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2日

把同理心帶入UCAN團測活動,影響意義更不同!

文│國立宜蘭大學學生諮商組實習教師 張方菁

大專新鮮人對於未來就業,總是感到茫然與陌生的;特別是在剛完成人生大考的里程碑之後,更寬廣的世界如何探索、為何要探索,成為我們用同理心去喚醒學生對未來職涯重視,最主要的目的。

毋庸置疑,現在的大專生是社會未來的主要勞動力。因此,施測不僅只為了施測,更多的重點應是要讓學生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瞭解有哪些資源、資源該怎麼用,都是我們宜蘭大學學生諮商組的服務重點,實施情況可分以下四部分討論。

一、 把時間花在讓學生認識相對位置:
測驗初始,由於學生對於測驗的進行可能茫然,我也要避免讓學生感受到測驗僅是為了交差。因此在測驗的開始前,我會先運用時間、圖像,瞭解他們現在的狀態、生涯的位置、讀大學的動機與感受,目標回到協助學生瞭解自己的現況,如此引導也比較能激發學生對於探索自己的動機。我也會就進入大一、大二、大三的班級,有不同的詮釋,以及分享自己當初在大學那些階段位置時對於生涯的感受與嘗試。

接著,我會簡單說明swain的生涯觀點。因為過去的價值觀,生涯即職業,但這樣往往侷限了我們的選擇,也讓學生在面對未來會有所焦慮,必須要一次找工作就上手,但這樣彷彿大海撈針一般難以達成。回到自身出發,讓學生瞭解生涯其實是去探索自己想要一個怎樣的生活?而這些會受到個人特質、能力、興趣、價值觀、家庭、資訊蒐集、社會經濟脈動等影響,他們可以看見生涯涵蓋了許多需要考量的面向。同時我會分享自己的親朋好友在學生階段至就業階段的歷程,受到特質與價值觀而影響選擇,遠比科系來得多,因此也會提醒學生探索自己與保持彈性的重要,畢竟「畢業要走相關領域,否則就浪費了這四年。」的觀點影響甚深。因此,我會先鼓勵他們去覺察自己現在的位置、探索自己、找資源與保持彈性。

說明與分享之後即進入測驗、解測與介紹平台,讓他們瞭解這方面的資訊是可以去運用與查詢,而不是對於職業只停留於「字面上的涵義」。而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更是一輩子的事情,也會隨著不同的經驗與嘗試,對自己有不同的看見,因此,鼓勵他們日後再次施測,看看自己的興趣與能力是否發生改進,都是我們施測所著重的地帶。測驗結束,介紹學校的相關資源,如:教卓計畫、各系的職涯輔導種子教師、生涯規劃遊戲手冊及學生諮商中心,都是讓學生們瞭解這些資源是能夠去善用的。

我相信,無論測評怎麼測,結果最後都是要回到個人身上的;喚醒學生積極探索自己、讓學習與未來道路接軌,都是我們運用同理心去說明UCAN團測,讓學生多增加對未來職涯的掌控與希望感的實質意義。

二、 測驗中所遇到的困境

  1. 以人力而論: 由於目前學校的做法是一、二、三年級的每個班級皆必須施測,這在僅能運用諮商心理師與實習心理師的人力下,是比較不足與吃緊。且必須同時考量到下列三點:避開施測班級們的上課時間、有足夠的電腦設備的教室與空堂、避開心理師們的晤談時間與心理衛教的繁忙,三點平衡便顯得困難,因此也必須邀請前一、兩任的實習心理師回來支援。因此,施測時間長達了兩個月,而教卓助理更需從中不停的聯繫與安排施測老師、學生、教室與時間,對於所有人力皆是頗大的負荷。
  2. 以年級探討: 在測驗過程中,我發現對於大一而言,生涯興趣測驗是他們過去高中就已經施測過了,在尚未嘗試不同的經驗時,對於結果是顯得大同小異,再加上對於大一學生而言,生活適應與人際的嘗試是現階段更重視的事情,因此生涯往往被忽略。所以在施測的過程中,除了詳細說明Holland的六碼之餘,還必須連結至職業的十六向度,與科系的連結,以協助他們可以多看見不同的樣貌,瞭解自己的興趣、以及興趣所對應的產業,增加他們測驗興趣。
    大二的學生施測職場共通職能,及搭配生涯適應力量表,讓學生藉由一個經過信效度的正式心理測驗,清楚看見自己現在對於生涯的位置與感受,再去看見自己的軟實力,比較能夠互相銜接。
    大三學生在測驗專業職能時,由於是邀請他們依據自己的科系來測驗,在面對多以理論教學而少有實務的接觸時,專業職能的測驗對於他們而言是一個挫折與挫敗。由於藉由十六個向度來測專業職能,對於學生而言有不少實務經驗與自己所學的領域沒有關聯,也會摸不著頭緒。
  3. 以系統來看: 在運用系統的過程中,若是有三個班級同時施測,便容易跑不進系統,或是在填寫結束後無法送出,因此許多同學有進行過測驗,但因無法送出而接收到補測的通知。再來,在科系與職業的連結下,語言類的科系並未放入十六個向度的職業,外文系的同學易感受到不受重視,也會覺得自己的科系相較弱勢或是沒有未來。
三、 團測後續的應用
在團測之後,比較多是有大一學生會前來諮商中心,表達對於未來的茫然,或科系是否是自己想要的,而主動前來晤談或是參加生涯探索團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