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1日

數位科技將掀起另一波教育革命

文/UCAN計畫辦公室

數位科技將顛覆典型工作型態

你知道嗎?根據Freelancer Union一項於2014年的調查,在美國有高達5300萬的非典型就業勞工(contingent worker),包含部分工時、臨時、派遣或外包人員等,比例已占總勞動力的34%,亦即將近三分之一的勞動力所從事的工作是非傳統定義內的固定工作,也是我們常聽見的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這個數據背後隱含,在數位時代趨動下,僱主逐漸傾向僱用非典型勞工;反之,勞工亦逐漸接受非固定僱傭型態的工作,進而促進勞動條件及僱用關係的流動並越趨彈性。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刺激之下,科技的創新及數位化正逐漸重塑我們的公眾、個人及職業生活,而數位科技及媒體正處於這一波革命的核心。截至2015年為止,全球擁有數位身份使用者人數已達到30億的網路使用者、20億活躣的社群媒體使用者,以及超過16億的行動裝置用戶帳戶數。

在一項由世界經濟論壇主導的計畫「數位媒體對塑造未來社會的影響」(Shaping the Future Implications of Digital Media for Society),探討人們在接觸及使用數位媒體的後果及影響。

研究發現,人才交流平臺,例如Upwork , TopCoder和Tongal等公司,也加入促成企業與自由工作者之間的媒合,提供自由工作者可以更彈性的完成工作。這也象徵著「零工經濟」(gig economy)時代的來臨,工作者可能不再有固定的工作內容或從事全職工作,只要善用網際網路和行動技術在規範的時間內完成特定工作即可,工作時間和地點靈活性高都較傳統工作高。

根據「勞動力2020」(調查問項為多選題)研究報告,目前全球有高達83%的受訪公司使用未固定工作者,另有41 %曾僱用獨立承包商、兼職、臨時或合約員工,有34%曾僱用顧問,35%僱用間歇性員工(intermittent employees),以及40%曾僱用實習生。

上述研究結果代表雇主和員工之間的關係將產生重大改變,人才進出組織將變得更加頻繁,工作流動性提高,促進生產力和競爭力真正的變化。

也因此求職者必須轉型為更加彈性、靈活,以適應未來與日俱增的非固定型態工作的多元性──無論是作為一位全時、部份工時、派遣或外包員工。

上述因數位化帶來的工作型態及人才類型的轉變,也將促成更高的經濟效益。另一項最近由麥肯錫公司發表的分析聲明,通過線上人才平臺的配對,在2025年前可以促進全球2.7兆的GDP成長,其最大的增益將來自因平臺的媒合而得以充份使用的閒置人力,以及兼職人員可因此增加的工作時數,其餘部分則來自更高的就業率以及經由快速工作配對而提升的生產力。

未來所需的能力

數位化促進固有工作的解體,使未來的工作型態享有更大程度的自由,因此對於從事數位科技等技術職缺的需求更形龐大。一項由麥肯錫公司研究表示,在2020年到來之前,全球將短缺約380萬至400萬的技術工作者,並且面臨約900萬至950萬 低技術工作者潛在過剩的問題。

數位化帶來了工作上的便利性並增進工作生產力及效率,但因為數位化而帶來的勞動力結構改變,未來因數位化使得工作上所需的技能也急待更新提升,都是當前的僱主及工作者都需正視的議題。

針對此趨勢,說明未來的人才為了適應工作環境的需求,第一,將必須具備資訊科技能力,第二則是跨域整合的能力。

世界經濟論壇在2016年3月發表了一篇「教育的新視野」(New Vision for Education),也指出透過數位科技及技術,更應該培養學生的軟實力,因而提出16項適應未來社會及工作所需的共通性技能,依三大類分別為基礎讀寫(foundational literacies)、職能(competencies)以及人格特質(character qualities)。值得留意的是,學生是否具備資通訊能力,與識字、運算、科學、財務及文化敏感度等,都被歸類在基礎讀寫技能,作為處理或解決日常工作重要的一項基本能力。

如同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在接受本年11月《天下》雜誌的專訪指出,未來程式邏輯跟國、英、數一樣都是大學畢業生應具備的基礎能力。而許多大學校院也已先從開設撰寫程式或APP等課程開始,教授非本科學生簡易的程式操作或培養學生數據思維。

此外,當工作與工作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人才進出不同組織更趨於頻繁,為因應工作環境的變遷,學校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也必須具備跨域連結的能力。

目前許多大學校院也已積極發展校內的跨域課程,透過跨領域學程、學分學程、或是第二專長等設計,鼓勵教師聯合不同專業進行課程整合、協同教學,放寬學分數限制及修課修件,打破系科藩籬,提供學生更加多元、彈性的課程選擇。

第四次工業革命來勢洶洶,也激起關於如何在學校體制內培育「未來所需的能力」的眾多討論。學校教育究竟如何教授現在可能還未存在的工作能力,善用科技資訊帶來的創新及優勢,並降低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成為當前最大的挑戰及課題。

資料來源:
  1. World Economic Forum, Digital Media and Society-Implications in a Hyperconnected Era http://reports.weforum.org/human-implications-of-digital-media-2016/ 
  2. World Economic Forum, New Vision for Education: Foster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through Technology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new-vision-for-education-fostering-social-and-emotional-learning-through-technology/
  3. 《天下》雜誌第610期,台灣 重新定義明日的人才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247

撰寫人: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人才發展研究組副管理師許君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