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r. Amanda的課堂裡,永遠不缺學生的熱情參與,無論是2歲還是72歲,Tr. Amanda老師層出無窮的教學創意,總能引爆課堂氣氛,讓學習者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習樂趣。
不屬於正規教育體制、也沒加入商業化的補教系統,在英語教育上超級”有梗”的她,不追逐名利,憑藉一股對英語教育的熱忱,深入1~3歲的幼兒家教市場,感動了無數名關心孩子英語學習卻苦無想法的家長。為了在孩童最熟悉的地方創造有效的學習環境,Tr. Amanda總帶著一皮箱的教具,奔波於桃園以北的家中客廳,在英語老師經常必須”為五斗米折腰”的英教市場裡,堅毅地創出了一片藍天。
對照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中的職涯類型及就業途徑資料,英語老師屬於教育與訓練職涯類型中的教學就業途徑,該就業途徑所需具備的職能有:執行教學活動、規劃及進行教學評量、規劃教學策略及內容、發展設計教學內容及教材、進行教學/訓練需求評估。讓我們來看看Tr. Amanda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教學者的職責:建立從Input到Output的學習循環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學習活動,來建立一個「從Input到Output的學習循環」是Tr. Amanda認為教學者最重要的職責。她拿學習小提琴做譬喻:「就像學習樂器,你必須先教學生一個技巧,然後要求學生反覆練習到熟悉了技巧,才能夠進入到一個樂句,最後完成一整首曲子的練習,才會有基礎去把學生的音樂性發揮出來;這就是有Input到Output的學習循環。
》》Tr. Amanda的教學設計?
以繪本『How to hide a lion』的教學內容為例,Tr. Amanda會先選出10個生字,在進行說故事活動時固定地、有規律地去重複這10個生字,以做為奠定學習基礎的Input。並且,在確定全部的學童都了解生字的意義後,Tr. Amanda會以Lion為核心主題,由淺到深地在課堂中延伸出一個個有討論空間的子議題和孩子們一同討論,例如:獅子鬃毛會有什麼觸感?貓科動物的習性有哪些?這些許許多多和『獅子』有關的子議題,一旦成功地在孩子們的想像世界裡鋪陳開來,孩子們你一言、我一句的參與,「就會展開一張英語字彙網絡,綿密地交織起來。然後,很多不可能就會實現。」Tr. Amanda半空中大大張開的手臂,微笑地說著。
其實,不止於字彙網絡的產出而已。Tr. Amanda為把學習循環的Output產生最大化的學習達成度,會以「What kind of BIG CAT have you ever seen? (你看過哪些大貓?)」的問題型態,將整個學習主題連結到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她認為:英教者要教出學生擁有想法的教育本質,就是要致力於產出一個有Real Sharing的共學氛圍,讓學生有空間、有足夠的能力去把更多的可能性挖掘出來;英語、數學…或更多的專業知識就能夠連結實際經驗,成為可傳遞生活的平台。我們能透過下圖來很快地理解:
圖1. 建立像是剝洋蔥一樣有層次的學習循環,是擔任教學者的重要職責 |
》》再資深也天天練劍的教學竅門
在績效導向的英語教學職場環境下,很容易產出「最好是照表操課」的英語教學工作者,也許曾經懷有的教學熱情,會暴露在家長近乎不理性的謾罵、被寵壞學童的不穩定情緒、過長的工時(高達12小時屬常態)、少得可憐的平均薪資(固定薪資下,你的責任無限制)、冗長的通勤時間…等等諸多負面情緒受到考驗。Tr. Amanda認為:「這是從事英語教育者最現實的挑戰;你,擁有的教學想法是否足以支撐家庭開銷?」
要做到大家都搶著要跟你學,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保持教學品質。而教學品質又維繫在教學內容所傳遞出來的創意水準。要打造自己有創意的教學內容,就必須從『如何擁有專業的正確性(Professional Accuracy)』來討論。
Tr. Amanda認為,英教者專業的正確性是指:不能只要教對的東西,更必須要求自己做到”第一次教就要100%正確”的教學品質,盡量減少反覆修正的機會。為達成這個目標,即使是曾留學多年的Tr. Amanda仍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空出晚上10~11點自律進修各領域專業知識。她勉勵有志加入英語教育者的社會新鮮人,要能夠把讀書和學習變成是一種興趣,讓不同領域的智慧結晶透過你的教學想法而產生激盪,內化後所教出來的東西,反而是會讓自己學到新的東西。培養出來這種自律進修的良好習慣,就足以富足你的教學職涯、從容地讓自己沉浸有自信的教學工作氛圍!
》》擁有想法,才能教出想法
從不藏私的Tr. Amanda告訴我們:Go original, not source,盡可能累積自己的想法;然後,勇敢執行!
目前,台灣的英語教育環境大致由三種層次構成:1.正規學校體系(也就是國小到高中的英語課程)、2.補習班以及3.個人家教三種。在當今學習成效量化的基礎上,絕大部分的英教老師是經常必須在標準化的教材系統、家長期望和績效目標三者之間,妥協出教學內容的平衡點;再加上管理教室第一學習現場的秩序、親師交流要花費的心力(恐龍爸媽漸成常態)、教學時間與進度…等等,都會壓縮英教老師能擁有自己教學想法空間的關鍵原因。
如此以績效為導向的英語教育環境,其實,不僅英教老師,連家長都很難擁有「該怎麼學好英語」的獨立想法,一看見孩子的英語成績少別人10分以上,盲從中帶著焦慮的形勢下,很容易去影響英教老師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效果(Effective)』、而不是『達成度(achievement)』上,重視學生學出來的成績分數,而不是學生能夠運用英語思考的達成度上。
Tr. Amanda 認為若要破除當代台灣學生英語教學的盲點,關鍵仍在於教學者必須要醒悟一件事:「引導的人要先擁有想法,才能教出有想法的學生。」無論教的是什麼,執行教學內容的是「人」、學習知識的也是「人」,人和人之間會是環環相扣的互動關係。因此,在互動中扮演學習導航者的老師,必須先擁有想法,才能傳遞學習英語的線索給家長,進一步得到教學理念的成就感之後,親師之間的信任關係就會雙雙影響到學生(也就是爸媽的孩子),自發性地思考,學出擁有英語學習想法的成就感;而學生的成就感,又會回扣成家長、老師的成就感,達成一連串有想法的英語學習達成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