安全。
  •  在製造流程中執行持續改善的程序,以維持品質。 
  • 與同事或外部顧客溝通,以確保製造流程符合企業要求。 
  • 執行持續改善的活動,以確保能夠生產出符合顧客期望的高品質產品。 
  • 開發並運用製程的策略與技術,生產符合顧客需要的新產品。 
  • 改善生產流程,以達成生產目標,並且符合顧客的要求和產品的標準。 

● 製造-工業安全管理 
  • 規劃與企業或工廠環安衛生相關的法規及辦法。 
  • 推動符合企業內部文化之職場安全與衛生相關的計畫、專案、政策或程序。 
  • 運用人因數據分析手法於生產製造的過程,以進行工作安全及健康分析、確認相關方案優先順序。 在健康安全或環境方面持續進行改善。 
  • 在工作場所中進行管理,以使個體和團隊員工可安全地操作製程設備。 
  • 進行與健康安全或環境危害相關事件的調查。 


此處UCAN職能為「人因工程師」之專業領域內相關的職能內涵,可提供想從事相關職業的學生學習參考。想進一步了解相關就業方向及所需能力,可至UCAN平台查詢(https://ucan.moe.edu.tw/search/search.aspx)。

2019年6月26日

「UCAN懶人包」上線,讓您秒懂UCAN在教學、輔導及校務研究的應用!


UCAN計畫辦公室
UCAN懶人包目的在於幫助學校教學人員、職涯輔導人員及校務研究人員快速明瞭UCAN基本功能及相關應用功能。
l   教學人員:可瞭解UCAN概念、UCAN功能說明以及UCAN如何應用於教學規劃發展。
l   職涯輔導人員:可瞭解UCAN概念、UCAN功能說明、UCAN診斷分數如何解讀以及UCAN如何應用於學習輔導。
l   校務研究人員:可瞭解UCAN概念、UCAN功能說明以及UCAN如何應用於校務研究。


1UCAN懶人包登入位置



欲使用本功能,登入方式:點選UCAN前臺畫面左邊「UCAN懶人包」圖示,或是登入網址連結:https://ucan.moe.edu.tw/newHand/newHand.aspx,進入UCAN懶人包畫面後,即可查看內容。歡迎各校師長前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