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

編輯私房話

當”大數據(Big data)”遇見”教育”,將會激盪出甚麼樣的火花。以Knewton為例,其開發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的個性化學習(Adaptive Learning),能夠提供學生具學習成效的學習模式。試想當學生拿到期末成績時,他同時拿到一份診斷報告。從報告分析,他能清楚看到自己的能力落點、優劣勢,甚至系統能從學生的學習歷程,診斷出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提出最適合他提升成績的方法。

校務研究便是應用數據分析技術來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及校務管理效益,也逐漸為各大學所重視。UCAN辦公室長期推動運用UCAN平台進行學生學習相關的分析,即與校務研究的目標不謀而合。本期將給予學校可以如何結合UCAN資料庫以應用於校務研究方向的建議,也將報導實踐大學運用UCAN,強化多元職涯輔導機制等。本期校務研究實務內容豐富,為校務研究者詳細解說如何運用UCAN獲得可靠的分析資料來源、可執行的分析方法、及有力的研究產出,提供各校校務研究參考。

而為提升UCAN應用深度,UCAN辦公室近期積極擴充系統功能,將課程匯入格式檔進行改版,並優化能力養成計畫功能,讓學生在做完職能診斷後,依據其職能缺口提供可依循的學習方案。且為利於各校日後運用平台的數據資料結合校務研究進行分析應用的準確度,系統於8/3起也限制每位學生只能申請一組帳號。當然大數據應用不僅在教育層面,其應用更滲透至各行各業,本期將報導科技結合金融(Fintech)所衍生的應用,並提出相關職能準備的方向,為莘莘學子提供學習參考。當科技被賦予愈多的功能,我們應思考的是,不只專注於學習更多的技術能力,更應探索人的價值。在科技世界,UCAN鼓勵從業者平時需培養對問題的敏銳度,有清楚的信念辨明目標及付諸行動,以愛與關懷為本與人溝通,才能在科技世代成為無可取代的人才。

UCAN能力養成計畫改版囉!

文/UCAN計畫辦公室

 為了提高能力養成計畫介面的便利性,並提供學生在職能診斷後,依據職能缺口規畫能力養成計畫後續之應用,以進行有效率的選課規劃,故將課程匯入格式檔進行改版並優化能力養成計畫功能。 首先,老師於後台依照格式匯入學校課程後,當學生點選規劃養成計畫-->勾選想要增強之專業職能-->點選「檢視」,即可以職涯類型/就業途徑/專業職能 查詢到校內開設的相關課程或以知識技能/關鍵字查詢校內相關課程,操作步驟如下:



改版後功能可更清楚地引導學生透過選擇養成項目、規劃及管理能力養成計畫的歷程,協助學生規劃並養成所需職能。歡迎各位師長至UCAN首頁->能力養成計畫試試吧!! https://ucan.moe.edu.tw/plan/plan.aspx

於8/3起實施每間學校學號僅能申請一組帳號

為了解決每位學生有重複申請帳號的情形,以利後續學校帳號管理與運用平台數據資料分析應用的準確度,於8/3起將限制每位學生只能申請一組帳號。實施方式將綁定每間學校學號僅能申請一組,不論是自行申請UCAN帳號或由學校統一匯入學生帳號,與平台現存帳號有重覆學號之情形,有以下2種情況說明:

(1)使用者於前台申請帳號時,則系統跳出「該組學號已有人使用,請重新輸入」之訊息視窗。


(2)學校管理者於後台匯入學生帳號時出現以下錯誤訊息,請老師確認此學號是否擁有2組以上之帳號,須擇一保留。


若有疑問,請與各校UCAN總管理者或UCAN計畫辦公室聯繫。

UCAN的資料可以這樣用-如何結合UCAN資料,校務研究方向的建議

文/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淑萍

每一年,各大專院校最在乎的莫過於各校在國際間的排名。在國際間,有許多評比大學教育的單位,其中知名有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Newsweek等等,在這些知名以教學與研究並重評比的評量單位,雖然決策的重點不盡相同,但是有兩個重要的因素,是每個評比單位都極度仰賴的:大學的研究能量與學生的就業出路。

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自2009年設置以來,歷年一直朝著如何協助大專院校學生順利接軌職場為主題,持續優化平台的功能及發展應用模式,以利學校校務的發展。從早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職業興趣、及就業共通職能與專業職能的診斷,到現今,持續發展出了更多的工具,例如,「職能養成之教學能量回饋」、「UCAN結合畢業生流向調查」(含畢業生流向與在校學習經驗對就業協助的建議等項)等等,將主題從協助學生自我了解(興趣與能力檢測),更進一步藉由學生的回饋,希冀協助大專院校聽見現在學學生與畢業生的聲音,進行適當的教學課程與校務的規劃,以期滿足大學存在最終的目的:服務學生學習。

應用UCAN既有的調查工具(職業興趣診斷、共通職能診斷、專業職能診斷、職能養成之教學能量回饋與UCAN結合畢業生流向調查),結合學校既有存在的學生學業成績資料、與其他例行的調查資料(例如學生學習策略調查、學習自我效能感、身心健康量表等等)進行一個統合的研究調查,各大專院校的校務研究中心(IR辦公室)可以結合各個系所就其校務研究的需求,統計分析具體的資料,讓資料說故事,讓學生的聲音成為我們校務規劃與發展的最佳利器。這樣的做法,不但讓校方有了大資料的分析結果,讓老師們可以用這些大數據的資料撰寫論文發表,增強學校的研究能量,並提供教育部與其他相關單位有資料佐證的政策建議與實行,校方更可以藉由這些大數據的調查結果,實際地進行校務與課務的規劃與改善,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提升他們就業的準備度。

本文就校務研究如何結合利用UCAN資料庫的大資料,研究大方向的建議,希冀為各大專院校校務研究加一把勁。

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的教育價值研究

各大專院校系所的成立,由UCAN就業途徑資料顯示,可以簡單約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轉銜性較高的系所,例如建築系;另一類是轉銜性較多元的科系,例如中文系。傳統以來,學校的教育系以系所專業教育為主,通識課程的教育多淪為所謂「填充時數」的營養課程。但是,根據UCAN結合103學年度畢業後一年流向調查分析報告,順利找到工作的全時工作畢業生來看,其八大共同職能(溝通表達、持續學習、人際互動、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創新、工作責任與紀律、資訊科技應用)明顯地高於尋找工作中(想找工作但尚未找到)的畢業生。若能結合UCAN共通職能、專業職能的資料與學生在校成績與學校另行就校務需求蒐集的資料(例如學生就業力、身心健康等等)進行統合性地分析,例如藉由路徑分析統計方式,取得不同科系與不同就業途徑之間的關係,例如針對高轉銜系所學生的就業力,可研究專業課程對於學習較的影響力,而相對如中、低轉銜的系所,則可探討共通職能是否影響取決了學生的就業力。該類的研究,可以大數據分析,為通識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的價值進行檢驗,不只可以為學校更精緻地、以證據為導向地研究並支持課程規劃,也可以支援教育政策大方針的擬定。

各系所課程規劃成果的檢核

課程教學效果的檢核,長期以來係以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生給予的教學評量與其他各系所提供的資料進行。結合UCAN的專業職能的檢測,系所更可以知道學生自評的專業能力的落點。藉由專業職能與共通職能的檢測,系所可以按各系所所需,規劃恰當的研究資料檢核,例如各年級專業職能的比較分析,專業職能與性別的關係,專業職能與課程修習的關係等等。藉由這些方向的研究,系所可以有研究資料的支持,可以更明確地、有方向地進行課程的規劃與改善。

以上,僅大方向性地列舉一、兩個可以善用UCAN資料庫(職業興趣、共通職能、專業職能、畢業生就業流向與建議資料庫、與職能養成之教學能量回饋)進行校務研究的主題。當然,各大專院校人才濟濟,必定有更有深度與更精緻的研究策略。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自建置以來,在各大專院校的支持下,於資料庫累積了近400萬筆數據,這樣大數據的資料即使在國際間,也實屬少見的成功,希冀UCAN資料庫的大數據能獲得各大專院校校務研究、教師研究的青睞,利用UCAN資料庫結合校方資料進行大數據的分析,有效地同時完成研究資料的建立並由該研究資料的應用,為學生進行恰當的教學規劃與職涯輔導。如此,一石二鳥地完成兩大項大學評比的重大工程:研究能量與學生就業出路,實屬難得。

「運用UCAN,強化多元職涯輔導機制」 ~實踐大學

文/實踐大學校務研究辦公室
UCAN計畫辦公室整理

連結學生職能評估分數與學系課程學習規劃,使學生畢業即就業

為有效促進學用合一,培育學生畢業即能投入職場就業,實踐大學透過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定期檢視及分析各學系的課程學習規劃及學生在職場所需就業能力之間的關聯程度;除能提供在學學生對職場的瞭解,亦能協助學生透過職能自我評估,規劃自我能力養成計畫,並能針對未來職場就業能力缺口進行學習,提高個人在職場之競爭優勢。

運用UCAN診斷功能及職能,針對不同年級學生規劃職涯發展輔導機制

為使學生畢業即能投入職場就業,實踐大學提供職業生涯資訊及規劃,並針對大一至大四規劃不同年級之職涯發展輔導機制。以課程面投入,透過畢業生流向調查分析,回饋至各學系,作為課程調整依據。校內職涯輔導現況如下圖1。

圖1:職涯就業輔導現況

100學年度實施全校學生職業興趣探索及職能診斷調查,透過畢業前定期追蹤,落實學生學習成效評估。具體作法如下:

1. 職業興趣探索

自新生入學即推動UCAN平台施測,鼓勵學生於新生訓練期間完成施測,並建議導師透過班會或師生小團體時間加強施測宣導,協助學生檢視自己可能的職業興趣。

2. 共通職能培養

新生於大一及大四,各進行UCAN共通職能施測(如圖2),前後施測結果顯示其在各方面能力的現況及待強化之處,作為該學生在大四畢業前,訂定個人能力培養目標及導師輔導參考。

圖2:共通職能施測結果

3. 專業職能養成

依據學生個人規劃,輔導學生培養升學或就業所需專業職能,以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為例,學生應在畢業前完成外語及國貿等專業核心能力,請見下圖3。


圖3: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學生專業能力

4. 應屆畢業生學習成效分析

透過畢業前追蹤各學系準畢業生之專業核心能力表現,檢視學生入學後經由各系規劃之課程及職能培育而獲得之學習成效,並作為課程調整之依據。以104學年度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應屆畢業生,在畢業前即已具備離校後所需之專業核心職能證照為例說明佐證,透過課程學習及職涯發展輔導機制,協助學生在畢業後即能投入職場就業。

> 104學年度應屆畢業生擁有『語言』檢定證照類型比重


> 104學年度應屆畢業生擁有『電腦認證』類型比重


> 104學年度應屆畢業生擁有『金融證照』類型比重



> 104學年度應屆畢業生擁有『技術士證照』類型比重


UCAN結合校務研究資料,檢視課程規劃與學生職能學習成效

實踐大學於100學年度起即實施全校學生職業興趣探索及職能診斷調查,然而尚未能逐年定期追蹤學生之診斷結果與職能養成狀況及其變化,未來將全面推動大學部學生(含進修學士班)於大學四年期間進行UCAN職能施測,完成下列施測項目(學生若未能依據各期程之規劃完成該項職能之施測,可依據個人的學習進程於畢業前完成所有職能施測項目)。

期程 施測項目
大一 (1)職業興趣探索
大二 (2)職場共通職能診斷
大三 (3)職場專業職能診斷
大四 (1)職業興趣探索、(2) 職場共通職能診斷、(3)職場專業職能診斷 (含教學能量回饋問卷)
表1:各年級學生UCAN施測項目規劃

目前除提供在校學生完善的職能學習機制及生涯輔導資訊,協助學生在學期間自我培育個人未來職場就業能力外,亦將結合校務研究資料分析並追蹤學生的各項表現,透過分析結果檢視各學系課程規劃與職能學習成效之間的關聯性,相關具體作法如下:
  1. 進行共通職能、專業職能養成分析,了解學生養成現況及差異情形,並結合系所及導師推動在學期間及畢業前定期上網填答。
  2. 定期蒐集學生縱貫資料,了解學生在不同學習年段其共通職能及專業職能成長變化情形,提供各學系及職涯發展處參考。
  3. 透過教學能量學生意見調查,檢視校內是否提供足夠與有效的課程或學習活動,做為全校性課程規劃調整參考。此外建立系所後台管理機制,據以作為課程調整、活動辦理之參考。
  4. 協助教師利用職能養成教學能量回饋後台報表,盤點需加強教學之職能以及調整相關課程。
  5. 篩選出潛在非適性學習之學生,瞭解學生可能不適性的因素及比例,以提供學生輔導參考。

此外,亦將透過各式議題分析,如畢業生就業能力及學生現有能力缺口進行瞭解,並依據產業需求(如:將觸角伸及畢業校友,透過雇主滿意度調查、畢業1-3年之畢業校友回饋的流向調查等分析),瞭解不同時期各產業對於人才之需求,檢視並調整課程規劃落實學生學習成效檢視。

以UCAN剖析校務研究關鍵議題

世界著名的人力資源中心Towers Watson與英國牛津研究機構合作的「全球人才2021」報告中,指出2021年台灣將是所有調查國家中人才供給不足導致供需落差最為嚴重的國家,此包含高階管理人才及專業技術人才。這結果令人驚訝,顯示現今教育端所培育的人才質量已追不上未來5年趨勢所需更高規格、更高技能的人才。儘管人才供給的問題涉及人口結構改變、人才外流、人才培育等諸多面向,然而在我國大專以上就業人數佔大宗情形下,高等教育(以下簡稱大學)勢必須有所變革,以充裕人才供給,提升人力素質。

然而由於我國高齡化、少子化、產業結構升級、勞動市場競才激烈等問題,使得近代大學經營的挑戰更為複雜,社會對大學角色的期待更甚以往。舉凡少子化導致大學合併或存廢問題、產業升級亟需大學加強培育跨領域及系統整合思維的人才、大學應提升學生就業的核心能力以降低青年失業率等等。有鑑於此,如何以有效的方法來提升大學教學與校務管理的品質,促進產學鏈結,縮短學用落差,實為大學治理的重要課題,亦是國家要務。

過去大學各級的管理者因應所面臨的問題,通常的做法多以經驗法則判斷、仿效標竿學校、考量利害關係人要求、或經校務會議採共識決。不論哪一種決策過程,都缺乏科學化數據為佐證,進而影響決策的正確性。曾任職於美國聯邦教育部國家教育統計中心,也是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彭森明認為,以資訊分析為本的校務研究往往是學校為追求卓越、品質保證,而進行改革之前置工作;是學校追求卓越的主要機制與原動力。其應用範圍擴及學校的行政管理、教學方案的選擇與設計、資源運用及發展策略,都需要實證資訊為決策基礎。

UCAN建置至今已近9年,以各大學在校與畢業生為對象,蒐集累積關於學生職業性格、職涯興趣、共通與專業職能、學生對教學能量之回饋等資料,擁有長期的資料量且兼具可靠度。藉此串聯整合校內外其他資料庫,如大專校院畢業生流向追蹤資料等,能據以分析瞭解各科系課程規劃與職能架構的適配性、課程規劃對學生職能學習的效益、學生性格、興趣及所學職能對未來就業的影響等重要議題,進而協助校方動態調整各科系的課程設計、精進學生職涯輔導。此外,UCAN也提供全國性資料分析,促使各校不只看見自身校務管理的數據,也橫向瞭解跨校差異及趨勢分析。例如UCAN提供進階的各校專業職能差異分析,便能協助大學發展特色定位。透過UCAN綜向、橫向的資料分析,見點又見面,有助於拉深校務研究的探討層次,並釐清校務研究盲點,提供大學有力的決策依據。

台灣評鑑協會2016年曾提出校務研究的關鍵應用層面,其中,與學生學習相關的議題為首要應用,包含學校教學輔導系統與學生學習成效分析之整合、校務資源分配與學生學習成效分析之整合、教師升等制度與學生學習成效分析之整合、依學習成效數據分析提供學生個別化學習經驗及主動輔導之措施、畢業生在校學習成效與就業職場關聯性分析、教師教學成效分析、增加學生續讀率或降低學生休退學率之分析。其次,則與大學經營相關,例如大學招生策略與新生特質分析、少子化趨勢對大學永續經營之策略分析、大學創新轉型策略思維等。而UCAN資料庫長期關注學生學習議題,是校務研究在提升教學品質上的強力後盾。

玄奘大學為例,為有效掌控學生的學習成效,於99學年起即進行「學生學習特質系列調查」,結合UCAN,建置學生學習歷程特質資料庫,不僅作為課程規劃與職能養成之效益評估,再結合畢業生流向資料,可用以觀察學生畢業後之成就表現。

 執行上玄奘將學生學習面向資料庫建置為3個子資料庫,包括學生的「先備特質」、「學習歷程」及「學習成效」。其中,「先備特質」資料庫除了家庭背景、入學前學習經驗、入學成績等資料之外,亦納入UCAN之新生職業興趣探索資料。而在「學習歷程」及「學習成效」資料庫,則納入UCAN大二後之職業興趣探索、及共通或專業職能診斷的歷程追蹤資料。最後將分析結果應用於輔導學生修課規劃、檢視改善課程設計、規劃學生能力養成、及觀察學生畢業後之就業表現。顯示UCAN資料不僅可作為學生學習歷程改變的評估指標,也可作為學生畢業後成就表現的先期指標。

東吳大學則運用UCAN資料評估學生的就業興趣與共通職能在不同科系與課程的學習表現,作為學生職涯輔導與課程規劃之參考。並且,從資料發現,不同學系的共通職能差異大,例如法律、財經、日文系學生的創新能力分數偏低,而社會科學相關科系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分數偏低,因而學校可據此加強相對應的課程內涵。

銘傳大學以UCAN資料分析在學生與畢業生之共通職能,依此加強實務課程或實習針對特定職能之演練。並且,進階應用UCAN資源,透過調查學生畢業後三年自評資料,發現畢業生之共通職能與就業後工作滿意度、薪資級距、學用合一呈現正相關,因而從學生學習成效分析反饋教學規劃與校務管理。

綜覽各校務研究案例,可知校務研究的核心不在於使用哪些高段的資料庫分析手法,乃在於發現問題和找答案。更重要地,校務研究人員不應被資料追著跑,而是須建立與上位者良好的溝通管道,鎖定關鍵問題,善用資源進行科學化分析,進而提出具共識且可行的解決方案。如此,校務研究不再只是學校治理的眾多工具之一,而是扮演如靈活的腦,驅動著大學各關節要務推展,敦促大學邁向卓越。

校務研究面面觀

文/工研院產業學院人才發展研究組管理師 梁筱芸

近年來,由於產業轉型、高等教育擴充、以及少子化的衝擊,學校在培育人才的策略以及規劃上,急需要針對「學用落差」、「供需失衡」等問題作回應。然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校要如何突破困境,讓培養的人才都能夠適才適所,才是學校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在過去,學校在進行校務發展時,經常受限於政策及經費,造成各校間缺乏自我特色、同質化嚴重的問題。為因應上述因體制結構(Institutional Structure)所產生的現象,校務研究(Institution Research, IR)儼然成為大專校院在規劃策略、制定政策、以及執行決策上最強大的支援系統。

多元議題發燒

 目前,各校對於校務研究議題以及應用層面,因各校的定位及需求而不盡相同。就研究議題而言,可歸納為「新生入學管道、入學後的安置與輔導、學生的學習成效、畢業生流向及就業力」等。以彰化師範大學為例,學校以不同的入學管道作為分群研究的類別,深入探索不同來源的學生與學習成效之關聯性,從中歸納出需要加強輔導的群體,同時進一步追蹤入學管道與學習成效關聯性強的群體。藉由類別的相關性探索後,學校可將研究結果應用於年度招生規劃、資源分配、以及學生輔導等層面,以證據導向(Evidence based)的研究數據,推動校務發展。再者,以東吳大學為例,學校以大數據的概念,從數據探勘的過程中尋找影響學生學習成效之可能性,再將其發現進行歸納與收斂。透過細膩的觀察以及處理,大數據(BigData)逐步轉換為有價值的資訊(Information),提供學校決策參考之用。這樣的應用層面通常更為廣泛,可能包含了學生「休退學高風險、補救教學、興趣定向」等。同時,透過現象的歸納建立相關的預測指標,強化決策支援系統,降低學校之決策風險。

IR導航找到學校定位

為了發展校系特色,各校紛紛想藉由校務研究協助找出最適的「自我定位」,所以,不論是由上而下(Top down)抑或是由下而上(bottom up),不管是開題目找答案或是大數據探勘,其結果可以說是殊途同歸,最終的目的皆為提高學校辦學效能,強化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培育符合產業及社會需求之人才。但我們知道「導航」僅是一項到達目的地的工具,使用「IR導航」的學校必須清楚知道目的地的所在位置,也就是執行校務研究的目標為何? 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夠訂定階段性工作任務,逐步協助學校達成「自我定位」,同時,在導航的道路上,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校系特色。

校務研究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1940~迄今),起因於當時美國大學教育快速發展,因而衍生出許多學校經營與績效的問題。反觀臺灣,1977至2002年高等教擴張,迄今,已逾十年的時間,台灣的高教系統所面臨的挑戰,的確需要更科學化、系統化的研究工具來協助化解。誠如筆者前所陳述,校務研究(IR)是一項類似導航般的工具,工具好不好用不在於投入多少力量,而在於找到目的地的過程。然而,每間學校的過程不盡相同,過程中所遇到的風景,相信皆會成為各校發展校系特色不可或缺的養份。

Fintech跟我找工作有什麼關係?

當科技結合了金融,
IOT、Crowd Computing、AI、虛擬貨幣到群眾募資順勢而生;
已飽和到不能再飽和的台灣市場,
還值得把青春貢獻在銀行保險業嗎?

受訪者一致表示:『就業機會更寬,但只留給有思考力的腦袋!』

2007年智慧型手機問世之後,日新月異的創新科技幾乎近10年裡在每一個產業中,都掀起了極大的變革;其中,全球金融保險業更在Fintech的推動下,成為創從業者相互奔馳競爭的場域,即將映入台灣消費者們的生活日常。

UCAN新興職務系列這期邀請到三位分別在兩岸金融業擁有豐富實務經驗的中高階主管們,來為我們分享台灣Fintech可能在金融保險業裡頭掀起的趨勢與就業變革之外,以及如何儲備未來的實際作法!

》當非現金支付的趨勢湧入市場,你可以選擇擁抱或排斥。

顧名思義,Fintech是英文金融Financial與科技Technology二字的縮寫結合,中文專有名詞為:金融科技,相較於經濟與科技實力堅強的歐美國家,台灣在受到社會文化與政府法規的諸多限制下,Fintech的發展熱流直至2016年底金管會鬆綁規定後才進入台灣市場。在此之前,Fintech的金融服務幾乎都被視為詐騙集團,即使是在國外存活率最高的創新服務,在台灣特殊的情況下,實在難以存活。

為什麼?

雖然分處於不同的金融機構服務,然而,三位受訪者卻不約而同地認為:規模太小,使得台灣地區的銀行長久以來都提供相當完善的金融服務,無論是信用卡、貸款、個人理財規劃等項目,都已在高度競爭下發展到一個極限。光以銀行對VIP的定義來看,過去至少要有300萬以上的存款門檻才能享有的金融服務,如今已降低至150萬,只是服務的內容和程度,根據存款金額有所差異而已。因此,在差異感不大的情況下,Fintech突然要打破消費者長久以來使用現金的支付習慣,改由第三方支付談何容易?進而也影響了它的發展趨勢。

然而,台灣金融發展仍具有科技不可逆的特質。受到全球金融低利率的走向和人工智慧產業級應用,台灣金融保險業勢必在實務用人面的「量」上,朝向縮編人力與應用智慧機器人取代庶務性工作,讓台灣Fintech發展會在既有的金融體系內,呈現一個專業化(professionalization)、個人化(personalization)、普及化(popular)三元並進的服務樣貌,而不是像海外市場異業合作的全然創新,較偏向於『金融科技』的概念。

可預見的是,Fintech將使金融保險業者在非現金支付的趨勢下,發生越來越少的用人需求,你要選擇擁抱或排斥,正好在一個能夠選擇的關卡上。

》科技在金融界的應用無限後,人,還剩什麼?

「搶客戶」在台灣的金融市場裡相當常見,而Fintech的出現則更加深了這個現象,只是搶走客戶的,是機器。

一名具有工作能力的消費者,一生中會遇到的金融服務最基本會有:結算、匯款、匯兌、融資、投資保險和不動產。這整個過程中,至少會遇到2~3名以上的理財專員,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裡提供某部分或幾項的服務。極低的顧客忠誠度、極高的價格敏感度,使得台灣金融保險業往往要透過不斷推出新鮮、便宜但週期短的商品內容,才能滿足顧客各時期對資金靈活運用的需求。因此,各大企業會十分重視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在保費的決定上的使用形式,讓公司的解決方案在最需要的當下送到客戶面前。

科技的應用會在傳統金融服務基礎的(1)商品組成層級與(2)商品銷售層級二方面上出現加速「分拆化」的情況。我們可用業務員推銷六年期保單為例,企業端能運用行動載俱的感應與通訊技術收集龐大的行為數據,建置統計技術、財務工程、保險技術形成具有預測性的資料科學(data science),再以大數據的解析技術提供個人化的風險評估,直接將公司建議的最佳投資內容送至客戶手上。舊時代以業務人員綁客戶的商業模式下,全須透過「保險業務」擔任仲介的角色,抽取高額酬庸的百萬業務屢見不鮮。但是,Fintech的應用將原本依附在業務身上的客戶資訊服務,在傳統的基礎架構中移轉到企業組織,科技所掌握的細節資料帶來精準的市場區隔,各家業者就能以最具競爭力的服務內容,跳過「人」為因素,直接與使用者(被保險人)溝通,讓使用者以更便宜的價格、享受品質更高、更被了解、更即時的金融服務。工作的分拆化,人,還剩哪些價值?

》回歸最初的人性:愛與關懷

Fintech真正席捲全球是從2015年才開始的,目前被人稱為「Fintech 2.0」,在可見的未來趨勢已推進到智慧化的個人資產管理PFM、群眾募資(Crowdfunding)、虛擬貨幣(如:比特幣,bitcoin)、無現金社會(附註:與非現金社會不同)、區塊鏈(Blockchain),Fintech 3.0、Fintech 4.0… Fintech N.0。產業在結構變革的過程中,人才勢必難逃被提前退場的命運,但對總體金融保險業的就業市場來看,其實Fintech帶來的是一場職能再造的戰役;綜整三位受訪者見解,台灣Fintech時代下,年輕學子在校期間能培育企業所需要能力樣貌,可以有三個大方向:

一、要能傳遞自我特色:

在Fintech的趨勢下,企業已能提供人才充足的應用工具:最精準的數據分析、最細節的客戶樣貌、最即時的資料存取,更卓越的機器人理財顧問,不分晝夜場地解決複雜的顧客問題。

因此,有了專業的基礎知識後,實務操作上會更重視人才的個人特色,及能協助提升公司創造顧客價值的程度。舉例來說,台灣目前大部分的上班族平均年薪在50萬以下,大部分的人都身負600萬以上的房屋貸款,並且家庭經濟支柱落在50~60歲的男性,家中通常會有一位75~100歲失智高危險群的父母、子女仍處於教育經費高支出期。在此時之下,小額刷卡累積紅利點數直接換購年度車險保費的商品內容,就非常有利於上班族在趕上班途中,在便利商店裡以最划算的行動支付方式,買早餐、繳保費、拿網購。這個關鍵,一筆提早兩個月就傳至客戶手機的的車險保單介紹簡訊,腦海的印象配上超商人員一問,就會是一年小額保費的決勝時刻。

二、要能學會處理趨勢:

其中一位受訪者表示:「金融保險業的職務本質,其實是在處理人的未來。我們無法讓風險消失,但能透過理性、客觀的作法,讓風險發生在可以控制、能夠承受的範圍裡。」

因此,未來Fintech在等待的人才都會是具有趨勢處理能力的人,有能力依據客戶的生活樣貌,描繪趨勢下可能會發生的需求行動,包括:適合標的物、需要多少資金、放在哪裡、何時收回、怎麼收回,如同一張自動張開的雨傘,保障著客戶正在前進的未來。要做到這點,你必須了解客戶的產業發展、技術影響層面、全球局勢變化…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最終整合成個人專屬的一張財務規劃表單。提前了解自我特質,爭取實習工作,都是協助自己早日獨當一面的捷徑。

三、要能樂於洞察人群:

1980年至2017年的人類歷史共計走過了兩次金融危機,一次是2000年資訊網路的泡沫化、一次為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衝擊。雖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恐慌,卻也催生出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去中央化的金融服務。其中的奧妙,就在於一顆樂於關懷人群的心。

受訪者中一位擔任理財規劃的主管指出:「根據我們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產業會在半年後進入極低利潤的生產狀態,水、空氣、食物將來變得非常的昂貴,房地產暴跌,減緩掉Fintech的滲透速度。」

如此預測,社會結構中將忽然出現一大群窮人,對零錢的效益性相當在乎,消費金額的尾數(如:349元中的9元)如何”再利用”回到客戶的投資帳戶,與公司形成小額但綿密的投資委任關係,不知不覺中累積一筆財富,就會是早在現象發生之前就要有的洞察競爭力!

*金融保險業&UCAN職能

1. 金融財務-證券及投資
  • 主動瞭解客戶需求,並依據其投資風險容忍度,協助規劃達到財富最大化/分散之投資組合。進行各類研究行銷的作業。
  • 訂定投資理財業務管理辦法及施行細則,遵循證券、投資、理財、企業管理、營運與交易等相關法規。 
  • 善盡財務管理責任,妥善維持、監督、管控與規劃財務資源的使用。
  • 輔導公司藉由資本市場籌措公司所需資金、擴大公司規模與知名度。

2. 金融財務-銀行金融業務
  • 了解各種銀行業務與金融工具,促進銀行服務成長
  • 依據客戶理財需求,提供適當的銀行服務組合
  • 遵守銀行服務產業法律與規則

3. 金融財務-保險
  • 瞭解與遵守保險產業相關法規,以管理業務與交易之運作。
  • 推廣保險業
  • 以保險精算概念,執行保險業務。
  • 處理及維護客戶保險資料、執行保險行政流程,以確保保險業務持續運作。

4. 行銷與銷售-行銷管理
  • 擬定產品或服務策略,以回應市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