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

職場演化雙軸發展,了解自我航向未來職涯踏實更寬闊!

如果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看,2018年是一個數位與新創豐收的一年。許多高端科技研發如:人工智慧(AI)、邊際運算、大數據與演算法開始展露商轉頭角之外,素以科技島聞名的台灣,也在2018年10月傳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所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台灣新創在全球140個國家中總排名第13名、亞太區第4,並和德、美、瑞士並列超級創新國(Super Innovator)之列。看在扎根第一教育現場的UCAN專案小組的眼中,實為「跨域」和「整合」的在未來人才與職能上的具體展現。

協助台灣大專青年與校院師長們了解UCAN職能平台於產業界之實際應用,一直以來,是我們不斷努力的目標。如何透過平台的數據分析,讓大專生了解自我並以職能性向為就業基礎,在未來職場朝向「理性」與「感性」雙軸並重之演化趨勢來看,成了大專職輔單位與相關工作者重要之價值所在。因此,本期UCAN職涯輔導專欄,我們邀請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林淑萍就她在課堂中的真實案例,分享專業職能診斷;同時也邀請到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廖慶榮分享量化數據與質性訪談所帶出來的精準判斷。而新興職涯全搜錄和UCAN數位能力新指標兩個專欄,則協助我們更加了解那個即將因轉型而到來的「未來」會是需要哪些重要的能力及其關鍵態度:尊重、多元。

2018年UCAN電子報最終期,除了仍希冀在人才創新的里程碑上刻下清晰筆劃之外,更感謝每一位支持UCAN電子報堅持發送好文的全國讀者們,有您的肯定,踏在追求職能專業與內容品質的艱辛途中,更顯得溫暖、真摯! 

歲末年終之際,預祝您:

完滿今年心願、來年豬事美好。

 UCAN計畫辦公室 2018.12

「學校施測模組」歡迎學校申請安裝!

為提供學校更好的施測效率及品質,UCAN辦公室提供學校安裝「學校端施測模組」功能,讓團測的實施更便利、資料取得更快速。

本篇特別針對安裝「學校施測模組」的效益及申請流程作簡單的介紹:

圖1.學校施測模組示意

學校在安裝施測模組後,將可:

1. 提升施測品質,可自行掌握網路環境,確保施測品質。
2. 擴大多元介接服務,與校內自有系統如e-portfolio、校務行政系統介接。
3. 獲得即時診斷資料,直接進行校務分析與應用。
4. 節省行政程序,無須再向UCAN辦公室填單申請。

學校施測模組已開放各校申裝,歡迎有興趣瞭解或申裝UCAN施測模組的學校,請洽UCAN計畫辦公室或申請請點我!

「UCAN應用教學規劃發展工具」2.0版上線!

文/UCAN計畫辦公室

為方便各校師長進行課程地圖規劃,UCAN計畫辦公室本季推出「UCAN應用教學規劃發展工具」2.0版,升級後的版本有以下三項優點:

         1. 新增發展「跨領域學課程」操作功能,以因應跨領域、跨院/系學課程等趨勢。
         2. 新增核心能力及課程對應職能之「權重」設定功能,以符合實務上應用需求。
         3.新增查詢課程貢獻度(各課程重要性),並可一站式產出職能導向學習地圖。

目前1.0 版及 2.0 版的小工具將採取同時併存方式,截至 108 年 2 月 28 日晚間 11:59 分止,在完成蒐集各方使用意見與調整後,2.0 版將正式上線啟用,1.0 版將全面停用。請目前已使用 1.0 版的師長同仁,務必自行備份存取資料,1.0 版停用之後,將不再提供相關服務

圖1. UCAN應用教學規劃發展工具2.0版登入位置
欲使用本功能需申請UCAN平台帳號(不分前後台),登入網址: http://113.196.121.248/applicationtool 。歡迎各校師長前往使用。

專業職能的故事

 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 林淑萍 

有一天,我在我教授的通識課程上,藉由中間休息時間,問了一些學生這個問題:「你們上大學主要的目的是什麼?」 

 學生的回答如下:
「學點東西,長點知識,然後去工作賺錢」 
「想要找一個工作!」 
「學一些專業好找工作!」 
「不是都要上大學的嗎?老師我開玩笑的,其實我真的想學一些東西」 
「可以好好玩四年,然後再出去面對要工作的現實,被老闆操啊!」 
「脫離我爸媽的魔掌,告訴他們我是有知識的大學生了。」 

雖然有一些不正經的陳述,但是大部份的學生其實在玩笑之間,說的都是要「學一技之長」,準備進入職場。 

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除了就學生職業興趣與共通職能進行診斷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協助學生針對其有興趣的領域進行專業職能的診斷,以協助學生瞭解自己的專業職能程度,然後依其所測得的專業職能程度進行恰當的課程修習安排,以提升其專業職能的準備度。UCAN平台的專業職能診斷問卷,以「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及聯合國等國際職業分類標準,依產業概況及專家意見,將職涯的類型歸納成16項(註一),並更精細地鋪成了66個就業途徑(詳細66個就業途徑資訊,請上UCAN平台查詢)。 

截至105學年度的統計資料,累計約有100萬人次進行專業職能診斷。當年度專業職能診斷次數的前五名依次為「醫療服務」、「工程及技術」、「餐飲管理」、「休閒遊起管理」、「旅遊管理」。就「醫療服務」專業職能診斷人數達86,252人次,佔總填答人次的8.61%,「工程及技術」專業職能診斷也達62,840人次(6.27%)。(UCAN計畫辦公室數據資料更新至105學年度) 

自我效能讓學習成果更添力道

以醫療保健的專業職能診斷資料為例,UCAN辦公室每一年進行的例行基礎統計分析,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我們參考。 

以學生的年級作為背景變項,顯示了下面幾乎一致性有趣的發現:我們的學生,在低年級生(1年級(3.84)與2年級(3.78))與高年級(4年級(3.78)與5年級(3.86))(註二)時,他們自評的專業職能最高,專業職能自評最低的是3年級(3.76)。(UCAN計畫辦公室數據資料更新至105學年) 

這個自評分數的差異,似乎反映了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現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學了一些專業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於是乎也就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失去了信心,然後到了高年級,慢慢經由專業學習的累積,真的相信了自己有學到東西,慢慢地信心就回來了。其實這個現象,是一個在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研究領域很常見的一個現象。面對這樣的現象,從事教育的我們是否能夠有效地進行處遇,讓學生在4年級時有較高的專業自我效能感,也好幫助他們有信心地展現專業,順利地找到工作。 

就UCAN畢業生流向調查的資料中顯示,學生對於就學期間,他們認為對就業有利的學習是專業知識與知能的學習,尤其專業需求最高的科系(醫療服務、工程技術等等)。結合這兩項大資料的分析結果,專業知識與知能的學習的自我效能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如何提升學生專業知能學習的自我效能感,以maximize 他們專業知能的學習效果,實為我們大學教育工作者一項很重要的工程。 

翻轉學習讓學生掌握自己學習狀況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利於學習的發揮,學界的已有相當的研究,並且提出了所有實務性的建議。 

1.教師專業知能輔導與教學的訓練 
教師教學除了專業知能的素養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教學的技巧。大專院校可以提供教學研習讓老師知道學生專業知識與知能的學習所存在上述的現象,讓老師知道學生專業學習的普遍的狀態,也就能夠對症下藥,多給予學生鼓勵,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而不會被自我覺知的低效能感所挫敗。 

2.學生工作坊的訓練 
直接將資料呈現給學生,讓學生了解該一普遍現象,讓他們有普同感,也就進行了面對問題、了解問題、處理問題、以及同儕間討論與對話的機會。若能提供實際操作換演練的機會,將有助於學生在「做中學」當中習得必要知識。 

「做中學」直接與未來無縫接軌

學生參與實地學習的機會 安排參訪活動,讓學生見習未來職場狀況。開設業師講座課程,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職場業界精英,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未來職場所需的專業知能及態度,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接洽安排講師的企劃能力。學校若能提供模擬職場實境,更可幫助學生在校學習中即可習得未來職場所需的專業知能。 

為了提升學生專業知能,大學教授應先自我改變,不再只是教授課本或講義上的知識,可以嘗試多元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大二時期即可接觸未來職場狀況,了解應有的職場專業知能,在大學修習期間即可培養其自信心及足夠的專業知能以符應未來的需要。近來翻轉學習正流行,運用翻轉學習的教學模式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註一:16種職涯類型分成:1)建築營造、2)天然資源、食品與農業、3)藝文與影音傳播、4)企業經營管理、5)教育與訓練、6)金融財務、7)政府公共事務、8)醫療保健、9)個人及社會服務、10)休閒與觀光旅遊、11)資訊科技、12)司法、法律與公共安全、13)行銷與銷售、14)製造、15)科學、技術、工程、數學、16)物流運輸。 

註二:專業職能為5點量表,滿分為5分。

中原大學UCAN作為指引學習方向的羅盤

 資料來源/中原大學 
整理撰稿/UCAN計畫辦公室

中原大學導入UCAN頗具成效。中原資訊管理系副教授廖慶榮總結運用UCAN所發揮的功能主要有二大方向:其一,透過UCAN的專業職能檢測,學生能了解自己所學知識和技能的進展,及所具備的職能與職場需求有多少差距。其二,UCAN專業職能測驗中,學生是以自我評量方式作答,透過前後測驗結果之差異,可了解學生在經過目標性學習後,共通及專業職能是否有所進步。

除了UCAN測驗提供的量化數據,中原還會訪談同學得到質化內容,「質與量兩者綜合分析,更能精確判斷學生對於職能的掌握度,」廖慶榮說。


探索職業興趣,強化特定專業職能 

站在教學現場,且擔負職涯導師工作的廖慶榮經常看到許多學生對於自己的未來職涯發展很茫然,不知何去何從,「即使是公認就業前景好的資訊系學生,10個學生還是有9個不知道自己可以找什麼工作、未來在哪裡?」廖慶榮表示,有許多畢業生非常焦慮,有些人學生甚至在諮詢時哭出來了。

面對這種狀況,UCAN就可以派上用場。通常學生做完UCAN的職業興趣探索測驗,都能比較清楚掌握目標,如同有了羅盤在前面指路;再搭配UCAN的共通及專業職能測驗,學生就能知道究竟自己為何而戰?又如何戰?也就是該透過哪些課程來強化職能。同時,中原將學生的UCAN測驗結果與選課系統連結,系統會根據學生的職業興趣建議選課,並提供相關真實工作職缺。

進一步來說,中原根據學生4年所做的UCAN測驗結果,可得出個人專屬的能力地圖,將其與特定職缺的能力需求圖進行對照,學生便可立即知道自己得到這項工作的機會高低。

這種將UCAN平台、選課系統及工作媒合功能整合的概念,是由中原前教務長、現任機械工程系教授許政行所提出。許政行談到,中原從2009年起,就率先導入UCAN平台,並發展出學生能力雷達地圖等概念,「希望協助學生能充分了解自我優劣勢,進而快速找到理想工作。」

為了要推廣相關概念,許政行陸續在70餘所學校演講分享。推動幾年後,許政行也發現,企業在招募應屆畢業生時,大多只能從求職者的學歷及學業成績來判斷,但有了能力地圖後,企業在徵選新人時就多一份參考依據,而且能力地圖提供的能力佐證,更能貼近企業的人才需求條件。

發展整合性系統,求職更有效益 

供與需的具體連結,許政行推動的這套整合性系統,還會針對學生具備的個人條件與廠商的媒合條件進行配對,再透過能力地圖比對篩選出與學生能力指標符合的工作排序列表。學生可依列表做選擇,授權學校提供完整電子履歷給廠商作為參考,如此學生便能充分展現自我求職優勢。

更有效益的是,中原這套整合性媒合系統不只提供線上媒合,也與現下就業博覽會整合,並發揮綜效。許政行指出,在一般就業博覽會,通常只是廠商發送求才訊息,並讓學生留資料,很少企業會在現場做出錄取決定。然而,這套系統的媒合機制,不僅學生可在博覽會當天與廠商面談,廠商也能立刻做出決定,「求職求才效能都得以大幅提高。」 


教師透過UCAN檢視學習性 

給予學生指引方向之外,UCAN平台另一項功能是協助教師檢視職能課程設計是否符合職場需求,並據此調整與修正課程內容。

廖慶榮以資料庫課程為例,從實務面來看,課程重要目標之一是教會學生懂得因應現況需求,寫出合用的資料庫系統。然而,在大學象牙塔裡的教師未必能清楚且快速掌握業界實際需求,「此時教師就能根據UCAN提供的專業職能說明來訂定課程內容。」

植基於UCAN提供的職能定義、職能檢測與職業興趣探索工具等功能,中原進一步在課程設計、學生職業能力強化,及學生職涯接軌輔導方面,都發展出更符合業界真實需求的資源,力求協助學生在走出校園後,能在最短時間,找到最符合自我能力指標的理想工作。

台灣大專青年應用新創建構不凡的資歷

口述/高通機器人加速器總監 王旭平博士 
FUTUREWARD共同工作中心 林佑澂 執行長

採訪撰稿/UCAN計畫特約記者 陳昕彤

這是全球瘋新創的十年;從英文字「decade」來看,十年是一個世代generation的三分之一,如果,把要打拼的人生看成兩個世代來算,第一個decade,你會怎麼決定職涯基因?

『加入新創,會是與眾不同的起步;沒有人告訴你成功方程式、沒有人給你絕對保證。但,能擁有的卻是一段創造未來的探索歷程,將在漫長的就業生涯提供彌足珍貴的價值。』王旭平博士認為。 

然而,台灣產業卻經常把「新創」和「創新」混為一談。其實,新創的真實樣貌,並不一定是在既有的事物上提出前所未有的想法,而是,怎麼把事情做的更有效率、讓整體社會有往前進的發展動力,正是「新創」與「創新」之間有著不同任務。相對陌生的台灣新創究竟目前發展如何、有哪些競爭優勢或前瞻思維值得我們大小讀者們密切注意?

這一期的「新興職涯全搜錄」專欄,有幸採訪到知名創業投資家王旭平博士和他的新創夥伴FUTUREWARD林佑澂執行長,來與我們分享他們的成功的新創與創業經歷,一起從他們橫跨電腦科學、電機工程與生物科學的AI視角,窺探台灣大專青年若把職涯第一步放到新創的話,會、怎、樣!

 》新創, 
     猶如從思維開始賽跑的Formula 1 

當代的世界存有許多問題:環境污染、資源耗竭、氣候失衡、人口老化與下降、傳染病…,光是每一大項能列舉出來的,就有一連串複雜難解又環環相扣的問題。若不改變思維,再繼續使用傳統的運作方式尋求解決之道,不僅時間和效能跟不上問題蔓延的速度之外,恐怕再高的創新預算也無法產出根本性的改革,反而製造更多的問題、更深的複雜度。

於是,新創事業(Start-up venture),不只單方面去看點子(ideas)新不新、奇不奇,而是從以下三個構思考層面,去評價新創構想總體的加權積分:

一、市場機會x 市場時間 

新創會看重構想要造就的改變力道有多大,以及在市場上被消費者接受需要花多久的時間。但傳統創新(new venture)的作法,習慣用降低成本和風險來增高存活率,舉凡大學裡的育成中心、由政府出資輔導的孵化器(Incubator) ,都有這類歷史背景。

【盲點1.】

近十年市場環境劇烈變動、不確定因素遽增,孵化和育成環境反而太舒適,導致新創團隊缺乏面對市場的抗壓能力;原本的共同工作中心(co-working center)只剩下便宜辦公室的效益,對於如何產生創業初期最需要的資源鏈結(linkage),完全無力可施。

【突破盲點】

新創團隊若沒有充足的準備與訓練,非常容易在第一年就黯然告終。為了提升創新團隊的活性,林佑澂執行長認為,育成中心和孵化器之間有必要增設加速器(accelerator)的功能,提供系統化的協助,快速達到目標:

『除了硬體辦公環境,交流活動、整合資源,更是國際菁英團隊(hero companies)進駐到台灣共同工作空間的理由,形成多元社群,再讓社群中的良性循環把台灣團隊推向國際;才是真正的核心需求,。』 


圖1. 共同工作空間:整合新創團隊創建初期需要的資源、人脈,定期舉辦活動、多元鏈結、形成有良性循環的社群。

【盲點2.】 

但,不申請政府補助大多數的新創團隊其實困在台灣,不容易和創投和天使基金相遇。除了新創成員背景因單一性過高有先天不良之因素外,產業中缺乏數量足夠的成功案例來提升投資者信心,則屬後天失調了。

【突破盲點】

加速器專案經驗豐富的王博士認為,台灣要從根源打破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本質,引進世界頂級加速器如Techatars、 V Combinator、500 Startups進駐台灣,可建立整體性的新創生態系統(ecosystem)強化與國際外界的鏈結後,就能有效提高國內大型企業資金挹注的信心,:

『企業創投跟個人一樣,是需要信心的。自然界中,動物、植物、昆蟲…各式各樣的族群必須相互依靠、供需平衡才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健康。』 

同理放到新創生態來看,每一種形塑出來的社群(community)會有特定的功能顯現出來,漸漸形成機制與生態,多方角色可包括:天使基金(Angels’ fund)、創投(CVs)、創業家(Founders)、加速器(Accelerators)、業師(Mentors)、既存企業(Companies)、社群(Communities)以及專業服務(Services)等;從player到mechanism每一個都被需要、也都重要。

【盲點3.】

有許多聲音會把募資不易歸咎到台灣VC(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創業投資,簡稱:創投)態度保守,承擔風險的意願低落。但,從VC的角度來看,台灣目前的新創團隊數量少、國際競爭力弱,即使是台灣的投資者也情願把錢放到外國團隊、或等團隊比較成熟之後再入場投資。多年下來,造成拿到資金的都是那幾間成功案例,新血難見。

【突破盲點】

要存活,生態中要有嚴格的挑選機制才能用壓力去確保新創團隊的創業品質。王旭平博士以YC(Y Combinator)為例,超過5000份的新創申請,會先透過網路AI篩選到430多個,再用5天的時間集中面試17~25家;最終僅有1%的新創團隊會拿到維期12週的培訓門票,如同考前衝刺班,一系列的訓練內容包含:如何與投資人協商、人才招募與管理、產品設計、品牌行銷…。其中最令人振奮的,莫過於有重量級創業家像是:Paypal的Per Thiel擔任創業導師(Mentor),給予實質的建議。

王博士與林執行長建議台灣大專青年,若有好的新創構想就要有壯大構想的勇氣,無論是加入學校的育成中心或拿到補助經費進駐孵化器,把握時間進行概念性驗證(POC, proof of concept),一旦拿到加速器動輒120K美金起跳的投資基金,團隊內的每一位成員就有機會在職涯資歷上多做一點不凡。以駐台的SOSV MOX、Sparklabs等美國加速器來說,身為美國公司的他們,第一個投資的團隊卻在韓國,出資培訓團員3~4 個月之外,結束前還幫忙團隊舉辦demo ditch,邀請3~4千名投資人聆聽,以實質行動扶植新創團隊。

二、企圖心 x 可擴展性 

從美國的文化觀點來看,台灣新創產業存有「太溫暖」的問題;但,對亞洲企業文化頗有細微觀察的王博士卻認為育成中心和孵化器卻有其溫柔存在的必要,特別是亞洲企業文化,重視中央集權,像是師徒制、上下游夥伴關係等人文色彩,要是貿然去中央化(de-centralization)反而適得其反。 

『要把新創看成創業的過程,從剛開始時的1 ~2人進入incubator,過一段時間後進駐到co- working center取得社群鏈結和整合性資源,進入市場磨練;再用市場經驗作為前進top-accelerator,若成功取得培訓和資金,原本的創業構想將足以在未來的產業中make a big difference(創造大改變)。』 

王博士和林執行長勉勵大專青年要以懷有企圖心(Be Ambitious)為鑑,作為檢視自己與新創團隊存有值得被VC,累積自己「被選擇」的價值。

『這是一場台灣大專青年勇氣與企圖心的態度問題。』 

不管新創構想是大是小,歐美青年具有無畏失敗的氣度,有能力展現自信與策略目的,曾經有過的失敗也懂得從中吸取教訓,調整方向與節奏,快速地再站起來。相比之下,台灣青年在這一層面就顯得脆弱,把「失敗」看得太大。

Just have your passion and ambition! 王博士和林執行長攜手想告訴年輕人的訊息便是,台灣產業未來的模樣正在經歷重要的轉型與改變,把國際資源和視野帶進台灣是他們正在做的,不讓有新創潛力的年輕人孤軍奮戰:『我們在這裡等你勇敢提出想法、實踐夢想的過程中,你做過哪些努力?解釋在你的失敗中學到什麼?可以從哪個環節修改,再試試看,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的資歷反而是新時代需要的能力,是加分、不是減分。


圖2. 打造均衡的新創生態系統(ecosystem):王旭平博士(左)和林佑澂執行長(右)積極打造一個讓台灣大專青年有企圖心、不怕失敗、以及即使失敗也有故事可說的新創生態系統! 

三、團隊結構 x 團隊向心力

 未來社會需要的核心價值卻已改變,長期扮演台灣產業火車頭的理性學科如:數學、科學、資通訊…等『硬知識』已無法在日益強調心靈、情感、互動、融合的未來,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反而更須依靠多樣性(diversity)尋求具根本性改創,而養成關鍵就在思考模式(thinking process)。


圖3.多樣性的思考模式:deomo ditch in InnoVEX 2018!在重視融合的未來,團隊結構軟硬均衡才有層層面面的多元能量!

要取得多樣性的思考模式,新創團隊的結構就必須是『軟硬均衡』。以FUTUREWARD對新創團隊提供的資源結構為例,先端科技的硬知識非常需要有能夠和國際接軌互動的軟知識相輔相成,包括:國際銷售、國際行銷、海外市場、社會、心理、文化...種種相關知識,都將會成為滋養新創團隊穩定茁壯的重要養分,跨領域的真正意涵並非意指不同數理科學的整合才叫跨領域,從理跨商、理跨文的抽象與具象、理性與感性、客觀和主觀的對角領域的跨界,才是層層面面同步增加多元能量!

這,便是台灣大專生長期處於〝硬〞知能環境下,最貧乏的世界競爭力;想要投身新創的有志青年,慎之、戒之。

太過看重單項學科的價值或發展,對於形塑未來產業的競賽中,都不是好的現象。Don't follow the herd,要跳出慣性體察新觀點,順從主流雖能擁抱短暫利益,但是長期而言,卻是不斷地消耗資源、磨損青春該有的冒險精神,無法掌握開創的能力,怎麼創新?在團隊的多樣性中尋求共識、在尋求共識的過程中塑造向心力,唯有思考與尊重,才能在全球經濟發展到感性化設計與製造時代的當下,啟動不凡資歷成功方程式!

》》想投入新創, 
        哪些相關職能應提前開跑? 

無論未來真正投入的新創屬於哪一種行業,由於人手少、前期資金少,從創始人到助理都需要擁有與經營相關的基礎職能:

1.團隊合作

身兼數「能」,是加入新創的重要職能,像是研發工程師要懂得基礎的市場分析、要有行銷與業務開發的能力…,和來自多元背影的創始夥伴們分工合作、保持溝通順暢與彼此協調,會遠比在大公司注重的專職專能要來的重要!

2.語言能力

當鎖定目標市場之後,第一個要克服的就是團隊成員的國際語言能力是否足以闡述產品與服務的利基優勢。以英文為例,若目標市場僅是鎖定於大陸、東南亞、新加坡或南韓,至少要達到口語流暢、上台簡報的程度;但若要進入美國或歐盟等先進國家,由於新創發展已十分成熟,任何場合下所用的字辭、時態語法以及人文認知,都必須達專業級水準才能提高投資者信心。

3.逆境商數

與進入常規公司不同,年輕就加入新創需要充滿激情又非常理性的磨練。因為在把產品與服務推上市場的過程裡,聆聽他人建議是常態,然而,新創構想通常並不存在於現況,因此遭受他人的不理解、不看好甚至負面批評的機率遠比得到審定還多,趁早在學生時期累積處理逆境的商數,將有助於在踏入職場後,具有高彈性卻不失決策判斷的領導者特質!

跟著UCAN數位能力新指標--航向跨域整合新世代

文/工研院產業學院人才發展研究組管理師梁筱芸

未來人才關鍵力

近年來,放眼國際上包含歐盟與英國皆積極對「數位能力(Digital Competencies)進行一系列的盤點,除了提出基本的能力架構(Framework)之外,部分研究機構也對數位創新技能做出較明確的定義(Define)與分類(Cluster),依據分類發展能力構面下之關鍵指標(Key Indicators)。回歸台灣,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中也提及,「全球移動力」、「就業力」、「創新力」、「跨域力」、「資訊力」、「公民力」等,是為未來十年各領域人才所需具體的關鍵能力。UCAN積極配合政策方向,首先針對「資訊力」與「跨域力」進行職能的規劃與建置以及後續應用模式之發展;再者,藉由與各領域專家諮詢的過程,深入瞭解未來產業型態以及就業市場的改變趨勢,以供大專校院作為教育內容調整之依據。

數位能力當道,Are you ready?

目前各產業數位資訊科技人才需求大幅提高,大學人才培育方向因此面臨劇烈的變化,在這樣的趨勢脈絡之下,於是UCAN著手建置適合台灣產業環境之數位能力架構。以歐盟於2016年公佈的數位能力2.0(DigCamp.2.0)作為發展之基石,輔以台灣產業需求現況,建置五大數位能力架構,包含有:管理資訊與數位內容、線上溝通與合作、創造數位內容、以資訊科技解決問題、資訊安全性等(請參考圖1)。

圖1:UCAN數位能力架構

五大 能力構面 管理資訊與數位內容 線上溝通與合作 創造 數位內容 以資訊科技解決問題 資訊安全性 圖1:UCAN數位能力架構 在每個能力構面之下又包含4~5項不等之重要指標(約計22項能力指標),整體指標具體且有明顯之學習層次,同時與其他指標之鑑別度高不易混淆,預期於108年公告推出,提供大專校院學生及師長作為能力檢視及課程發展之參考依據。過去我們常說產、學兩端並沒有一致的人才規格,所以導致產業人才缺口日益擴大,然而UCAN期望產、學兩端能夠以職能作為人才規格溝通的工作,不但橋接雙方的需求,更具體化能力指標。讓學生能夠於在校時期即充份瞭解就業市場之人才需求趨勢,培養相關之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在這講究數位力、資訊力的時代,藉由數位能力架構瞭解自己的數位能力程度,提高就業準備度。

跨域課程設計Mapping你的能力網絡

你瞭解自已的數位能力養成程度嗎?數位能力架構不只提供給在校生檢視數位力養成程度,未來還可協助大專校院師長規劃發展跨域模組課程,運用各構面下之重要指標調整教學內容、教材、以及評量方式。以大學企管系為例:多數的企管系以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 、資訊管理三管作為系所專業領域分流,其中財務管理中的科技金融(FinTech)課程模組即為跨域整合的一個示範。當財務管理的過程中涵蓋愈來愈多的資訊科技,或者說資訊科技已經成為管理財務投資金融不可或缺的一項工具時,二者在教學現場則需要進行整合以供後續應用。然而財務與科技本就來自於兩個不同的領域,要進行跨域課程的設計最直接的方式即為教學內容的調整,故師長可彈性選擇及運用數位能力指標與課程結合,逐步以模組課程的方式培養累積各項能力,同時利用能力指標mapping出完成模組課程後所建構的能力網絡。

數位新世代,你進入職場備戰區了嗎?

數位時代來臨全球產業型態面臨轉型,在轉型的動態過程中,人才需求必定難以明確定義。我們常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話可謂是歷久不變的準則,如何準備?準備什麼?怎麼知道準備好了?這些問題也都是即將要進入職場的莘莘學子們所欲探究的。不妨跟著UCAN的方向航行,讓UCAN職能為你的能力定錨,運用能力指標勾勒出每一條航道,航向職涯的藍海。

2018年9月27日

大專校務研究瘋「數據」? UCAN提供優質診斷資料,從數據分析形塑人才即戰力!

全球職場進入前所未有的數位世代,無論是人才樣貌、企業用人偏好或是員工行為模式等,皆能透過大數據分析,取得客觀性的面向描述;同樣的數據風潮,不只專美於企業端的用人需求,現在的台灣大專校院也跟上這波大數據浪潮,將UCAN平台上學生施測的資料,做為分析校務方針、課程調整或學生輔導的最佳夥伴,朝向更智慧化、更實證導向的應用,大大地邁開了腳步。

UCAN平台的本質,即以客觀的量化數據為建構基礎,如:職業興趣探索、共通職能診斷、專業職能診斷、職能養成之教學能量回饋問卷、UCAN結合畢業生流向調查等,都以活化數據為核心,衍伸擴展出多元應用。順應數據分析的時代需求,UCAN平台累積逾450萬筆診斷次的資料庫,終於在多方面的同步成熟下,扮演起學生學習成效自評資料提供者的重要角色,也是目前大專校院校務研究辦公室最常取用的外部數據資料來源之一!

在本期UCAN封面故事裡,我們邀請到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前南台科技大學副校長李坤崇以核心能力學習成效評量為主軸,淺談學校核心能力評鑑機制建置經驗;而職輔專欄,則繼續由林淑萍博士帶領大家如何解讀UCAN數據,引導人文社會學科學生結合跨域優勢在職場上找到新藍海;本期案例學校分享,則由銘傳大學分享數據在整體校務運作的應用,並帶出許多創新作法。無獨有偶,這一期的新興職涯探索,我們有幸採訪國內人工智慧晶片專家-闕壯穎博士,藉由他寶貴的經驗分享,解析台灣產業在AI人工智慧潮流下可扮演角色,以及從學校養成端,學生可以如何提前準備,從而理解這一個由數據而來、也將朝數據而前進的就業世代,如何理出一個有實質意義的人才培育方向!

107年「創新教學,聽他們說UCAN怎麼用」 應用交流研習會完美落幕!

文/UCAN計畫辦公室

UCAN計畫辦公室分別於今(107)年9/3台北、9/5台中、9/7高雄辦理北、中、南三場「創新教學,聽他們說UCAN怎麼用」應用交流研討會,邀請共9所學校具相關推動經驗的演講者,分享他們的學校案例與經驗,了解UCAN運用於教學輔導、學生學習研究、教務及課程設計等主題,進行分享與交流,以達成本研習會觀摩擴散之效益。

表1. UCAN在輔導、教務及校務研究上的應用分享學校主題一覽表

分享單位 主講人 內容主題
北區 中台科技大學 李隆盛校長 長期照顧服務員職能發展與應用
台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 江昭皚特聘教授 培養學生跨域整合能力(智慧農業)
東吳大學研究發展處 王志傑研發長 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之共通職能分析-以東吳大學化學系學生軟實力分析為例
淡江大學品質保證稽核處 白滌清稽核長 UCAN應用在淡江-大一生選系興趣相符度與學習成效之關聯性分析
中區 台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 江昭皚特聘教授 培養學生跨域整合能力(智慧農業)
逢甲大學精密系統設計學士學位學程 戴國政主任 學校深度應用UCAN研究-以逢甲大學精密學程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學輔助為例
東吳大學研究發展處 王志傑研發長 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之共通職能分析-以東吳大學化學系學生軟實力分析為例
醒吾科技大學行銷流通與管理系 蔡志明主任 應用UCAN數據分析學生學習表現並回饋輔導及教學
南區 台東大學圖書資訊館 謝明哲館長 運用UCAN職能發展模組課程-建構適性、跨域、自主學習路徑
長榮大學資訊管理系 吳明泉助理教授 應用UCAN職能發展跨域整合課程-以資訊設計學院為例
淡江大學品質保證稽核處 白滌清稽核長 UCAN應用在淡江-大一生選系興趣相符度與學習成效之關聯性分析
國立成功大學
學務處生涯發展與就業輔導組
陳孟莉組長 運用UCAN數據分析學生學系表現並回饋輔導與教學

本次活動研習會採個案分享與座談方式進行,共吸引139校、近300名教職員參加。會中除職涯輔導單位人員之外,來自教務、校務研究單位的人員出席亦達5成之多,與會老師皆熱烈投入討論,不僅交流經驗、也了解更多應用可能,吸引更多學校導入及運用UCAN!

本次教師實務工作坊講義已放置於UCAN平台【檔案下載】,亦可直接點擊網址https://ucan.moe.edu.tw/News/download.aspx,歡迎各位師長下載運用!

1107UCAN應用交流研習會()

2107UCAN應用交流研習會()

大學系所核心能力學習成效評量系統

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李坤崇
整理/UCAN計畫辦公室

 高等教育中,有個很重要的一環是:學生大學四年之學習成效為各校系所之績效與責任,遂成果導向之教育理念與全面品質管理之PDCA循環概念結合,乃為大學校院校務評鑑機制持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之核心精神,主要宗旨立基於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所構成的循環圈為主軸,以利於推動校務改善,由上至下,形成有依可循的檢核方式。

某中部大學系所核心能力學習成效評量系統圖
資料來源:中部某大學第三期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總考評報告書

以上圖1某中部大學為例,為達成系所成果導向教育之核心能力學習成效評量系統,採向下設計思維(詳見圖1)的方式,逐一實施。首先從系所/專業(或學程)教育目標、核心能力到能力指標(可視需要設置),再依據核心能力或能力指標來規劃直接評量、間接評量,再次以個別學生單位整合其於所在系所/專業(或學程)的核心能力評量結果,並繪製雷達圖,第四為彙整系所/專業(或學程)所有學生的核心能力評量結果(視需要繪製雷達圖),最後將此系所/專業(或學程)所有學生的核心能力評量結果直接回饋到核心能力,間接回饋到教育目標,作為PDCA循環持續改善的依據。

》兼顧主客觀評量,建置成果導向的核心能力評鑑機制

 成果導向教育的核心能力學習成效評量系統含括系所/專業(或學程)核心能力直接評量、間接評量機制。系所/專業(或學程)核心能力直接評量機制包括正式課程、非正式(活動)課程、導師評量(參酌學生核心能力量表結果及其學習檔案)、證照或檢測。間接評量機制包括外部校友、企業雇主等評量及畢業生就業率,內部的教職員及應屆畢業生,整體間接評量充分納入互動關係人。

為提升學習成效評量系統的信度與效度,建議學校或系所/專業(或學程)編製核心能力量表,另自行編製互動關係人運用的系所核心能力調查問卷,即雇主、教職員及畢業生等三類互動關係人的調查問卷。

中部某大學即善用「編製具信度、效度的評量工具」、「編製嚴謹的問卷或評量表」、「善用多元評量評估學生學習表現」、「教育部公版畢業生流向問卷」等方式,來評估升學生核心能力與師生生命力、學生學習表現,以及就業表現及其與所學關聯。

(一)編製具信度、效度的評量工具
中部某大學編製「學生核心能力量表」、「學生生命自覺量表」、「學生學習效能量表」、「教師生命自覺量表」等四個標準化的評量工具,來評估本校學生六項核心能力、學生生命自覺與學習效能,以及教師生命自覺的狀況,作為評估學生核心能力與師生生命力的重要依據。

(二)編製嚴謹的問卷或評量表
中部某大學雖已編製「學生核心能力量表」,並完備此量表之信度與效度驗證,以及常模建置,惟為避免自陳性量表潛在的代表不足,另編製「教師觀察核心能力評量表」、「職員觀察核心能力評量表」、「畢業生雇主滿意度問卷」、「畢業校友就業滿意度問卷」、「畢業生流向調查問卷」等嚴謹的工具,期透過學生、教師、職員、畢業生雇主、畢業校友等多元評估方式,來檢核學生核心能力的達成度及就業狀況。

 此外,「教學滿意度問卷」內容及信度效度一直為各界所關注,中部某大學為提升問卷信度效度,於102學度廣邀領域內測驗專家,以及學生代表、企業代表、校院系課程委員會代表共同審議。將主軸由教師為中心轉為兼顧教師、學生的成果導向設計。101年之前版本的前8題,均評量教師的教學表現,102年後的版本1-4題,評量教師的教學表現;5-8題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9-10題為綜合評估。經103年2月起實施,Cronbach α信度係數達.87,顯示問卷信度頗佳。

(三)善用多元評量評估學生學習表現
評估學生表現最直接、人數最多者當屬授課教師,若能提升授課教師評量的信度與效度,將更正確評量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核心能力的達成度。中部某大學將教學評量納入教師教學能力認證,每學期均辦理教師教學評量研習,積極提升教師教學評量知能,引導教師善用紙筆測驗、實作評量、檔案評量、口語評量及其他方式,適切於平時、期中、期末予以學生評量。

中部某大學更將核心能力評量納入課程大綱,教師評量每位學生課程的學習結果(學期成績),依課程大綱各核心能力權重,加權轉換核心能力分數後,納入核心能力雷達圖計分。

(四)教育部公版畢業生流向問卷
妥善利用教育部建置的大專校院畢業生流向問卷追蹤系統,內容為「大專校院畢業生流向追蹤公版問卷調查」。以「大專校院102學年度畢業滿1年學生流向追蹤問卷調查」為例,此問卷含括三部分(註),第1部份「就業流向」包括六題,第2部分 「就業條件」包括三題,第3部分 「學習回饋」包括四題,藉由結合學生就業表現,評估學校能力養成結果。

》結合UCAN資源,讓核心能力評量成為帶得走的競爭力!

學校在建置核心能力評量機制的過程中,在問卷開發階段,常遇到代表性不足等問題。在此十分值得一提的是,如欲提升學習成效評量系統的信度與效度,建議可參考UCAN已建置的診斷問卷及各項職能內涵,做為編製核心能力量表之參考,取得方向,節省資訊搜索所耗資源、提升評量效率。

此外,UCAN平台亦提供UCAN結合畢業生流向調查串檔報表,倘能參照使用,不僅可將學習成效評量結果延伸到畢業生進入職場的第1年,亦能對學生在進入職場、發展職涯後提供完整的建議,使學生清楚掌握該項職能需求、自我應強化哪些知識或技能,都是大專校院於學生在校期間透過核心能力學習成效評量,培養他們「帶得走」的競爭力!

﹝註﹞第1部份「就業流向」包括:(1)您目前的工作狀況為何(不包括留職停薪、育嬰假)?(2)您現在工作職業類型為何?(3)您畢業後花了多久時間找到第1份工作?(4)您現在工作平均每月收入為何?(5)請問您現在主要的工作所在地點為何?(6)您目前未就業的原因為何? 第2部分 「就業條件」包括:(1)您目前所具備的專業能力與工作所要求的相符程度為何? (2)您目前的工作內容,是否需要具備專業證照?(3)您對目前工作的整體滿意度為何? 第3部分 「學習回饋」包括:(1)您目前的工作內容與原就讀系、所、學位學程之專業訓練課程,其相符程度為何?(2)您在學期間以下哪些「學習經驗」對於現在工作有所幫助?(3)您是否為了工作或自我生涯發展從事進修或考試,提升自我專業能力? (4)您最常參與過學校哪些職涯活動或就業服務的幫助?

善用UCAN施測大數據,銘傳讓校務研究跟上潮流!

資料來源/銘傳大學
整理撰稿/UCAN計畫辦公室

不只想法,現在連大學課程也要愈來愈跟得上時代!銘傳大學自2018年起,所有入學新生都要依照所屬學院專業不同,學習不同的app設計概念或程式設計,銘傳大學前程規劃處處長王智立說,其實:

「將coding融入全校課程,就是將學生參與UCAN測驗的結果與畢業生調查之兩項工作結合後,所衍伸出來的課程調整。」

而這股善用數據管理大學的風潮,近兩年已在銘傳大學的課程、學生生活、財政等層面之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受到重視。其中,與學生職能學習、職涯發展密切相關的UCAN平台也因其『大資料庫』之本質,開始被廣泛運用在校務研究中。以銘傳大學為例,大一與大三學生都會進行UCAN共通職能診斷的普測,普測結果除了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共通職能表現是否成長;學校也能將數據回饋各系所,讓系所作為開設課程或講座的參考依據。現在,銘傳各系所能有效,且與時俱進地更新課程,靠的就是UCAN平台測驗得出的大數據。


》在學時,補足能力缺口

自從使用UCAN平台後,銘傳每年都會針對職業興趣探索與共通職能結果做出報告分析,藉由平均分數與PR值比較各科系、學院和全校測驗結果。舉例來說,像是觀光學院的PR值表現中可觀察到該院學生在人際互動、團隊合作、工作責任與紀律的PR值高於全校之外,另可再進一步細看觀光學院下的休閒遊憩管理學系,幾乎每項共通職能表現都高於全校平均,讓系所老師們可以擺脫只靠過去經驗的主觀判斷,而是透過實際數據清楚掌握課程規劃方向,進一步校正課程內容。

再以資訊學院為例,UCAN的測驗結果發現該學院學生在人際互動、溝通表達等共通職能表現較弱,遂促使該院重新調整通識課程,甚至連「課程設計上、教師安排上,都盡力調整到最佳化的組合」王智立處長補充說到。

此外,銘傳前程規劃處亦將各系所的職涯進路,對應1~3種UCAN的專業職能,設定職涯進路內專業職能的加權比重後,將比對結果呈現在學生的課程地圖網站、職能指標系統中。如此,學生更能從職能指標系統中的雷達圖,清楚看到自己是否已具備未來職涯方向所需的專業職能。

有趣的是,從學生的專業職能數據來看,目前的在學學生已經相當關注職場發展。以管理學院為例,財務金融學系學生的「保險」專業職能,與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學生的「財金」專業職能,都是以往認為該領域相對次要的專業,卻都在專業職能表現中突出。根據職涯發展中心主任陳柏宇的觀察發現,這與台灣金控集團交叉行銷至今成熟有關,「銀行員要懂保險,保險員也要具備財金專業,所以學生不能只懂原有專業知識,也讓系所重新思考課程規劃」。

》畢業後,校友意見回饋校務

針對畢業校友,銘傳大學也將畢業1、3、5年的畢業生調查結果,回饋到校務研究。同時,銘傳結合UCAN共通職能8項指標,及自訂一項共通職能-國際化能力,再請畢業生自評,從中也發覺不少值得探討的現象。

以100學年度的畢業後1年的學生調查為例,發現畢業生認為自己在創新與資訊科技運用的能力比在學時期差。王智立解讀差異來自學生進入職場後,發現創意無法天馬行空,需要在有限規範下發揮;或學生以為自己對資訊科技掌握度高,然而進入職場後,面對的是更高速的資訊更新。對此,銘傳開始推動融入創意、創新、創業的三創教育;2018年大一新生也要開始養成程式設計思維,才能與產業無縫接軌。

同時,該調查還結合雇主滿意度調查,檢驗學生能力是否符合業界期待、大學課程是否有進一步改善的必要。同時也是應用統計與資料科學系專任副教授的王智立指出:「各系所在設計課程時,會請畢業校友和業界代表擔任課程諮詢委員,期望大學教育能更貼近產業需求,」如同該系課程近年已整合產業意見,將大數據結果融入課程。

從銘傳的實際經驗可得知,UCAN施測所得的數據應用範圍十分廣泛,無論將數據做同期、跨期比較,或將在學時期數據串連分析畢業後的數據,都是大學發展校務研究時可以考量的方向。

*完整的應用案例,請參考UCAN平台經驗分享專區:https://ucan.moe.edu.tw/News/share.aspx

我讀中文系,我的未來無限寬廣! ─淺談如何應用UCAN平台大資料,協助學生前進職場藍海

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
林淑萍 整理/UCAN計畫辦公室

在我就讀心理研究所期間,常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妳讀心理系,將來有什麼出路?」我想,當時我的困擾,一定也是現在許多就讀中文系的同學所面臨的困擾。

另外一方面,父母可能會想:孩子是學中文的,到底能做什麼?將來的出路除了當老師,還可以做什麼呢?現在少子化、流浪老師多,究竟我的小孩該怎麼辦?

其實不僅是中文系,大部份人文或社會學科的學生都可能面臨類似的處境。因此,在大學裡從事職涯輔導的教師們,最經常遇到的學生問題,就是他們對未來出路的疑惑與不了解。基於上述現象,如何輔導人文社會學科學生就業出路,也成了職輔工作上很重要的一環。

不同於電機系、電腦系、會計系…這類以「專業取向」出路設置的科系,人文或社會學科相較之下,因為沒有專業導向的就職市場,所以學生的就業出路也相對性地朝向多元與廣度發展。根據教育部大專院校就業職能UCAN平台近幾年的施測資料分析顯示,以某校中文系學生為例,其就業出路以「政府公共事務」、「個人與社會服務」、「休閒與觀光旅遊」、「行銷與銷售」、「司法、法律與公共安全」以及「藝文與影音銷售」為主,然以這樣的多元廣度,雖看起來涵蓋多種職涯類型,但藉由Holland職業性向碼(實用型R、調查型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型E、與事務型C)進行分析後發現,這一類的工作多為接觸人與服務人為主的「社會型S」的工作。從這樣的角度下瞭解,其實系所對學生將來就業出路的輔導,已經有一個大方向指標。

》如何解讀UCAN施測資料,瞭解後續應用方式?

若以某大學中文系一年級生為例,就學生既存的UCAN施測資料,瞭解如何應用,提供系所教學規劃與職涯輔導上的協助,提供以下淺見:
該中文系在UCAN施測所得資料訊息如下:
  • 施測對象:一年級學生,共48人。
  • 職業興趣:在16種職涯類型中,前四高得分的類型分別為:休閒與觀光旅遊 (全國PR值59%),個人與社會服務 (全國PR值58%),行銷與銷售 (全國PR值55%),藝文與影音傳播 (全國PR值54%),六種興趣何倫碼,學生的排名前三興趣碼為S(社會型)、A(藝術型)、C(事務型)。
  • 共通職能:
    所測得分為溝通表達3.54(全國PR值42%)、持續學習3.57(全國PR值42%)、人際互動3.97(全國PR值49%)、團隊合作3.79(全國PR值41%)、問題解決3.59(全國PR值48%)、創新3.56(全國PR值46%)、工作責任及紀律4.00(全國PR值50%)以及資訊科技應用3.77(全國PR值45%)。
  • 專業職能:落點為「個人與社會服務」14人、「休閒與觀光旅遊」12人、「行銷與銷售」9人、「司法、法律與公共安全」7人、與「藝文與影音銷售」6人。

就上述資料,該中文系可以朝幾個方向規劃,提供學生學習與就業輔導:

學習輔導
該中文系一年級學生,在其職業興趣探索施測結果顯示,大部份的學生屬於服務人(社會型S)為導向的工作,其中又以有創意(藝術型A),與實際操作(事務型C)為主。細看他們的職業興趣導向,他們有興趣的職業類型分別以「個人與社會服務」、「休閒與觀光旅遊」、「行銷與銷售」、「司法、法律與公共安全」與「藝文與影音銷售」為主。因此,在中文專業科目教授之外,針對學生的職涯興趣傾向,建議可輔導學生透過跨域修課、或藉由職涯講座課程、個別職涯輔導資源或實習等活動安排,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發展自己,精進自己,準備進入職場。

職涯輔導個別服務
除了團體的資訊提供與分享以外,系所一個重要的職涯發展輔導工作是提供學生一對一的服務。系所可以由既定的導師系統、校方的資源(職涯中心與諮商中心)為學生提供客製化與個別化的專業職涯服務。

辦理講座
參考學生的檢測結果,可以進行各種講座的安排,例如「我的興趣在這裡:知道我興趣專業類型」、「我的就業出路」等1小時至2小時的講座,幫助學生具體知道自己的生涯專業取向與出路類型等等。另外,許多大學執行安排「業界講師」的課程,也是相當值得借鏡的。

專業出路的實習
就學生興趣探索與專業職能診斷結果,系所可以幫助學生媒合恰當的實習單位,或鼓勵學生進行與興趣相關的專業打工或志工、服務學習活動等。

教學規劃
該校中文系一年級的學生,其共通職能的平均數除了工作責任及紀律、人際互動與問題解決能力約居於全國平均數,其他5項共通職能的能力均低於全國平均。建議可以將較低的5項能力,包含:溝通表達、持續學習、團隊合作、創新與資訊科技應用等共通職能的養成,納入專業課程、通識課程,甚至大學服務學習課程中的重點項目,使這些能力的養成結合該系所學生核心能力的學習。尤其針對溝通表達、團隊合作能力的養成,對於學生將來就業出路以「社會型S」為主的職涯類型有密切關係的能力。

》結合校務資料深度分析,激發主題式跨域課程設計

當整體外在環境步入講求科際整合、跨域人才的年代,人文社會學科跨界融合科技、資訊或設計等領域也是時勢所趨。未來,當系所疆界逐漸弭除,如何迸出主題式的創新跨域課程設計也將成為人文社會學科領域裡,刻不容緩的趨勢。

未來,結合校務研究發展的趨勢,學校可以利用校務資料,諸如學生在學時的學習歷程數據、畢業生流向調查等資料,佐以UCAN診斷資料,同時利用UCAN資料庫建置的常模進行參照比較等,深化校方資料分析方向。透過長期追蹤人文社會學科學生的興趣及能力變化,結合平台上提供的各項職涯類型裡各項能力內涵、職業資訊,發掘更多元的跨域可能性!

註:以上為專家學者觀點,並不代表本計畫辦公室立場。

從AI人工智慧預見重要的職涯能力─技術、思維,以及用失敗找答案的競爭力─

口述/見臻科技營運長 闕壯穎博士
採訪撰稿/UCAN計畫特約記者 陳昕彤

「人工智慧」悄然進入日常生活的產業結構,已不是未來,而是現在就要儲備的競爭力。本期UCAN新興職務系列,有鑑於人工智慧在多項技術應用之大幅進展,遂積極邀請人工智慧晶片產業專家闕壯穎博士就「人工智慧」的主流趨勢,從科技發展、產業人才能力需求和能力培育三大方向,深度探討AI人工智慧將預見哪些的能力。

圖:人工智慧晶片專家闕壯穎博士,與我們分享最貼近實務的AI人工智慧人才工作樣貌!
(圖片來源,闕壯穎博士)

》人工智慧興起三要素:資料、硬體、演算法

“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t)近年來興盛有三個因素,包括:資料量、硬體運算能力、以及最後的演算法。”

闕壯穎博士開宗明義指出人工智慧發展升溫的關鍵指標。人工智慧一詞於1956年就已被John McCarthy提出,並確立以「只要經過一代的努力,和人類具有同樣智慧的機器將會出現」做為人工智慧的研究方向;此後的數十年間,AI研究便以實現這一句話為發展目標。

然而,人工智慧的發展過程並不像科學家們所想像的樂觀,一直到21世紀初,全球資料與資訊出現爆炸性的成長之外,硬體運算方面也在nVIDIA帶頭生產繪圖晶片(GPU)之後,不僅提供演算法(Algorithm)充足的驗證環境,更對人工智慧研究領域注入了一劑強而有力的成長激素,最後在Hinton 教授2006年提出成功訓練多層神經網路之後,終於在2012年史丹佛大學ImageNet圖像識別競賽中,以16.42%失誤率一戰成名。

“人工智慧就在資料量、硬體運算能力、演算法三者相輔相成的關係下,解決了過去被視為無法解決的問題,也在實現了商務應用。”

不過,人工智慧技術會振翅高飛,ImageNet是幕後的成功推手。它是開放給電腦視覺研究者使用的圖像辨識測試數據庫,使研究人員能夠很容易地取得圖片訓練演算法。闕博士認為,任何「有志在人工智慧上提出的創新事業,可以在『如何找出一個有自我掌控能力數據集(dataset)』的思考點上進行;不僅可避開大公司資源獨佔,更會是可行性較高的研發策略。」

有一間以AI應用聞名的以色列創新公司LawGeex,便是應用AI技術審查律師事務中重複性較高的合約審查工作,像是一般活躍量約在2~4萬的企業保密協議(NDA)審核庶務,改由監控概念取代傳統關鍵字搜尋,不僅大幅降低時間成本,也因此掌握到大量的B2B數據。同樣的原則也在「見臻科技」的AI產品模組中出現。「見臻」以提供視線追蹤晶片模組為企業解決方案(eye-tracking solutions,又稱眼球追蹤裝置或是眼動儀),適合運用於虛擬實境(VR)或擴增實境(AR)、醫療照護、消費者行為分析…等商務場域。在見臻的模組中,使用人工智慧中的機器學習技術為演算法,並以先進的半導體製程來做運算單元,達成業界中最長使用時數(battery life)、最小版型(form factor)、最精準的視線追蹤解決方案,不僅取得不同人種的眼睛影像數據集,也避開了大公司壟斷,取得數據力量的發展藍圖。

》想成為AI工程師?三件不可不懂的事

1.AI晶片製程的層級性
台灣的產業環境在人才培育上,其實:

“還少了一種看全面性問題的人,一種需要同時具備系統觀與策略型思考的人才。” 

主晶片製程具有層級性,從最底層的晶片往上算起,第二層是硬體語言(assembly language)主要負責程式轉成邏輯運算,第三層為函式庫(Libraries)主掌數據的運算功能,再更上去一層是AI函式庫,像是nVIDIA的CUDA DNN就是專門為類神經網絡架的library;最後才能接近到較為表層的軟體框架(俗稱:Framework)、軟體架構設計(俗稱:Software Architecture)之後,才能浮出一般社會大眾較為熟悉的程式設計師,撰寫各式各樣功能需求的演算法(Algorithm)。

2.全面性的問題點出自於哪裡?
Framework。全球Framework由Tensorflow和Caffe所壟斷,它是一個使用於機器學習的開源軟體庫,支援深度學習各項演算法,全球有大量的軟體工程師在Tensorflow和Caffe上撰寫AI程式,已非常習慣使用大公司所提供的函數庫環境,早已綁住了程式設計師的使用者行為,要做到使用者「無感」移轉,在有限的資源下貿然從事,成功機率頗為艱難。

3.要有掌握資料自有的策略思維
台灣AI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應從需求少但很專精的小眾開始耕耘,做到一個對數據有自我掌控能力的裝置的發展策略,如:監視鏡頭的圖像就是不需要和外界溝通、能自我定義輸出的執行策略。

》踏入AI世代不可或缺的職涯能力是什麼?

對於AI軟體設計工程師的核心競爭力,闕博士以工匠vs.工具的關係來譬喻:
  1. 工具:也就是程式語言,要了解當下有哪幾個主要的程式語言及其相關優勢,有利於加速進入工程師的工作領域。
  2. 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使用程式語言寫出需要的程式,而之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要有能力掌握寫程式語言的邏輯思考歷程(logical thinking process)。
  3. 最熟悉的工具:選一個你最有心得的程式語言,然後,專注深耕。

對學習者來說,邏輯思考歷程是最為關鍵,這個習慣雖無法用量化方式檢測出來,卻是能在未來職涯的旅途中,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持續進化問題答案的搜尋品質。一旦遇到實務問題,從失誤到搜尋資料、再到找到答案的邏輯歷程,就是凸顯自己與其他人不同的隱形力量,翻轉AI人工智慧的人才樣貌。

有鑑於此,闕博士勉勵所有大專校院學生,應多在大專校院的學習過程中,儲備六個成為AI人才的好習慣:

1. 打造斜槓競爭力
與其要求自己專心在單一領域,不如改變思維,先建立一組有核心優勢的專業,然後再以自己的核心優勢延伸到各種不同的領域,給自己更多換位思考的機會,使多元領域的知識能在原本的核心優勢上,帶出更多的延伸優勢。

2. 邏輯思考
邏輯思考對每個人的幫助是很大的,可以賦予我們直接面對到問題的本質,提高尋找答案的品質。

3. 找答案的能力
這項是台灣人才非常缺乏的能力,不喜歡自己去找答案,,太急著把答案硬塞入自己手上的問題,其實,以為有效率的外表下,失去的是激發想像力的深層問題。

4. 80分就要開始的勇氣?
台灣傳統的技術研發人員,很容易有非要做到100分才對外露面偏執傾向,然而這樣的偏執卻很可能遇到”其實使用者跟你想的不一樣”的窘境。同樣的議題,若是換成以色列的研發團隊,會在開發專案執行到80分時候,就放到市場上試煉的,無論正評或負評,都會回饋到產品最後一哩的研發流程,成為重要校正指標。這樣的模式,闕搏是稱它是一種:用失敗找答案的競爭力,能夠讓產品研發過程,更早一步取得使用者意見,共創實用價值!

5.團隊合作(teamwork)
若職涯發展越往硬體端靠近的話,你會發現AI晶片的世界裡團隊合作是無比的重要,往往一個開發專案,就必須和不同領域的資深工程師推展專案進程。然而,這樣的工作邏輯,是和台灣目前強調成績排名、把同儕當競爭對手的學習環境大相逕庭。以過去在AMD經驗,一個新開發專案上上下下,至少要經過五種工程師,包括:演算法設計工程師(Architecture Engineer)、RTL硬體設計工程師、整合工程師(Synthesis Engineer)、APR工程師完成之後,還需經驗證工程師(Verification Engineer)的再三修改、驗證,直到整個程式迴圈(loop)都不會出錯,才能交到產品工程師(Product Manager)與量測工程師的手上,與客戶進行功能校對。如果不及早習慣團隊合作的學習模式,熟悉高度跨領域的溝通氛圍,其實關起門來自己埋頭苦幹,不僅拖累了專案,也容易影響到外界對你工作能力的評價。

6.深化通識能力
 AI人工智慧是一場機器往生命演化的產業歷程,除了技術硬底子的學習之外,領導力、英語(之後還有第二外語)、藝術涵養、人文素養、推己及人的感受力,都將是在AI世代中,將超越科技融合人性根本需求的重要底蘊,雖隱藏在肉眼最難察覺之處,卻擁有極大的創新能量。

2018年6月21日

編輯私房話

世界都在迎向「跨域」的路途上,
 UCAN從職能適足性提供人才培育應用工具。

進入2018年Q2之後,與世界脈動高度連動的台灣產業,也跟著啟動跨域、跨界、跨思維的用人需求,在台灣就業市場中扮演專業人才培育前哨崗位的各大專校院,也如火如荼地將「跨域」和「整合」的理念推入第一線教育現場,扎根國家青年在跨域創新和跨域創業的競爭力。

UCAN職能平台作為協助提升大專校院專業人才培育效率的角色,推動UCAN職能應用工具多年以來,逐漸地從各大專校院的領域專家和輔導教授們的實際案例中,看到愈來愈多、愈來愈活化的跨域教學行動。本期UCAN封面故事,邀請到中臺科技大學李隆盛校長,以STEM為主題,討論UCAN對跨領域整合的教育工作之連結議題。彰化師範大學教學卓越中心暨校務研究中心王妙媛主任,也簡明扼要地與我們分享彰師大使UCAN平台與學生課程、職涯進路相輔相成之餘,更將UCAN職能項目連接至課程地圖之重整、串接跨領域科系之教學規劃,取得學生在核心能力上的實質成效,先行在學生畢業前夕,打造更寬廣的出路選擇權。

與全球跨領域整合脈動一致的培育方向,可說是UCAN計畫所預見且樂見的成果收穫。何以言之?無獨有偶,新興職涯系列所邀訪的智慧無人機領域專家賴成家博士,讓我們發現形塑未來新世代的競爭力,其實在於莘莘學子是否有能力於快速學習新知識與技術後,在既有的專業上發展新的應用、新的商業契機。在即將進入高端人機互動、智慧物聯的時代,相信高速跨域整合的創造能力,將會是未來產業最看重的競爭力。

本期UCAN電子報以跨領域人才培育為核心,分就UCAN職能如何協助大專校院師生進行相關培育行動,進行不同觀點與實務案例的探討,希冀替人才創新與倡議進步政策上,提出關鍵、有力的建言基礎。

大暑將至,芭蕉綠暈染窗紗、聒噪蟬鳴催入眠;
預祝2018年的盛夏,摘擷而下的是香而甜美的教育果實。

「原來UCAN數據可以這樣用-校務研究新動能」教師實務工作坊

文/UCAN計畫辦公室

為協助各校瞭解如何分析應用UCAN診斷數據,並提供個別化學習輔導及教學改善。UCAN計畫辦公室分別於4/23北區、4/25中區、4/27南區、4/30北區加開場次,辦理「原來UCAN數據可以這樣用-校務研究新動能」教師實務工作坊,特別邀請東吳大學教學資源中心張彥之組長分享資料分析及應用經驗,並透過實作練習引導學校解讀UCAN數據並回饋輔導及教學,增進校務研究的專業發展。共計有88校參與(其中有59校來自校務研究中心),149人出席。

本次工作坊課程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
  1. UCAN是什麼:包含職能概念及平台資源介紹、UCAN報表下載及解讀,以及UCAN在輔導、教務與校務上之應用說明。 
  2. 資料分析議題及實作:由東吳大學教學資源中心張彥之組長進行學校案例示範與分享,並帶領大家進行實作練習。包含UCAN資料清理流程與步驟、UCAN數據分析、結合畢業生流向調查分析、運用UCAN的輔導及教學新方法等。  
*本次教師實務工作坊講義已放置於UCAN平台【檔案下載】,亦可直接點擊網址https://ucan.moe.edu.tw/News/download1.aspx?id=96,歡迎各位師長下載運用!

圖1:實務工作坊(北區)UCAN平台資源介紹與資料應用說明

 圖2:實務工作坊(南區)東吳大學張彥之組長分享UCAN之數據分析應用

圖3:實務工作坊(北區-加開)東吳大學張彥之組長進行學校案例示範與分享

大學校院STEM教育如何跨領域整合?

文/中臺科技大學 李隆盛校長

今年5月25日,我國國發會人力處林至美處長在「IEET會員大會暨校院長論壇」的一場演講中指出:我國大專校院STEM領域【註1】(包括「自然科學、數學及統計」、「資訊通訊科技」及「工程、製造及營建」領域)畢業生人數及其佔比持續下滑,除顯示少子化導致畢業生人數減少外,亦反映年輕學子就讀STEM領域的意願降低,削弱我國未來科技創新研發的能量。

STEM是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的頭字語,STEM既是領域也是學科。跨領域的主要目的在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synergy),而在真實世界也常需整合STEM知能解決問題。因此,我國大學校院不僅需重視S、T、E、M四個領域的人才培育,更應重視跨領域整合的STEM人才培育,而所謂的「整合」培育,便是透過課程引導讓學生有能力在複雜現象或工作情境的脈絡中,應用多個領域的知能解決問題。

STEM整合教育:以領域互聯或連通為重

整合的STEM教育是透過S、T、E、M與現實問題連結而組合成班制(program)、科目(course)、單元(unit)或課目(lessen)進行教與學的教育。進一步說,STEM整合是指學生以參與「工程」(E)設計做為發展適切「科技」(T)的手段,過程中需透過整合和應用「數學」(M)及「科學」(S)的有意義學習以解決問題。

Alexander Jensenius在2012年3月發表的《領域:單一、交叉、多元、互聯、連通》(Disciplinarities: intra, cross, multi, inter, trans)文章和讀者的回應中,曾就五種領域有如下定義:
  1.  單一領域(Intra-disciplinary):在單一領域運作。
  2. 交叉領域(Cross-disciplinary):由其他領域觀點看待領域。
  3. 多元領域(Multi-disciplinary):由不同領域取用知識,但仍維持明顯的領域邊界。 
  4. 互聯領域(Inter-disciplinary):又可譯為「科際整合」,由整合兩種以上的領域,使成相互關聯、領域邊界模糊的一體。 
  5. 連通領域(Trans-disciplinary):整合兩種以上的領域,相互連通、領域邊界消除的一體。
上述五種領域由1到5層次,科際的整合程度愈高,而我們所討論整合的STEM教育則要盡力達到第4層次「互聯」或第5層次「連通」的程度。

需從課程與教學雙管齊下

在課程方面,STEM教育可透過班制、科目、單元或課目進行教與學。在班制和科目層次,例如澳洲的紐卡索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Australia)開設整合STEM的研究所證書班制(Graduate Certificate in Integrated STEM, GCITEM)。此一班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專業技能和知識,以便透過這些學科內部和跨學科介面的科際整合和互動,了解和應用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專長,並顯著促進和實現綜效。GCISTEM透過協作和整體取向,使學生與當代真實世界的STEM專長和實務相結合,並將關鍵努力和各種脈絡和產業交織在一起。而GCISTEM的兩門核心科目(core course)是「整合型人力的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for an Integrated Workforce)和「透過設計的STEM—創新與創業」(STEM by Design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在教學方面,STEM教學則需仰賴授課教師足夠的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 CK)和領域教學內容知識(domai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domain PCK)。Tamara Moore和Karl Smith在2014年1-4月〈提升STEM整合現況〉(Advanc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STEM Integration)一文中指出: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和挑戰本位學習(challenge-based learning)提升了大學校院STEM整合教育的可能性。在美國最受歡迎的挑戰本位學習教法是SCALE-UP(Student Centered 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with Upside-Down Programs/學生中心結合翻轉課程的主動學習環境)。SCALE-UP一直在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明尼蘇達大學和愛荷華大學實施。這些STEM課程與教學的取向和經驗,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與參採。

善用UCAN平台,培育STEM專業人才

我國大學校院推動STEM教育,除了可放在通識教育培養或補強學生STEM素養之外,更應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通力協作培育STEM專業人才。培育專業人才不僅需投入於具有某些興趣、性向等特質的學生,也需順應產業職能的用人需求。從這個觀點出發,「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niversity Career and Competency Assessment Network, UCAN)上的職業興趣探索及職能診斷,就十分適合扮演素養教育或專業教育的角色,讓講求連結真實世界、跨領域整合的STEM教與學,能以貼近產業需求的職能為依據,增加學生對職場的了解;並透過職能自我評估,規劃自我能力養成計畫,針對能力缺口進行學習,以具備正確的職場職能,提高個人職場競爭力。

註1:STEM可對應至UCAN16個職涯類型中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資訊科技」、「建築營造」、「製造」,有關16個職涯類型及66個就業途徑之內容介紹,請見:https://ucan.moe.edu.tw/search/search.aspx

重整培才課程,點燃學習動力──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資料來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整理撰稿:UCAN計畫辦公室

時代變革,生源減少,師範大學學生畢業後,除了當老師還有什麼出路? 為了找到問題解答,彰化師範大學從96、97學年度就導入UCAN平台,應用在學生課程與職涯進路的輔導上,為此還重整課程地圖,串聯不同系別教學規劃,提升學生核心能力,出路更廣,讓教學卓越中心暨校務研究中心主任王妙媛不禁興奮地說:「善用UCAN,真是挖到寶。」

結合多元診斷工具,培才有依據

王妙媛回顧,彰師大從102學年度起實施大一新生UCAN普測後,發現UCAN數據結果不僅能精確地協助學生探索興趣和共通職能表現,還能提供學校、學生關於市場職缺、職能與證照需求等整體解讀,若從這些結果搭配課程調整,將能讓學生出路變寬,為學生點燃學習動力和職涯導航燈。

於是,彰師大開始從104學年度起全面推動UCAN至各年級之外,也同步納入教育部成立的華人生涯網大專校院職涯輔導資訊平台,並為因應相關工作遂同年成立校務研究中心以擴大UCAN施測對象到各年級,並把診斷後的統計分析結果提供各系所作為系所教學發展、課程調整,及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依據。端看執行數據,彰師大在UCAN各項診斷的施測率均是一般大學裡的佼佼者,並搭配能力雷達圖以顯示職能養成的情形。


規劃檢核兼具,課程地圖連結職能培育

協助盤點課程更是UCAN的一大功能。

為具體落實,彰師大於105學年度把課程地圖系統結合UCAN平台,建立「課程地圖暨職能培育檢核系統」,將UCAN的就業途徑、共通職能及專業職能導入系統,與各系所開設的課程進行雙向對應,檢核學生職能養成成效機能流程。如此一來,系所便能以此系統分析資料重整課程地圖,也能提高教學滿意度。舉例來說,彰師大學院底下都設有跨領域學程,如理學院光電科技研究所設有生醫光電課程,經過系統分析後,建議開放給生物或物理系學生可彈性選修,這些系所學生出路就不限在「教學」窄門,還可走入醫院,從事微創手術光電、生物技術、光電分子診斷等相關實務工作,前景看好。

又如普通生物學原本是生物系必修課,若把這門課移到理學院,成為物理系、化學系的必修共同課程,相對於師資培育而言,都有助學生拓寬未來職業選擇,這些在跨領域課程地圖上,都是合理且實際的改革。

因為有了豐富的學生施測資料,彰師大使用UCAN的職能養成之教學能量回饋分析進行教學品保回饋,針對學生認為養成較不足的職能進行相對應的課程規劃改善,將UCAN結果直接連結到教務應用。

「由此可見,UCAN是課程品保利器,非常具有價值。」王妙媛指出。


重整課程,幫助學生找到職涯出路

「教學規劃與重整課程,牽一髮而動全身。」王妙媛強調,利用UCAN的終極目標在於透過教務應用實務,強化人才專業培育。例如,地理學是師資培育生的必修課程,但根據UCAN的分析建議,這門傳統課程也因應時代變化,重新調整課程規劃,納入新興的地理資訊系統(GIS)、遙測(RS)、全球定位系統(GPS)、決策支援系統(DSS)與專家系統(ES)等內容。同時,這些課程也列為環境暨觀光休憩碩士班課程,讓畢業生繼續深造,或讓欲從事教育、研究、田野調查、土木、觀光休憩導覽,或報考國家考試的測量製圖、教育行政、都市計畫技術等的學生,都能依照興趣,培養出專業優勢。

環顧彰師大校園,有不少學生是因為父母一句話:「老師工作最穩定」而考進來就讀,假如遇到學生本人並無任教意願時,即可藉由UCAN幫助學生及早尋求其他應修課程、應考證照、應具備能力,使學生能在畢業前就能擁有優勢,選擇想要投入的研究領域或企業職場。

王妙媛主任以自身授課的生物系為例,經過UCAN評測,約有四分之三學生修習師資培育課程,走向公私立中小學、補習班;另四分之一學生發現對生醫有濃厚興趣,設定投入生醫業界,她便安排學生暑假到臺中榮總實驗室、國家衛生研究院或生技公司實習,獲得各方肯定,預約學生任職,畢業即就業,本校就有學生一畢業就到國光生技公司研發疫苗,也因此接軌產業需求也成為彰師大建立產學雙師課程之緣由,讓業界導師帶進業界實作課程,培養學生專業職能。而針對職缺所需求的能力,學生補足、精進的完成度如何,查看達成度長條圖,就能馬上一目瞭然。

循序漸進、善用UCAN資源,彰師大因而創建起專屬於彰師大的UCAN育才體系;學生也能很開心地自我肯定說:「Yes, I can.」,職涯大門,就在前方。

*完整的應用案例,請參考UCAN平台經驗分享專區:https://ucan.moe.edu.tw/News/share.aspx

我需要多一些就業的「專業」協助!

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 林淑萍

常常聽到老師與學生們在做完UCAN以後,表示學生興趣與所學科系不符合的聲音;久而久之,也就萌生了「台灣大學生就讀科系大部份不是自己的興趣」的這個刻板印象。因為這樣的印象,教育單位與專家們花了很多的精力與時間探討應該如何解決這個現象,以幫助學生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學以致用,有一個快樂的生涯出路。

事實是,
大部份學生的興趣與就讀科系呈現高度的一致性。

其實,上述多數人、甚至專家都認為的「事實現象」,是一個「迷思」。

筆者於2013年就「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所蒐集的資料,特別針對樣本數超過10萬名的學門進行學生職業性格(Holland code,何倫碼)的調查分析【註1】,發現各個主要學門的何倫碼呈現如下:
  1. 人文學門:前三高分之平均數,依次為S(社會型)、A(藝術型)、E(企業型)
  2.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前三高分平均數,依次為S(社會型)、C(事務型)、E(企業型)
  3. 商業及管理學門:前三高分平均數,依次為S(社會型)、C(事務型)、E(企業型) 
  4. 電算機學門:前三高分平均數,依次為R(實用型)、S(社會型)、I(研究型)
  5. 工程學門:前三高分平均數,依次為R(實用型)、I (研究型)、S(社會型)
  6. 醫藥衛生學門:前三高分平均數,依次為S(社會型)、A(藝術型)、E(研究型)
  7. 民生學門:前三高分平均數,依次為S(社會型)、A(藝術型)、E(企業型)
上述不同學門的職業性格型態,跟John Holland(1973)的職業碼分配狀態一致,例如就讀於人文、社會及行為科學、商業及管理等學門的學生,就其呈現興趣第一高分S(社會型)是喜歡與人有關的事務,而這個興趣與這些學門要求的須具有與人工作熱忱的S(社會型)是呈現一致性的。此外,不同的學門也依其不同學門的屬性,加入了其他不同的職業性格類型;例如:商業與管理學門,學生的另外兩個何倫碼C(事務型)、E(企業型),完全符合了這個職業類型所要求的特性。整體而言,UCAN的調查結果告訴我們:學生所讀的科系與他們的興趣是呈現高度一致的現象,並非我們常常聽到的「所學與興趣不符」的迷思。

這個迷思的形成,其實是因為在進行生涯興趣檢核的過程中,通常會提出問題的幾乎都是興趣與所讀科系不符的學生,因為他們承受了極度的困惱,急需老師與專業人員的服務。然而這一類的學生其實是極少數,由上述資料可說明大多數的學生,其實沒有興趣與所學科系不符合的燃眉困惱,因此他們通常不會是來找老師洽談的學生。於是乎,我們很容易忽略這一群沉默的多數,而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討論如何讓學生能夠找到他的興趣及專長。但,這一群沉默的多數難道真的沒有聲音、沒有需求嗎?UCAN的畢業生流向調查訴說了他們的故事,現在或許是我們該聽見這一群沉默多數的聲音、為他們做一些事的時候了。

他們告訴了我們什麼?
專業知識與實務操作的結合勢在必行。

「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除了針對學生的職業興趣、共通職能與專業職能進行診斷,幫助學生進行就業前的準備外,平台也串連UCAN診斷資料與畢業後一年流向調查。其中,針對已經就業的畢業生,要求其就在校學習經驗對畢業生目前工作的幫助,進行選項的勾選(最多三項)。在校學習經驗的選項包括:1.專業知識、知能傳授;2.同學及老師人脈;3.課程實務/實作活動;4.業界實習;5.社團活動;6.語言學習;7.參與國際交流活動;8.志工服務、服務學習;9.研究或教學助理;10.其他訓練。

結果顯示,不論工作的類型,已在職的畢業生一致同意「專業知識、知能傳授」的這項學習經驗對他們目前工作影響最大,其次是「課程實務/實作活動」和「同學及老師人脈」。

經過UCAN畢業生流向的調查,這個沉默的聲音給了我們大專校院在課務安排上極重要的建議:首先是學生其實非常重視專業知識與知能的學習,其次是能輔佐他們將專業知能轉化成實際能力的實務與實作活動。即使他們在就學期間並未發聲,但大部份的學生在當時就已相當重視自己在專業課程上的學習,這個發現提醒了我們。其實,在各個系所課程的安排上,專業課程安排的學習是最重要的一環,所以專業的師資與最新的專業學習的安排,是各系所應該提供的基礎。當然除了專業知能與知識的講授教育外,各系所更應該協助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知能轉化為實際可用的能力,這個內化的工作,美國的許多大學科系都配合所謂「lab」的學習將學生的知識化成實際的能力,這一實作課程的概念,在注重傳統講授教育的台灣大專校院還未蔚為風氣,或許經由畢業生流向的調查回饋,可以適當地將實作課程變成學習課程的一大部份。

一位教育專家認為:「台灣過去的大學教育是菁英教育,所以重點多著重在專業知能與品德涵養的教育。但是,現在的大學教育是一般教育了,因此除了以往的教育習慣,幫忙我們的學生做好就業的準備,是我們現今教育者的當務之急。」所以,讓我們「聽見」這一群沉默多數的聲音,為他們需求做一些事吧!

【註1】:「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系統的職業興趣探索係採Holland(1973)所提出的人境適配論的職業性向理論(RIASEC Hexagon),將人的興趣與職業的類型分為R(實用型)、I(研究型)、A(藝術型)、S(社會型)、E(企業型)、C(事務型)六類型。 

*本文內容為專家個人觀點,不代表UCAN計畫辦公室立場。

迎戰AIoT龐大商機── Everduit要許給台灣產業一支強而有力的智慧網軍

口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資訊博士 賴成家
整理撰稿:UCAN計畫特約記者 陳昕彤

 ▎關鍵字:無人機、智慧物聯網、即時運算、邊界運算、網路軟體平台水平整合

科技突破性的進展,往往是由許許多多個領域技術經年累月地演化、創新,才集合出的一個綜合樣貌,像從個人電腦連網到電子商務的拓展、從智慧型手機到APP的商務運用,都會在每一項小技術的新創或新的應用時,商機潛力就一直不斷地被發展出來。如今,同樣令人期待的技術商機,正在無人機應用領域逐步發生,台灣產業與人才能力應如何迎向這一波發展,以搶佔世界級的技術優勢呢?

本期UCAN新興職務系列帶著期待又興奮的心情,邀請到剛從美國矽谷帶回無人機網路平台新創經驗的賴成家博士,透過賴博士20年的資通訊新興科技經驗,要與我們UCAN的讀者們一同探討,如何在目前「數據為王」(Data is King)的社會脈動下,探索無人機發展的可能性,有哪些新興的職務能力需要注意、在進入社會前好好儲備!

》當無人機、人工智慧與物聯網三角相遇後,
    多層的架構優化,你才可能遇到愛。 

科技突破之後,隨之而來便是應用領域的大幅擴展──商務。2018年被世人盛譽為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商務應用年,許許多多的關鍵創新,不僅使技術效能大幅提升、價格下降亦帶來普及化的預兆,人工智慧也開始於金融、零售、行銷、醫療、製造等各個產業層次,相繼出現於不同形式的創新應用,一場以智慧科技串接各行各業的物聯應用,正式揭開序幕。

「我們對網路結構不能想像地太過膚淺; 
藉由程式設計在底層直接優化(Optimizing)內部所牽涉到的架構與設備, 
將在即將到來的AIoT裡,變得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看人工智慧世代,催生了哪些不同的表層應用?2015年亞馬遜推出的Echo智慧音箱、或是日本因應高齡少子化社會而異軍突起的居家照護機器人,甚至到阿里巴巴集團已陸續在中國開張的無人商店、無人超市,以及號稱要做到全自動駕駛的特斯拉自駕車……等等諸多已眼見為憑的事實,都在在說明「資料運算」與「無人經濟」只會更趨緊密的產業趨勢,可說是第四波科技創新的最大核心。

「於是,我們才發現,進入普及化與商業運用後, 
物聯網進階到智慧物聯網(AIoT;Artificial Intelligent Internet of Things)
所代表的產業意義其實是更巨大的運算時, 
如何即時支援上層消費者端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幾乎是企業獲利的關鍵。」 

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要讓原本在物聯元件與裝置已成熟的技術推入深層網路架構的高度跨領域思考,以企業用戶安全、穩定的網路軟體平台水平整合解決方案為主軸,讓本來放在雲端的運算工作分散至邊緣裝置上運算(Edge Computing),以縮短網路傳輸時無可避免的延遲,加速企業商務資料的即時運算。賴博士以他在矽谷多家世界級網路公司的服務經驗分享,一個具有高端問題解決能力的軟體工程師,經常被責成要做一個即時、長期且網路之間有互動的優化設計,而把技術推向深層的應用,就是要在諸多影響傳輸效能的因素中做出判斷的能力。舉例來說,如果要傳輸的資料量很少,或是一個小時才需要送一份數據過去時,就應該調降該因素的優化需求;另外,經常使用電池而不是連接電線的IoT裝置,在希望電池耗電量能維持1~10年的企業使用需求下,Wi-Fi絕對不是一個好的上網選項。

「將零零總總的優化因素包含進來, 
我想,AIoT上面不同的產業、不同的應用程式,可以有不同的優化因素。」 

賴博士將自己處理「怎麼上網」的多年經驗,沉澱成這樣的一句話。而無人機市場正是那個被他視為方興未艾、且適合成為提供企業網路軟體平台水平整合服務的特殊媒介。

》為什麼無人機變得很特殊?
    在這人工智慧與物聯網交織的年代下。 

若真要計較起來,無人機的出現年代已十分久遠,遙控飛機上再加裝一台攝影機就是;但,受到當時資通訊科技與價格的限制,即使在工業上的應用也屈指可數,應用層面相當狹隘。時隔30年之後的今日,無人機已全面性地普及於各行各業的表層使用,如:農業、礦業、建築業、保險金融、醫療與藝術,都試著去使用無人機作為新的探索媒介。每當有新的應用,就會出現新的需求。」賴博士認為,無人機在智慧物聯網裡是一項真正在執行多媒體的網路媒介,4K以上的影音資料傳輸會讓資通訊傳輸技術需求,變得相當多元、豐富。

賴博士以當前最關注的企業資安為例,當天空中有3萬架無人機在創造資料的時候,傳輸方面的優化因素可包括:A、B收發兩端的資料壓縮、加密、通過多道防火牆、IP位址辨識、再解密、再解壓縮……,複雜的程序須在60毫秒完成以免使用者失去耐性的考量之餘,使用哪個網路?頻寬多少?天線功率如何?耗電量跟輻射電波容許值範圍?

「建置即時套裝軟體服務的水平整合方案, 
將大幅節省台灣企業自行開發所消耗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因此,賴博士與他的創新團隊,以無人機智慧聯網作為媒介,根據企業客戶獨特的商務需求整合各式產業特質,建置全新一代的即時運算軟體開發套件(SDK,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平台,並以此為核心,在無人機商務應用市場多樣化的發展過程中,提供企業用戶快而精準、快而安全、快而省時更省開發人力的In-House軟體研發服務,讓企業客戶更能專注在核心價值,不用AI部門卻享有AI部門的彈性服務,快速厚植台灣產業界在智慧物聯網的技術實力,鋪建進入第四波科技創新以類腦晶片AI為主流發展的資料運算需求,其運用概況如下圖所示:


》企業在等待的是:
    從現狀挖出新玩意的能力。

科技業進展速度快,技術和關鍵知識大約每三年就改變特質。因此學習科技專業知識的學生於在校期間最重要的事,其實是要建立一套提升自我的能力:

「透過生活事物,可以試著建立一套從學習到上手、再進階到做出創新的訓練;
然後,把這種不斷學習的能力帶入職場。」

以無人機智慧網路軟體平台水平整合領域為例,數學與邏輯分析能力,是未來就業之後從事跨領域應用的兩個基礎能力,而軟體能力方面則需熟悉像是Linux作業系統、新式的網路架構、IP address……等專業能力。但,這不表示要同學們在校期間就把跨領域技術學滿,而是讓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學習過程中反覆思考:
  1. 是不是學太多技術卻只學到皮毛?
  2.  是不是充分了解原理與形成因素?
  3.  對問題如何產生幫助?
如此,反覆鍛鍊自己在觀察、思考、發現與分析問題、設計等不同層次的進步能力,讓每一次的學習過程可以得到新的啟發,再把同樣的經驗重複到下一個新領域上,將個人的好奇、啟發與創新經驗帶進公司,就是台灣業界們在等待的能力。

*人工智慧工程師&UCAN職能

1. 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工程及技術
  • 規劃解釋設計流程的每一個因素及步驟,以及每一個步驟會使用的工具或技術。
  • 評估在不同的條件下(例如,技術、成本、安全、社會、環境、時間、人力資源、製造能力)的設計限制、準則以及應有的取捨。
  • 應用基礎工程知識,進行產品(軟、韌、硬體等)之設計、研究、開發、專利佈局、專案管理、系統整合及測試等相關工作。
  • 面對問題時,制定計畫並確認必要的工程工具,以產生解決方案。
  • 藉測試、建立模型和研究等方式,以研究並且改善設計。
2. 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科學
  • 應用科學的概念及原則,透過各種研究的方式,解決計畫、企劃和過程中所遭遇的爭議或問題。
  • 使用科學的技巧與能力,整合與解決問題。
  • 發展可有效解決問題的程序及技巧。
3. 資訊科技─軟體開發及程式設計
  • 進行資料分析以確定使用者的需求。 
  • 建立系統與軟體的需求和規格。
  • 評估使用適當的程式語言對於開發應用程式所產生的效能。
  • 有效地運用軟體開發工具以進行程式開發作業。
  • 制定軟體之測試計劃。
  • 紀錄測試結果。
  • 發展能夠測試稽核追蹤的軟體。
  • 執行軟體品質之認證任務以確保軟體的品質。
  • 執行客戶服務。

2018年3月27日

編輯私房話

踏入2018年才不過4個月,四周的環境氛圍就已變得「機智」濃濃。從全球市調HIS Markit公司於年初所公布『2018年全球科技八大趨勢』的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雲端運算與虛擬化、5G上網、無所不在的視頻、電腦視覺、機器人、區塊鏈(Blockchain),在我們的周遭已一一實現。姑且不談那上幾億美元的市場成長,光是人工智慧一項,就在智慧型手機、行動載具、汽車、照護醫療…等等與現代消費者息息相關的領域中,帶來翻轉性的改變。

同樣的職務、同樣的產業,將快速蛻去原有的職能樣貌,一股須站在傳統根基上,催生出全新的關鍵知能(Domain Know-how)的就業時代,不僅已經啟動,更是高速變化、程度驚人。對於全球教育體制和方法的衝擊,將帶來前所未有的人vs.機器省思。

究竟,未來會如何改變企業用人所需要的能力?大專校院應如何孕育學習環境,重新以「人」的觀點來思考教育之事?

本期UCAN封面故事分享台東大學以培育學生「面對未來能力」為主軸,從引導、評量、回饋、輔導等四構面進行課程地圖重建與課程模組化工程,強化學生能力與未來的鏈結。進一步,我們也隨著淡江大學林淑萍教授的分享,瞭解八大共通職能分別在就業學生與非就業學生的檢測分析結果,並提供校務、課務、學務各單位參考,協助畢業生順利找到工作。最後,UCAN新興職務系列本期採訪了一間台灣絕無僅有的農業生技公司「正瀚生技」,鎖定世界市場,創立一個具跨領域、高端人才、系統化研發的新創公司,把台灣農科帶進世界、把世界領入台灣的同時,又對就業能力帶來哪些未來訊息,非常值得學術界借鏡。

中國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馬雲來台時曾表示,阿里巴巴的選才是看學習能力、願意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放的心胸三項,與我們UCAN所談的八大共通職能基本上有一致的建議方向;但,如何落實到每一位在校生、畢業生的培育現場,則考驗著多方智慧了。

「機器與智慧」充斥的未來已經來到,敞開雙臂,我們,十分歡迎。

最新消息

※管理者權限開放一組帳號多個身分使用

為因應學校老師長期以來的需求,UCAN辦公室已完成一組帳號可擁有多個權限功能,3/1起上線,簡單說明如下:

原一組帳號搭配一個學制邏輯,改為一組帳號可擁有多個權限身份,改善老師一人有多組帳號導致使用上的不便,若想進入UCAN後台使用報表功能及查詢學生帳號或診斷紀錄時,請洽各校總管理者窗口協助建置管理者帳號。

如有帳號建立相關問題,歡迎來電詢問各校總管理者窗口或UCAN計畫辦公室03-5913003,謝謝!

※UCAN線上研習會即將試辦,敬請期待!

為因應學校新手總管理者及系所老師需求,UCAN辦公室今年將針對新手管理者,對於未接觸過UCAN或想了解UCAN平台的老師們,試辦線上研習會,第一場次即將於4/11試辦,歡迎有興趣了解的老師報名參加。

活動訊息:https://ucan.moe.edu.tw/News/news1.aspx?id=363


歡迎老師們針對線上研習會有任何建議或疑問,或希望我們分享哪方面的主題請寄到UCAN客服信箱ucan@itri.org.tw,我們將整理資料不定期舉辦線上研習會。

打破教育框架,培養面對未來的就業能力 - 台東大學課程地圖模組化之建置案例

資料來源:台東大學
整理撰稿:UCAN計畫辦公室

當世界變化已經快到令人難以預測,教育方式也應該改變。近年來,學生學習導向逐漸成為教育主流,「不再像過去,大學教的多以教授研究專業為主,況且教授過去的專長,未必是未來產業、職場所要的,」為打破教育框架,台東大學正在積極思索最有效益的教務改革方法。

幾經探索,台東大學發現重新建構課程地圖、模組化課程是一大關鍵,為了節省力氣,並增加執行績效,台東大學在向外尋求資源與協助的過程中發現,UCAN的職能資源及診斷分析功能,十分符合台東大學職能導向教育的目標。

台東大學在104學年度開始針對大一新生進行實施職業興趣探索,透過平台診斷測驗協助學生在入學後,檢視自己所讀科系與興趣相符程度。檢測診斷之後,台東大學更期望實質協助學生更有方向地有所學習、成長,因此多次派員參與UCAN工作坊,舉辦相關教師講座,並於106學年度起,全面由從教務應用開始著手導入推動。

台東大學已擬定UCAN運用於教務改革的具體執行方向與步驟,將此項推動置入全校性創新計畫中,並從各學院甄選一個示範系所,以工作坊形式,由系主任帶領教師操作課程教授的核心能力與職能相對應工程,進而執行課程盤點,作為課程改革的依據。

執行成果

根據台東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兼任圖書資訊館館長謝明哲指正,台東大學運用UCAN功能建立支援學生學習成效的資訊系統,執行面分成4大主軸:

一、引導面:結合「UCAN職涯分析與學習路徑規劃」與「課程地圖」,引導學生從院系所開設的模組化課程,如跨領域模組、輔系、雙主修等修課選項中,探索出適合自己興趣志向的組合。台東大學也正規劃具有推力機制的選課流程,引導學生從選課階段自主探索興趣與能力。

以功能性來看,UCNA具有清楚的職能定義與說明,教師可依照UCAN資訊針對個別課程設定檢視機制,一方面檢視授課內容是否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另一面可從職業角度,搜尋全校與該職業相關的課程,協助學生從職涯興趣中找到選課與修課方向。再搭配課程地圖,學生就可以透過系統,清楚檢視各系所課程模組與學習路徑,是否符合個人規劃。

二、評量面:教師可參與考UCAN建議的相關職能調整教學目標,設計評量藍圖及評量尺規,藉此提升課程的實用性,及評量的客觀性與效率。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清楚評分依據,了解學習重點,進而做好課前準備。

台東大學也預計將配合中山大學學生學習成效評量平台(Collegiate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COLA)發展COLA學習成效問卷,依大一到大四設計不同情境的問卷,台東大學更能綜合評估學習成效。

三、回饋面:整合各項可展現學生學習成效的資料,包括學習成效資料庫、學習成效儀表板等。

四、輔導面:這是預警系統,教師將針對學習成效不佳的學生,在期中考結束一週內上網登錄「期中預警名單」,台東大學教務處會統整名單送至各系,並視情況通知家長,並輔導學生參加補救教學,適時掌握學生落後狀況。

擬定好執行方法後,台東大學也已經在教務系統建置可以連結UCAN職類、職業與職能之模組化課程地圖系統,以及職能導向評量尺規分享平台,目前正進行系核心能力與UCAN職能對應、就業途徑與學習路徑規劃,及核心能力學習成效儀錶板的系統整合建置。

台東大學資管系為例(如圖1、圖2),謝明哲指出,將課程模組連結UCAN就業途徑與專業職能,將有助於資管系檢核課程規劃連貫性與完整性,並因應職場真實需求,及時彈性調整課程模組。同時,還能藉此引導學生自組學習路徑,從中檢核學生學習成效及核心能力達成情況。

圖1:連結UCAN就業途徑發展模組課程(資料來源:台東大學資管系副教授謝明哲)

圖2:連結UCAN職能與開設之課程(資料來源:台東大學資管系副教授謝明哲

步步扎實制定執行方法,台東大學對於UCAN的教務應用,充滿信心,相信UCAN必能幫助每位台東大學學生帶著堅強即戰力,踏上職場第一哩路。

發展換盆概念,換出職涯核心力~國立宜蘭大學

資料來源: 國立宜蘭大學
整理撰稿:UCAN計畫辦公室

 轉系對學生是重大決定,原就讀宜蘭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一年級的潭翰文,卻很快地在升大二之際,將轉系到食品科學系。這個轉變主要來自潭翰文大一時做UCAN職業興趣探索測驗,「發現自己更想往實用型領域發展。」相較於畢業後往石化、半導體、光電等主流領域發展,做完測驗,潭翰文發現化學領域內的食品科技更符合他對於「實務」的探索。

如同潭翰文,宜大學務處學生諮商組組長張松年觀察發現,每年約有3分之1到4分之1的大一新生,對於自己選擇的科系感到茫然,這些學生可能是因為指考分數剛好達到,或僅是因應社會需求而選擇某些科系,「但真正入學後,面對課業壓力,才逐漸發現問題。」

為協助學生從困惑中走出,宜大近年透過UCAN作為輔導學生學習的工具,讓宜大學生進入大三、大四之後,更加清楚自己的未來職涯走向。從農業技術學校起家的宜大,還特地將植栽「換盆」(Repot)的概念運用在此,結合UCAN測驗結果,協助學生從大學換盆到職場,發展出REPOT職涯發展計畫。


以UCAN結果反思課程規劃

REPOT代表了Reflection(重新反思)、Evaluation(策略評估)、Plan(擬定計畫)、Organization(整合資源)、Teaching(教學執行),就是從UCAN的測驗結果去反思,大學如何透過輔導、教學兩系統的合作,重新形塑宜大人。

從大一新生開始,宜大會先做UCAN職業興趣普測,再針對興趣沒有特別偏重的學生進行輔導,譬如讓學生回想過去成功經驗,或描述近期最得意的三件事,協助學生歸類興趣。大二時,學生再接著做UCAN共通職能測驗。

宜大從結果中發現,大部份學生都需要加強溝通表達能力職能,因此宜大從102學年度起,規劃一系列的「職涯培力課程」,包括職場人際關係、職場倫理、生涯規劃等,透過課堂學習,培養學生的共通職能。

隨著學校端的課程建置逐漸完備,宜大從104學年度開始從學生端著手,以反向REPOT做學生職涯輔導,這階段的REPOT也因此有了不同意義:Thyself(認識自我)、Occupation(認識職場)、Plan(職涯規劃)、Execution(執行計畫)、Reflection(反思歷程)。

學生升上大三,就會做一次全校性的專業職能普測,宜大也從中意外地發現以往不曾注意到的現象。例如過去認為外文系學生對於「英語教學」比較有興趣,但從專業職能結果發現,學生反而較傾向選擇與「管理」相關的就業途徑進行診斷,推論學生選擇念外文系的原因更可能是想運用語言專業,從事管理相關工作。「結果回饋給系上,系所會視情況來討論是否增加相關課程來滿足學生,」張松年說。


課程融入職涯輔導

此外,為了加強學生專業職能,宜大特別將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生涯輔導教案融入課程中。張松年以電子學課程為例,教師會在課程中融入2~3週的生涯規劃課,「讓學生學到專業知識,又能知道這些知識該如何運用在職場上。」目前宜大已整合各系核心能力指標與UCAN的共通、專業職能項目,「未來學生登入E-Portfolio系統,就能知道自己所修學分和成績,可轉換成多少職能分數。」張松年指出。

在學生輔導方面,宜大在各系訓練種子「職涯導師」,讓職涯導師運用UCAN測驗輔導學生修課、職涯選擇。譬如在期中考前後,當課程教師在學校系統提出出勤狀況不佳,或成績低落學生的預警通報後,導師會依據學生狀況提出輔導需求。若是心理層面問題,交由心理諮商師輔導;若是因生涯不確定導致學習動機偏低,就轉介給職涯導師。

職涯導師會先和學生討論,到底哪些系上、他系或跨領域學程的課程,比較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降低學生貿然轉學的風險,「這時再加上UCAN的客觀數據佐證,職涯導師更能協助學生找到發展方向。」張松年補充。

以「學生」為本位的學習模式,是宜大強調的教學理念,而善用UCAN數據輔導學生,並回饋教學端,不僅可以協助學生更早找到人生方向,也落實了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增強其學習動機的教育目的。

完整的應用案例, 請參考UCAN平台學校應用分享專區https://ucan.moe.edu.tw/News/share1.aspx?id=148

讓UCAN共通職能幫你預見未來!

文/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淑萍

 如果可以預見未來,大部份要進入就業市場的大專院校學生們或許最想知道的是,是什麼樣的能力可以讓他們比較容易找到工作。教育部大專院校就業職能平台UCAN不能預見未來,但是卻可以由既存的畢業生流向調查的資料中讓我們一窺擁有什麼職能的學生最容易找到工作。

當然除了特定工作需求所要求的專業職能以外,UCAN的共通職能調查告訴了我們下面的故事。UCAN共通職能包括:溝通表達、持續學習、人際互動、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創新、工作責任與紀律、資訊科技應用八大項目。

UCAN平台針對102學年度畢業後一的學生,串連學生在學時的診斷資料與畢業生流向調查結果,串檔問題包含1)畢業生工作狀況,2)畢業生工作類型分佈,與3)在校學習的何種經驗對目前工作最有幫助?

其中,總共成功串檔126,915筆有效樣本(註一)該有效樣本含公、私立院校與技職院校與一般綜合大學。就畢業生流向調查結合UCAN學生自評的共通職能串檔共計48,131筆分析結果,他們告訴了我們下面的故事:

學生一:我找不到工作,因為沒有工作機會,而且我在學時填答的職場共通職能也不怎麼樣。就目前非就業且狀態為「尋找工作中」共計1,768位畢業生(約佔總數之4.3%),其選答的尋找工作的原因包括:沒有工作機會、薪水不滿意、公司財務或制度不穩定、工作地點不適合、不符合家人的期望、工作內容不滿意與其他。而且,他們填答的八項職場共通職能顯著低於目前已經就業中的畢業生(職能問卷係5點量表。各項能力統計分析皆達.01顯著水準)。

上述現象,告訴了我們這個故事:因為共通職能是學生自評的,所以基本上這一群認為處於非就業狀態的畢業生的八大共通職能確實有低於已經在就業狀態的畢業生的現象。當然,這個能力不及的現象可能是事實,也可能是這一群學生自我效能感不佳造成。不管是什麼原因,值得教育單位省思的是,我們必須看見這個現象,進行各個層級學習安排上的處遇,幫助我們的學生不管是真的增加他的能力或是增進他們的效能感,以增進他們就業的機會與就業力(employability)。

學生二:當我花越久時間找工作,回頭一看,我的共通職能也不怎麼樣? UCAN畢業生流向調查中,也詢問了目前學生花了多少時間找工作。有趣的現象是,當學生平均花超過3個月以上找工作,這一群畢業生的八大共通職能也相對低於未超過3個月的學生。

上述的兩個現象告訴我們,不管怎樣,UCAN學生自評的八大共通職業能力,對於學生能否順利地進入就業市場有相當的關係。這個結果,值得我們從事大專院校教育的工作者認真地看待。

所以,當我們從現在就業的畢業生回饋中知道這些能力能夠讓他們更順利、也更快速地找到工作,大專院校在就業輔導的安排上以就可以針對這八大項就業共通能力進行各個層級的處遇。其中一些粗淺與大方向的建議如下:

校務研究部分:
就學生於UCAN平台的填答的共通職能、畢業生流向調查,各校校務研究單位(例、IR辦公室等)可以結合學生在校的成績與社團經驗等進行統合分析,以找出最有利學生發展的課程地圖與課程設計,以有效率地進行校務的推行與增強。

課務的方排:
基於傳統教學的習慣與認知,各系所的教學習慣性以專業的教學為主,少有一般共通能力的教育,或許,是值得各系所在課程的安排上除了專業知識與知能的教育以外,可以將一般的共通職能加入專業課程的安排,這樣的安排可以是潛在的教育也可以是overt的教育,當然,建議一些專業的系所,也可以另開一兩堂與就業職能訓練相關的課程,讓學生更有機會在進入職場前,有機會將自己準備好,以避免過大的就業衝擊(cultural shock)。目前這種實際就業職能訓練的相關課程,許多大學已經積極進行中,課程、短期與長期的實習都是各校已經在進行的最佳處遇。

學務的方排:
當然,除了課務硬性的要求以外,學務系統可以經由各項活動的安排,例如社團活動、服務學習、各項競賽等等活動,讓學生全面地發展自己。

一位企業界的大老在一場UCAN舉辦的企業與學界的座談中提及:「我覺得我倒不擔心學生的專業能力,因為這些都是他們到我們公司以後還有機會學習與增強的地方。倒是,我真的希望各位在座的教授們能夠幫幫忙,教一下學生的基本態度,態度對了,什麼事都好做,我們也好訓練他們的工作職能,沒有態度,專業再好,也是讓我們煩惱的!」

讓我們聽見畢業生與老闆的聲音,讓我們進行各層級整合,進行校務安排,為我們學生的就業未來加一把勁吧!

註一:UCAN結合畢業生流向調查是UCAN計畫在105年推出的教學回饋報表功能。此功能串連畢業生流向調查公版問項中6題與工作和能力有關的問項,以及學生在學時所做過的UCAN診斷結果,提供基礎報表供學校進行各類議題分析,迄今平台已提供102學年度及103學年度畢業後一年的串檔報表,學校可透過校內平台管理者下載使用。。

台灣與世界的兩端 正瀚生技用高端農科,創建金質彩虹橋

口述:正瀚生技 吳正邦董事長
整理撰稿:UCAN計畫辦公室

自1980年以來,已改變的熱平衡系統帶來極端氣候頻繁出現,區域性乾、濕、冷、寒顛倒置換的逆境,引爆全球糧安問題。如何以友善作物與環境的雙重目標上高端整合生物、化學、電子與巨量資料落實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已是當今第三波綠色革命之首要課題。

本期UCAN新興職務系列,很榮幸邀請到被譽為台灣農業生技隱形冠軍的「正瀚生技」吳正邦董事長,與我們分享這間創立之初僅20人、8位博士的新創團隊,如何以高含金量的「台灣研發─美國製造─全球行銷」創新模式,改寫台灣農業慣例,打進主流戰場,帶領台灣農科躍上國際。

》匯集「高端科技」,正瀚,競走出一條高金量的研發路。

正瀚董事長吳正邦先生自美國返台後, 有感於台灣農業轉型困境並不止是技術相差40年的落後而已,高端科技缺乏鏈結、技術研發與產業脫鉤,長久下來,使得「Me too」模式,成為台灣農業公司不成文的生存規則。

「整個就是思維的問題,」吳董事長一語道出核心。

他認為,台灣農業轉型要以技術為導向,要用「植物的一生」去思考怎麼和世界做生意?以植物生長階段會碰到的議題為核心,建造一個讓生技、化學、電子科技各領域的「高端人才」能夠在有商業價值的討論平台上,匯聚知識、定義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再用數據做為驗證,將研發製程系統化,才是打入國際舞台的關鍵思維。

這是一個從組織結構(Organization)討論的議題。正瀚生技,就像是一間從大企業切割出來的研發部,完全獨立運作的公司。此用「管理植物從生到死」的邏輯區分各實驗室的專屬職責,同時也另在公司內部設置正式與非正式研討會(seminars),讓各領域博士匯聚一堂,針對專案課題進行深且廣的研發探討。這種”矩陣式”的組織結構,不僅可協助完全以技術研發獲利的正瀚生技在研發新農藥的過程中,取得多元領域高端整合所需之彈性外,也能讓專案的初始原型(prototype)在極短的時間內廣納觀點、迅速決策、精實執行,將實現的新品技術,推至下一個量產階段。

圖說:『正瀚生技』以高彈性的矩陣式組織架構,打造讓生物、化學、電子和巨資等領域之高端人才能在極有效率的氛圍下,找對問題、設計新品配方。高效地跨界、高效地研發、高效地提供驗證數據;跳脫台灣農業「他做、我也做,然後越賣越便宜」的Me too模式。

 》收集農民的「不滿」, 正瀚以小博大,取代國際大廠成為口袋名單。

『正瀚生技』所實現的,並不是平均用250萬年薪禮聘博士人才的表層意義,而是藉由這群具國際視野的科學家,針對全球農作物困境,實現商業含金量高的研究型企業。

吳正邦董事長表示:

「正瀚生技一開始就不是以台灣為目標市場,放眼全球、解決人類正在面對的問題,才是我們的使命。」

以美國為例,全球每年約有40%的玉米、50%的黃豆來自於美國,農民每人平均耕地面積為台灣農民的200倍,一旦發生病蟲害,大面積的農損金額也是台灣的百倍之多。與台灣有病才找藥的被動式農藥採購不同,大型的農產輸出國非常在乎根本性的防禦措施。因此,農民會與當地藥劑通路商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從作物的生、老、病、死的整地、除草、施肥、收割時會使用到的除草劑、農藥、肥料、營養劑,以套餐組合的方式推薦至農民的作物田間,長期使用。

『因此,能否打進美國通路商並成為推薦名單上的一員,攸關成敗。』

吳董事長認為,整個研發流程裡,最困難的是題目:「如果沒有市場和產業概念,會以為農業轉型技術是研發的首要關鍵;其實,你的產品好不好是農民說了算。技術只是門票、公司研發能解決多少農民的問題,就可以決定你的市場可以有多大。

為提高研發專案的含金量至少都從50%報酬率起跳機率,吳正邦董事長從農民身上找『破口』,直接飛到美國的玉米田、黃豆田、葡萄園…,和農民閒聊工作日常,再將從農民身上所收集到的『破口』資訊,像是:種子品種哪邊還不夠理想、哪些抗病力還不夠、牧草對乳牛發奶量的轉換效果不佳…等等不滿,統統帶回研發實驗室,尋找真正具有影響力的金質題目。

潛藏3年,受惠於專案都在對的方向前進之效,正瀚生技一舉躍入美國最大農茲材通路商Agrium,和拜耳、杜拜、孟山一較高下。

》想當「農科新貴」嗎? 可從提高視野,培養國際級實力開始。

毛利率高達84%,正瀚是震驚台灣業界以高薪禮聘人才的創新企業。2017年,多數員工年薪加獎金約共領24個月月薪,經理級的公司配車更是要價700萬的賓士E63跑車代步。花錢不手軟的用才政策,不只在普遍低薪聘人的農業,就算是拿去和科技業相比,也是不常見的可觀薪資福利;「農科新貴」,指日可待。

『然而,我們還在學的UCAN學生有哪些必備能力應提前準備?』

這問題的答案,應先從正瀚的企圖心開始著墨。正瀚生技於3月正式啟用建置於南投中科高等研究園區的全球最大單一系統性實驗室暨植物研究中心,斥資15億,為亞洲首例具有實質商業產值的頂尖農業生技企業。

正瀚這座具劃時代意義的農業新藥研發中心,共設七個實驗室,研究主題相互支援,非常注重各研究主題在植物生長階段下的連貫性;細部名稱分別為:基因表達實驗室、產品創新實驗室、化學分析實驗室、植物生長實驗室、細胞發育實驗室、植物生理實驗室、生物化學實驗室、植物微生物互作實驗室,共同依循著(1)找出破口─(why)、(2)提出產品架構─Solution、(3)方案產品化─Commercialized、至少三年起跳的(4)符合標準的數據驗證─Verification、到最終的(5)劑型穩定和(6)量產。

圖說:正瀚生技的實驗室與連貫性所依循的研發循環,像是接起台灣與世界兩端的彩虹橋,啟動新一輪的綠色革命。

正瀚的員工結構以博士為主要多數、碩士為最低門檻,但和大專校院生命科學系之間簽有產學合作計畫,大學生仍可帶著好點子和研究成果加入正瀚實習生計畫。想要加入正瀚生技正在實現的精準農業,最重要的是熱忱。採訪當天,帶領我們參訪實驗室暨植物研究中心的研發督導黃卓君博士,解說之間無意帶著滿臉的喜悅說出為何根留台灣、身處正瀚的主要動機:

「這裡,我們找到實現夢想的舞台:對自己的專案懷抱熱情、與同事擁有革命情感、以及改變世界一點點的成就感。」

她表示:正瀚的工作環境,我們能對自己的工作擁有極高的自主權,能直接安排專案進入各項實驗室進度,在遇到研究困境時,身周遭的同事、主管更能在第一時間內,提出修正建議。當然,要取得如此寬廣的自主,她建議還是大學生或碩士身分的UCAN讀者,應從深化專業開始,發展在國際級企業的職務能力,例如:

1.獨當一面的專案能力

平均每一位博士手上會負責2~3個專案,短期約3個月、中長期可至半年或2年不等,就像是案子的媽媽,要有能力判斷情況,協調所需資源的加入與抽離。

2.流暢的國際語言

 現在的正瀚預計將員工擴編至100位碩博士新血加入,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的策略下,流暢的英文是進入正瀚工作的基礎能力,開發中的南美、日本、澳洲、歐洲市場,第二外語、第三外語的溝通能力就會是拉近你和顧客(農民和通路商)距離的好工具。

3.有洞見的創新力

平均員工年齡不到32歲的正瀚生技,打從創立開始就自詡為一間不墨守成規的農技創新公司,有能力向農業生技世界提出長遠性洞見(insight)是正瀚最珍貴的資產。在學生可以反覆練習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然後,把不同的推測集合起來,設定立論點後,整理一套具獨特觀點的論述,對未來的就業能力十分有幫助。

4.精準的數據力

2015年11月正瀚實驗室通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優良實驗室操作(簡稱:OECD GLP,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符合性登錄,各階段的實驗數據都要能夠為新產品在國內外註冊登記使用,使得公司對員工「數據力」的要求超出一般企業水準,須達到「精準記錄、精準分析、精準詮釋」的程度,以滿足顧客在不同區域下的法規需求。

》十分耀眼、寬廣的產業前景,新興農技之外,更有綠色環境修復工程指日可待!

正瀚生技堪稱為一間以科技帶動行銷(Technology Enable Marketing)的成功案例,所有研發過程中所得之智慧資產皆在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下,透過各式技術移轉形,將輸出技術,或當地製造、或自立品牌、或代理銷售,發展前景十分耀眼。


如此一來,正瀚生技就像是世界農用藥劑工廠的研發部,可專注於人才培育和研發創新之相關投資,不只於眼前的新農業發展,對於人類進入工業化之後所帶來的土壤污染,嚴重如:核能輻射污染、重金屬、有毒化學、農藥,輕微如:微生物失衡等大規模淨化,都渴望在基因、微生物群系精準綠化與大數據應用之整合下,催生全球生物復育(Bioremediation)的可行性,商機無可限量。

*農業科技人才&UCAN職能(註一)

1.天然資源、食品與農業-植物研究發展與應用
l   在自然與人工的環境中種植並且管理植物之時,妥善應用植物學與生理學的知識基礎,以增進植物的產量。
l   運用植物學、組織學、生理學以及生化特性,評估植物的應用或經濟價值。
l   運用植物管理方法以及生產技術種植植物時,檢視並且應用生產與採收的基本原則。
l   運用植物學、生理學、生化學、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以育種或生物技術進行作物產量及品質之改良。
l   運用生物技術,並以植物做為分子農場,用以生產出醫藥或工業用途的原料。
l   運用植物學、生態學之基礎進行植物保育。
l   以造園景觀為基礎,進行種植環境的設計。
2.天然資源、食品與農業-微生物研究發展與應用
l   分析與彙整影響微生物繁殖週期的因素,以了解物種的反應。
l   在人工與自然的環境中繁殖並且進行微生物管控時,能應用微生物學與生理學的知識,以增進微生物的族群量。
l   透過合法的措施與程序並提供適當的營養,以維持微生物的成長。
l   評估影響微生物的環境因素,並應用有效的原則以提高或抑制微生物的繁殖能力。
l   制訂並執行優質試驗標準程序,以協助微生物學發展。
l   遵守或執行微生物對植物之重大疫病,包括防疫、檢疫等相關政策。
l   深化基因編程於生物復育(Bioremediation)之相關研究,推動綠色環境修復工程產業(如:放射性物質、重金屬、化學毒物、油料、化學農藥污染土壤之淨化)
3.天然資源、食品與農業-環境保護與衛生
l   使用分析程序和儀器,並應用科學原理,以評估環境保護以及衛生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
l   將科學原理運用於環境保護以及針對衛生的研究上,以協助解決環境的問題。
l   操作針對環境保護以及控管衛生的相關系統(例如:汙水控制、水處理、汙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及能源),以對設施進行管理。
l   使用測量與製圖工具、設備、機器和儀器,以完成針對環境保護及衛生相關的規劃。
4.天然資源、食品與農業-自然資源保育
l   運用對自然資源保育與人類干擾之間關係的了解,進行自然環境的管理。
l   利用各種適當的場合與媒介向大眾宣導自然資源的訊息與概念,以提高人們對於自然資源保護的認同。
l   運用科學的原則與方法,考量需求、可行性與保育三方面的平衡,找出解決自然資源系統問題的合理方式,以達到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目的。
l   實施責任控制、技術管理以保護或維持自然資源。
5.醫療保健-生技研發
l   彙整生物技術研究的目標,並且將其開發為合法的生物技術產品,致力於改善植物於自然環境中的生長品質。
l   運用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有機化學、統計學和藥物動力學等專業知識,進行生物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
l   運用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有機化學、統計學和藥物動力學等專業知識,進行生物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
l   運用DNA編輯、基因工程、抗體、奈米技術、基因醫學與蛋白質學的基礎知識,進行基因檢測、生物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
l   制定實驗室生物安全的規範(如無菌技術、污染防治、測量和校準儀器)。
l   生物科技產品之效益評估、產品推廣及實際應用。(技術移轉、推廣、臨床應用)
l   考量生物研究、產品開發以及使用的相關道德倫理與法律問題。
6. 製造-製程研發
l   確認正確的生產流程,以確保產品符合產品的品質標準與生產效率。(如:基因改造 vs. 基因編輯)
l   執行新製程,以管理新產品或是改善產品的生產流程
l   運用各種技術和解決方案,以監測、推動和維持安全且具備生產力的工作場所,以確保生產之安全。
l   在製造流程中執行持續改善的程序,以維持品質。
l   與同事或外部顧客溝通,以確保製造流程符合企業要求。
l   執行持續改善的活動,以確保能夠生產出符合顧客期望的高品質產品。
l   開發並運用製程的策略與技術,生產符合顧客需要的新產品。
l   改善生產流程,以達成生產目標,並且符合顧客的要求和產品的標準。
7. 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工程及技術
l   瞭解工程以及技術研發流程中所需的相關基本概念和步驟。
l   將應用技術的概念和步驟運用在各領域(包含:農業、生物技術、資訊通訊、製程、技轉、行銷)的問題上。
l   應用植物生物科技商業實務的專業知識,將研發成果落實於產品之生產及製造上。



註一:此處UCAN專業職能為符合農業科技人才專業領域內涵,在原職能架構下調整部份文字敘述,使更彈性符合實務應用需求,詳見紅字標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